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80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14:27 | 只看该作者
37.辛亥革命
历史: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且《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严禁中国人民和清朝官吏进行各种形式的反帝斗争,表明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宪”骗局及镇压保路运动激化了这些矛盾,使之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

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武汉地区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近代学堂中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长期的准备工作,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宣传组织。

革命线索:发展线索:酝酿→发动→胜利→建政→危机→失败。空间转移:地区: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全国;城市:广州→武昌→南京。手段和途径:暴力革命推翻清朝→运用立法的政治手段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

辛亥革命的功绩:结束了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促进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冲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统治。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没有依靠和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没有充分掌握有组织的革命武装;资本主义生产与发展不充分。

政治:在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在时代的前列。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革命思潮、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和思想战线上的论战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黄花冈起义、收回权利的斗争及保路运动的高涨,说明人民群众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强大动力。

运用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知识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组成及颁布的法令及措施。

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
38.新文化运动
历史: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初期主要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联系近代中国的几股进步思想潮流: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主义思想。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每次进步思想潮流的作用。

政治:用内因、外因的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历史作用。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联系国内出现一些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的错误性,批判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青年一代要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现。
39.五四运动
历史: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五四运动。它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日本成为侵华的最主要国家,这促使人民反帝情绪的高涨;十月革命又为中国人指明了方向。从国内看,北洋军阀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混战,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人民思想解放,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精神就是爱国主义,五四精神是民主与科学,五四精神是一种文化创新精神,五四精神还在于反传统的精神,五四精神还是一种理性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人的现代化,五四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同工农大众相结合。这种精神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
40.国共十年对峙
历史: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阶级矛盾突出,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

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共产党则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并决心推翻***的反动统治,这种矛盾和斗争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的危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国共矛盾和斗争仍然很尖锐,但毕竟下降为次要矛盾。

国共政策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共产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在坚持打倒蒋介石的同时,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言,并派人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3年与反蒋抗日力量签订《抗日停战协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方面: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后又提出“捷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1933年***内的爱国人士冯玉祥、蔡廷错举起反蒋旗帜;日本侵华,损害四大家族利益,党内分化为抗日派、亲日派;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内许多人士也强烈要求团结抗日。

井冈山的斗争和万里长征: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千里,将红旗插上井冈山,建立了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会师,扩大了革命武装力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赢得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地理:了解1929—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识图。

了解红军长征路线,掌握红军经过的重要地区、地点的位置及这些地区大山、大河的分布状况。

分析井冈山周围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状况及特点,掌握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及有利条件。

昔日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市内有8大景区,60多处景点,320多处景物景观,旅游业日益成为井冈山的支柱产业。

政治: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分析认识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工农武装割据与中国以前的军阀割据的本质不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并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认识国共政策的变化。

运用现象和本质及阶级的观点,认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本质。

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及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认识共产党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实践后最终成功的必然性。

运用党的宗旨和原则认识:党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
22#
liy537 发表于 07-12-2 18:30:17 | 只看该作者
好好东西,人人期待![s:9]
23#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49:16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80例(41~80例

Re: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80例(41~80例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80例(41~80例)
41.抗日战争
历史: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已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上海的人民群众及爱国官兵已开始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七七事变”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共产党发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一整套反映抗战规律的主张和军事战略,特别是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问题:抗日战争虽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路线不同、战场范围不同、作战部队不同、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战略地位不同,但是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开辟敌后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两个战场主要是战役配合;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敌后战场的抗战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若没有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就难以坚持,两个战场是战略上配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各民主党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促成统一战线建立,反对分裂、倒退,主张民主、团结抗战,反对独裁、专制,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少数民族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海外华侨在政治上、舆论上支援,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持抗战;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法等国的支持与合作。

政治: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决团结抗日并发起、组织领导了抗日统一战线,说明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说明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激发青年学生仇恨侵略战争、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扩大的斗争,并加深认识理解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无穷痛苦。因此中日两国在发展关系中,日本应深刻反省历史,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展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2.人民解放战争

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但终因美蒋坚持发动内战,共产党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夺取全国的胜利。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发生的原因: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企图统治世界,在中国扶蒋**,制造内战。国内形势:人民渴望和平和自由,但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因此共产党也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清除美蒋反动势力。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参加重庆谈判,与***签订《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谈,通过合法斗争,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条战线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着国统区的解放斗争,成为反对***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7年底,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共于1947年秋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大军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中共中央指挥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21至23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武装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认识全面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表明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意愿和根本利益的。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抗日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充分认识蒋介石集团真内战、假和平的反动本质。

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区分战争、内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性质。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的彻底胜利,它充分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43.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着重重困难,不仅遭受到国内敌人的强烈反对,而且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克服了困难,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清剿残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国企图。

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至此,彻底消灭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0月开始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坚决镇压反革命首要分子。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接收过来,归国家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打击投机倒把活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夏,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

“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政治:运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人民政府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防御外部敌人侵犯和颠覆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对外职能。

土地改革和经济领域内的斗争体现了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内国家职能。

西藏和平解放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的中华儿女们,发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人民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4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4年公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法律保证。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中央人民政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三大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秋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地理:在掌握一五计划成就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识图。掌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经过的路线及起至城市的位置;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及武汉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重要工业企业所在城市的位置。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进行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制定过渡时期路线及一五计划和领导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的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还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三大改造实质上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的措施,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4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党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成就方面: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1956年秋,中共“八大”胜利召开,形成了全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制定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1957年,进行全党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整风运动中开展了必要的反右派斗争。

党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失误方面:在执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1957年,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1958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年,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这就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地理:正确识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掌握兰新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经过的地区,包头、武汉钢铁公司及上海港的地理位置。

政治: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应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切不可急于求成。这是十年探索的重要经验教训。

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实际出发,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大跃进”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虽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还是劳而无功的。

十年探索的失误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实践。

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的观点,分析认识十年探索的主要成就和失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业,任何超越这一历史阶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46.文化大革命

历史: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它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

爆发的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被野心家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也是党内长期“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必然。

导火线: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评吴晗写的《海瑞罢官》。文章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在毛泽东领导下,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指挥部:以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

党和人民对错误的抵制和斗争:1967年初,上海出现武装夺权;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同志严词批评“文革”的种种倒行逆施,被江青一伙诬为“二月逆流”。1971年,林彪集团的武装政变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放干部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1976年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李先念等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对文革的评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地理:识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

掌握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经过的地区和重要城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和南京长江大桥所在城市的位置。

政治:总结文革的教训,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

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认识文革:长期的“左”倾思想发展是“文革“发生的必然因素,批《海瑞罢官》则是“文革”发生的偶然因素,体现了必然性通过偶然事件爆发出来的道理。

“文革”对我们的启示:坚决反对搞个人崇拜;坚持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党的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共产党员更应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党和人民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4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坚定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

工作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经营管理方式;设立经济特区,进行全方位开放。

提出重要理论: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1989年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地理:识图: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掌握: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最大的经济特区。

掌握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及所在省份的名称。

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我国主要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是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较发达。辽中南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业和制造业。

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我国政治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战略;在社会主义的领导与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
24#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49:41 | 只看该作者
48.有关西藏问题

历史: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

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又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这条线以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农奴制彻底废除,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地理:西藏自治区面积 120万平方公里,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并有古迹布达拉宫,保存了灿烂的藏文化。

西藏属西部开发的省份之一。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农作物主要为青稞。有天然牧场,牦牛号称“高原之舟”。毛纺织业中心:林芝。西藏地区位于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西藏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加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2000年国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辖区内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对西部开发和保护并举的重大举措。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由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有了根本保障。西藏人民从此才真正享有人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利用宗教问题制造麻烦,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或利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制造边界争端,这些行为必将失败。

我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下实行西藏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措施。开发是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西部,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保护是要保持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矛盾的原理坚持两分法的方法说明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西藏和平解放50年的风雨历程,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又于1913年在中印东段边界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这条线以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农奴制彻底废除,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地理:西藏自治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并有古迹布达拉宫,保存了灿烂的藏文化。

西藏属西部开发的省份之一。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农作物主要为青稞。有天然牧场,牦牛号称“高原之舟”。毛纺织业中心:林芝。西藏地区位于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西藏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条件,加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2000年国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辖区内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对西部开发和保护并举的重大举措。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由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有了根本保障。西藏人民从此才真正享有人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利用宗教问题制造麻烦,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或利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制造边界争端,这些行为必将失败。

我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下实行西藏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是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措施。开发是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西部,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保护是要保持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矛盾的原理坚持两分法的方法说明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西藏和平解放50年的风雨历程,揭示了一个伟大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49.有关山东问题

历史:1858年《天津条约》中山东烟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侵略势力渗透到该地区。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军从荣城湾登陆,攻占威海卫,中国北洋舰队海军覆没。

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胶州湾,并且取得在山东的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甲午战争中和战争后,日、英、德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猖撅,恣意横行,义和团运动由此在山东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北伐,山东军阀张宗昌率直鲁联军阻止北伐被打败。

1928年国民政府派兵北伐,占领济南,日本帝国主义阻止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地理: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半岛地形为丘陵,山东大陆部分为平原,黄河在山东境内入海。

山东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兖州、淄博是著名的煤矿,胜利油田是全国较大的油田。山东省会济南是著名的泉城,烟台、青岛是著名的对外开放城市,青岛又是著名的纺织中心。山东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对外开放,工农业发展水平均在全国前列。

泰山位于山东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分析泰山是怎样形成的。泰山是两块岩块相对上升、下降形成的地垒山。

政治:山东人民采取引黄淤灌的办法,综合利用水沙资源,化害为利,这体现了: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和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而为人类造福的哲学道理。

50.有关东北问题

历史: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1858年沙俄通过《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4年甲午战争中,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

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败退,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同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

地理:掌握近代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示意图。识图:甲午战争形势图,掌握九连城、花园口、旅顺、大连等城市的位置。识图:辽沈战役形势图。

东北地区西部是大兴安岭,北边是小兴安岭,东边是长白山,中部为辽阔的平原,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东北平原有东大仓之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第一大林区。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石油储量丰富,著名的煤炭基地有阜新、抚顺、鸡西、鹤岗等;鞍山、本溪是著名的钢铁基地。东北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业,沈阳、富拉尔基机器制造,长春汽车工业,齐齐哈尔机车制造业,旅大造船业,佳木斯造纸业,吉林化学工业都很发达。东北地区铁路、水路交通发达、便利。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发展优势。

政治:纵观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说明国家独立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主观和客现相符合的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

目前东北地区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南沿海省市。其原因主要有:企业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经营理念;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体制仍有负面影响;自身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东北地区应扬长避短地适应新形势,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东北发展的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更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发展与俄、朝、日等国的经贸关系。
51.香港问题

历史: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租给英国,租期99年;1984年中英就香港问题签署声明,规定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特别行政区。

地理:明确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组成,并能识图,明确各部分的位置。香港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中国血统的人占绝大多数,祖籍广东省人最多。联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布局、农业发展及特点,说明祖国内地是香港发展繁荣的强大后盾。祖国内地占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首位。香港工业属加工工业,并以外销为主。香港旅游业发达,被誉为“东方明珠”。

政治:我国政府采用“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掌握“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具体含义及表现。香港问题的解决,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范例。理解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之处,香港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国际关系的中英两国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政。了解“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的不同之处。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是什么?关注台湾问题的发展,掌握我国政府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52.台湾问题

历史: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州,加强夷州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名称的演变。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约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岛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的台湾山脉纵贯全岛,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台湾岛西部为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间为丘陵区。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区。金、煤、石油、铜、铝土矿、硫磺等矿藏丰富。沿海有渔盐之利,布袋盐场是我国三大盐场之一。

台湾岛水力资源丰富,浊水溪为台湾最大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

台湾发展外向型工业。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基隆是重要的海港和渔业基地。高雄是南部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

北回归线从台湾岛中南部穿过,台湾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主要农作物为稻米、甘蔗。经济作物有橡胶、椰子、茶树。

政治:台湾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是:**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这是得到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哲学道理。

“两国论”的政治本质是: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破坏祖国的统一大业。

“两国论”违反国际法,分裂中国的主权,破坏了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反对和破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两国论”。

理解并掌握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他什么都可以谈。理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

53.中国现代化问题

历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国人不懈地探索现代化意识,因此,现代化问题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现代化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1840~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集中在向西方学习,并试图运用西方模式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是学习西方“器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及“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其次是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政治体制;辛亥革命创建民主共和体制。再次是学习西方的“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把学习西方推向了更深层次。

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年)为学习苏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压迫,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二,建立无产阶级掌权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阶段的曲折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和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时期。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阶段(1949年至今),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将现代化意识与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已取得辉煌成就。

政治: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运用主现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纵观现代化曲折的进程,充分说明:中国只有在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后,才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也只有坚持民族独立,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54.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新政

历史: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三次新政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

三次新政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西方思想和科技的传播,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清末新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三次新政中,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以挽救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则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政治: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三次新政,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三次新政。

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性及其反动本质。

55.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政治: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

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

“十五”期间,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56.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历史: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政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表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因而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在不同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政治领导。

党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法律、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这是党的思想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保证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付诸实施,并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这体现党的组织领导。

在新的形势下,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25#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50:21 | 只看该作者
57.统一战线问题
历史: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倡议和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其根本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反对***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与***独裁集团完全决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爱国统一战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其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而奋斗。

政治:联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了解进入新世纪之时党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掌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理解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掌握多党合作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原因及新时期加强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
联系时事,如今搞国共合作的原则是: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他什么都可以谈。掌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58.整风运动
历史: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政冶: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党的两次整风运动。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走向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联系时事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联系成克杰被判处死刑及厦门特大走私案的查处,石兆彬、李嘉廷被查处的时事和党中央提出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理解加强思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同时,上述时事也体现了:应深入持久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以法治党的政治道理。

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政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9.党史上重大挫折及其纠正

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工作曾出现多次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实事求是地不断纠正失误,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保持前进的总趋势。

1923年初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小的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改变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局面。同年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58年中央提出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开展对彭德怀等人的批斗,“左”倾错误进一步扩大。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1966年夏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刘少奇同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71年党中央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

1989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贯彻不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一场政治风波。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平息了这场风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发展航向,大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党的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

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教训,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表明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经得起胜利与挫折的,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的坚强的党。

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党的失误:每次失误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党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成熟,不断地提高其领导和执政水平。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正确看待党的失误和成绩。失误在共产党80年的革命、建设的斗争中总体来说是次要的,决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削弱或否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0.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

历史: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自然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瓜分世界,抢占世界市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最终形成。

洋务企业: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政令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军事工业是历史上封建官办企业的延续,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民用工业有私人投资、有新式工人和劳资关系,但又受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缚,因而包含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企业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见专题62)

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垄断工业,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商业上实行专卖,并独占全国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期间,军费激增,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建立了国营经济。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经济活动:1927年决定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路线,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耕者有其田”制度。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政治:纵观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代表着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民族革命的经济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及活动,充分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经济建设。

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表明:只有获得国家的独立,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才能够不受它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才能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61.列强对华输出资本

历史: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得垄断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强迫贷款,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的特征之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有:争做中国债主、设立银行、争夺铁路修筑权、办厂开矿等。应掌握这些方式的具体表现,理解各种资本输出方式对中国造成的恶劣影响。

1913年袁世凯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从而消灭***控制的南方各省,以办理“善后”为名,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2500万英镑,八四实交,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合同规定盐税的征收要聘外国人协助管理,从此盐税被外国人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提供货款为条件,鼓励北洋政府出兵参战。段祺瑞依仗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借款练兵,企图武力统一全国。1917年至1918年先后8次向日本借款。日本通过借款加强了对段祺瑞政府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控制,致使一战期间出现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政治:联系现实分析认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与我国今天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有何不同?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是被迫的,是以牺牲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权利为代价的。而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贷款则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前提下,是完全平等和互利的,二者有实质性的区别。

用现象和本质的观点认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理解并掌握现代化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则: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6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1953~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其中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较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政治: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只有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才能行使自己的发展权。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

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联系有关时事,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外国存在较大差距时,更应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怎样才能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联系时事,正确认识走私是冲击民族工业的祸水,从国家职能的角度认识打击走私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6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西部开发

历史:近代对西部的管辖和西部人民的斗争:

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

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1913年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印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遭到北洋政府的拒绝。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工业企业先后从华北、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后方的经济实力。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内蒙古人民进入了生活、生产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地区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西部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革命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5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一五”计划完成后,西部地区修筑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及宝成铁路,这些交通路线沟通并加强了西部和内地的联系,加速了西部的发展。

1957-1966年,我国对西部的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包头钢铁基地建立,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建成,成昆铁路开始修建。

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89年葛洲坝建成,四川西昌、甘肃酒泉成为我国卫星发射基地。

地理: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自然环境相对处于劣势,纬度较高,气候条件差,多为山地、高原、沙漠,不利于农业生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消费市场不活跃;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科技对经济影响较小;近代工业起步较晚;市场经济发育较晚,经济结构单一。

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因素:自然条件方面,拥有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如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利资源等)和广阔的市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发展边境贸易有利。社会条件方面,西部大发展时机成熟;国家政策的优惠与支持,东部人民的大力支持。

政治: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要集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农、林、牧、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西部人民自身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搞活边境贸易。

“十五”期间要突出重点,搞好开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要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

64.土地政策演变问题

历史: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地理:结合我国国情,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特点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锐减,1990年我国把每年的6月25日定为我国的“土地日”。

政治: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市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65.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历史: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总体上是好的。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着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采取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从革命根据地合作运动的实践经验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成功经验出发,提出: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合作社就能增产,合作社规模越大越有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到1956年底,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实质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1959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会议所作出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兵学商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它的核心是以提高公有化程度来扩大规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

政治: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当前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增加对农业投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十五”期问,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快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工作。
26#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50:43 | 只看该作者
66.国有企业问题

历史:国有企业的产生: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接收过来,归国家所有。在接收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使这些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并很快地恢复生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产生后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革的实质是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要求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得到发展,建立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大型国营企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也很大。国家在对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实行公私合营,使国营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有企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年,国家建成大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港油田、上海港、新安江水库等大型国营企业建成。交通运输业也有新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屡遭挫折。1966~1976年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克服困难,抵制和部分纠正“左”倾路线。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等大型国营企业建成,交通运输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国有企业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加了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政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雄厚,技术水平一流,管理经营水平较高,企业素质良好。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重点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转换经营机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国家必须控股;对其他企业,不必都控投,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67.新中国建设成就

历史: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地理: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政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都是在前一阶段生产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和进步始终是主要的。

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即失误和错误方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68.近代中西文化的论争

历史:在近代中国,关于中西文化进行了四次论争,每一次论争都推动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进步。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封建传统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二者结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强烈反对西学。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争: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围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及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展开辩论。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争: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新文化运动中的论争:新文化运动时期尊孔复古派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民主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尊孔复古派认为,辛亥革命后“礼崩乐坏”,国内混乱,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还应尊孔读经,维护儒家传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批判封建复古思潮,把中西文化的论争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发起的一场新的斗争。

政治: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意识形态由封建儒家思想向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转变。每次思想的解放,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体现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认识近代四次中西文化论争发生的原因。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近代中国几股思想解放潮流。

青年学生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世界观、价值观。

69.近现代科技

历史:19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和广学会中出现了一批中国近代科学家,如数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和化学家徐寿等。

卓越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

1910年杰出的飞行家冯如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分别在堆垒数论和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作出显著成绩。

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立了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1937年杭州钱塘江大桥建成,设计者是茅以昇。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1981年掌握运用一箭多星技术,1983年研制巨型计算机成功,1989年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1993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试飞成功。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

地理:结合有关地图,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科技成就的分布地点,并了解临近主要城市及其工业发展状况。

政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分析认识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因。联系时事理解我国构建创新工程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和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构建创新体系应在广泛吸收、借鉴前人及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把人类科技文明推向前进。

中国要发展、要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教兴国抓住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职能、党的性质等角度掌握我国构建创新工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70.近现代中国外交

历史:近代中国落后,政治、外交上毫无地位可言。晚清之时,竟有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欧美的奇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证明了“弱国无外交”;南京国民政府也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我国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苏联解体后,中国又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领导人在90年代初先后访问了蒙古和印度,发展了与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越南高级代表团访问中国,中越恢复了正常关系。

中国近年来还同韩国、以色列、南非建立了外交关系。

地理:了解在不同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的地理位置、首都的名称,了解这些国家工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有关的重要城市、港口分布状况。

政治: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外交配合军事取得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胜利;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同英国、葡萄牙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联系时事了解我国对外关系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对外职能,为中国创造了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

用联系、内外因辩证关系分析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71.中美关系

历史:同学们应掌握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参加列强对华侵略的战争;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地理: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构成及行政区划分,人口分布和迁移,美利坚民族的构成以及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

了解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了解美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及结构、分布、成因等。掌握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特点和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政治:学习中美关系时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美国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工农业区的成因,认识人、地之间及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

两国关系将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理。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72.中日关系
历史: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发动参加对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条》、《九国公约》、《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支持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支持晋系军阀阎锡山,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

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地理:了解日本是东亚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日本能源、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分析日本各地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日本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高,工业以重化工部门为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三湾一海地区。认识日本工业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政治: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

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
73.新航路的开辟
历史:欧洲人在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从此人类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的世界历史。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随着14、15世纪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当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成为普遍支付手段,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他们在东地中海进行劫掠,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实际上,欧亚之间的唯一传统商路被切断。因此,欧洲各国的商人和贵族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东部,另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科学技术成就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15世纪,造船业已能制造适于大海航行的快速帆船;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不会迷失方向;地圆学说已广泛流传,人们深信,一直西行可以到达东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彻底破除了传统观念对人类的束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将孤立的欧、美、非洲等大陆联系起来,各国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增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加速了欧洲社会内部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在促使西欧加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并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地理:掌握主要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并能识图。联系主要航线,分析有的航海家顺水前进,有的逆水前进的原因,并指出他们顺水、逆水遇到的洋流。如: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

政治:运用生产力的标准辩证地看待新航路的开辟。运用两点论分析认识新航路的开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与非洲、美洲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哲学启示: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处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74.文艺复兴
历史: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掌握意大利、德意志、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及其成就。

地理:理解开普勒的三个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并联系太阳运行轨道图,弄清太阳的位置、地球运行的情况及远日点、近日点,并能依据有关条件推算出有关节气。

政治: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它不是古文化的复兴,而是一种新思潮的产生。

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认识人文主义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文艺复兴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反对宗教神学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对青年一代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应树立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良品质,自觉树立崇尚科学、反对任何形式的歪理邪说的优良品质。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当时流行的观点和科学家提出的新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得出相应的哲学启示。
7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革命发生的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是革命产生的领导力量;都铎王朝的改革,不仅增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起了促进作用;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直接促使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革命过程:1640年议会召开,国王要求征收新税,而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国王与议会矛盾公开激化,革命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党,并于1649年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发展工商业,保护清教徒,革命处于上升阶段。克伦威尔执政后,征服爱尔兰,与荷兰争霸,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他死后王朝复辟,革命出现倒退。1688年,辉格党、托利党两党联合,邀请威廉来英国执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最终与封建势力妥协,完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意义: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使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政治: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原理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反复曲折表明: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性与反动性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认识都铎王朝的改革动机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促使了革命的爆发,这也是改革者所始料不及的。运用两点论及重点论的观点分析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
27#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2 18:51:19 | 只看该作者
76.拿破仑帝国

历史:拿破仑帝国建立的背景:1794年热月政变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执政,他们一方面取消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1795年,他们成立督政府,但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军事干涉。1799年11月发生雾月政变,督政府被拿破仑推翻。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内政策:建立中央政治体制,以较为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革新了恐怖时代的僵硬政策,使得政治局势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视法制建设,1804年公布《民法典》,以后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建立法兰西大学和公立中学,鼓励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独立的国家,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他的最后失败。

地理:帝国时期欧洲形势图:了解帝国版图及其控制下的依附国、盟国、中立国。

政治:拿破仑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强权”。联系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结合当前世界上的“强权政治”分析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用有关哲学观点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其对外战争的二重性。

分析拿破仑经济措施,并联系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国家职能。

77.美国的建立

历史:美国建立的背景: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其中绝大多数在英王的直接、间接控制下,从此北美一直受到英国的侵略和奴役。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统一市场,客观上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使北美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日趋增强。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则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的矛盾。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

独立战争的过程:1774年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揭开革命战争的序幕。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波士顿以北的莱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并整编大陆军抵抗英军。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布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战争出现转折。1781年英军投降,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三权分立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民主。然而,宪法保存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反映了它的局限性。

北美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美国发展的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地理:美国独立后13州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掌握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扩张领土的表现。进而联系“门罗主义”分析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政治:联系1787年宪法内容: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联系时政,分析美国人权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历史根源。

结合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特征。

通过学习北美独立战争,可教育青年学生: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激发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

78.日本明治维新

历史:明治维新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仍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资本主义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实力增强,他们对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中下级武士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增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与幕府的矛盾更是由来已久,天皇不甘心永远受幕府的控制;1853年美军叩关以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武装倒幕:中国受辱,震动日本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寻求挽救日本民族危亡的方法;逐渐形成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并得到人民的拥护;改革派的大名掌握西南强藩长州、萨摩等地的政权并建立起倒幕武装;1868年政府军打败幕府军队,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至此明治维新的革命阶段结束。

明治维新: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修建铁路,举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信奉武士道精神并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仍然存在封建残余势力。随着实力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并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为落后国家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因此青年一代要树立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坚决反对军国主义。
79.近代殖民主义
历史: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
早期殖民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了罪恶的殖民活动。殖民者占领殖民地,抢劫掠夺当地的贵重金属和财富,同时灭绝人性地屠杀当地居民。殖民者还通过贩卖黑人奴隶获取巨额利润。正是通过这些残酷罪恶的手段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第二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掠夺原料和倾销产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确立,殖民者便把殖民地作为本国工业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各殖民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更广大的殖民地,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强,主要殖民国家展开激烈争夺,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

第三时期的主要内容是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开始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时期。

帝国主义不仅要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还要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从而形成了瓜分世界的局面。这时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殖民主义给世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后果。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财富,运往自己的国家化作资本。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亚非拉的落后。直到今天,它的后遗症还有待彻底清除。

地理:殖民主义在全球各阶段扩张的表现,各殖民国家的殖民地范围。可与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相联系。

政治:分析殖民主义造成亚、非、拉落后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广大发展中国家还相当困难和贫困,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分析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亚、非、拉国家应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新殖民主义。

新加坡、韩国、巴西这些曾被殖民主义奴役的地区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80.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形式

历史:1688年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

法国经过反复斗争,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体制。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61年,俄国废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仍然是沙皇专制的君主体制。

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仍然是封建君主制。1889年日本宪法颁布后,政体演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一度建立强权政治的法西斯统治体制。

政治: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分析其特点。

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分析认识近代主要资本主义管理形式的确立。

联系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明我国的政体适应我国的国体、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的原因,并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
sjs33 发表于 07-12-2 21:06: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
29#
bajie998 发表于 07-12-2 23:05:43 | 只看该作者
请问1--40例在那一楼?
30#
pkuhistory 发表于 07-12-3 08:09: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很不错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4:01 , Processed in 0.13825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