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帝王之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k243660376 发表于 07-9-16 14:5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帝王之死》


  时代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四十年代至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四十年代
  王朝黄帝王朝第六任帝
  姓名伊放勋
  在位一百年(前2357—前2258)
  遭遇囚死

------------
雪白的羔羊
------------

  传说时代的黄帝王朝,是一个奇异的政治结构。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时代,可是后世白纸写黑字,追述上古的这些传说,却咬定牙关,言之确凿。像王朝的开山老祖黄帝姬轩辕先生,虽然身属人体,却有观世音菩萨和赤脚大仙的神通,不但推翻了“五氏”中最后一“氏”神农氏先生子孙政权,还跟当时最强大的敌人蚩尤部落对抗。蚩尤部落的巫法师,口中念念有词,立刻大雾迷茫,姬轩辕先生就发明指南车,一场大战下来,把蚩尤先生捉住,砍下尊头,从此奠定了王朝的基础,并被汉民族尊为祖先。
  盘古先生固然被一棒挥出界外,就是姬轩辕先生的列祖列宗,也被一棒挥出界外,好像姬轩辕先生跟孙悟空先生一样,都是从石头缝里跳出来的。看情形,盘古颇类似耶和华,而姬轩辕颇类似亚伯拉罕。只是盘古先生运气较差,屁股没坐上“上帝”宝座。
  黄帝王朝共有七个君王,都是姬轩辕先生的苗裔,第一任君王黄帝姬轩辕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二任君王姬己挚,是姬轩辕先生的儿子。第三任君王姬颛顼,是姬轩辕先生的孙子。第四任君王姬(帝喾),是姬轩辕先生的曾孙。第五任君王姬挚,是姬轩辕先生的重孙。
  上述五位头目,除了姬轩辕先生威不可当外——数年之前,台北出现的“轩辕教”,姬轩辕先生除了扮演亚伯拉罕先生角色,又扮演耶稣先生的角色矣——其他四位老哥,实在没啥,一个比一个默默无闻,历史上毫无地位。一直等到公元前2357年,第六任君王尧帝伊放勋先生登场,接着第七任君王舜帝姚重华先生登场,才忽然间锣鼓喧天,大闹特闹。所谓大闹特闹,一方面是他们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亲身闹,一方面是后世儒家系统史学家为他们闹。政治舞台上闹,我们马上就要揭起蒙头纱,让读者老爷瞧瞧真面实目。至于儒家系统史学家闹,情节奇离,他们把这两位头目在位期间(前2357—前2208)的日子,一百四十八年间,称之为“尧天舜日”、“尧舜时代”,把他们两位美化得像两只雪白的羔羊。

------------
攀梯爬天
------------

  伊放勋(即尧帝)先生,是黄帝王朝第四任君王姬先生的儿子,第五任君王姬挚先生的弟弟。姬挚先生的下场很糟,史书上说他:“荒淫无度,不修善政。”如何荒淫无度,以及如何不修善政,并没有片字记载,我们无法深究。反正是,他于前2367年即位,到了前2358年,各部落酋长,也就是所谓“诸侯”,就把他赶下宝座。他的下落不明,死的可能性当然有,但也可能饶他一命。然后把他的弟弟,也就是本文的男主角伊放勋先生,掇弄上台,成为黄帝王朝第六任君王,天下共主。
  伊放勋先生老爹姓“姬”,他阁下却忽然姓了“伊”(有些史书上还说他姓“伊祁”),现代人不容易了解,当听有些大爷傲然曰:“老子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表示是一条英雄好汉。可是古时候改名改姓,却稀松平常。呜呼,古时之人也,尤其是小民,根本没有姓,只有贵族才有姓。“姓”好像现代“官衔”,你阁下如果是个失业群众或待业青年,在名片上你就不能印上表示你职位的头衔,对方拿了你的名片一瞧,虽然知道你姓甚名谁,却不知道你是何方神圣,干啥勾当。
  贵族有姓,小民无姓。贵族不愁吃不愁穿,中国又是多妻的国度,闲着没事,就猛生孩子,孩子又猛生孩子,不久满坑满谷。为了辨识,有些孩子被大权在握的家伙,赏赐给他一个姓,有些孩子则索性自己为自己起一个姓。
  伊放勋先生的爹虽然姓“姬”,他却姓“伊”,是别人为他起的或是自己起的为啥姓“伊”,而不姓别的史书上没有提及。只有一本书上说,“伊”是他娘的姓,可是凡介绍他娘庆都女士时,从没有交代过她的来历。其实这种发展,我们知道不知道都没关系,只要知道他阁下改了姓,姓“伊”就行啦。
  伊放勋先生的娘庆都女士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这表示他不同凡品,儒家系统史学家最喜欢教这类家伙不同凡品啦)。十五岁的时候,身高十尺。哥哥姬挚先生封他为侯爵(唐侯),他率领所分到的聚落群和牛马群,驻屯平阳(山西临汾)。二十岁那年,继承哥哥的座位。别瞧不起这个平凡的毛头小伙,史书对他的赞美之词,三座楼房都装不下。
  《帝王世纪》曰:
  “(伊放勋)小时常梦见攀着梯子往天上爬,所以二十岁就登上帝位(柏老按:他阁下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做春梦”的君王,以后大家纷纷跟进)。巫师告诉他,他是‘烈火命运’,不同于哥哥‘树木命运’,所以他的部落,驻屯平阳。”

------------
圣人不是圣人
------------

  《帝王世纪》续曰:
  “伊放勋定都平阳之后,在中央政府门前,设置一面大鼓,凡对政治上缺点提出建议的人,都可擂鼓要求改革,于是全国一片升平。伊放勋指派重臣羲和的四个能干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担任四个军区的司令官。远在南方的苗部落,不接受政府命令,伊放勋派军攻打,在丹水(湖北宜都西南境)大获全胜,苗部落屈服。遂任命尹寿、许由二人,担任宰相(师)。又指派大臣伯夔,访问山川谷溪,谛听风声水声,制定音乐六篇。于是,全国和睦,天下太平。”
  《帝王世纪》对伊放勋先生的赞扬,不过普通赞扬。到了《通鉴外记》,简直蠢血沸腾、五体投地曰:
  “(伊放勋)建都平阳,喜爱白色,祭祀时,把白玉放到白绸缎上奉献。生活十分俭朴,草屋上的草,都不修剪。房檐下的梁柱,都保持原状,不加刀削。副梁之间,连承受茅草的细椽都省掉。车辆简陋,不雕刻,也不油漆。饭桌上的葡萄,仅够自己下肚。饮食简单,不计较滋味调和。五谷杂粮,从不挑剔。树叶豆叶,都用来下咽。饭都装在陶器的碗盆之内,盛水都用瓦罐。不带任何首饰,既不睡弹簧床,也不盖锦缎绣花被。对稀奇古怪的东西,看都不看。对引人入胜的宝物,也不瞧一眼。柔情蜜意的音乐,从不入耳。政府和宫廷建筑,一仍本色,毫不装饰……”
  白话文译到这里,不由得叹一口气,如果所说属实,伊放勋先生把自己苦成这个样子,活着实在没啥意思。在儒家学派要求下,圣人不是圣人,成了一块木头。

------------
吸尘器
------------

  《通鉴外记》续曰:
  “(伊放勋)夏天只穿布衣服,冬天只穿一件鹿皮袄,不等到全部稀烂,绝不换新。他阁下不因为自己的利益,调遣小民为自己做事,妨碍他们的耕作。对忠正守法的官员,予以升迁。对廉洁爱民的官员,提高待遇。小民中有孝顺父母、努力耕田种桑的,予以表扬。制定公平严正的法律规章,对诈欺虚伪,厉行禁止。对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丈夫的寡妇,由国家维护他们的生活。对遭到天灾人祸的家庭,由政府救济。伊放勋生活十分简单,加到小民身上的赋税和差役,寥寥无几。他阁下去各地方观察,西到山西南部,教育沃土上的民众;东到山东中部,教育黑齿部落(柏老按:当时的蛮族),一心要把国家治理强大。关心社会,一个小民饥,则曰:‘我使他挨饿也。’一个小民受冻,则曰:‘我使他挨冷也。’一个小民有罪,则曰:‘是我害了他也。’全国人民拥护他,把他当成天上的太阳、地上的父母。他的道德仁义,笼罩天下,发出强烈的感召。所以,不必有任何奖励,小民自然勤奋;不必有任何惩罚,小民自然井井有条。伊放勋的手段是,怀着宽恕仁厚之心教化小民,不单靠刑罚。”
  《通鉴外记》的作者刘恕先生,像一个吸尘器似的,把散见于各种古籍,如《左传》、《三统记》、《尚书注》、《史记》、《淮南子》、《六韬》、《说苑》,凡是往伊放勋先生脸上抹粉贴金的话,全吸到口袋之中,倾到书页之上。

------------
孔丘热情如火
------------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受到倾盆大雨式赞美的,只有两人,其中之一是我们将要介绍的姚重华(帝舜)先生,另一就是本文的男主角伊放勋。这位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被称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元首,不过一个力量强大的部落酋长。他那松懈的政治组织,似乎连雏形的政府都谈不上,只是一个大村落里一个大庄院而已。然而,他比任何君王都吉星高照,谚云:“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伊放勋先生既来得早,而又来得巧,他阁下在位时,窝窝囊囊的丑事,马尾巴提豆腐,根本提不起来。想不到一千五百年后,时来运转,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儒家学派开山老祖孔丘先生,目睹当时乱糟糟兼糟糟乱的社会,芳心大急,他虽然没有能力像耶稣先生一样,创造一个崭新的和前瞻性的理想,但他却把全副精力用在“托古改制”上。西洋学术总是向前看的,中国却恰恰相反,“千万情丝舍不得,一步一回首”,恨不得扭身就跑,跑到“古”洞穴,一头栽到“古”怀里,与“古”白头偕老,共存共亡。
  于是,忽然之间,伊放勋先生和姚重华先生,被隆重选中,一条又僵又冷的死虫,经过孔丘先生吹口仙气,立刻变成了花蝴蝶。《论语》——孔丘先生语录,对伊放勋先生,就来一个霸王硬上弓,不由分说,连珠而出: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译成白话文,就是:
  “伟大呀,伊放勋老爷当了君王!高高在上呀,谁都没有‘天’那么大,只有伊放勋老爷可比。无边无涯呀,小民说不出它叫啥名堂。到了最后,光芒四射,只有伊放勋老爷有那么多的贡献,有那么美的品德。”
  《论语》是一部性质平实的儒家学派经典,孔丘先生更是一位世故的老头——老头未必一定世故,世故也未必一定是老头,而世故更不一定就是老奸巨猾。柏杨先生年纪越老,越忍受不了酱缸产物:乡愿、孑孓、酱缸蛆、酱萝卜、变形虫、顺调分子、温柔敦厚的法利赛人。见了这种玩意,我就火发三丈鼻孔冒烟。以致酱缸帮纷起反击,给我老人家上尊号曰“老三八”、“十三点”以及“神经病”,还有些政治性的尊号和大批铁帽,往头上猛扣,每一顶都可使人脑浆迸裂。孔丘先生可是老老实实,从不说一句激情的话,纵然发誓赌咒,也文质彬彬:“天厌之,天厌之。”不像我老人家,动则脏话出笼。然而,孔丘先生一遇到伊放勋先生和姚重华先生,就禁不住理智全失。《孔子家语》上,当宰我先生向他打听伊放勋先生身世时,孔丘先生热情如火,号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
天下大旱
------------

  译成白话,就更可观:
  “他(伊放勋)的爱心像天堂一样大,他的智慧像神仙一样灵。百姓亲近他,如葵花之向太阳。盼望他就是盼望云雨泽披天下。富有却不端架子;身价尊贵,却平易近人。”
  孔丘先生因为从没有激情过,所以他不是一个诗人。可是拜读了这一段对伊放勋先生的赞词,不由大吃一惊。看样子孔丘先生不但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唱“莲花落”的高手。这种如醉如痴的诗句,连庄周先生和孟轲先生都被感动得情不自禁,跟着他无理取闹。
  孔丘先生对伊放勋先生的赞词,只是为后世君王——或其他名称的政治头目,提供一个行为标准。同时,孔丘先生也代表小民心声,盼望最高掌权的家伙,最好如此这般。
  ——偏偏的,后世君王的表现,使孔丘先生和儒家系统垂头丧气。呜呼,“爱心”“智慧”固然很难,纵是“不端架子”“平易近人”,也不容易。这是人性弱点,只有民主、自由、人权、法治,才能达到那种境界。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专医政治上的滤过性病毒。西洋哲人早鉴及此,中国哲人却缺少这种大脑。孔丘先生只提供了“想当年”的思古幽情,却没有为我们绘出未来的蓝图。
  情绪不能代替理性,诗篇不能代替事实。事实是,伊放勋先生在位的一百年间,真正掌握权柄的日子,只有六十年。六十年中,中国充满了大苦大难。
  第一个大苦大难是旱灾。现代科学进步,灌溉发达,偶尔堤坝崩溃,水灾倒是有的,旱灾在现代化国家中,已很难再见矣。水灾和旱灾最大的不同是,水灾的面积小,只限于堤坝崩溃下游的有限城镇乡野。旱灾就不这么小家子气啦,不来则已,一来就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尤其是“大旱之后,必有荒年”,情况更惨。
  ——提起旱灾,我老人家可是学人专家兼专家学人,年轻人已没有我这种庞大学问矣。记忆中最近的一次大旱,发生在对日抗战中期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河南省那些大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千娇百媚,学富五车,踯躅在街头或车站,拉着开拔的军爷,泣曰:“救救我,带我走,就给你当小老婆!”
  水灾易去,旱灾难熬。旱灾跟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一样,不开始则已,一开始就以“年”为单位,慢慢谋杀。
  就在伊放勋先生当权期间,中国大旱。

------------
又有大水
------------

  大旱是因为不下雨,不下雨是因为太阳太烈,云不能聚。太阳太烈是因为当时并不只有一个太阳,而是有十个太阳。无论十个太阳是亲如兄弟,一齐悬挂高空,还是来一个车轮战,鱼贯上阵,结论都是一样。
  从书上记载,可看出后羿先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射手,当十个太阳把世界烤得几乎成了一团火炭。“焦禾穗、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大饥馑已经形成时,后羿先生奉命要干掉九个(这故事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遇到久旱不雨,太阳天天升空,有些地方军官大怒,还用大炮向它阁下猛轰,希望它心惊胆战,躲到家里一天两天,让海龙王露露脸,降点甘霖)。后羿先生不负交付他的任务,真的射下来九个。每一次,他一箭中的,一个太阳就气绝身死,忽咚一声,掉将下来,跑近一看,却变成了一只乌鸦。九个太阳,成了九只乌鸦,当然是九只死乌鸦。
  ——请读者老爷注意后羿先生,他跟三百年后,公元前二十世纪,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后羿先生,可不是一个人。不过他们的神射武功,却完全一样。
  ——中国文学作品上,把太阳称为“金乌”,渊源于此。“金”只是形容词,形容太阳的尊贵。
  第二个大苦大难是水灾。旱灾发生的年代,史书上没有说明;水灾却是从公元前2297年开始的。比较起来,旱灾面积大而水灾面积小。不过,黄帝王朝时的中国版图,不过现代版图的百分之一,像一颗落花生一样,横压黄河中游地区,头枕山西南部,尾置山东中部,一旦大水为祸,因全国面积太小,所以到处都是一片汪洋。
  ——后来,中国版图不断扩张,“全国”的意义也跟着不断扩张,黄帝王朝时,从首都到南方边境,不过两百公里,清王朝时从首都到南方边境,却是两千公里。伊放勋先生时代十万平方公里的全国大水,后世子孙一时不思量,大笔一挥,就成了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全国大水矣。

------------
大悲惨时代
------------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的空前水灾,据说是世界性的,不仅在中国,就是西方世界,正是诺亚先生的方舟时代,也到处波浪滔天。
  大水从哪里来的西方的传说是大雨不止,中国史书却没有明确交代。有人说,可能是冰河最后一次融解之后,积水一时流不到大海。但也有人说,根据已知的资料,冰河共融解过四次,第一次距今五十万年,第二次距今四十万年,第三次距今十七万年;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平原上的冰河融解罄尽,一寸不剩,距今也有五万年。而伊放勋先生距今才不过四千余年,连边都沾不上。于是,只有西方模式,才能解释。
  《中国人史纲》曰:伊放勋在位的一百年期间,发生了空前可怕的大灾难,公元前2297年,天不停地落雨,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房屋家畜和田亩都被淹没。中国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大批溺死饿死,残存下来的人逃到高山上嗷嗷待哺,这是中国第一次的大悲惨时代。在那么一块落花生般的小小国土上,大旱之后,又有荒年;荒年之后,又有大水,即令嘴巴再硬的朋友,都不忍心说它是一片乐土。然而,孔丘先生政治挂帅,为了达到复古目的,却把这么一个空前的大悲惨的时代,形容成为一个花花世界天上人间。
  当时小民们的生活,已陷绝境。
  伊放勋先生束手无策之余,召集他的臣僚,询问他们能不能物色一位像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先生那样的人物,来治水灾。臣僚们,包括四位军区司令官在内,一致推荐夏部落酋长鲧(姒姓)。夏部落那时扎营在河南禹县,他们的祖先从现在的四川,辗转迁移到中原,世代专业水利工程。姒鲧先生是当时最知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中央政府把治水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呜呼,当初后羿先生治大旱时,简单明了,九支神箭射出,九只乌鸦落地。大家都认为姒鲧先生也应创造同样奇迹。这当然不可能,因为那九个太阳来得奇异,是伊放勋先生之前,就一直悬挂天空的欤看样子似乎不是。盖“三皇”“五氏”神话时代都未提及,而且,假设“古已有之”,大地早烤成一团灰矣。

------------
权力从指缝溜走
------------

  九个太阳当然是伊放勋先生时代冒出来的,以现代知识推断,显然的那是欺骗小民的勾当,当大旱已经形成,伊放勋先生宣称十日在天,那就万方有罪,罪不在朕躬,而在太阳。等到大旱将行结束,再教后羿先生站在山顶上胡乱拉一阵弓,射一阵箭,然后,提着九只死乌鸦下山 ,叫喊说,已经把妖怪干掉啦。
  ——犹太教也出现过这种节目,摩西先生独自爬到山顶,忙了几天,下山时拿着金牌,上面写着十诫。其迹虽异,其情一也。
  在这种背景之下,姒鲧先生先天的注定要担任悲剧角色,后羿先生在大旱终了时才出现,姒鲧先生却在大水正盛时出现,以当时的知识和已有的工具,根本无法担当这种伟大的工程。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姒鲧先生面对的困难,他如果要开凿一个山洞,或开凿一条渠道,既没有黄色炸药可以轰个缺口,又没有铁斧铜锤电子钻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集中力量修筑堤防。这要比凿山容易,黄土碎石多的是,只要搬运得动,就是现成的材料。
  问题是,堤防挡不住洪水的冲击,仍不断继续决口。姒鲧先生是一位有经验的专家,可是他用来对付小川小河那一套,现在完全失灵。然而,促使他死亡的,并不是他治水无功,而是他触怒了权倾中外,正密图篡夺帝位的姚重华先生。
  关于姚重华先生的来龙去脉,我们将有专文报道,现在只介绍他当时的权势:他是伊放勋先生的女婿,从一个部落酋长儿子的卑微地位,被岳父大人擢升到中央政府。姚重华先生是一位精密的阴谋家,他进入中央政府后不久,就逐渐地把军事政治各部门,置于控制之下。最初,他排斥他的内弟——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丹朱先生,使做父亲的伊放勋先生厌恶亲生儿子。或者是,伊放勋先生并不厌恶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已无法保护他矣。伊放勋先生是什么时候发觉权力已从指缝中溜走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当他发现他已不能指挥重要的执法官员时,为时已晚。为了拯救亲生儿子的生命,他忍痛宣称:“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姚重华,国家会得到益处,只我儿一人受到伤害。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我儿,国家会受到伤害,只我儿一人得到益处。”
  《史记》原文: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伊放勋先生不得不这样宣布,否则,丹朱先生可能被斩草除根。伊放勋先生誓言:“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丹朱)。”最后,更擢升姚重华先生“摄行天子事”——代理君王。

------------
斗臭绝技
------------

  姚重华先生一旦成了“代理君王”,如虎添翼,下一步要干啥,纵是白痴,也会一目了然,当然是要吞噬伊放勋先生这位岳父大人的宝座。中国君主专制,这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不过,初期社会结构,习惯上还是父子相传的,黄帝王朝君王的传递情形,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如果不是父子关系,至少也应是兄弟关系,如果不是兄弟关系,至少也是叔侄。在世袭的原则下,女人没有地位,姻亲更插不上脚。姚重华先生了解这种政治形势,合法取得政权,绝不可能,必须使出非常谋略,才能突破传统的约束。迫使岳父大人不断宣传要拱手让位,就是谋略的一部分。
  可是,这种宣传,引起强烈反应,一些效忠政府的忠臣义士,挺身对抗。态度最激烈的,就是身负重责大任,正在治理水灾的姒鲧先生。他告诉伊放勋先生曰:“这是一个凶兆,你怎么把国家最高的权位,私自传授给一个无赖”姚重华先生勃然大怒,他绝不允许一个仅有声望而手无权柄的家伙,破坏他伟大的计划。于是,他指控姒鲧先生治水九年而仍未成功,罪该万死;立即派出杀手,赶到羽山(山东临沂)荒山上,把正在汗流满面,辛苦工作的姒鲧先生处决。另一位大臣共工先生也坚持不可把帝位私相授受,姚重华先生把他逮捕,放逐到边荒的幽都(北京),然后就在幽都,砍下尊头。
  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用君王的手,铲除效忠君王的忠良。姚重华先生为千古权奸,立下漂亮的榜样。为了更彻底地建立威严,姚重华先生再把另外两位潜在的政敌三苗先生、兜先生,一并干掉,连同姒鲧先生和共工先生,合称为“四凶”。残杀忠良而又加上丑恶的帽子,姚重华先生是“斗臭”和“丑化敌人”绝技的鼻祖。
  “四凶”是总称,姚重华先生又分别赐给他们丑恶的绰号和不同的罪状:
  姒鲧——杌(罪状:治水无功)
  共工——穷奇(罪状:淫辟)
  三苗——饕餮(罪状:不遵王命)
  兜——浑沌
  只有兜先生的罪状没有记载,其实用不着记载,事情明白得很,他们真正的罪状是冒犯了权奸姚重华先生,如此而已。

------------
大屠杀之后
------------

  大屠杀之后,反对声浪消失在血腥之中。《尚书》曰:舜巡狩四岳,“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当然天下咸服,再有不服的,“四凶”立刻变成“五凶”矣。然而最妙的还是孔丘先生,他阁下对大屠杀的解释是:
  “伊放勋发现姚重华贤能,并不可贵。发现了之后,一点都不怀疑,摧毁了所有的挑拨离间,甚至诛杀进谏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贵。”
  原文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在政治挂帅的大纛之下,手握权柄的人有福啦,真理正义、公道人心,都是他们的,连圣人都站在他们一边,努力化腐朽为神奇。效忠政府的成了叛逆,血腥镇压的反而备受歌颂。历史上斑斑史迹,一开始便被野心家利用,扭曲颠倒,黑变成白,白变成黑,成了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奇观。
  到了这时候,篡夺帝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2258年,伊放勋先生终于下台鞠躬。按常理推测,他阁下下台鞠躬,姚重华先生当然上台鞠躬,他觊觎宝座已非一日,布下天罗地网,更非一天。这个熟透了的苹果,非掉到他早已放在树底下的大箩筐里不可。但关于这场被后世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百般赞扬的“禅让”,古书上的记载,过于简略。《史记》只一句话曰:“卒授舜以天下。”其他古书,更含糊其辞,在那里和稀泥,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帝王世纪》曰:“尧取(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吕氏春秋》曰:“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淮南子》曰:“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
  没有一本书记载政权转移的具体步骤,只记载伊放勋先生曾表示过要把帝位让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位是许由先生,他阁下一听说要他当头目,心胆俱裂,怎么,教我跟姚重华对抗呀卷起铺盖就跑,跑到箕山(河北唐县北郊二十公里),像躲强盗一样躲了起来。其中另一位是子州支父先生,子州支父先生说他自己害了一种“幽忧”的奇疾,搞不来政治那玩意儿。
  古书上从没有记载过姚重华先生啥时候曾经拒绝过接班,连装模作样的拒绝都没有。

------------
旅途•囚房•惨死
------------

  姚重华先生不但从没有拒绝过岳父大人的让位,反而急吼吼而吼吼急,当一切都布置完成时,伊放勋先生仍然不死,这使姚重华先生震怒。他不能再继续等待,政治本质就是不稳定的,日久恐怕生变。于是,公元前2258年,姚重华先生建议伊放勋先生去全国各地,作巡回视察。这项建议义正辞严,谁都不能说天子不应该去全国各地视察吧。然而,这却是姚重华先生夺取政权大阴谋的最后一击,他要杀岳父大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既没有飞机汽车,甚至没有牛,更没有马。我们无法确定伊放勋先生有没有什么代步,即令骑牛骑马,即令坐两人抬的轿子,他也不能承受那种颠簸。呜呼,伊放勋先生根本没有出京视察的理由,有“代理君王”在,天大的事——连杀“四凶”都做了主,还有啥必须他亲自瞧了才算数的对一个一百一十九岁的老人而言,他宁可坐在家里休息,但他不能抵抗女婿的压力。
  于是,到了阳城(河南登封),伊放勋先生在意料中伸腿瞪眼,一命归阴。是在出发途中死在阳城的欤抑或在归途中死在阳城的欤史书上没有交代。《帝王世纪》只说了一句:“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当时首都平阳(山西临汾),距阳城航空距离二百六十公里,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时,是一个遥远的边区。两个城市之间,横亘着中条山脉;越过中条山脉,便是翻滚澎湃、不断决口的黄河;渡过黄河,又是邙山;越过邙山,又要渡过洛水;渡过洛水,还要进入嵩山山脉,阳城就在嵩山南麓,紧傍颍水。这位年迈苍苍的老汉,没有人知道有啥重要大事,非要他亲临不可。然而,姚重华先生知道就行啦。
  伊放勋先生糊里糊涂被折腾而死。他是活着离开首都的,回去时却成了一具尸体,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泄露一点风声,可能引起议论和怀疑,使姚重华先生不敢马上就往宝座上坐。
  然而,死在旅途还是幸运的,另一种史料更确定地指出,伊放勋先生不是死于旅途,而是死在监狱。《竹书纪年》说,伊放勋先生被姚重华先生放逐到尧城(山东鄄城西北七公里故偃朱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伊放勋先生被后世尊称为“尧帝”,尧帝者,好心肠的君王也,而好心肠的结果却是家破人亡,死于至亲的女婿毒手。当他在牢房哀号,如果知道后世的儒家学派会把他的惨死,形容为美丽的“禅让”,他流下的将不是眼泪,而是鲜血。
  我们抄录《竹书纪年》原文,作为结束,原文曰:昔尧德(政治权力)衰,舜囚尧,复偃塞(断绝)丹朱,不与父相见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谋杀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悲夫!

------------

------------

  时代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
  王朝黄帝王朝第七任帝
  姓名姚重华
  在位四十八年(前2255—前2208)
  遭遇死于蛮荒

------------
传奇人物
------------

  姚重华先生是伊放勋先生的女婿,但在血缘上,他却是伊放勋先生第五代旁系曾重孙。史书上说,黄帝姬轩辕先生生姬昌意,姬昌意先生生第三任帝姬颛顼,姬颛顼先生生姬穷蝉,姬穷蝉先生生姬敬康。注意这位姬敬康先生,他阁下跟伊放勋先生可是堂兄弟。姬敬康先生生姬句望,姬句望先生生姬牛,姬牛先生生姬瞽叟,而姬瞽叟先生,就是姚重华先生的爹。姚重华先生当了伊放勋先生的女婿,可是乱了大伦,盖他娶了他的曾祖姑。家谱俱在,一查便知。(一想起儒家学派猛捧的“道德”系统,坐第二把交椅的竟是一位乱伦人物,就十分紧张。)
  姚重华先生是冀州人,古冀州包括现在的河北、山东和山西。老娘生他的时候,正住在姚墟(山东濮县东南六公里),所以他阁下这一代就姓了“姚”。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全家从姚墟西迁,迁到航空距离四百八十公里外的蒲阪(山西永济)。这是一个部落的大移动,要越过海拔两千米,宽达一百公里,高耸天际的太行山脉。然后,他们在历山停下来,在那里耕耘,大概就在此时开始,抛弃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
  历山,位于山西永济东南,虽然姚重华先生在那里种过田,可是对普通人来说,仍十分陌生。不过另一个名字“首阳山”,便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矣。一千年后的公元前十二世纪时,周王朝击败商王朝,商王朝的两位孤臣孽子伯夷先生和叔齐先生,绝食抗议,就饿死在那里。据传说,历山藏有丰富的铜矿,黄帝姬轩辕先生就曾在那里开采过。
  姚重华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荣膺孔丘先生托古改制的两位主要角色之一——另一位就是上文被囚死的尧帝伊放勋先生。姚重华先生则被尊称为舜帝,就是仁慈的君王。他从一个山野的穷苦农夫,攀登到中央政府,夺取政权,又被披上美丽的外衣,有一段童话般的历程。
  《中国人史纲》曰:姚重华先生一生,比伊放勋多彩多姿,他的虞部落在蒲阪,跟伊放勋的唐部落(山西临汾),相距只二百公里,两个部落一向通婚,伊放勋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姚重华。血海深仇
  《中国人史纲》续曰:姚重华先生应该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谋略家之一,他最使人精神恍惚的事迹是,据儒家学派说,他有一个可怕的,充满阴谋和杀机的丑恶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全都比蛇蝎还要恶毒。只姚重华恰恰相反,仁慈而且善良,集字典上所有美德于一身。他母亲早死,老爹瞎老头(瞽叟)续娶了一位妻子,生子名姚象。有一天,老爹命姚重华把仓房茅草盖好,可是等姚重华爬到屋顶上之后,父母和弟弟三个人却在下面把梯子搬走,放起火来,企图把姚重华烧死。姚重华聪明地料到会有这种变化,早就准备了两个斗笠,就把这两个斗笠绑到手臂上,当作翅膀,飘然而下。老爹又命他挖浚旧井,姚重华知道情形不妙,挖井时悄悄地在一旁凿出一条通到地面的坑道。果然,父母和弟弟一齐下手,把井填平,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姚重华的财产瓜分。老爹和继母得到他全部粮食,姚象则得到他日夜思之的两位漂亮嫂嫂,而且马上搬过去居住,得意忘形地弹着姚重华的琴。就在这时候,姚重华在门口出现,姚象反而大吃一惊。姚重华先生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可怖。问题是,为了争夺财产,继母和继母的儿子,联合起来,共下毒手,我们还可以理解。但瞎老头——瞎老头可能只是一个绰号,形容他有眼无珠,真实名字已被绰号淹没矣——他阁下竟然谋害亲生之子,便太反常态。俗谚固曰“有后娘便有后爹”,不过在日常生活上显现,如果必置之死地,而且一次不成,再来二次,二次不成,再来三次,就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矣。假使瞎老头不是老爹,我们一定会判断:姚重华对他准有血海深仇,诸如“杀父深仇”之类,偏偏瞎老头却是老爹,就使这桩亲父杀亲子的悲剧,找不出动机。有些考古学家认为他们父子兄弟间的冲突,是一种“图腾矛盾”下的激烈反应。伊放勋先生以唐部落酋长地位组织政府,成为天下共主,是以“龙”为标帜的。瞎老头先生的虞部落,广场上竖的大旗,上面却绣着一只大“鸟”。姚重华先生主张跟“龙”部落联合,使他得以进入最高权力中枢,并且,事实上,联合如果能够成功,对自己部落一定也会有好处。然而,由于图腾,也就是由于招牌的不同,瞎老头跟幼子姚象先生,坚决反对:“笑话,他们那龙,怎有资格配我们的鸟”这是图腾的自尊。也可能另有一种图腾的恐惧:“唐部落那么强大,我们的鸟要被龙吃掉啦。”而姚重华先生坚持他的立场,当时的君王伊放勋先生就把两位女儿嫁给他。两位龙图腾(还有她陪嫁的老奶)忽然进入鸟群,她阁下帐篷之外,或屋门口,说不定立刻挂出龙的画像或雕像,“是可忍,孰不可忍”,火山遂告爆发,一发不可遏止。

------------
权力继承斗争
------------

  图腾矛盾学说,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也把人性看得太理想。学院派社会学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只有能力在文件上找根据,没有几个人实际上献身投入。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一套东西,总要先拿到外面当众表演,一切无误之后,才算成功。如果拿到外面当众表演时,轰的一声,脑袋开花,即令曾在实验室里头头是道,也不算数。可是社会科学家只要在书房里左剪右贴之后,来一个头头是道,就可以信口开河,无往不利。姚重华先生家庭的流血斗争,被解释为图腾矛盾,就是一例。盖图腾矛盾当然有可能性,却没有必然性。古之时也,盛行部落间交换婚姻,矛盾虽有,而竟发展到谋杀,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谋杀,于情于理,绝对不合。鸟图腾如果非用流血手段,才能排除龙图腾,这问题可大啦。姚象先生既以鸟图腾保护人自居,为保护祖先留下的招牌而战,那么,他阁下娶了另一个部落的老奶,而该部落是以太阳为图腾的,他阁下岂不就得上吊自尽乎总不能为了避免其他图腾入侵,不跟别的部落联姻,而跟妹妹结婚吧。
  其他图腾入侵,是无法避免的事,犹如跟异姓结婚是无法避免的事一样,因此发生摩擦,无啥稀奇;但因之发生谋杀,就稀奇得离了谱。如果真的对龙图腾的唐部落如此深恶痛绝,则干掉伊家二女,才能断绝管道,甚至促使“联合”大业解体。不此之图,却留下祸根,只斩秧苗,似乎更不可思议。
  呜呼,财产争夺,图腾矛盾,政见不同,都有可能,甚至全家父母兄弟中了巫婆的邪术,发了恶煞之疯,也有可能,但没有必然性,必然性应该另有所在。
  很显然,这是权力继承斗争。这种斗争,中国历史上“一波一波又一波”,从没有一天停止过,史书上称之为“夺嫡”。在多妻制度的宗法社会中,君王权力转移给下一代时,有两大法则,曰:“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大老婆,也就是原配夫人生的长子,称之为嫡子,老大为“嫡长子”,天经地义地要接收老爹的大权。以下为“嫡次子”、“嫡三子”。小老婆群生的儿子,年纪最大的为“庶长子”,以下为“庶次子”、“庶三子”。这种“嫡”“庶”之分,比美国的“黑”“白”之分,还要一清二楚。柏杨先生年轻时,父母嫁女儿,先打听对方男孩子出身,“嫡出”第一,“庶出”——小老婆养的,免谈。读者老爷必须了解,小老婆可不是人,只是生子机器,她们生的儿子,不是她们的儿子,却是嫡母(大老婆)的儿子,对大老婆叫“娘”,对自己亲生的娘,只能叫“姨”。不必向考据家请教啦,看看《红楼梦》,听听势利眼贾探春女士那篇义正词严的谈话,就可发现,嫡庶这玩意儿,相差天壤。

------------
“天下第一大孝”
------------

  姚象先生是夺嫡斗争的主角,亲娘当然维护亲子,瞎老头受到续弦的影响,不得不对幼子偏袒,因而组成联合阵线,目标直指姚重华先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必须姚重华先生魂归离恨天,夺嫡才算成功。
  不过,柏杨先生颇怀疑父母幼弟是不是真的这么凶恶。即以谋害的过程而言,似乎不像是出于成年人的智慧,却像幼稚园教习向小娃们说的童话。姚重华先生上房之后,纵火烧屋,他用斗笠跳下,纵是特大号的斗笠,也载不动一个成人的躯体。如果说茅屋非高楼,那么,手攀屋檐,也可逃生,根本用不着斗笠。主要的还是,姚象先生之辈也应该想到老哥可以跳下这一点。挖井一事,更云天雾地,舌头乱摇。夫一次谋杀失败,双方已成死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姚重华先生竟傻得毫不防备,而往深井里钻,不知道贵阁下信不信有这等事,柏老可是打死我也不信。夫蒲阪(山西永济)一带,属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特征之一是,土硬如铁。对日本抗战时,黄土高原上的防空洞,恐怕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防空洞。姚重华先生凭一人之力,又是偷偷摸摸地在井底另凿出一个通道,这事说得可是比唱得还要好听。而且,凿出来的土,又弄到啥地方乎哉
  只有一项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这些凶恶的罪状,乃出于姚重华先生的捏造,不是说全部都是捏造,继母与幼子可能对姚重华先生歧视,甚至有过虐待,这是古老家庭“前妻之子”普遍的厄运。而姚重华先生把它扩大,扩大到使人毛骨悚然的程度,目的有二:一是烘托他如何的孝顺,在中国社会,孝顺是衡量一个人美德的最主要的标准,而“孝”必须在“父顽”、“母凶”、“弟傲”的恶煞环境中,才能展示。如果大家一团和气,还有啥可说的。亲人既全是恶棍,姚重华先生自然顺理成章地夺取到“天下第一大孝”的锦标。

------------
逐父杀弟
------------

  姚重华先生“天下第一大孝”的美誉,跟父母兄弟“天下第一大恶”的恶名,在他苦心孤诣的设计下,向四面八方传播。岳父兼君王的伊放勋先生,或许不愿两个女儿受到牵连,或许被女婿奇异的孝行深深感动,于是把他召到首都平阳(山西临汾),做自己的助理。这正是姚重华先生追求的,现在终于追求到手。
  第二个目的是为自己掌权后的暴行,建立掩饰的理由。《史记》说,姚重华先生对所受到的迫害,不但没有反击,反而“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比没有谋杀前,对老爹更孝顺,对老弟更亲爱。孟轲先生,这位儒家学派的雄辩家,更热情洋溢,当万章先生问他:“难道姚重华不知道姚象要宰了他呀”孟轲先生曰:“这还用问,当然知道。不过,他太重手足之情,姚象忧的时候他跟着忧,姚象喜的时候他跟着喜。”
  孟轲先生不像是在叙述一桩史迹,却像一个诗人在那里闭着尊眼,摇头摆尾吟诗,把姚重华先生形容成一个怪物。不过,这话太重啦,还是用我们用过的比喻:他把姚重华先生形容成一只纯洁雪白的可爱羔羊。事实上这位空前的阴谋家的反应,不但强烈,而且无情。他在他的权位稳固了之后,也就是在他用君王名义处决了“四凶”之后,乘威追击,把老爹瞎老头驱离家园,充军边陲蛮荒,任他自生自灭;对“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的老弟姚象先生,可没有这么便宜,而是索性绑赴法场,一刀砍下尊头。只有继母不知道下落,依情势判断,她可能在继子有权柄之前,已一命归天。如果没有这份早死的幸运,姚重华先生连亲爹都不饶,对这个继母,岂肯放她一马。不可避免的,她要陪着瞎老头充军到边陲蛮荒,最后就死在边陲蛮荒。
  《庄子》曾直接斥责姚重华先生不孝。这是姚重华先生最恐惧的指责,他之所以努力宣传亲人全是恶棍,就是要人相信他逐父杀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因为他们太坏,他不得不保护自己,并为天下主持公道。

------------
政治意淫
------------

  孟轲先生是姚重华先生主要的辩护人,万章先生也向他请教过这件事,孟轲先生坚持姚象先生没有被杀掉。好吧,既没有被杀掉,他到哪里去啦他不过跟老爹一样,被充军罢啦。充军到啥地方到有庳(湖南道县与东安之间)。然而,孟轲先生连充军也加以否认,一口咬定姚象不是被充军到那里的,而是被封爵在那里的。问题是,怎么只见采邑,不见爵爷,爵爷何在孟轲先生招架不住,只好东拉西扯和稀泥。
  “孟轲先生曰:‘那可是封爵封到那里的,不过,也有人说把他充军充到那里的。’……万章先生曰:‘充军那是怎么回事’孟轲先生曰:‘姚象虽封爵封到那里,却一点权柄也没有,不过一个受气包,中央政府另外派遣官员代替他行使职权,征收捐税,所以大家称为‘充军’。只是不允许他残暴害民之意。”
  呜呼,孟轲先生说了半天,还是没说出姚象先生的下落。封爵封到距姚重华先生首都蒲阪南方航空距离一千二百公里远的有庳,而有庳这个地方,直到两千年之后的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还是虫蛇之乡,罕有人迹。这种借刀杀人的政治手段,如不叫“充军”,啥叫“充军”如不叫“放逐”,啥叫“放逐”即使不叫“充军”,也不叫“放逐”,爵爷既不管事,又不知流落何方,这种内幕都抖出来,非孟轲先生笨也,实在是遮盖不住。咦,一个遮盖不住的丑八怪,即使抹上两缸胭脂粉,还是丑八怪。这种充满幻想的一厢情愿,只好尊之为“政治意淫”。
  然而,不管怎么,姚重华先生终于参与了政府,为了树立党羽,他起用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八恺”、“八元”,使十六个家族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八恺,八个温顺的人。曰:苍舒先生、先生、賈先生、大临先生、降先生、庭坚先生、仲容先生、叔达先生。都是黄帝王朝第三任君王姬颛顼先生的子孙。
  ——八元,八个能干的人。曰:伯奋先生、仲堪先生、叔献先生、季仲先生、伯虎先生、仲熊先生、叔豹先生、季狸先生。都是黄帝王朝第四任君王姬先生的子孙。

------------
“尧舜牌”
------------

  姚重华先生把十六位失意政客和他们的家族,布置到要津之后,岳父兼君王的伊放勋先生,才发觉不对劲。然而,他这个平凡的老实人,不是女婿的对手,他已无力反击。不特此也,连效忠于他,极力阻挠姚重华先生篡夺宝座的四位高级官员兜先生、共工先生、三苗先生、姒鲧先生,都无法保护,眼睁睁看着姚重华先生使用中央政府的名义,个个击破,命丧黄泉。又不特此也,还称之为“四凶”,使他们身后蒙羞。
  ——不过,柏杨先生有点怀疑,“八元”、“八恺”、“四凶”之类的绰号,不见得一定是姚重华先生当时起的,盖“四凶”之一姒鲧先生的儿子姒文命(夏禹)先生,不久就把姚重华先生铲除,他不会允许这种恶称流传,而小民既那么尊敬姒文命先生,也不忍心这种恶称流传,至少在他所建立的夏王朝四百九十一年间,不会有人提及。那时既无文字记载,人们每天忙碌自己的事,对昔日这场政治斗争,早忘之矣。最早提及这些绰号的,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左传》,距姚重华先生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大屠杀之日,已一千八百年。因之,我老人家颇疑心它是政治挂帅下的产物,也就是孔丘先生“托古改制”下的产物。儒家系统既然打出“尧舜牌”,这牌必须是王牌,即使不是王牌,也得动点小手脚或大手脚,涂涂改改、挖挖补补,使它非是王牌不可。必须强调他所擢用的人,全是好货色,而所杀的人,全是坏蛋。因而搞出一些绰号,使人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用以加强印象。
  闲话说得太多,书归正传。
  “四凶”之一的姒鲧先生,因对中央政府和对君王伊放勋先生忠心耿耿,猛烈抨击姚重华先生包藏祸心,促起姚重华先生的杀机。姚重华先生不能赤裸裸地宣称姒鲧先生挡他的路而杀他,必须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他猛烈指控姒鲧先生治水不得其法,辜负国家的厚恩、贻害苍生。当时情况,国家就是姚重华,姚重华就是国家。于是,钦差大臣从首都平阳出发,直奔姒鲧先生的工地羽山(山东临沂),就在那里“殛”之。“殛”者,“诛”也,跟“杀”绝不相同。“杀”是平等的,杀人者可能是凶手。而“殛”和“诛”,却是一种罪恶铲除。
  “四凶”既死,中央政府大门洞开,伊放勋先生大势已去,但不知道啥原因,他仍坐在宝座上不肯下来,姚重华先生只好把他放逐。姚重华先生一旦翻脸,连亲爹都不认,何况岳父乎哉。伊放勋先生被放逐后的下场,前文已言之矣,有两种传说,一是死在放逐途中的阳城(河南登封告城镇)、一是禁囚在尧城(山东鄄城故偃朱城),就死在监狱之中。两地直线距离一百二十公里,不管哪一个地方,其中一地,一定是他陛下的丧命之所。
  姚重华先生终于扫除了所有的绊脚之石。在伊放勋先生死后第三年,即公元前2255年,他正式上台。那年,他已五十三岁,拳打脚踢三十年矣。
沙发
 楼主| zk243660376 发表于 07-9-16 15:01:22 | 只看该作者
------------
历史重演
------------

  然而,正当姚重华先生踌躇满志,认为他的江山已固若金汤时,毁灭他的定时炸弹,却在他屁股底下冒起了烟。这个定时炸弹,就是被“殛”的“四凶”之一姒鲧先生放在那里的。姚重华先生把姒鲧先生排除,易如反掌,但排除之后,遇到了难题:第一,姒鲧先生率领的夏部落,根据地在现在的河南禹县,是当时唯一懂得水利工程的部落;而他的儿子姒文命先生,又是跟老爹齐名的水利工程师,姚重华先生除了要求姒文命先生继承老爹未完成的治水工程之外,别无他途。第二是,姚重华先生为了永绝后患,史书上说,曾把“四凶”的家属,全部放逐到距首都蒲阪两千公里外的蛮荒地带,去跟鬼魅为伍。但姒鲧先生的家属并不包括在内,一则是儿子姒文命先生高级技术人员的身价,二则是夏部落力量太过强大,强大到如果用武力反击,姚重华先生没有必胜把握。
  在这种情形下,姚重华先生只好任命姒文命先生继续治水。姒文命先生自知他所处的地位,在他的部落更强大之前,不敢流露一点他的愤怒。他用低姿态来化解姚重华先生对他的猜忌,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史记》形容他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请读者老爷注意,他可是“不敢入”,而不是“不肯入”,他不敢蹈老爹的覆辙。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帝王世纪》指出,他无时无刻不在培植自己的力量:“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纳贤礼士,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餐。”
  十三年之后,姒文命先生把洪水治平,使他的声望达到高峰,而他在治水督工的掩护下,奔走全国各地,结集反抗姚重华先生的力量,也已完成。于是,姚重华先生,这位以阴谋起家的黄帝王朝最后一任君王,发现对姒文命先生已失去控制,跟他岳父伊放勋先生当年发现对他失去控制一样。“八恺”、“八元”,已不能发挥作用(也可能姚重华登极后,为了安全理由,转过来对他们下手)。历史重演,姚重华先生不得不悲哀地宣布,他要把宝座转移给姒文命先生。
  姒文命先生不吃这一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大报复的时机已经来临。他效法姚重华先生对付伊放勋的手段,于公元前2208年,把姚重华先生逮捕,充军到遥远的苍梧(湖南宁远)。苍梧更在有庳的东南,两地直线距离五十公里,这是一个嘲弄性的惩罚,跟被他放逐的弟弟姚象先生是那么接近,让他有机会再显露一次没有权势时的可爱嘴脸。姚重华先生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就死在苍梧,并埋葬在苍梧境内的九疑山下。
  传统史学家不能推翻他死在蛮荒的事实,只好形容曰:“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那年姚重华先生整整一百岁,前已言之,苍梧、有庳一带,两千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仍是虫蛇之地,更非中国领土,姚重华先生纵是神经病兼十三点,也不会忽然发了羊癫之疯,越过千山万水,披荆斩棘,往一千二百公里(地面距离可能在三千六百公里左右)外不可知的蛮荒“巡狩”。传统史学家最擅长用美丽的字画,美化丑恶的事实,“巡狩”和“崩”,不过一例而已焉。
  注意的是,姚重华先生被放逐蛮荒,他的妻子女英、娥皇,并没有在身旁陪伴。这是一个旁证,证明他阁下已身不由己。嗟夫,当姚重华先生在荒烟野蔓倒毙,咽下最后一口气之时,回想前尘,他比岳父大人死得距故土更远,恐怕有太多叹息。可惜史书上没有记下这些叹息。

------------
楚怀王
------------

  时代公元前四世纪八十年代至公元前三世纪初
  王朝楚王国第二十一任王
  姓名芈槐
  在位三十一年(前329—前299)
  遭遇囚死异国

------------
合纵与连横
------------

  公元前五世纪二十年代,战国时代开始,周王国虽然堕落到跟一个普通封国一样大小,但仍然苟延残喘地据守洛阳,不过已再没有人瞧它一眼。大批弱小的封国被消灭——被强大的封国一口下肚。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强大的封国追随楚王国之后,陆续改称王国,国君也改称国王,提高到跟周王国、楚王国平等地位。各王国之间,一面称兄道弟,一面互相厮打,出动的兵力,动则十万、十几万或几十万,甚至百万。这个庞大的数目,使从前的那些战役,简直比小儿科都不如,能活活羞死。孟轲先生在他的言论集《孟子》中,曾形容战国时代的特征:“争城之战,杀人盈城。争野之战,杀人盈野。”战国时代后期,秦王国在西方崛起,所向无敌。东方各国,除了不断割地赔款外,束手无策。
  楚怀王芈槐先生当楚王国第二十一任君王时,正是战国时代后期,战斗更惨烈,诡计更险恶,他的才能既不能应付复杂的国际关系,又无力改革已历时四百余年、早已暮气沉沉的楚王国内部根深蒂固的腐败政治,再加上他的贪心和愚昧,使他扮演的不仅是一个悲剧角色,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悲剧角色。
  公元前四世纪是一个智慧世纪。在历时数千年严密的封建社会中,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也只有这些受过教育的贵族掌握政权。直到公元前四世纪,有两位小民,既十分贫穷,又没有一点权贵分子的血统。孤苦伶仃,像街头上流浪的、随时都会被人踩死的丑小鸭。可是,他们刻苦地追求知识,最后突然间跟火箭一样,射入太空,发出五光十色的彩虹,引起千万人头落地,促使国际局势改变。这两位智慧之星,任何一位对中国历史稍有兴趣的人,都有深刻印象。一位是周王国人苏秦先生,一位是魏王国人张仪先生。
  苏秦先生说服了东方的六个大国:燕、赵、韩、魏、齐、楚,组成南北防御联盟——当时称为“合纵”,共同对抗西方秦王国侵略。秦王国对这项南北防御联盟(合纵)的组成,反应强烈,既大怒而且大恐。如果苏秦先生的外交政策被东方各国遵行不渝,秦王国的戏就没得唱的矣,不但没得唱的,如果南北防御联盟(合纵)固若金汤,秦王国简直还没得活的。所以,秦王国必须破坏这个联盟,它才能生存,才能继续像吃柿子一样,对东方诸国,捏一个下肚一个。
  张仪先生应运升空。这位魏王国人,却担任秦王国宰相的谋士,提出另一个更有号召力的构想:东西和解战线——当时称为“连横”。
  苏秦先生的道理很简单,国土终有割完之日,而秦王国的欲望则永远无穷,东方国家团结起来的力量,将超过秦王国力量的五倍,不要说防御对抗啦,一高兴或一不高兴,随时都可以把秦王国从地图上抹掉。针对苏秦先生千古不破的真理,张仪先生有他的反击手段,他利用人性的弱点,使出狗抢骨头战术。呜呼,贵阁下不见乎,饥饿的野狗群攻击你时,看起来啥办法都不能把他们打散,可是,只要投过去一根骨头,野狗老爷立刻就阵营大乱,自己先撕咬成一团。张仪先生先以“和解”作为政治号召,威胁说,你们如果要和平共存,避免毁灭性的现代化战争,绝不可以把秦王国当假想敌。然后,张仪先生再抛出一根骨头在列国之中,南北防御联盟终于瓦解。本篇的男主角芈槐先生,就是苏秦、张仪二位先生两大策略下的牺牲品之一。
  苏秦先生和张仪先生支配世界的策略,虽然针锋相对,但他们却是同窗好友,而且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活跃在历史书之上,使两千年之后的我们拜读时,仍怦然心动。尤其是小民出身,在楚王国受过无比屈辱的张仪先生,在得势后,把贵为国王的芈槐先生,像玩弄猢狲一样,玩弄于股掌之上,尤令人叹为奇观。

------------
远因——一场冤狱
------------

  有一位鬼谷子先生,是公元前四世纪隐名埋姓的文武奇才。跟他学军事的学生中,庞涓先生后来担任魏王国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另一位孙膑先生则担任齐王国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军师)。庞涓先生和孙膑先生二位是同学好友,当庞涓先生已经大贵之后,孙膑先生才拜别师父,前往投奔。庞涓先生把他介绍给魏王国的国王,在几次表现中,孙膑先生的才能,深受魏王国国王的赏识,这使心胸狭小的庞涓先生妒火中烧。他想总有一天孙膑先生会把他的元帅挤掉,于是,暗下毒手,飞起铁帽,砸到孙膑先生头上。该铁帽是传统铁帽——诬以谋反。结果判处刖刑,剜掉孙膑先生的两个膝盖骨。孙膑先生只好诈作疯狂,吃屎吃尿,语无伦次,每天在街头行乞。最后,他的祖国齐王国,秘密把他接回临淄,担任参谋总长,两次大破魏王国的野战军,而且在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中,把负义的庞涓先生乱箭射死。
  苏秦先生和张仪先生则跟鬼谷子学习政治,二人间的友情,跟庞涓先生跟孙膑先生当年的友情一样,而且发展演变,也几乎相同。苏秦先生靠他的谋略,身兼六国宰相,名震国际,炙手可热时,张仪先生潦倒异乡,霉运正在当头。
  呜呼,“赤贫”兼被指责“无行”,就必然地一定非干小偷不可,可见人是穷不得的也。但我佩服张仪先生,他被鞭打得“遍体俱伤,奄奄一息”,却仍拒绝招认。想当年,柏杨先生只不过被打断右膝,便哭爹叫娘,啥都招认啦。英雄好汉,当推张公。不过,柏杨先生招认之后,用不着证据,只凭口供,就立即定罪。而张仪先生招认之后,却哪里交出和氏璧哉是他想招认也无法招认也。咦,如果向柏杨先生要的也是和氏璧,纵是再打断了左膝,我恐怕也会“坚不吐实”兼“不肯合作”,悲哉。
  张仪先生真是运气,贤妻还为他扶困养伤,柏老一入狱,柏杨夫人便“寒蝉曳声过别枝”矣。但代替贤妻进忠言的,则是朋友:“老头,你今日弄到这种地步,皆由写文太多所致。若安分打工,宁有此祸耶”柏老不能伸出舌头教朋友瞧瞧,只好找支圆珠笔亮亮相了。
  张仪传奇遭遇
  战国时代的魏王国,位居中原,物产丰富,平民教育发达。国际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半数以上都是魏王国人。可是魏王国却把他们当成粪土,应验了《圣经旧约》上的两句话:“先知在本乡都是被轻视的。”“他们抛弃掉的石头,当了殿角的石头。”所以,张仪先生回到魏王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之后,照例得不到魏政府那些颟顸官员的重视,他虽然用出浑身解数,想晋见惠王魏莹先生,结果不但见不到国王,连宰相也见不到。谁肯用一个在外国犯了盗窃罪,受刑几死的无赖汉乎哉。张仪先生早已听说好友苏秦先生因倡导南北防御联盟跟秦王国对抗的大战略,在赵国(当时仍是封国)当了宰相。他想前往投奔,可是一方面自顾形惭,一方面也没有盘缠旅费,只好困在家里,唉声叹息,干瞪大眼。
  然而,一个偶然机会,张仪先生遇到一位刚从赵国首都新郑(故郑国首府——河南新郑)来的商人贾舍人先生,二人一见如故,谈得颇为融洽。张仪先生向他打听苏秦先生的消息,当他确定苏秦先生果真是赵国宰相时,雄心再发。贾舍人先生正好做完生意,要打道回家,竭力鼓励张仪先生同行,张仪先生决定一试。
  《东周列国志》曰:既至赵郊,贾舍人曰:“寒家在郊外,有事只得暂别。城内各门,俱有旅店,安歇远客,容卑人过几日相访。”张仪辞贾舍人下车,进城安歇。次日,修刺(名片)求谒苏秦,秦预诫门下人,不许为通。候至第五日,方得投进名刺。秦辞以事冗,改日请会。仪复候数日,终不得见,怒欲去。地方店主人拘留之,曰:“子已投刺相府,未见发落,万一相国来召,何以应之虽一年半载,亦不敢放去也。”张仪闷甚,访贾舍人何在,人亦无知者。胃口吊足了之后,苏秦才见他,场面使人吐血。又过数日,复书刺往辞相府(老子不见你啦,要走!)。苏秦传命:“来日相见。”仪向店主人假借衣履停当(穷得连穿戴都没有像样的矣),次日,侵晨往候。苏秦预先排下威仪,阖其中门,命客从耳门(旁侧小门)而入。张仪欲登阶,左右止之曰:“相国公谒未毕,客宜少待。”仪乃立于庑下,睨视堂前,官属拜谒者甚众。已而,禀事者又有多人。良久,日将昃,闻堂上呼曰:“客今何在”左右曰:“相君召客。”仪整衣升阶,只望苏秦降坐相迎,谁知秦安坐不动。仪忍气进揖,秦起立,微举手答之,曰:“余子(张仪别字)别来无恙”仪怒气勃勃,竟不答言。左右禀进午餐,秦复曰:“公事匆冗,烦余子久待,恐饿馁,且草率一饭,饭后有言。”命左右设坐于堂下,秦自饭于堂上,珍馐满案,仪前不过一肉一菜,粗粝之餐而已。张仪本待不吃,奈腹中饥甚,况店主人饭钱先已欠下许多,只指望今日见了苏秦,即便不肯荐用,也会有些金资赍发,不想如此光景。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出于无奈,只得含羞举箸。遥望苏秦杯盘狼藉,以其余有分赏左右,比张仪所食,还盛许多,仪心中且羞且怒。这已经够吐血的矣,更吐出血的还在苏秦先生的几句重话。食毕,秦复传言:“请客上堂。”张仪举目观看,秦仍旧高坐不起。张仪忍气不过,走上几步,大骂:“季子(老二),我道你不忘故旧,远来相投,何竟辱我至此同学之情何在”苏秦徐徐答曰:“以余子之才,只道先我而际遇了,不期穷困如此。吾岂不能荐于赵侯,使子富贵但恐子志衰才退,不能有为,贻累荐举之人。”张仪曰:“大丈夫自能取富贵,岂赖汝荐乎”秦曰:“你既能自取富贵,何必来谒念同学情分,助汝黄金一笏,请自方便。”命左右以金授仪。仪一时性起,将金掷于地下,愤愤而出。苏秦亦不挽留。

------------
针锋相对大战略
------------

  张仪先生虽穷,却仍保持正常的傲骨。苏秦先生加到他身上的羞辱,他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分明是庞涓先生昔日对老友孙膑先生的翻版,只差没有“诬以谋反”罢啦。张仪先生回到客栈,才发现陷于悲惨困局:第一,他无力偿还店钱;第二,他无力返回故乡;第三,更难堪的是,人们认为他厚颜高攀,被宰相赶出相府。
  日暮途穷,英雄垂泪。正在进退维谷,多少日子找不到的贾舍人先生,适时前来拜访,对苏秦先生的无情无义,也感激愤。贾舍人先生表示抱歉,自责当初不该建议张仪先生贸然前来赵国,愿意代张仪先生清偿债务,并送他回魏王国。但张仪先生受的刺激太深,无颜再见故乡父老。他立志报复,可是一个穷苦小民要报复一国宰相,可比踢翻一座大山还难。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前往强大的秦王国,靠三寸不烂之舌,取得权柄,破坏苏秦先生赖以生存的南北防御联盟。”张仪先生不久(前328)就当了秦王国宰相,他的大战略是:各国不应跟秦王国对抗,而应跟秦王国和解,主张东西和平战线,跟苏秦先生的大战略针锋相对。不过,这个大战略要在苏秦先生逝世之后,才付诸实施。在张仪先生就任秦王国宰相的前一年(前329),楚王国老王楚威王芈商先生逝世,我们的男主角芈槐先生继位。这两个历史上的冤家对头,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南北防御联盟,是一个松懈的组织,各国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当初所估计超过秦王国五倍以上的力量,那是建立在团结无间的基础上。而国际上的团结,乃天下最困难的团结,国家领导人差不多都是近视眼,都贪图眼前的一块骨头,而忘了藏在骨头背后的牛耳刀。所以从南到北的六大强国,各有各的鬼胎。楚王国跟秦王国是当时世界两大超级强国,所以楚王国国王芈槐先生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纵约长”——南北防御联盟盟主。公元前318年,芈槐先生继承王位第十二年,他以“纵约长”身份,结集六国的军队,向秦王国发动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攻击,这一次攻击如果取得胜利,中国历史将展开新页。无法使猪清醒
  六国同盟联军,一开始就缺了一国——齐王国,盖张仪先生早对齐王国下了工夫,发动美女攻势,让秦王国皇女嫁给齐王国国王。皇女不是一个人提起小包袱走马上任,她的陪嫁团就是一个游说团,包括宫女和男性侍从,都能言善道,身拥巨金——用来作为贿赂。现在,正派上用场。齐宣王田辟疆先生左右和政府大批高级官员,认为齐秦两国有姻亲之好,齐王国没有理由找秦王国的麻烦。酝酿到最后,身为贵族的田文先生(孟尝君),提出滑头办法,他曰:“攻打则跟秦王国结怨,不攻打则触同盟国之怒。我的建议是,我们声称派出军队,而军队却在途中缓缓前进,用来观望。”
  在这种情况下,芈槐先生所集结的不过五国军队,在秦王国边险要塞函谷关外会师,克期进攻。芈槐先生虽然身为盟主兼联军总司令,事实上他对谁都指挥不动。“怎么,教俺韩国打前锋呀,为啥你楚国不先动手”“攻城!俺赵国人不是人,燕国可全是北方大汉,你为啥不派他,他给你多少银子”当秦王国函谷关守将嬴疾先生大开关门,陈兵挑战时,乌合之众面面相觑,谁都不肯、也不敢出马。僵持了几天之后,嬴疾先生派出奇兵,断绝楚军粮道,乘着军心慌恐,嬴疾先生对楚军阵地发动强攻,其他四国军队像看戏一样,站在旁边看热闹,漠不关心。等到楚军溃败,大家立即拔营,一哄而散。
  秦王国虽然击败联军第一次攻击,但南北防御联盟(合纵)的存在,却是一个祸根,必须铲除。于是五年后的公元前313年,张仪先生到楚王国作一次划时代的访问,计划拆散楚王国跟齐王国的亲密关系。楚齐如果互相仇视,联盟便告瓦解。
  张仪先生充分了解楚王国,政治腐败已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腐败的首脑人物芈槐先生最亲信的高级国务官(上官大夫)靳尚先生,正是张仪先生的王牌。他先用重贿结交靳尚,使这位楚王国最有权势的权要,成为毁灭楚王国最有力的工具。在以后故事的发展中,每一个节骨眼上,我们都可察觉到靳尚先生的辐射能,无微不至,控制一切,张仪先生是找对了角色。
  芈槐先生以国王之尊,亲自到郢都(湖北江陵)郊外迎接张仪,盛大国宴后,二人在密室中对话。
  商于原是楚王国土地,被秦王国夺走。现在张仪先生抛出商于,就跟抛出骨头一样,这么一点点利益,联盟主“纵约长”都会变心,自甘拆伙,南北防御联盟(合纵)如果不消灭,还有天理乎哉当然,楚王国政府中不全是猪,也有人指出张仪先生的阴谋。但张仪先生的金银财宝是会说话的,既然大多数重要官兵,包括可敬的靳尚先生在内,一致真知灼见地认为跟秦王国和解是最聪明的谋略,芈槐先生也别无选择。何况芈槐先生一听“商于之地六百里”,先就春心大动,利令智昏,谁都无法使猪清醒。

------------
天下第一大谎
------------

  张仪先生离间楚齐两国,人人皆知。然而,如果说在这种国际高阶层巨头会议上,张仪先生竟敢公然诈欺,恐怕很难使人相信。张仪一路与逢侯丑饮酒谈心,欢若骨肉。将近咸阳(秦王国首都)张仪诈作酒醉,失足坠于车下,左右慌忙扶起,仪曰:“吾足胫损伤,急欲就医。”先乘卧车入城……闭门养病,不入朝。逢侯丑求见秦王,不得,往候张仪,只推未愈。如此三月,丑乃上书秦王,述张仪许地之言,惠文王复书曰:“仪如有约,寡人必当践之。但闻楚与齐尚未决绝,寡人恐受欺于楚,非得张仪病起,不可信也。”乃遣人以秦王之言,还报怀王。怀王曰:“秦犹谓楚之绝齐未甚耶”乃遣勇士宋遗,假道于宋,借宋符直造齐界,辱骂(齐)王。王大怒,遂遣使西入秦,愿与秦共攻楚国。一块商于的骨头投下去——其实投下去的还不是骨头,不过骨头的影子,已使齐楚两国变友为仇。张仪先生的足疾,适时地痊愈,开始入朝。当然一下子就被逢侯丑先生拦住,张仪先生讶曰:“老哥,你怎么不去接收土地,仍留在秦王国干啥”逢侯丑先生曰:“秦王专候相国面决,感谢耶稣基督,你终于康复,请入朝禀报大王,早定疆界,我好回国复命。”张仪曰:“这件小事,何必禀报大王得知,我所说的是我的采邑六里,自愿献给你们贵国耳。”逢侯丑先生好容易才相信自己的耳朵,骇曰:“我奉命前来,言明商于地区六百里,怎么忽然变成贵阁下的采邑六里啦。”张仪先生大惊曰:“你说啥六百里!秦王国国土,都是三军将士,血汗苦战,寸寸得来,怎么会平白割让给别人六百里乎简直像场童话,谁能相信我想,一定是贵国大王听错啦。”
  这真是天下第一大谎。敢说天下第一大谎的人,固然很多,但竟然相信天下第一大谎的人,芈槐先生却是第一位君王。芈槐先生听到垂头丧气回国的逢侯丑先生报告后,像中了风的驴子一样,跳起来大声咆哮,下令动员武装部队,向秦王国攻击。这时那位睿智的陈轸先生又出面阻止——读者老爷注意,陈轸这家伙,总是在唱反调,专门说权贵分子听不进耳朵的话,这种人一旦被认为“二居心”,老命危矣。陈轸先生曰:“大王已失去齐王国,今再攻秦王国,看不到有啥益处,因不见得能战胜也。依我之见,不如顺水推舟,索性割两城给秦王国,作为贿赂,跟秦王国结盟,联军攻齐。那么,虽然失去两城,还可以在齐王国方面,得到补偿。”芈槐先生曰:“欺负我们楚王国的,是秦王国,跟齐王国有啥关系如果照你所说,反而跟秦王国联合攻击齐王国,人们会笑掉大牙。”

------------
大军两次溃败
------------

  芈槐先生在这件事上,立场严正,倒不像一个糊涂虫。如果真的照陈轸先生的话去做,张公饮酒李二麻子醉,找错对象,确实会引来更羞辱的嘲弄。问题是,楚王国战斗力已非昔比,以楚王国一国的力量,很难单独对付生气勃勃的秦王国。芈槐先生唯一可选择的是克制自己激愤的情绪,效法秦王国的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可是,芈槐先生选择了战争。军事是政治的延长,楚王国的军事已跟政治同样腐败,芈槐先生却不知道。
  芈槐先生任命屈丐先生当总司令,命跟随张仪先生前往秦王国接受土地的逢侯丑先生当副总司令,率领十万远征军北伐。秦王国也动员十万大军应战,总司令彭章先生、副总司令甘茂先生,都是当代名将。两军在丹阳(河南淅川东南丹江北岸)会战,楚军崩溃,秦军缩小包围圈,展开无情屠杀,楚军八万余人丧生战场,只两万余人逃生。包括总司令屈丐先生、副总司令逢侯丑先生在内的高级将领(执圭)七十余人,全部死亡。秦军乘战胜之势,回军占领楚王国的汉中郡(陕西南郑)。
  败讯传到郢都,芈槐先生既悲又怒,这次他可是真正发了疯,下令动员全国所有可以作战的男性,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击。这一次到底动员了多少人,由谁担任指挥官,史书上没有记载。《史记》只曰:“乃悉国兵复袭秦。”《通鉴外记》也只曰:“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既然倾全国之力,则定是一个使人震惊的庞大数目,楚王国大军这次锐不可当,进入秦王国国境,直指蓝田(陕西蓝田)。蓝田县距秦王国首都咸阳仅五十公里,而距本国根据地郢都,直线却有六百公里(地面距离当在一千八百公里左右),楚军已成强弩之末。这一战的结果比上一战的结果更惨,全军覆没。
  一年之中,两次毁灭性的惨败,楚王国的弱点和缺点,全部暴露,从此一蹶不振。这跟1894年中国跟日本的甲午战争一样,一场凄凉的败仗下来,中国沦落到谷底。呜呼,张仪先生一句谎话,竟引起十数万人伏尸沙场和国际形势的转变,使人震惊。然而,芈槐先生所做的窝囊事,层出不穷,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当楚王国败报传出时,韩王国和魏王国食欲大动,为了不让秦王国一口下肚,他们决定把楚王国五马分尸。昔日信誓旦旦的南北防御联盟(合纵),一笔勾销,“纵约长”盟主也者,更不值一屁。两国分别出动大军,向楚王国突袭,魏王国的突袭军团,前锋已抵达邓县(河南邓县)。噩耗从四面八方传来,芈槐先生抵挡不住,他已没有坚持的本钱。一定要坚持的话,只有亡国。只好屈膝,派遣陈轸先生担任谢罪专使,前往齐王国谢罪。再派屈原先生,前往秦王国,献出两个城市求和。呜呼,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秦王国答应和解,并且愿归还汉中郡(陕西南郑)的一半土地,这是一个优厚的条件。
  芈槐先生的答复是,他不要汉中郡一半土地,而只要张仪。盖芈槐先生把张仪先生恨入骨髓,他已忘了他是一个君王,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不能忍受张仪先生的愚弄,要得之而甘心,他要用最残酷的刑罚,活活剥他的皮。
  芈槐先生的反建议,在秦王国政府引起风波,妒火中烧的一些高级官员,认为这是铲除张仪先生最好的方法,他们一致认为,用一个人换取数百里土地,简直是一本万利。但秦王国国王秦惠文王嬴驷先生还有天良,他知道张仪一入楚境,必然惨死无疑,他不忍心这么做。可是,张仪先生自告奋勇,愿投罗网。

------------
赃官是敌人的王牌
------------

  张仪先生跟柏杨先生不一样,柏杨先生千里孤骑,聋子不怕雷,瞎逞英雄,结果隆重入狱,几乎绑赴刑场,执行枪决。张仪先生敢于投身于蓄怒以待的虎穴,是谋定而后动。盖他手中握有一张救命王牌,该王牌就是楚王国赃官靳尚先生和他的贪污系统。
  在意料中的,张仪先生一入楚境,立刻被捕,押送到郢都囚入天牢。芈槐先生下令择一个黄道吉日,祭告太庙,就在该项隆重大典之上,要把张仪先生带到大厅,像芈围(楚灵王)先生对付庆封先生那样,对付张仪。这是一个难解的危局,张仪先生命在旦夕。
  芈槐先生不仅是一个木偶而已,简直像一个玩具。张仪先生,把芈槐先生玩弄于股掌之上,虎虎生风,全世界都掌声雷动。呜呼,第一次被张仪先生蒙住,还可说张仪先生王八蛋,第二次落入张仪先生的圈套,便不能怪张仪先生,而应检讨自己矣。惜哉,芈槐先生不过平庸之辈,他不但没有能力检讨自己,反而不久就又英勇地再一次跳进秦王国的陷阱,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上当中过日子,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观。
  张仪先生回秦后不久,就转到魏王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担任魏王国宰相,随即逝世。秦王国国王嬴驷先生死后,儿子嬴荡(秦武王)继位,嬴荡先生是个粗汉,被周王国的鼎压死,我们将来会报道他。嬴荡先生被压死后,弟弟嬴稷(秦昭王)先生继位。芈槐先生的对手,又换成这位心狠手辣的君王。
  楚秦两国的关系,一直是不稳定的,从张仪先生事件(前312)到公元前三世纪第一年(前300),十二年间,两国之间战战和和、谈谈打打,好的时候两国国王会面,拥抱接吻,亲如密友。坏的时候兵戎相见,杀得哭鬼神号,血流成河。
  十二年间,楚秦两国之间,至少发生下列三件大事:
  一、前304年,芈槐先生跟嬴稷先生,在黄棘(河南新野)举行高峰会议。
  二、前303年,齐、魏、韩三国攻楚。秦遣军救楚。
  三、前300年,秦大军攻楚,斩首三万,楚大败。
  历史进入到公元前第三世纪,也就是秦军大败楚军、斩首三万的次年(前299),我们的男主角芈槐先生又遇上了难题。
  秦王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秦国,原是周王朝的封国之一,由一个遥远荒凉的野蛮部落组成,没有人瞧得起它。直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原封国的文化已有高度水准,秦国还几乎是初民状态。中原封国好像今天的欧美,秦国则好像今日的新几内亚,悬隔天壤。可是,就在公元前四世纪四十年代,秦国国君秦孝公嬴渠梁先生请到了卫国一位贵族破落户公孙鞅先生当宰相,用雷霆万钧之力,改革政治,提高文化水准——好比:严厉禁止父亲跟成年的女儿或儿媳睡在同一个炕上。只十年左右,秦国骤然强大,强大到使东方那些老朽的封国一败再败,丑态毕露,一提起秦国,就既轻视又害怕。秦国蜕变为秦王国后,仍继承这种威力,但也继承固有的野蛮习性,这习性表现在两件大事上:第一,秦王国的刑罚,最为残酷,这是蛮族特征;第二,秦王国从不知道啥是国际信义,啥是国际承诺,只知道诈术和拳头,能骗就骗,能打就打。大国犹如大丈夫,“有所不为”。秦王国姓嬴的国王群,却跟在码头上的小瘪三一样,无所不为。怎么,俺老子两肋插刀,胳膊上走马,就是这么干啦。你不服,没关系,上来较量呀!集无知与无耻的大成。而怀王先生,这位身怀巨款的老实脓包,正跟这样的强盗在黑巷子里握手言欢。

------------
肉票逃亡
------------

  芈槐先生进了宾馆,屁股还没有坐稳,只听外面人喊马嘶,秦王国军队已四周布防,断绝内外交通。芈槐先生曰:“我来参加高峰会议,是你们国王邀请来的。派兵把我团团围住,这算干啥”嬴悝先生曰:“这怎么能叫团团围住唯一抱歉的是,俺老哥敝国王嬴驷先生,不巧正好这几天害了点小病,不能长途跋涉。本要改期,又怕失信,所以派我前来迎接你阁下前往咸阳相见。这些军队,只是为了保护你,就跟你在国内时的皇家侍卫一样。你可千万莫推辞呀。”事到如今,想推辞也推辞不掉,如果推辞得掉,柏杨先生早推辞狱吏盛情,不去火烧岛啦。
  最糟的还在后面,芈槐先生到了咸阳之后,嬴驷先生高坐金銮宝殿,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分列两旁,却教芈槐先生像一个藩属一样,用觐谒主子的礼节参拜。芈槐先生气得发抖,曰:“嬴驷先生,我相信两国之间婚姻关系,更相信秦王国的国际荣誉,所以,单身来和你见面。想不到你却假装生病,把我引诱到这里,又这么大模大样,连最低的礼貌都没有。请问,你用意何在”嬴驷先生曰:“我的用意很简单,秦王国想要楚王国的黔中郡(湖南沅陵——辖土包括贵州及湖南),只好委屈你御驾光临。贵阁下早上答应割让,晚上就送贵阁下返国。”芈槐先生曰:“你们如果想要黔中郡,也得在谈判中解决,怎么想到用这种下流手段”嬴驷先生曰:“手段虽然下流,可是效果却是奇佳。试问老哥,如果不用这种下流手段,光靠谈判,你肯白白失掉几百里疆土乎”芈槐先生只好自认倒楣曰:“好吧,算你赢啦,我可以把黔中郡割给你。我愿跟你共同指天盟誓,请贵阁下派一个专使,跟我到楚王国接收,如何”如何,当然不行,嬴驷先生曰:“盟誓算屁,谁信那玩意儿你回到楚王国之后,把尊脸一翻,地不割啦,专使也杀啦,我有啥办法岂不跟你一样成了呆瓜别耍花招,那一套连娃儿都唬不住。现在这么办,你先派人回到贵国,把黔中郡交割得清清楚楚,到时候,我会举办一项盛大的宴会,为老哥饯行,那可比现在光彩多啦。”
  一场对话,彻底暴露秦王国嬴家班的邪恶。以超级强国国王之尊,竟然像绑匪一样,干出绑票勾当。秦王国没有一个官员敢指责这种行为不当,提出异议,反而一窝蜂包围芈槐先生,劝他接受这项宽大条件。芈槐先生虽然一辈子窝囊,但他却在这最后节骨眼上,坚决不屈,显示他高贵的一面。他回答得很干脆,曰:“姓嬴的,你不是一个国王,不过一个鼠辈。我就是死在这里,也不屈服你的威胁。你以为天下人全像你一样,都是贪生怕死的无耻之徒呀,现在就教你瞧瞧有人跟你不同。”嬴驷先生下令把芈槐先生软禁在咸阳,他相信,芈槐先生受不了这种苦头,最后必然屈服。但是,这一次,嬴驷先生错估了他的对手。芈槐先生决定用自己的生命作武器,给嬴驷先生重重一击。
  楚王国得到消息,宰相昭雎先生立刻反应,派人到齐王国把作为人质的太子芈横(楚顷襄王)先生,迎接回国,继承王位,然后通知秦王国:“感谢祖宗在天之灵,楚王国已有了新王。”这是表示楚王国决心牺牲肉票,连分文赎金都不付。嬴驷先生霎时间发现,他丧尽天良、抛尽信义、千方百计的阴谋,全部落空。芈槐先生原是一只凤凰,现在却连乌鸦都不如,绑票案的唯一收获,不过召来全世界的鄙视和诅咒。嬴驷先生像一个输不起的赌徒一样,勒索不行,即行抢夺,派出十万大军向楚王国攻击,一连占领沿边十五个城镇。
  然而,嬴驷先生仍不放芈槐。被囚后的第三年(前297),芈槐先生乘着看守他的卫兵不备,悄悄溜出咸阳。嬴驷先生下令封锁秦楚两国边界,派大兵搜捕。可怜的老汉,他不敢南奔,转向北跑,盼望投奔赵王国,可是赵王国恐惧秦王国报复,不敢收留。芈槐先生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再转向东,盼望投奔魏王国,而追兵已尾随而至,他阁下再度落到绑匪之手。芈槐先生怀着极大的愤怒,但他的日子已经过去,无可奈何,他开始大口吐血,而终于躺床不起。

------------
诗人之死
------------

  芈槐先生的年纪,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爹芈商(楚威王)先生在位十二年,加上芈槐先生在位三十一年,无论如何,他应该老啦。经过三年的囚犯生活和逃亡辛苦,既吐血卧病,便无痊愈希望。尤其在卧病之中,美丽的郑袖女士既不在侧亲侍汤药,甜嘴巴的靳尚先生早逃回楚王国,也不在侧巴结奉承。芈槐先生举目凄凉,遂于卧病的次年(前296年),命丧黄泉,结束他悲剧的一生。
  秦王国把他的棺柩归还楚王国,通往郢都沿途的楚王国小民,拜棺痛哭,自是一场感人情景。就故事本身而论,芈槐先生轻如鹅毛,死不瞑目。可是从历史观点来看,他的死已使秦王国付出代价。近程的,秦王国的卑劣狰狞面貌,全部呈现。秦王国国格,嬴家班人格,全部扫地,激起东方诸国的醒悟,已经瓦解了的南北防御联盟(合纵)重新组织。秦王国惹上的,是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远程的,楚王国人民把秦王国恨入骨髓,兴起信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这在公元前世纪的末期,果然应验。
  芈槐先生之死的副产品,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先生为中国留下最早的诗篇《楚辞》,并且为爱国而丧生。
  芈横先生虽然继承了王位,但楚政府的成员不变,贪污领袖靳尚先生和少不更事的王弟芈兰先生,继续掌握权柄。《史记》曰:“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其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芈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呜呼,知人谈何容易,楚王国的灾难在内部腐败,不在秦王国兵强马壮。屈原先生目睹残局,大家并没有从一连串失败中得到教训,反而沾沾自喜大祸没有落到自己头上。靳尚先生和芈兰先生权势已经茁壮,改革已不可能,但屈原先生盼望改革,他屡屡向新王芈横先生进言,要求振作,为老王芈槐先生复仇。
  任何人都赞成改革,都赞成重振纪纲,建立法律秩序,任用贤能。问题是,你要排除谁一个由君王发动的改革,还往往失败,像十八世纪巴西帝国的皇帝,倒是最先觉悟的,可是,贵族和地主掀起政变,改成了共和。等而下之,由官员发动的改革,更杀机重重,只会召来杀身之祸。何况屈原先生赤手空拳,凭的是一腔爱国热情,而他要求的却是要排除全国最有权势的靳尚和芈兰——芈横先生的王位甚至都靠他们的支持,结果当然在意料之中。
  《东周列国志》曰:(芈兰)使靳尚言于顷襄王曰:“原自以同姓不得重用,心怀怨望,且每向人言大王忘秦仇为不孝,子兰等不主张伐秦为不忠。”顷襄王大怒,削屈原之职,放归田里。原有姊名,已远嫁,闻原被放,乃归家……见原披发垢面,形容枯槁,行吟于江畔,乃喻之曰:“楚王不听子言,子之心已尽矣,忧思何益幸有田亩,何不力耕自食,以终余年乎”原重违姊意,乃秉耒而耕,里人哀原之忠者,皆为助力。月余,姊去。原叹曰:“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亡灭!”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流经湖南汨罗、平江,注入洞庭湖)而死。其日乃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乃为角黍(粽子)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的起源,为的是哀悼一位爱国诗人之死。最有趣的是,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宋王朝政府,却追封屈原先生为公爵(清烈公),稍后,更追封他为王爵(忠烈王),距他投江之日,已一千四百年矣。后人有《过忠烈王庙》诗曰:峨峨庙貌立江傍香火争趋忠烈王
  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屈原先生死于公元前三世纪初,七十年后,楚王国在最后一战中,被秦王国击溃国亡。屈原先生之死,并没有唤醒国魂

------------
赵武灵王
------------

  时代公元前四世纪七十年代至公元前三世纪初
  王朝赵王国第一任王
  姓名赵雍
  在位二十八年(前326—前299)
  遭遇被围沙丘宫饿死

------------
一代人杰
------------

  在楚王国国王楚怀王芈槐先生翘辫子的翌年(前295),赵王国国王赵武灵王赵雍先生,被叛军围困在沙丘(河北平乡)的行宫之中,活活饿死。
  赵雍先生跟芈槐先生,是同时代人物,下场同样是一场悲剧。但芈槐先生,一辈子窝囊。而赵雍先生,却是万人崇拜的一代英雄。
  这要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往事。
  春秋时代于公元前481年结束,翌年,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时代的划分,以“春秋”、“战国”最没有时代性和社会性根据,更没有政治性根据。当初不过几个儒家学派的文化人信口开河,后人不假思索地沿用下来。盖儒家学派开山老祖孔丘先生,曾整理鲁国的编年史——鲁国的编年史名《春秋》,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前已言之的公元前481年,儒家学派把这三百年间的时间,称为“春秋时代”,也就是周王朝衰退成为周王国,独立封国林立时代。春秋时代完结,接着是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应起于哪一年,史学家各说各话,各定日期,而且都持之有物,言之有理。其中最权威的一种说法是,应从公元前403年起。盖该年也,晋国分裂为韩国、赵国、魏国。而司马光先生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不过,春秋时代结束后(前480)到前404年,七十七年间,算啥时代这七十七年比春秋时代更糟,既不能另行成为一个独立时代,又不能算是周王国的复兴。硬用人为的力量丢掉它,既不公平,也不可能。按理应该使春秋时代延伸下去才对,然而,孔丘先生的力量太大,我们既无力使之延伸,只好使战国时代跟它衔接,应该是合理的也。
  ——司马光先生的人虽不可取,但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却是中国最好的史书之一。本应上接《春秋》的,可是,他宣称他不敢衔接孔丘先生的屁股。一条鞭下来的编年史,遂中空七十七年(前480—前404)。柏杨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想他可能收集不到这七十七年间的史料,遂假装谦恭。如果我老人家猜错啦,那么,有件事准猜对啦,那就是,圣人可害人不浅。
  言归正传。公元前403年,当初煊赫一时,屡当中国霸主的晋国政府,已衰弱不堪。赵、魏、韩三姓家族,遂开始分割。就在那一年,奄奄一息的周王国政府,发挥了剩余价值。国王姬午(周威烈王)先生,在接受三家贵重的贿赂后,分别封三大家族的族长为国君,建立韩、赵、魏三个封国。晋国国君只剩下一个城,反而像奴才一样,看三家的颜色,三十多年后的前369年,三家索性把晋国最后一位可怜的国君姬俱酒(晋桓公)先生,逐出城堡,贬作小民,晋国灭亡。
  三国分晋之后,赵国(首府河北邯郸)最强。
  本篇男主角赵雍先生,是赵国第六任国君,他于公元前326年,继承他爹赵语(肃侯)先生的宝座,然后改建王国。所以他虽是赵国第六任国君,却是赵王国第一任国王,英气焕发,雄心万丈,他了解赵国所处的地缘位置,要想在激烈的战国时代生存,必须使他的军队成为现代化的军队。传统的战略战术以及传统的武器,必须淘汰。

------------
货真价实的崇洋
------------

  现代化的意义,是指向最进步的其他国家,学习最进步的东西——包括生活方式和战争方式。这正是货真价实的“崇洋”,柏杨先生就是这种货真价实的崇洋分子之一。此生为崇洋而活,下世为崇洋而生。有些人僵固得像一粒干屎橛,总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好,自己既不求长进,还唯恐别人长进(甚至唯恐民富国强),遂在“崇洋”之下,装上《西游记》哪吒先生的风火轮:“媚外”,而成了“崇洋媚外”。只要把这件法宝念念有词地祭出来,当者无不脑浆迸裂。呜呼,“崇洋”跟“媚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如果弄不清,或者故意弄不清,中国就永远死气沉沉,人民也将永远受不尽苦难。
  赵雍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主动采取现代化行动,也就是主动采取崇洋行动的第一位君王。大多数君王都是固步自封,把政权看成玻璃罐,捧到手里,连姿势都不敢改变,唯恐玻璃罐掉到地上跌个粉碎。结果酱在那里,捧得筋疲力尽,最后来一个倒栽葱,还是稀里哗啦。赵雍先生不然,他盖世英姿,具有超越时代的构想。《东周列国志》形容他:“身长八尺四寸(柏老按:里的长度变化很少,而尺的长度,随着时代而有不同,这跟赋税有关,所以必须专家才能算出八尺四寸折合多少公分),龙颜鸟喙(鸟喙不知是啥模样,大概有点前噘),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他阁下跟普通君王有异,普通君王都喜欢躲在皇宫里跟女人混在一起,赵雍先生不然,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他的王国,体验风俗民情,观察山川形势。他北到过中山王国(河北定县),东到过黄河(山东境),西到过黄华山(河南林县西十公里太行山一峰),发现他的国家处于四面作战的危险之境,必须改弦易辙,发奋图强。
  “(赵雍)召楼缓先生谋曰:‘我那些贤明祖先,因时势世情的运转,掌握晋国最重要的疆土,雄踞漳河滏阳河险要,建立长城,又占领蔺城、郭水、狼山,也曾在荏山击败过林夷部落,但仍未能彻底把它摧毁。’……”

------------
建立新军
------------

  赵雍先生继续他的说服工作。
  “‘而今中山王国逼我腹心,北方有燕王国,东北方有蛮族东胡部落,西方有林胡部落、楼烦部落、秦王国、韩王国。四周都是敌人,我们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斗力来保护自己,只有灭亡。我认为,历史上有高度的美名,必然受到当时世俗的谴责。我准备做一件大事,那就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战斗能力,第一步,先改变衣冠,穿胡人的衣服!’楼缓先生曰:‘我赞成。’可是,高级官员和贵族群,强烈反对。当时元老重臣肥义先生和赵雍先生在一起,赵雍先生曰:‘先祖赵鞅、赵无恤创下功业,于胡、翟之地开展事业。做臣子的,对知礼达情,遵守孝悌长幼顺序的人,给予褒奖;对努力工作,在经济建设上有贡献的人,加以升迁。这是待部属的本分。现在,我打算继续先祖赵无恤先生的路线,向北发展到胡、翟之地。世人不会重视这种功勋,盖胡、翟部落太弱,我们只要用很少的力量便可达到目的。其实不使小民过度负担,正是祖先们的一贯政策。具有突破性创意的人,必然引起顽劣分子的怨怒。而今,我要下令全国国民,一律抛弃传统衣冠,改穿胡人服装,加强骑马射箭教育。一旦这么做,看他们全体哗然,鸡猫子喊叫吧,老哥,你说怎么办’肥义曰:‘我听说过一句话:对所做的事,如果心抱怀疑,就不可能成功。对自己的行为,如果心抱怀疑,也不可能成名。你既然决心要移风易俗,就不必考虑别人议论。呜呼,建最高事业的,从不跟世俗和稀泥。成最大功勋的,从不跟成群结队的人磋商。愚昧的人总是安于现实,智慧的人才能瞻望前程。你主意既定,还犹豫啥’赵雍先生曰:‘我绝不怀疑胡服骑射的功能,只怕人们讥笑。狂妄之辈快乐的时候,智慧的人感到悲哀。愚昧之辈笑得合不住嘴的时候,聪明的人应该警惕。最大的困惑是,赞成我的朋友,对胡服骑射的效果,并不敢肯定。不过,没有关系,就是全世界都笑我,蛮族的诸胡部落和中山王国的土地,我一定夺取到手。’于是,下令全国国民,一律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从赵雍先生跟他两位智囊的这番对话,可看出赵雍先生洞察力之强和气魄的雄伟。春秋时代各封国间的战争,以“战车”为主,彼时的“战车”,既不是今天的“坦克”,也不是罗马帝国的两轮一马式的“驰车”,而是四个轮子,用一匹马或两匹马,一头牛或两头牛拉的方舟型的玩意儿。这玩意儿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广大的中国北方乡村,仍然使用。柏杨先生小时候,就曾爬到上面撒过尿,以示普天同庆。上面站立两排兵老爷,大概左三右三,驾驶朋友居于当中稍前。攻击时万车俱动,黄沙滚滚,马嘶人叫(或牛哞人叫),势如排山倒海,敌人不死于刀下,便死于轮下,好不得意。防御时,“战车”就成为一个营垒,远者箭射,近者枪扎。不过,很显然的,面对洋大人现代化的骑兵部队,严重缺点就完全暴露。它的笨重使它运转困难,追击时像一群老乌龟,心里急如星火,却硬是跑不快,还没追三步,敌人已跑得他妈的无形无踪。退却时老乌龟如故,除了身陷重围,被杀净光外,别无他途。盖箭可用尽,而敌无穷。而且,必须选择平坦地区作为战场,才容易发挥威力。一旦敌人掘下壕沟,便全盘结束。
  “战车”已是落伍的武器,必须更新装备,彻底改组武装部队,建立新军。跟十九世纪清王朝末叶,建立新军一样,赵雍先生决定组织骑兵,抛弃战车,使用马匹。而使用马匹必须抛弃宽袍大袖,改穿洋大人军队的制服。

------------
大辩论
------------

  人类是有惰性的,赵雍先生一语击中要害:“愚昧的人总是安于现实。”他早就料到,即以专制君王的权力,一下子要全国改变生活方式和战争方式,也会遇到阻力。事实上反对的情绪比他想象的还要强烈。盖反对最坚决的不是小民,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皇族前辈——赵雍先生的叔父赵成先生。顽固派奉赵成先生为首领,积极抵制。赵雍先生于是把箭头对准这位王叔,使出恩威兼施、软硬夹攻手段。
  “(赵雍)派侄儿赵,去晋见王叔赵成先生曰:‘我已穿上胡服,准备公开接见官员宾客,多么盼望叔父大人也穿上胡服。在家当然听命尊长,可是在国则必须听命君王,此乃古今一贯的道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部属不能违背君王,更是历史上大家共守的规则。现在,我已经改穿胡服矣,只叔父大人不肯更换,因之我恐怕天下人对你提出指责。治国有常法,总以人民福利为第一优先。政治有常规,而以贯彻命令为成功要件。所以,宣明道德规范根本在于让大众接受;行使政令根本在于居高位的人态度坚定。’……”
  《战国策》续曰:
  “‘我们改穿胡服,并不是为了放纵情欲,拼命享乐,而是为了迎接艰苦的战斗,建立救国救民的不世功业。功业完成,自有歌颂赞美。如今,我深怕叔父大人抵制这项决策,特地派人向你解释。我曾听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对国家有利,就是好行为。任何一桩事业,有皇亲国戚的帮助,就不会没有好名声。我想仰仗叔父大人的领导,来完成胡服骑射的伟大变革。因此派赵晋见,请你务必支持。’赵成先生曰:‘我已经知道君王改穿了胡服,恰好我有病在身,不能行动,因之没有前往朝拜。现在国王既派你前来,愿借此机会,尽一点愚忠。我听说过:中国是聪明才智人士居住的地方,金银财宝万物聚集的地方,教育最普及的地方,仁义道德最好的地方,诗书礼乐最讲究的地方,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方,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蛮族部落最羡慕的地方。而今君王突然抛弃一切,却效法蛮族,穿他们的衣服,习他们的战法,改变传统文化,违背固有的善良风俗,取消古代遗留下来的习惯,改变古代遗留下来的道路,已激起广大人民反感。这是一种叛逆根本、远离中国的行为。愿君王三思。’赵先生回报赵雍先生,赵雍先生曰:‘我早就知道叔父大人害的是政治病。’于是亲自去赵成先生家拜访,面对面讨论。赵雍曰:‘穿衣服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身体和实用,行礼仪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所以有智慧的人,考察乡情,使之顺应风俗,根据工作效果而定礼节,目的在于使人民享福,国家强大。剪短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在胳膊上刺上彩色图案,把衣服的大襟开在左边(柏老按:中国传统服装,大襟可是开在右边的),这是南越蛮族人民的风俗。把牙齿染黑,用颜色涂抹额头,用鱼皮做帽子,用粗针粗线缝纫,这是吴王国人民的风俗。他们的风俗衣服虽然不同,但他们穿衣服的目的——为了保护自己和做事利落,却是相同的也。从这可以看出:背景不一样,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面对的困难不一样,制度自然也会跟着差异。因此政治家才认为:只求有利于国、有利于民,就要去做,绝不僵固执著,拒绝改革。只要可以富民强国,就不去坚持非用传统方法不可。像儒家学派的经典相同,所建立的制度却不相同。中国的风俗相同,教育的方式却各地不一样。更何况又隔着交通不便的山谷峻岭乎哉所以对传统文化而言,再智慧的人都不能纳入一成不变的规格,而不同区域的服装,纵是圣人,也不能使他们完全统一。穷乡僻壤,多奇风异俗。邪辟的学问,多诡谲神秘的辩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轻易怀疑它的存在,与自己不同而不持非议的态度,是以善为评判的标准。而今叔父大人所说的,是固守传统。而我所主张的,却恰恰是另行创造传统。我们赵国,东有黄河、漳河,虽然跟齐王国、中山王国同在其流域,却不擅长航行船舶舟船之战。从恒山直到代郡、上党,东是燕王国和东胡部落的边界,西是楼烦部落、秦王国和韩王国的边界。这些边界地带的武装部队,使用的仍是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骑射装备。所以我采取两项重要措施:第一,发展海军,建立水上舰队,训练滨水居民,严密防守黄河和薄洛河。第二,改组陆军,穿蛮族那种利于作战的紧身服装,练习最有攻击力的骑马射箭战术,在燕王国、诸胡部落、楼烦部落、秦王国、韩王国接壤处,构筑防御工程。从前我们的先祖赵鞅先生,不镇守晋阳、上党,而赵无恤先生却要吞并代国(河北蔚县),都只是为了防御北方蛮族诸胡部落,无论聪明的人和糊涂蛋,都会看出二者是明智的决定。当时,中山王国仗恃后台老板齐王国撑腰,侵略我们土地,捕捉我国人民,决河水灌城(河北柏乡),如果没有上帝保佑,城可能失守。先祖们又气又恨,这个仇迄今未报。如今我们胡服骑射,近可以保卫上党,远可以报中山王国的深仇。叔父大人却坚决维持我国固有传统,违背赵鞅、赵无恤两位先祖的遗志,反对改穿胡服骑射的进步措施,忘了国家累世的奇耻大辱。我不认为叔父大人会这样做。’……”

------------
深入秦廷虎穴
------------

  叔父大人赵成先生,接受国王侄儿赵雍先生的决定,穿上胡服。然而反对的浪潮并未平息,贵族赵文先生、赵造先生,古书上没有介绍他们的身份,只介绍他们的抗争,不再抄录他们的言论矣,盖总是绕着一个酱漩涡打转,该酱漩涡就是“传统文化”,这文化博大精深,绝不可改变,即令改变,也只可小改,不可大改。赵雍先生一一为他们解释,最后有点不耐烦,大吼一声,曰:
  “传统那玩意儿,已不能适应目前的世界,你们可要开窍!”
  《战国策》原文: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在赵雍先生严厉的警告下,酱缸蛆阵线崩溃。两千五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初叶,在遥远西方小亚细亚,奥斯曼帝国中,凯末尔先生崛起,建立土耳其共和国,推行“胡服骑射”——淘汰传统衣冠,改穿西装。淘汰古老武器,重组军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更辉煌的是,废除艰难的阿拉伯文字,改用罗马拼音。虽然时隔古今,地别东西,但两位英雄人物,却同为国家民族的救星。论勋业,凯末尔先生更伟大,因为他连文字都加以改革。然而,赵雍先生却是历史上第一位没有被传统吞没,反而向传统挑战的君王。
  ——赵雍先生如果智慧更高,把当时流行的方块字改革掉,改用拼音字母,中国受益将是万世的,惜哉。柏杨先生说这些,绝不是责备他,而是一种不争气的自怨自艾,我们后生小子没有能力突破,却盼望祖先们有此能力。
  赵王国在改革成功之后,国势迅速膨胀。
  赵雍先生率领新建的现代化部队,向北出击。效果是惊人的,中山王国首当其冲,亡在赵王国铁蹄之下,然后占领恒山。再向西出击,深入首都邯郸北方航空距离五百五十公里外的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征服楼烦部落(内蒙古中部),更征服航空距离八百公里外的林胡部落(九原——内蒙古五原),国土扩张两倍。
  ——站在使国家强大的立场,革新变法的效果,立竿见影。赵雍先生之前,秦王国经公孙鞅先生革新变法,使那个半开化、野蛮而又落后、没人瞧得起的国度,十年之间,旱地拔葱,突然间冒出来,成为一等一级的超级强国,横冲直撞,天下无敌。而今,赵雍先生再度作为见证。可是,从此之后,改革变法之举,在中国却成了绝响。我们真搞不懂,当权老爷为啥不走这条立竿见影的路,却坚持着僵化了的传统。坚持的结果是,逼出革命,玉石俱焚,身败名裂,政权覆亡。偏偏当权老爷宁可身败名裂,政权覆亡,也不肯改革变法,使自己强壮如牛。这是中国的传统悲剧,嗟夫。
  赵雍先生征服了云中之后,雄心更炽,他要以云中为根据地,率大军南下,穿过戒备松懈的义渠部落(陕西北部),征服秦王国。为了亲自考察秦王国关隘山川形势和了解秦王国国王跟政府官员的能力,他施出诡计。于是,他派特使赵招先生前往秦王国报聘,却自己冒充赵招,而由赵招先生作为助理。物色几位测量师,以随员名义,随他前往秦王国首都咸阳。这是一次最可怕的冒险,赵雍先生如果不溜得快,结果可是非常明显。他将先楚怀王芈槐先生一步,成为秦王国的囚犯,而且还得不到同情。盖赵雍先生这种做法,不但是严重的失礼,而且是严重的冒犯。假如秦王国立即派人搜查,当场搜查出地图,赵雍先生以国王之尊,兼干“死牌”勾当,纵是五花大绑,刑场斩首示众,各国也没啥说的。这正是赵雍先生的性格,永远发动挑战。
  然而,他的雄心壮志,却因为他自己的一项错误决策,全付流水,不但事业全付流水,还断送残生。这项错误的决策,在秦国王嬴驷先生的问话中,可得到信息。嬴驷先生问他:赵雍既在壮年,为啥把王位早早地传给儿子呜呼,早早传位给儿子,是赵雍先生又一项突破性的构想。盖传统上,当老君王在位时,王储不准过问政治,不准跟大臣们结交,他阁下只好整天躲在巢穴(东宫)里跟女人睡大觉。主要的目的是防范儿子反叛。专制政治下,包括君王在内,都缺少安全感,连父子都互相猜忌,更别说对其他人等矣。可是,一旦老君王死了他娘的,王储登极,对他面对的庞大政权,就像一个文科学生突然间接管一个核子反应炉一样,自然危机重重。赵雍先生的创见是,早一点使儿子面对困难,老爹则站在背后指导,有朝一日撒手人寰,儿子已成了熟练工人矣。
  构想是突破性构想,原则也是极正确的原则。可是,在实践的节骨眼上,却出了岔。他早日传子的制度很好,他传子的方法却不对。
  赵雍先生原配妻子,原是韩王国皇族女儿,生子赵章,名实俱符的嫡长子,赵雍先生宣布他当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太子。十六年后,也就是说,太子赵章先生已十五岁时,有一天,老爹赵雍先生视察到大陵(山西文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鼓琴而歌。词曰:美女轻轻盈盈啊
  娇脸儿像花瓣上的粉绒
  命中注定的啊
  谁欣赏我的颜容《史记》原文:他日,王(赵雍)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赵雍先生对梦中的美女,念念不忘,不但不忘,还对他的大臣们宣传他的梦中艳遇。于是,大臣之一吴广先生说:他有一个女儿,似乎正符合梦中美女的条件。赵雍先生大为兴奋,就在大陵行宫(大陵之台)召见。这位吴家千金——吴孟姚女士,羞羞答答,袅袅婷婷,上得台来,杏脸含春,仪态万方,长相跟梦中那位美女,竟然一模一样。请她弹琴,悠扬清澈,是第一等造诣。赵雍先生魂不守舍,立即迎进皇宫,作为小老婆之一。
  中国人一向早婚,吴孟姚女士既然还没有嫁出去,年龄总不会超过十六七岁。赵雍先生爱这位小妻子爱得发紧,昵称她“吴娃”,黄河流域一带,小民口中之“娃”,即“小孩子”之意,亲热之词也。第二年,她阁下生下一个儿子,赵何。好运气接踵而至,正宫娘娘韩女士恰好一命归天,吴孟姚女士遂成了王后。

------------
权力使人糊涂
------------

  吴娃女士既当了王后,而且又有了儿子,宫廷中的夺嫡斗争就不可能避免。是吴娃女士先起此意乎欤(她老爹吴广先生可能就是主谋。)或是赵雍先生爱小妻子爱得昏了尊头,用以取悦乎欤史书没有记载,反正两者必居其一。于是,有一天,赵雍先生撤销长子赵章的太子封号,宣布尚不过是一个顽童的赵何小子接任太子。并于公元前299年,传位给赵何小子。赵雍先生当然成了太上皇,可是他拒绝这个富贵的头衔,改称“主父”。
  这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赵雍先生一连串强有力的顺利勋业,使他逐渐眼花。呜呼,权力使人糊涂,绝对权力使人绝对糊涂,他认为只要他愿意,想做什么,都铁定地可以达到目的。然而传位给赵何小子五年后,公元前295年,事情发生变化。
  读者老爷一定还记得楚王国芈商臣先生的故事,一个宫廷流血政变,迫在眉睫。
  时候终于来到,公元前295年,赵雍先生率领全体皇族和政府高级官员,前往首都邯郸东北直线距离六十公里的沙丘(河北平乡)度假。商王朝最末一位君王子受辛(商纣王)先生时代,沙丘不叫沙丘,而叫“钜桥”,在那里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仓库和一座高台、两座离宫。身为太上皇(主父)的赵雍先生,跟身为国王的赵何先生,各居一宫,相距三公里,被罢黜的前任太子赵章先生的行营,就设立在两宫之间。

------------
饿死沙丘宫
------------

  阴谋在赵章先生行营中进行,他和他的智囊田不礼先生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再不发动,以后可能后悔。田不礼先生尤其积极,他曰:“赵何那小子,远离首都,离宫守卫的力量,十分薄弱,不堪一击。”然而,虽然警卫不堪一击,但赵章先生考虑到自己的进攻力量,也没有成功把握,如果霸王硬上弓,以硬碰硬,万一攻不陷离宫,一击不中,就没有第二击的机会矣。田不礼先生曰:“我们可假传太上皇(主父)的命令,声称有紧急事故,召唤赵何小子晋见,赵何小子必然经过我们营地,我们就伏兵截击,一刀杀掉。”赵章先生曰:“杀掉国王,怎么善后”田不礼先生曰:“只要杀掉赵何小子,再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届时再假传太上皇旨意,号召军队。那时候你是王位的唯一继承人,谁敢违抗”
  这是一个具有百分之百成功可能的安排,却想不到肥义先生事先吩咐过一句话,任何宣召国王赵何小子的命令,都要先报他知道。
  一个伪装的太上皇赵雍先生的特使,深夜前往离宫通报曰:“太上皇忽然得了急病,要面见吾王,请火速驾往!”侍卫官高信先生记起肥义先生的警告,立即转报肥义先生裁夺。这是生死关头,一个错误的决定,将使历史改变。肥义先生有点怀疑,他曰:“太上皇御体,一向健康,怎么恰恰深更半夜就发了病这件事有点蹊跷,必须慎重。”于是共同晋见赵何小子,肥义先生曰:“我想到一个办法,由我带着大王的护卫,先行前往,如果有变,我首当其冲,你们可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如果平安,大王再去,也是一样。”嘱咐高信先生曰:“你和侍卫军要加强戒备,紧闭宫门,除非特殊情况,千万不可打开。”
  忠心耿耿的肥义先生和他所带的皇家护卫,在意料中的,全体死于伏兵。可是等到田不礼先生燃起火把,清查战果时,才大吃一惊。跟赵章先生曰:“消息已经走漏,后患莫测。我们唯一的生路是,在事情没有爆发前,火速进攻离宫,能攻破离宫,杀掉赵何,结果相同。”呜呼,前已言之,在离宫没有戒备情形之下攻击,还不能期其必胜,何况此时。
  离宫正在危急,救兵杀到,原来是赵雍先生的叔父大人赵成先生,跟皇家教习(太传)李兑先生,在首都邯郸坐卧不宁,唯恐赵章先生有什么变化,分别各率一支军队,赶来沙丘保驾。想不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赶上恶战。赵章先生的军队大败,四下溃散,他这时才慌了手脚。田不礼先生曰:“你先投奔太上皇,涕泣哀求,他可能庇护你。事已至此,由我率残兵抵抗他们的追击,使你有脱身的时间。”
  李兑先生击斩田不礼先生后,判断赵章先生别无他路可以逃生,只有投奔太上皇一途。于是,就在赵雍所住的另一离宫的四周严密布防,然后唤开宫门。李兑先生和赵成先生入见赵雍先生,要求赵雍先生交出赵章。赵雍先生一口否认赵章先生来过,李兑先生再三再四警告说:凶手必须归案,赵雍先生就来个没嘴葫芦,闭口不言。李兑先生曰:“事已至此,不得不发,我们只好搜查,搜查不出,再叩头请罪。”赵成先生赞成这个意见,大势急转直下。
  赵雍先生现在遇到他此生第一次无法克服的困难,没有人帮助他,当他也打算出宫时,宫门已在外面反锁矣。李兑先生大军把离宫包围得水泄不漏,插翅难飞。几天之后,宫中粮食吃尽,赵雍先生开始挨饿。在饥饿难忍时,他爬到宫墙上向外哀号,许诺他从此降为平民,不问国事。他呼唤李兑先生和他的叔父大人赵成先生,合围的军士们都流下眼泪。可是李兑、赵成二位,为了保护自己,仍然无动于衷。政治无情,变局发展到这种地步,谁也无法解开这个结。最后,赵雍先生爬到树上搜索一些鸟蛋充饥,又支持了一月有余,终于饿死在寂无一人的空屋之中。一代英雄,如此长逝,千载之下,我们仍为他痛哭。他为国家做了太多的事,也为他错误的决策,付出可怕的代价。
  李兑先生之流的叛徒,直到三个月后,才敢开锁进宫探视,可怜的太上皇赵雍先生,肌肉已被鼠蚁啃了个净光,只剩下一具枯骨。就把他安葬在代郡(河北蔚县)西南五十公里地方。现在,山西灵丘,就因赵雍先生的陵墓而得名。到过灵丘的骚人墨客,徘徊瞻望,依稀看到叱咤风云时和倒卧在空屋中活活饿死时,两副对比的形象,娇妻爱儿,以及彪炳勋业,不过一场幻梦,都会低头叹息,不能自已。
板凳
CHIMEI 发表于 07-9-24 00:00:21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 看不完……
地板
Housenchen 发表于 12-5-5 18:20:27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弄个word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 13:42 , Processed in 0.10791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