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求<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的笔记,谢谢各位!

[复制链接]
31#
wsgd_123 发表于 07-11-19 22:47:1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没办法下载啊?
32#
rocky666 发表于 07-11-28 22:18:5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有帮助没
33#
rocky666 发表于 07-11-28 22:19:59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袁版的呀 哎
34#
tsuxinliang 发表于 08-3-16 19:06:1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谢谢
35#
L晶 发表于 08-3-22 20:16: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谢谢咯,我是意外地收获到了这样的好笔记………………[s:4]
36#
呆呆梅 发表于 08-3-22 20:37:4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37#
shb1987 发表于 08-3-25 00:20:53 | 只看该作者

唐宋文学(先把前面的传上去)

唐宋文学

唐代文学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的繁荣
在盛唐诸家中,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都以山水田园的风光描绘著名,艺术风格也比较接近,号称山水田园诗派。和他们来往唱和的还有裴迪、祖咏、王缙、綦毋潜等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二人并称“王孟”。能表现王、孟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并能卓然开创一派的是他们诗中所表现的宁静幽美、空灵明秀的自然景观。他们歌唱自然,啸傲山水,直接继承了东晋陶渊明的淡泊而又隽永的意趣以及谢灵运描摹精微的特点。他们的诗境大多是深谷幽径,荒原远村;他们的题材大多是芳草鸣禽,惠风流水;他们所常与为邻的是牧童野老,浣女山人……总之,大自然的种种状态和变化,都在启发着他们的诗思,成为他们讴歌的对象。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既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的社会基本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次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繁荣强盛的高潮。富庶的社会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山水田园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比较丰富,因而有了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山水田园诗也就迅速兴盛起来,特别是随着均田法的逐渐废弃,以租佃关系为基础的庄园经济有了发展,许多士大夫文人在农村都有庄园别业,他们在此中逗留居住,接触到农村风光和农民生活,这是一部分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其次,盛唐知识分子漫游和隐逸风气与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也有很大关系。唐代文人以信佛学道为时尚,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仆归真;佛家倡导空寂静净,修行必往幽静之所,远离尘世的山林便成了文人们向往的地方。同时,唐代用人不拘一格,不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也通过征辟推荐来延揽人才。据《新唐书•隐逸传》说:“高宗天后,访道山林……坚回隐士之车。”这种做法当然是为了点缀太平,但一部分人为了达到“使人君常有所慕企”的政治目的,便“假隐自名,以诡禄仕”(《新唐书•隐逸传》),把隐逸当成进入官场的“终南捷径”。为扩大影响,造成声誉,某些文人在入仕前经常漫游天下,交结名流,干谒权贵,以求博得赏识和推荐。故此,在盛唐知识分子中,隐居和漫游成为风气。他们或隐居、游历以求仕,或因官场失意而托身林泉,以全身避祸,或对现实不满而寄意山水,以表示对朝廷的消极反抗。总之,漫游为描写山水提供了重要条件,隐居则不仅产生了山水诗,也产生了一部分田园诗。
再次,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山水田园诗伴随着东晋以后南北分裂、文化南移、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兴起的。陶渊明开创了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谢灵运开创了对山水幽胜的探寻,山水田园进入了诗歌领域。以后的谢眺等人进一步丰富了山水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这些前辈诗人在展现鲜明生动的自然美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些写景佳句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直接启迪和借鉴作用。此时的山水田园诗正是继承陶、谢以来的传统,继续对这一领域进行开拓的结果,只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更加蔚成风气。盛唐山水田园诗将山水与田园结合得更为紧密,保留了陶渊明的淳朴而更优美,摒弃了谢灵运的艰涩而更清新,诗意画境相结合,尤重神似之美。
第二节  孟浩然
孟浩然是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
一、生平经历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县人)。他是深受王维、李白、杜甫敬仰的前辈诗人。李白在安陆(今湖北省内)居住的青年时期曾以崇敬的口吻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拼清芬。”孟四十岁以前主要在家乡隐居,种菜养竹,闭门读书,努力为科举作准备。开元十六年(728)到长安求官,由于没有权贵的援引,据说又得罪了皇帝,求仕的希望破灭了。此后曾游历吴越闽湘一带,写了不少山水诗。后韩朝宗到荆州任山南采访使,很看中孟的才华,与他一道进京,准备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饮酒误事;当时有人提醒他“君与韩公有期。”他呵斥道,“业已饮,遑恤他!”终于没去。朝宗怒,辞行,他并不后悔(《新唐书•孟浩然传》)。开元二十五年(737),张几龄贬荆州长史,曾邀请他做幕僚,但他不久就辞职回家。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陪他一起饮酒食鲜,背疽发作,不久逝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几乎没有做过官,以布衣终老,这在中国古代大诗人中是比较少见的。由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诗人爱把它描绘成一个不入世俗的地道隐士,其实并非如此。孟浩然对自己生活在盛世明时而不能施展抱负、济世救民,始终是引以为憾的。这种出世与隐居的矛盾在他诗中屡有反映。他早年隐居家乡“为学三十载,闭门汉江阴”(《秦中苦雨赠袁左丞贺侍郎》),“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即是为入仕作准备,可见他是有积极入世愿望的。在从长安求仕归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然是“魏阙心长在,金门诏不忘”(《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在《家园卧疾毕太祝相寻》中说:“壮图意未立,斑白恨吾衰”。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感叹道:“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入仕从政的向往和怀才未展的遗憾。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表达了希望援引之意。只是随着愿望无法实现以及年龄的老大,这种求仕心情才渐渐平息下来。“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在《自洛之越》诗中,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思想上这一变化过程:“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楫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可见他的隐逸正是因为有志不酬而不得已为之。孟浩然入京前后的心情是颇不同的。早年的隐逸是出仕的准备。那是怀着希望的;晚年的隐逸却是入仕失败之后的退路,是抑郁的、寂寞的。
所以孟浩然虽然生活在盛唐,但他很少感受到盛唐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也很少体验到盛唐的沸腾的生活,他好像是被遗弃在时代气氛以外的一个人。最足以代表盛唐时代诗歌的边塞诗,孟浩然只有两首《凉州词》,七言歌行他一首也没有,七言绝句只有六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很特殊的。
二、诗歌的主题内容
现存孟浩然诗歌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集》中五言诗占多数。由于孟浩然生活在“太平盛世”,又终生未仕,没有经历过重大的社会变故和卷入过激烈的政治斗争,且有一定产业保证他过悠闲的生活,故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广的认识。因此,其诗歌题材狭窄,形式则以五律短制居多。所表现的往往是其村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和游赏山水时的情志襟怀。如他最著名的一首田园诗《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唐诗别裁》中称孟诗“语谈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应该透过它淡淡外表,去体会内在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起首两句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日记,随意道出。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所可能有的交往方式。而以“鸡黍”相待,既显出了田家客套所可能有的交往方式。而以“鸡黍”相待,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随便。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无拘无束,为对方所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的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走近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镜,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格,另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远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内,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房前屋后的外景透入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树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饶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倒反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村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向往、追求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中,诗人作客的愉快,故人相待的热情,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轻松,绝无刻意为之,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村庄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农家的淳朴气息;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明秀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至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里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不拘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再不需要“浓饰盛妆”了。
在长期的漫游途中,孟浩然也写了一些气象雄浑壮阔的山水之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赠人的,但实质上却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宋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以写景相掩饰,曲折达意,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结合成完完整整的一块。涵虚是涵泳于虚空;混太清,是混合于天空。虚和太清,都是指天而言。涵虚,实在就是混太清,句子的意思只是说水天一色。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扩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茂盛,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的眼中的这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映衬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援引,正如想渡过湖水却没有船只一样。“济”字是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济字的本义是渡河越水,引伸为有工作或事业成功。“欲济无舟楫”,表面的仍是说洞庭湖,隐藏的意思却是说,我要获得一官半职,可是没有人帮助我,他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荐举、提拔,好比给他一条船,使他能渡过大湖。“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求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你能出来主持国政,提拔许多有才之士,而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钦羡这些被你钓上去的鱼的心情。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正好和“湖水”相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刘辰翁评曰:“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高木秉《唐诗品汇》引)胡应麟亦称颔联为“壮语”(《诗薮》)。前人说孟浩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胡震享《唐音癸签》),指的正是这一类作品。伫兴而作,期以放性。
虽然孟浩然较长时间隐居乡村、山寨,但他并没有参加劳动,没有接近农民,所以他的隐逸诗,没有突破个人的小天地,没有象陶渊明那样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此外,孟浩然的诗也缺少陶诗那种追求理想的热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所以他的诗虽然表现出不同凡俗的情趣,但和陶诗相比,毕竟相去较远。
孟诗的风格是恬淡孤清,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谈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这与陶诗也不同,陶诗在恬淡中有热情,孤清而又亲切,陶诗是更高的一种境界。
然而孟浩然的诗与初唐诗歌相比,无疑是一个大进步,题材扩大了,语言纯净了,格调提高了。他现存的诗共二百六十多首,其中七言诗只占十首,而以五律最多,对五律的发展有所贡献。这都显示出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痕迹。
孟浩然写得最多的还是他一个人独自隐居的生活中高雅闲适的情趣,这类诗风格孤清恬淡,最能体现孟浩然的特色。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霜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闲适清爽,抒发孤独怀人的情绪。太阳西沉,池月东上,微风送来荷香,夜露滴响翠竹,一切都是那样清幽宁静。诗人披头散发,开轩闲卧,十分舒适悠闲。值此良夜,他自然想到以弹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由弹琴又自然想到“知音”不在,于是整个夜晚都萦饶着对友人的思念。诗人表现夏夜的清幽境界,只写了月色、荷香、竹露几种景物,这些都是从自己的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主观感受着笔,并不作正面刻画。当这种宁静美好的夏夜景致与诗人闲淡悠远的情思融为一体时,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这与谢灵运等人某些山水诗只注重客观景物的刻画而不顾情景分离的写法已有所不同。象上述既能代表孟浩然的生活情趣,又能表现诗歌艺术风格的作品还有很多。这些诗往往用清淡的语言,描绘清幽绝俗的境界,“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陆时雍《诗镜总论》)体现了孟浩然在审美方面“清”的特点。
孟浩然还有两首小诗很著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容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将一缕缕的乡愁融汇于烟水朦胧的江面,其境界既清幽又不失明净、开阔。《春晓》则和《过故人庄》一样,体现了孟诗平淡质朴,语浅情深的一面。徐献忠说:“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淡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独长。”(胡震亨《唐音癸签》)闲淡疏豁,怡然自得,这的确概括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终南捷经]
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经耳。’”卢藏用心想做官,假为隐士,住京城附近的终南山,后果被召用。后故用“终南捷经”比喻谋取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门经(钴名钓誉)。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关于这首诗,《唐才子传》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王维在宫中办公,私下把孟浩然请进去闲谈。忽然玄宗皇帝来了,二人大惊,孟浩然赶紧躲在榻下。王维不敢隐瞒,只好直言请罪。皇帝听说是孟浩然,就说:“这位诗人,我已听人讲起过,可还从未见过。”当下就叫孟浩然出来,并问他:“带了新诗来没有?”孟回说没有。皇帝就让他念几首新作品,孟浩然就念了“北阙休上书”这一首诗。皇帝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自己不要做官,怎么诬蔑我,说我弃你不用呢?于是命他仍回终南山去。”
《唐诗纪事》里也有这个故事,稍稍不同。由于丞相张说的推荐,玄宗皇帝召见孟,孟念了这首诗,因而忤旨放还。当时皇帝还说:“你为什么不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
《唐才子传》:维私邀至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床下?”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联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孟四十岁入长安求仕未果,他有一肚子牢骚却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方式发泄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穷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所用之情。
第三节  山水田园派的其他诗人
一、储光羲(706?—763?)
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二十四年(726)进士,初官太祝,后转为监察御史。他同王维是好友,在终南山有自己的别墅。安史之乱中被俘并接受伪职,事后贬死岭南。有《储光羲集》五卷,存诗约二百一十余首。储光羲初作多田园诗,反映了士大夫闲适隐逸的情趣,也时常流露出广置田产、多养子孙的庸俗意识。但他的某些诗也能把田园风光描绘得清新自然,如《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扬岸。”从落花、荷动、鱼散等细微的动态,写出深静水湾中的一片活泼春意,很有生机韵致。
二、常建(708?—765?)
《唐才子传》说他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授盱眙县尉,后辞职隐居终老。今有诗五十八首。常建写了不少边塞题材的诗揭露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抒写向往隐逸的冲淡情怀,这些诗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艺术成就较高,尤其善于用光和影构成清冷幽静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名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描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学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弯曲的小径,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造意构思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构思的巧妙处在于,善于引导读者在不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正因为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称赞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确是中肯之谈。
盛唐山水诗人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三、祖咏(699?—746?)
洛阳人。和王维友善,情趣也相投。开元十三年(724)进士,后移居汝水以北别业,渔樵终老。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含蕴深厚的特点。如《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记载,这首诗是他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照规定本应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人问其故,他答以“意尽”。意尽即止,不为文造情,这正是盛唐诗人的典型作用。《全唐诗》录其诗三十六首。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未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戒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第四节  王  维
田园山水诗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王维。“王孟”相称,实则王高于孟。他是开元年间,诗坛上最富诗名的文人。
一、生平思想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父早死,母崔氏虔诚奉佛三十余年,对他有较深的影响。他深于佛学,谙熟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折开了他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日摩诘。他少年时聪明俊秀,能诗善画,妙解音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曰:“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之所眷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谪济州(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司库参军,情绪趋于消沉。开元二十二年(743)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左拾遗,又激起了他的政治热情。二十五年(737)为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这是唐代政治的大变动,也是王维一生的分界线。李林甫为人奸险,口蜜腹剑,尤忌文学之士。王维是其政敌张九龄一手提拔,又享诗文盛名,所以随时都担心遭到暗算。他说“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从此逐渐走上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上也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后来又在陕西蓝田购得宋之问的别业,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瑟赋诗”,但并未辞去官职,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时期写下了山水诗,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都已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兵入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被俘。他服药下痢,佯称瘖哑,但仍被迫任给事中。后肃宋回京,对接受伪职者分等论罪,王维因陷贼时写有《凝碧池》一诗传到行在,加之他弟王缙以削官相赎,得以免受处分。后累迁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但此后他自感失节。情绪更加消沉,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悲白发》)的心情,在京师度过笃志奉佛的最后几个春秋:“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饣当 、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终年六十一岁。有诗四百余首。
王维是中国封建社会既清高又软弱的士大夫的典型。他不屑与李林甫同流,却又不敢斗争;不愿投降安禄山,却又只能服药装病。他生活在盛唐“安史之乱”前后时代,既没有李白的叛逆精神,又缺乏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襟怀,他有庄园和俸禄,一生过着优裕的生活,所以他始终不能理解陶渊明的崇高节操,甚至在《与魏居士书》中说陶渊明是“一惭之不忍”,而弄得“屡乞而多惭”,他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是他后期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思想基础,只是由于他洁身自好,厌恶官场黑暗,才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一些积极内容。王维的诗集系其弟王缙于代宋时编定,当时已“十不存一”,仅得诗四百余首。
二、诗作内容
王维诗歌的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政治诗、游侠边塞诗、言情别友思亲怀乡诗和山水田园诗。
1.政治诗
政治诗主要见于他早期诗歌创作。早年在长安和洛阳,他以自己的多才多艺,经常出入王公、驸马、权贵之门。和他关系较密切的有宁王、薛王、岐王等,这些王公、贵族都很腐化。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寻欢作乐。贬官济州,他结交了一些有才能但政治上不得志的人。从自己和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想到他所熟悉的那个贵族社会中,却有不少不学无术的纨礻夸  子弟,仅仅由于祖先有功,沾祖先的光而享受着荣华富贵和种种特权。因此心中很感不平,就写了几首抨击封建社会不合理政治现象的诗歌。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不过这类诗写得一般化,未能超出左思、鲍照,显得温柔敦厚,缺乏反抗的力量。
2.游侠、边塞诗
王维的游侠、边塞诗写出了豪壮的气概,苍凉雄壮的边塞风光。前者如《少年行》,后者如《使至塞上》。
《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欢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勇猛杀敌的气概:“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好象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这一首写得是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的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应,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盛地,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好象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壮胆增色所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风调,吟咏之余,少年游侠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
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接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身抱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任酒使性的风度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包容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句,就可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相逢意气”。路逢知已,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以此祝贺今日有幸相逢,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音口吻。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具体精彩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所特有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所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未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离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鄙俗。而这一切,正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愿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沦落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王维善于刻划边塞的风光,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赵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将前往边地去慰问将士,访查军情。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够了。“属国过居延”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走过了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说诗人就象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象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着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蓬尘”。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高原特有的景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平静,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东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都护是汉代官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两路的最高军官。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颔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塞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两句话可算是道出了这两句诗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3.言情别友思亲怀乡
王维还有一些思亲、别友、写情、怀乡题材的诗也写得很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系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个”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撼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是奉朝庭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高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氵邑 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涤灰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征程。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与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边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它和北面的玉门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进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产生无言以对的沉默,“劝君更进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被称为《渭城曲》或《阳关三叠》,至阳关反复歌唱,谓之阳关三叠。苏轼则以为“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之叠盖如此。”明胡应麟《诗薮》评为唐人绝句之冠。
《相 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传唱的很多。《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离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恋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极富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人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情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情怀,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诚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字。用“休”字反衬离情正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是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让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又增加双关语中的含蕴量。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精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朴素的、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词深,当进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上面这些作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情事,通过极朴素明白的语言把这种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情感体会说出来,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诗坛上显著地位还是由他创作的田园山水诗所奠定的,在这类题材的创作方面,他对唐诗的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代表了盛唐时代这类题材创作的最高成就。
王维山水田园诗所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诗请、画意、琴趣、禅理。
a. 以诗人气质入诗
所谓诗人气质不仅指对于客观事物有极其敏锐的感受,而且主要指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激情。只有对生活有着深挚的眷恋和热情,才能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于平常中升华出不平常的新意,从而于常景常境中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有许多评论家认为王维是冷漠、消极的,甚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他们无形中忽略抽掉了王维诗中含蕴的、固有的对自然和人生一片真淳的激情。应该说王维冷漠的只是对于仕途的厌倦。王诗单纯优美而不寒俭枯涩,恬静和平而不死气沉沉,绝少尘迹而不孤单寂寞,清而实腴,语淡而味终不薄。如果没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敏锐的观察,没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写不出真情洋溢的诗来的。《渭川田家》就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弃此追彼的生活热情。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到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见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各得其所。麦苗在夕阳照射下越发显得秀丽,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了。诗人目睹这一切,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这种淳朴、亲切、随意生活的羡慕。同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所以诗人才感触颇深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如履薄冰的污浊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墟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到“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厌恶官场生活,羡慕田园情趣,这不能不说是诗人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追求、热爱。其他一些描写自己闲情逸致的诗篇,也同样体现出对生活——尤其是淡雅清幽的隐居生活的陶醉:“行列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b.以画家气质入诗
宋陆阅《诗活总龟》言:“顾恺之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间,王右丞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道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即以景语入诗,用文学代替绘画所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描绘形象,山水诗尤其如此。前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论,多强调其融绘画技入诗一面,即讲究景物的选择、位置的布局、色彩的鲜明谐调。不错,王维以他画家特有的敏锐目光,抓住人物景物的特点,以画家特具的匠心来安排结构,又以富有线条美和色彩美的语言在诗歌中再现一种画面美,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无一不是山水田园的图画。但我们细味苏轼“诗中有画”评语的含义,恐怕不能单纯理解为以画的技巧、形式入诗。王维是山水墨画萧疏谈远一派的创始人(山水在唐以前只是人物故事画的陪衬,经过隋代展子虔的努力到唐代吴道子手中,才正式以山水为题材作画。继之“李思训画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细的画法,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故称金碧山水),画和诗虽然在种类上有所不同,但在作家对对象的孕育与意境的创造上是一致的,正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史》指出的:“他所追求的是人人懂得而又是人人写不出的一种高远的意境,他鄙视那种刻意追求外貌,缺乏画家自己的构思、自己的内在因素的形象,后人称道他的作品有神韵有情味,便是指的这一点。”明代李贽云:“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正是在以形神俱备为最高境界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画有相通之处。用司空徒《诗品》中“离形得似”一语来概括其特点,是再合适不过了。王维没有斤斤于毫发毕肖,局囿在一个极有限的范围内,而是创造出某种画外的意境和情趣,不仅是“诗中有画”且“画”中有情,诗情画意,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代表名篇有《新晴野望》、《终南山》、《汉江临泛》。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齐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见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之外,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丽明秀,俨然成为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爱,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生活享受。
38#
shb1987 发表于 08-3-25 00:23:0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解决文件上传

版主你好!
我在上传笔记的时候总是有字数限制,我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39#
mianfei 发表于 08-3-25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hao

hhhhhxiexiue
40#
germma 发表于 08-3-25 17:26:31 | 只看该作者
有戏曲方面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17:12 , Processed in 0.11213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