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考研历史新大纲世界古代是名词解释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qingruoyoulan 发表于 07-8-9 19:2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萨同盟
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

恢复失地运动
西班牙文“雷康吉斯达”(Reconquista,意为“再征服”)的意译,8—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714年灭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那瓦尔王国、亚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等,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亚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

10.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基辅罗斯国家
以基辅为中心的古代罗斯国家。公元862年,诺曼人的一支瓦兰吉亚人在其首领留里克的率领下,占领东斯拉夫人的重镇诺夫哥罗德。882年,其后继者奥列格征服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是为基辅罗斯,即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封建国家。987年皈依基督教(东正教)。12世纪分裂为若干封建公国,互相混战。13世纪初,臣服于蒙古钦察汗国。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恢复独立。古罗斯的政治中心由基辅转移到东北部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后来形成沙皇俄罗斯帝国。

留里克王朝
古罗斯国的第一个王朝(862年—1598年)。9世纪中叶,由瓦里亚格人留里克建立,故名。据《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内部矛盾激化,内讧不已,社会混乱。为了维持秩序,特邀请势力强大的瓦离亚格人军事首领作王公,于是留里克应邀来到诺夫哥罗德,于862年做了罗斯国的第一任王公,从此开始了留里克王朝的统治。882年迁都基辅,开始基辅罗斯的统治。

《往年纪事》
罗斯最早的编年史。

索贡巡行
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
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过程,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弗拉基米尔
基辅罗斯大公(980—1015年)。987年他宣布奉东派基督教为国教,并亲率全体罗斯居民下河接受拜占庭大教长所主持的洗礼。此事历史意义重大,首先一神的东正教代替了东斯拉夫人多神的崇拜,使基辅罗斯大公的统治带上了神圣的光环,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统一。其次,东正教带来了拜占庭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为日后罗斯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加速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化进程。

伊凡一世
莫斯科大公(1325——1340年在位)绰号“钱袋”他经常用金钱收买蒙古王公和自己的政敌,同时也采用暴力来消灭竞争对手。他对金帐汗奴颜媚骨,百依百顺。1327年,他自高奋勇,在一年之内先后两次镇压特维尔和诺夫哥罗德的反蒙暴动,深得金帐汗欢心。1328年,他被金帐汗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他大力扩展领地,增强国力。还通过种种手段,动员罗斯大主教把主教驻节地由弗拉基米尔迁至莫斯科,使莫斯科具备了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这两大优势。王权与教权的结合不仅加强了他的政治、经济力量,而且也建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

伊凡三世
莫斯科大公(1462—1505年在位)。在位期间,他不惜一切手段来加强莫斯科的地位。先后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其他小国也陆续被并入莫斯科版图。与此同时,伊凡三世也在不断地谋求最后摆脱蒙古人的统治。1480年,莫斯科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后又彻底击败了波兰和立陶宛,夺得了大量土地。而且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伊凡三世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执政33年的他为莫斯科的独立与统一奠定了坚实基业。

库里克沃战役
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1380年在沃查河战役失败后的金帐汗马麦汗并不甘心,他集结军队,并与立陶宛结盟,商定于1380年9月1日会师奥卡河,联合进攻莫斯科。是年夏,马麦汗沿顿河北上,等待与立陶宛会师。莫斯科得知情报后一面集结军队迎击,一面打破蒙立联盟,于9月8日渡过顿河后与蒙古军在库里克沃平原交战。马麦汗被迫应战。经过一整天的激战,马麦汗被彻底打败,只身逃走。库里克沃战役是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

顿斯科伊
库里克沃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底米特里获得了“顿斯科伊”(顿河英雄)的称号。

奥斯蔓土尔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兰军事封建神权帝国。土耳其人原是中亚游牧的突厥部落之一,13世纪初因受蒙古人西征的压力,渐次西迁,臣服于小亚细亚的罗姆素丹国,并接受伊斯兰教。罗姆素丹国解体后,土耳其人在首领奥斯曼(1282—1326)的领导下独立,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国家。随后进行扩张,逐步强大。乌尔汗时期(1326—1359)打着反异教徒的旗号占领小亚细亚,驱逐东正教的拜占庭势力,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千余年的拜占庭帝国,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苏里曼一世(1520—1566)继续扩张,版图地跨亚欧非三洲,帝国极盛。16世纪末以后,国势渐衰。

米勒特制
奥斯曼的宗教宽容政策。这是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的捐税义务的基础上,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充分的内部自治权。它创始于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任命真纳狄奥为希腊正教大主教之时。苏里曼一世批准成立了希腊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格利高利教等米勒特。1536年,苏里曼一世同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签定的条约中,又形成了天主教的米勒特,这个米勒特的监管人是法国驻奥斯曼帝国的使节。这个制度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当15和16世纪西欧残酷迫害异教徒之际,奥斯曼帝国却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这个制度有助于多民族、多宗教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德里苏丹国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顽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共存在320年(1206—1526),先后经历了5个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拉格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伊斯兰教政权的统治范围。图拉格王朝苏丹穆罕默德•图拉格在位时,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顶峰。德里苏丹国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驿政和文书;对全国实行划省统治;拥有较大规模的常备军;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1526年被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所灭。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德里苏丹国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并将军事采邑制度传入印度,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发展。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印度社会影响极大。另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柴明达尔
印度的土地所有者。印度德里苏丹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但仍有许多土地为印度教土邦王公世袭相传和私有,这类土地所有者称“柴明达尔”。

巴布尔
莫卧尔帝国的创始人。他是帖木儿的直系后裔,母系出自成吉思汗。他以蒙古祖先征服者光荣感的心态和才能,在既定的生活条件下,从事新的征战,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莫卧尔帝国(1526—1857)。巴布尔早年继承父业,但在撒马尔罕屡遭失败后,遂改变恢复中亚帝国的计划,于1504年以喀布尔为基地,重续旧日帖木儿在德里的事业。1526年,他通过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结束了德里苏丹王朝的历史,揭开了莫卧尔帝国的历史篇章。到1530年他去世时,莫卧尔帝国的版图已包括西到喀布尔、东到孟加拉的地区。

阿克巴
莫卧尔帝国皇帝。1556年继位,1560年亲政。他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帝国版图。同时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在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在行政管理上,阿克巴集中了国家的行政、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最高权力;土地所有制上,实行军事采邑制。阿克巴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使莫卧儿帝国开始了兴盛时代。1605年他63岁去世时留下的是印度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强大王朝。

曼萨布达尔制
莫卧尔帝国的一项政治制度。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级,称为“曼萨布达尔制”。曼萨布达尔分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5000名士兵以上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队的来源是由各省长及军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

奥朗则布
莫卧尔帝国皇帝。1658年,40岁的奥朗则布称帝,号称“阿拉穆吉尔”(世界主宰)。即位后,他极力扩大帝国版图,从而使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他以自己的军事和行政管理才能把帝国推向了鼎盛时期。但他全面改变阿克巴的宗教政策、非常坚决和顽强地把帝国变成伊斯兰教国家,结果使得帝国衰落。他在长达50年统治中,全力维护极少数伊斯兰教封建主的利益,企图在迫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居民的基础上统一帝国,为此进行了长期绝望的斗争。他的宗教狂热政策,削弱了帝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1707年,在他去世时,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部民制
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 ,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
593年,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这些改革为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的改革主要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622年圣德太子病故。

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5:11 , Processed in 0.15791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