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种常见的化学武器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xb1005 发表于 08-1-3 13:5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种常见的化学武器简介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地雷以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而化学毒剂则是化学武器的基础,按其毒害作用大致可分为7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植物除莠剂。其中刺激性毒剂被许多国家作为警用控暴剂。这些毒剂虽然被发现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却在战争中时常被人使用,更因其巨大的杀伤破坏力而让人“谈化色变”。  

  初露凶相:光气、双光气  

  光气的学名叫二氯碳酰,是一种无色、有烂干草味的气体,由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于1812年合成,由于当时是采用一氧化碳与氯气在强光照射下合成,因而得名“光气”。双光气的学名叫氯甲酸三氯甲酯,是一种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味臭同光气,在光气之后发展成制式毒剂。光气和双光气的毒性、毒理使用类似。人员在4~5升毒气中,一分钟内即可致死;轻度中毒时,人会感到胸闷、头晕、恶心、眼疼,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以至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军首先使用了装有光气和氯气的钢瓶,开创了现代毒气应用于战场的先河。虽然这种毒剂较为陈旧,但由于其生产容易、造价低廉,所以迄今仍未淘汰。  

  “毒剂之王”:芥子气  

  芥子气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并有芥末味。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是世界上贮量较大也是化学扩散最严重的一种毒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 1.35万吨,其中1.2万吨用于实战。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头子的阿道夫•希特勒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而此次齐齐哈尔“8•4”中毒事件的罪魁正是这位“毒剂之王”———芥子气。  

  “死亡之露”:路易氏气  

  路易氏气在纯液态时是无色、无臭味液体,其工业品有强烈的天竺葵味,是一种氯乙烯二氯砷化合物。1918年春,由美国人路易士上尉等人发现,并被建议用于军事,因此得名。路易氏气与芥子气不同。它作用迅速,没有潜伏期,可使眼睛、皮肤感到疼痛,吸入后能引起全身中毒,在20世纪20年代有“死亡之露” 之称,但它综合战术性能不如芥子气,生产成本也较高,所以一般只与芥子气结合使用。  

  昔日黄花:塔崩  

  塔崩学名为二甲基氰磷酸辣乙酯,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工业品有苦杏仁异味。1936年,德国的格哈德•施拉德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轻微中毒,成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塔崩虽然优于氢氰酸、光气等老式毒剂,可是由于其战术性能不及沙林,毒性只是沙林的1/3,因此目前属于逐渐淘汰的毒剂。  

  据外刊报道,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次将塔崩较大规模地用于实战。1981 年1~11月,伊拉克军队曾向伊朗军队阵地发射了塔崩炮弹,造成了人员伤亡。  

  万毒之王:沙林  

  沙林是一种无色、纯液态时无臭的水样液体,化学名称为甲氟磷酸异丙酯,同样是由德国的施拉德博士于1938年发现的。沙林是最典型的速杀性、暂时性毒剂,毒性比氢氰酸大10~15倍。人员中毒后,会出现缩瞳、视觉模糊、流涎、气喘、肌颤等症状;严重时,呼吸困难、意识消失,直至死亡。该毒剂是目前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主要装备毒剂,已实现二元化。  

  据悉,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于1984年2月在对马季农岛的伊朗军队多次反攻无效后,使用了沙林,造成伊朗军队化学伤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中毒案的“杀手”也是沙林。  

  笑里藏刀:梭曼  

  梭曼是具有微弱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挥发度中等,化学名称为甲氟磷酸异乙酯。1944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首次合成了梭曼,但未及生产,苏军就占领了工厂。以后,苏军根据所缴获的设备和资料,于20世纪50 年代装备了梭曼弹药。梭曼的毒性比沙林大3倍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人若吸入几口高浓度的梭曼蒸气后,在一分钟之内即可致死,中毒症状与沙林相似。  

  据有关报道,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前苏联空军在阿东部法扎巴德和贾拉拉巴德两个城镇附近以及塔哈尔和巴米亚两省,向穆斯林游击队使用了梭曼,使这些人呕吐、窒息、失明、瘫痪和死亡。  

  “仁慈魔鬼”:毕兹  

  毕兹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学名为二苯羟乙酸-3-喹咛酯,属失能性毒剂。现代失能剂的概念是由英国人黑尔于1915年首先提出的,美国则争先对失能剂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毕兹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越战中美军曾多次使用毕兹,并把它们称作“仁慈”的武器。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许多越军官兵中毒失能后又被美军用刺刀残忍地捅死。

                                                                                                                          -------资料来自《中山大学化学资源库》
沙发
ljylove 发表于 08-1-3 18:17:2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啊。谢谢楼主的分享!
板凳
heyongguan 发表于 08-1-3 21:07:09 | 只看该作者
很害怕......有毒...
地板
ma6012x 发表于 08-1-8 11:56:35 | 只看该作者
   厉害!!
还好没有战争!
期望世界和平!
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5#
king243397357 发表于 08-1-8 15:33:25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支持一下!!
6#
576986239 发表于 08-1-8 22:36:16 | 只看该作者
[s:9] [s:4]



(请不要发纯表情的贴子。谢谢合作!)

[ 本帖最后由 xxb1005 于 2008-1-10 10:54 编辑 ]
7#
shixinzhong 发表于 08-1-10 10:44:51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化学武器,主要是为了国家安全,自卫自强。
不过现代化学武器比上述介绍的要更先进更厉害。如二元化学武器,两种物质均很安全,运输贮存极其方便,没有任何危险;但当两者通过发射在空中混合并反应后,即可产生有毒物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07:01 , Processed in 0.0975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