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大学世界史讲义15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倾城 发表于 07-10-27 21: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及主要问题
1964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领导的信时期。当时是临时担任。
1 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重要性
重要性不在于它的时间较长,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这一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比其它各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举行根本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成熟。但勃列日涅夫错过了有利时期,没有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苏联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所以,研究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剖析这一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揭示后来苏联发生巨变的历史原因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问题很多。
1)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国家实力由盛及衰
2)政治体制由稳定而日趋僵化,特权开始形成
3)“执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困扰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
4)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拖垮了经济,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时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苏联各方面矛盾不断加深的时期,是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亟待改革而又未能进行改革的时期,也是对以后苏联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时期。
但这并不等于当时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注定要失败的境地。从80年代初的形势看,苏联60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国际势力尚未耗尽,积极虽然连年滑坡,但还没有停止增长,上层建筑,包括党政军各级政权机构并没有完全失控。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够制定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改革路线,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的话,苏联是完全能够振兴的。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
19821110,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总书记(68岁)。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修改了勃列日涅夫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发达社会主义),指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今后的任务是“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建成论”变成“起点论”)。
安德罗波夫特别注意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提倡农业集体承包制。在工业、建筑业作了一些改革,完善劳动组织,另外,十分注意发挥企业的自主性。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刚起步,他本人因病19842月去世,执政15个月。安德罗波夫去世后。契尔年科继任总书记(73岁)
契尔年科上台后,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出现的激进改革的思想突然消失,报刊上只刊登一些泛泛而谈的建议,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契尔年科上任后,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颁布一些无足轻重的决议上,这些决议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而且经常停留在字面上,仅是一纸空文。他执政的时间只有13个月,1985310病逝。
1985311,苏共中央非常委员会一致选举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进入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新时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1 改革方针的提出
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苏联国内外的处境十分困难。
国内:领导人更换频繁,不利于政治上的稳定。此外,领导层年龄老化,经济失去活力,发展缓慢。
国际上:苏联面临严峻挑战。
1985423 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提出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加速战略”)。
19862 苏共召开27大,27大重申了“加速战略”,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开始考虑利用市场机制,承认所有制的多样化。
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戈尔巴乔夫又大刀阔斧地重组了干部队伍
但事与愿违,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加速发展”战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误,经济改革出现问题,市场供应日趋恶化。1988年,国家在分配工业投资时,90%的资金划归重工业,食品工业的投资只占6.3%,消费品工业的投资仅占3.7%1988年,工资增长7%,居民的货币收入增加9%,而消费品的生产却在减少,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戈尔巴乔夫本人四处奔走呼号,批评有些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左右摇摆,表示要同“一切妨碍改革进程的东西作斗争”。
1988年起,苏联的改革开始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2 改革转向政治领域
198862871 苏共召开第19次代表会议,揭开了苏联政治改革的序幕。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长篇报告,强调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发展“公开性、民主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在向共产主义前进时,需要有“社会主义的民主和人道的面貌”。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非斯大林化和为30年代至50年代的错案平反。
随着政治改革浪潮的出现,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使苏联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动乱。1988年,全国170多个城市和地区爆发了2600多次示威、游行和骚乱,参加人数超过1600万,其中60%与民族问题有关。19891990年,全国除土库曼外,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共发生几十起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事件。
民族冲突从南向北全面展开,逐渐波及全国。
激烈的民族冲突导致苏联社会前所未有的动荡,随之而来的则是工农业生产的下降和经济的滑坡。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8119853.7%198619902.5%1990-2%1991-17%。与此同时,内外债急剧上升,内债:19883118亿卢布,19905661亿卢布,19919740亿卢布。外债:1985280亿美元,1989480亿美元,1990700亿美元,19911200亿美元。通货膨胀急剧上升:19811985:平均5.7%19866.2%19877.3%19888.4%19899%199019%1991145%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倒退。
3 “八·一九”事件和苏联的解体
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推进,苏联政局日益动荡。1990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设立总统职位。19907月,苏共召开二十八大,宣布实行多党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大会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正式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随着政局的变化,一些加盟共和国要求脱离苏联独立。1990311,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随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宣布独立,622,俄罗斯联邦发表主权宣言,声称本共和国法律“至高无上”。不久,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类似的主权宣言。
在联盟面临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戈尔巴乔夫提出新联盟条约草案,新联盟条约规定:除国防、外交和涉及全国命脉的经济部门仍由联盟主要职务外,其余主权均归各共和国所有,条约规定各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权力,国名改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并确定于1991820签署。
在条约预定签署的头一天,即819,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人民书,指出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呼吁全国人民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但紧急状态委员会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叶利钦指责亚纳耶夫发动“反动政变”,军队、加盟共和国领导、西方都不支持。政变不到3天,最后失败。。
8·19”事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822日凌晨,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回到莫斯科。823日下午,叶利钦签署命令,暂停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领土上活动。824,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8251991年),苏共中央书记处被迫发表声明,宣布自动解散苏共中央,苏共解体。
在苏共解体的同时,各加盟共和国掀起了独立的浪潮。821 爱沙尼亚;822 拉脱维亚;824 乌克兰(第二大共和国),引起连锁反应。白俄罗斯(825),摩尔多瓦(827),阿塞拜疆(830),乌兹别克、吉尔吉斯(831),塔吉克(99),亚美尼亚(923),土库曼(1027),哈萨克(1216)纷纷宣布独立。
1991128 俄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停止其存在”。
19911221,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11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结成独联体,苏联停止存在,还决定由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要求戈尔巴乔夫下台。
12257点,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1226,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是由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1)30年代形成的僵化的苏联模式,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得到根本改革,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步步偏离了马列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结果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和联盟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3)苏联长期奉行军事优先原则,军费开支庞大,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苏联民族政策失误,使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5)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演变、解体起了催化、促进作用。
苏联解体,雅尔塔体制结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地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两种趋势。
2)大国的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
3)国际上的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以美、日、欧三极为主体的西方国家的矛盾突出起来。

4)东西方力量失衡,社会主义阵营遭到重大挫折。
5)南方战略地位暂时下降,南北矛盾加深。
第三世界过去是美苏争夺的对象,可以利用美苏的矛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30 02:38 , Processed in 0.09338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