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大学世界史讲义6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倾城 发表于 07-10-27 20:5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节 战后西欧
急剧衰败的英国
1 英国的衰落及原因
二战使英国遭到严重削弱。英国在大战中损失了250亿英镑,相当于全国1/4的财富,损失兵力57万多人,船队损失了1/4,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国债高达237亿多英镑。日不落帝国已走向衰落。
原因:(1)战后英国的殖民地丧失,殖民体系瓦解。
(1)英国国内固定资本投资相对落后。
3)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传统势力的限制,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英国国内生产发展和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英国经济力量下降,国力衰落,给英国人提出了调整与改革的课题。
2 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19457 大选,工党以绝对优势战胜了保守党,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
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期间,共实施了8个国有化方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运输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收归国有。
另一项改革是“福利国家”政策。1942年,丘吉尔委托威廉·贝弗里奇起草一个将在战后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总结了19世纪以来社会改革的经验,他制定了以消除贫困、疾病等社会病害为目的,以实行社会保险为主要措施的广泛的社会保障计划。报告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集体应尽的责任和公民应享受的权利,要求保障全社会人民最低生活标准,规定全社会有收入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还制定了实施社会保险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具体计划。  报告1942年底发表后,立刻在英国引起轰动,短短时间卖出60多万份。丘吉尔也在广播演说中许诺:战争胜利后,英国将建立起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但后来,保守党对贝弗里奇报告实际上兴趣不大,认为实施这项计划所需费用太大。工党上台后,在群众强烈下,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改革立法:
1946,国民保险法:凡已经就业而未达到退休年龄者都必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年老、失业、患病、怀孕、丧偶、受伤致残等情况下享受津贴或资助。
1946,国民医疗保健法:将全国医院收归国有,全体公民享受免费医疗。
1946,住房法:地方当局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问题,对房租实行限制,保护租房者的利益。
1948,国民救济法,作为对国民保险法的补充,规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交纳社会保险金的公民,可以享受国民救济。
此外,还颁布了城乡规划法、新城镇法、国家公园和乡村道路法等。
这些法律一一生效后,艾德礼1948年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一个福利国家。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政策给英国公民确实带来很多好处,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保证,尤其有利于老弱病残者、失业者和其他贫困者,但它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福利政策造成英国政府的福利支出直线上升,使英国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3 三环外交
194810月,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这三环是英美联盟、英国与英联邦、英国与欧洲联盟。三环外交的企图是想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竭力维护与英联邦的传统联系,利用欧洲大陆之间的矛盾来凌驾于西欧之上,使英国处于三环的中心,从而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
丘吉尔:“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结合足以击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而这三环中,英国“正处在交接点上,”英国处在这三环海运和空中航线的中心,“有机会把它们全部连接在一起。”
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此来恢复昔日大英帝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但英国的三环外交并没有达到目的,尽管英国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在外交上积极追随美国,支持美国的冷战政策,积极地响应马歇尔计划,但实际上它已沦为完全受美国控制的二等国,完全依附于美国(美国通过援助等手段,占领了英国在英联邦和其它地区的传统市场,而且直接控制了英国的许多重要部门)。
在英联邦中,离心倾向也不断增强,1946——1957年,约旦、印度、巴基斯坦、锡兰(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苏丹、加纳等国取得独立。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年代非洲独立的高潮,宣告了英国旧殖民体系的瓦解。
英国与西欧的关系也不断恶化,由于英国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在欧洲越来越孤立,它两次加入欧洲共同市场都遭到了拒绝。
法国的重建
1 第四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19448月,法国解放,戴高乐回到巴黎,组成临时政府,戴高乐任临时政府总理。
临时政府内部,戴高乐和其他党派分歧严重,矛盾重重,特别是在国家政体问题上,斗争激烈。战后法国政府的特点是三党鼎立,主要有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这几个党在政府中分别取得了好几个部长的职位,而且控制着制宪议会。这样,戴高乐虽然是政府首脑,但在制宪议会中却没有力量。他历来就厌恶多党制,主张在法国建立超党派的总统制共和国,这样政府首脑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权力,他的主张遭到三党的一致抵制。戴高乐对三大党的崛起和议会内无休止的争吵深为不满,但又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决定下野。1946120
戴高乐的突然下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相反倒使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戴高乐辞职后,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签署协议,决定联合执政。19461013,法国举行了公民投票,通过新的宪法草案,它标志着第四共和国的成立。(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
第四共和国宪法和第三共和国宪法区别不大,仍采用两院制的议会制度,包括国民议会和参议院;总统由两院联合选出,任期7年,不掌握实权;政府必须严格对国民议会多数派负责;国民议会单独享有决定法律草案以及组织政府和推翻政府的权力。新宪法第一次保障妇女在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宪法还规定组织“法兰西联邦”,由法兰西共和国和海外领土组成。
法兰西共和国共存在十几年时间,在它存在的十几年中(19461958),政局混乱,政府更换频繁。法国政局动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法国的政治体制问题。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殖民地问题。
在对外政策方面,第四共和国执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1958年出现了严重的动乱。1958513 殖民主义分子在军队的支持下,在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发动叛乱。第四共和国新任总理没有采取任何具体措施,只是发表了一些谴责叛乱的空头声明,叛乱迅速扩大,很快波及阿尔及利亚全境,并波及法国本土。
这样,在内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第四共和国总统、议会不得不让戴高乐出任总理。195861 戴高乐组成新内阁,这也是第四共和国最后一届政府,它的使命是完成从第四共和国向第五共和国的过渡。
2 第五共和国的建立
戴高乐出任总理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制订新宪法,结束第四共和国。
1958928,举行了对新宪法的公民投票,结果赞成新宪法的占投票总数的79.25%,反对的只有20.75%,新宪法于1958105生效,这样法国历史上的第五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第五共和国宪法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即半总统半议会制,宪法规定,总统不是议会成员,不由议会选举,而由一个更为广泛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7年,1962年进一步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总统不仅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而且是三军统帅,拥有通常的行政职能。新宪法除了赋予总统这些传统权利外,又赋予总统任免总理,解散国民议会,宣布紧急状态,举行公民投票等四大特权。新宪法还规定,总统在紧急情况下有行使自行决定的独裁措施的权利。
3 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戴高乐的下野
第五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内政外交上出现的新形势,第五共和国内部新的矛盾也在形成。
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第五共和国时期,尽管经济有了迅速的增长,但垄断资本和工人阶级之间利益上的冲突并没有中止,垄断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0家最大的财团实际上控制了法国的全部经济。而工人在工资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却非常差,他们多次举行罢工,要求改善待遇。
农村也出现了动荡。
1968513,巴黎60多万人走上街头,高呼反政府口号,随后逐渐演变成全国性的总罢工,参加者有一千多万人,农民也发起全国斗争,要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税收。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互相呼应,震撼了全国。(“五月风暴”)
为阻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法国政府决定让步,525,政府、工会和企业主代表签署了协议,基本上满足了工人、职员和教师在经济上提出的要求。同时,政府宣布禁止游行示威,解散极左组织。1968年的五月风暴从此告一段落。
五月风暴后,戴高乐决定进一步改善和巩固第五共和国的体制。他认为必须进行改革,以防止爆发更大的危机。他提出“参与”的口号,即工人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职员参与机构的管理,大学生参与学校的行政,并声称通过这套“参与”的体系来改变旧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社会秩序。但是,他的改革方案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决定在1969427举行公民投票,把他的改革方案付诸全民表决。在投票前,戴高乐公开宣布,如果多数反对他的方案,他将引退,结果52%的人投的反对票。戴高乐得悉投票结果后,于428发表公告,宣布“停止履行共和国总统的职务”。
重整旗鼓的联邦德国
1 现代政治体制的确立
1949920 联邦德国成立,实行议会民主制。联邦德国成立时,在政坛上活跃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是新成立的政党,19456开始在柏林和莱茵兰地区活动,创建者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基督教精神又超越狭隘的宗教信仰的政治组织。基督教民主联盟是战后执政的第一个政党,领袖阿登纳任首任总理。后来这个党又连选连任,执政长达15年。
基督教社会联盟1946年初成立于巴伐利亚,它与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政治、经济纲领不存在根本的分歧,社会基础也非常接近。19472月,签定联合行动协议,1949年,在议会组成统一的党团。人们通常把两党合称为联盟党。
社会民主党1869年建立,纳粹时被取缔,1946年恢复活动。社会民主党奉行一条严格的反共路线,拒绝与共产党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1969年大选获胜,到1982年,执政达13年之久。
自由民主党,194812月成立。联邦德国成立时,自由民主党主席豪斯当选为首任总统,此后到1998年,除1956196119661969年外(8年),自由民主党一直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之一,被称为联邦德国政治生活中的常青树。
联邦德国的宪法称《基本法》(当时联邦德国处在分裂的状况,不能制订一部对整个德国行之有效的根本大法,只能制订一个在西占区内实行的基本法。)基本法规定:西部各州以外的其他州,在承认《基本法》的前提下,可以加入联邦。它为德国统一留有余地,为东、西部的统一提供了依据。
2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阿登纳上台后,让艾哈德主管经济,艾哈德于是实行社会市场经济,进行经济改革。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内容:(1)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使经济摆脱困境、实现繁荣的主要手段。(2)国家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通过货币、信贷、外贸和财政政策等杠杆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宏观调控,以保证市场经济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力图避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的周期性起伏和结构不协调。(3)通过保险、救济、补贴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不公平,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艾哈德的经济改革为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经济学家称50年代是联邦德国“经济奇迹”时期,6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从总体上看,从19491974年,联邦德国就持续25年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1959年和1960年超过英国和法国,在20世纪第三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68年被日本赶上,退居第三。

思考题:
1 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 塔夫脱——哈特莱法  麦卡伦法
3 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
4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5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6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7 三环外交
8 第四共和国、第五共和国宪法
9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30 02:53 , Processed in 0.09495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