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gubenguo 发表于 07-7-12 10:1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竺:医者 艺者 智者 仁者
    编者按: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决定,任命陈竺院士为卫生部部长。作为成就卓著的医学专家、之前7年中国科学院主要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的副院长、继科技部部长万钢之后第二位担任国家部委正职的非中共人士,他将在主管中国卫生事业的新岗位上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两位记者近年来和陈竺频繁接触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或将为这一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每次聆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竺院士的报告,都是一种精神享受;你不仅能够了解他的战略思路,更能感受到他的智慧光芒。

    每次采访陈竺和了解他的人,近距离接触他的治学、为人和生活点滴,更不由得被他的志趣、情怀和胸襟所深深打动。

    医者陈竺

    1978年,只有中专学历的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开始白血病基础和临床治疗机制的研究,在血液病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年。而王教授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陈赛娟院士。

    陈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1984年,他以全国非法语专业法语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法留学的机会。1989年1月,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后,他继续在血液学领域探索,试图从细胞遗传学角度用分子机制来研究血液病的发病原因。

    陈竺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1980年,他和王振义在《国外医学内科分册》上发表综述文章《白血病的细胞培养研究》,提出“如能阐明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环境因素,则将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前景,即将来有可能通过控制机理而非用化疗针对白血病细胞本身进行治疗”。这一思想后来被诠释为:采用诱导分化和凋亡的方法促使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改邪归正”。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陈竺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国际同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目前,我国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愈率已达90%,千万白血病患者从此远离死神。

    陈竺认为,如果没有王振义教授首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张庭栋教授首先使用三氧化二砷在临床上取得成功,就不可能有他自己后续的一系列理论突破,是前辈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再攀新高的基础。

    2000年12月,陈竺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尽管工作更加繁忙,但他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

    2006年10月,陈竺和上海瑞金医院童建华领导的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白血病细胞的RIG-G基因研究的最新发现。今年1月 15日出版的《血液》(Blood)杂志,发表了陈竺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陈赛娟院士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了白血病相关蛋白EEN基因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揭示白血病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迄今为止,陈竺研究团队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血液》、《癌基因》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引证率超过2000次。他们的成绩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1995年,陈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3年,陈赛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陈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艺者陈竺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陈竺谈到科研时,特别提到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好奇心,你就会丧失发现问题的敏感,也不可能有钻研的热情和执着。做学问,讲究学、问和做。我们许多人学的能力不错,但问的水平就要差一些,做的能力更差。

    “科学家都特别珍惜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也如体育竞赛,你必须去争先。”在陈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别。他们夫妻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到家里。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有一阵子,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 “当然,这样的约法也是很难完全执行的。”陈竺笑着说。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情。陈竺为了科研放弃了许多爱好,却尽最大努力坚持了对诗词的执着,尽管他的头衔既不包括诗人,也不包括艺术家。

    今年元月第一周的《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的消息。陈竺为此写下一首《水调歌头》,词中写道:四代人,五载情,凝一笑。神农倘能再世,应悔尝百草……

    2005年6月30日,陈竺在阅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现南开大学校长)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论文,得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等关于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论文被《科学》(Science)杂志接收的喜讯后,情不自禁,一阙《水调歌头——贺捷》跃然纸上:昨读《细胞》作,今喜《科学》篇。问鼎尖端何难,豪气冲云天。将帅身先士卒,群英斩关夺隘,比翼本无间。慰我中华魂,创新倚天剑……

    陈竺的“诗艺”在他的学术报告中也多有体现。在一次中医药国际研讨上,陈竺在PPT上引用了“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这样优美的诗句,用它们和一幅幅精美的古代中国名画,将辨证论治、天人合一这一朴素的中医哲学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没有人统计过陈竺曾写过多少诗,但像他这样喜欢写诗的科学家却不多。

    陈竺经常告诉青年人:“成功之路并没有捷径,而勤奋是最靠得牢的。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真正的创新需要有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他总是呼吁,科技界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吃苦奉献的精神,承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要过于浮躁,而要踏踏实实做好人做学问。

    事实上,在科研和诗词这似乎相去甚远的领域之间有张有弛、收放自如,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智者陈竺

    多年来,人类对白血病一直束手无策,直到20世纪40年代化学治疗方法的出现才有了转机,但化疗会同时杀死癌细胞和健康细胞,有相当大的副作用。1960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发现,人类的第9条染色体的部分和第22号染色体的部分发生交互易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致病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发现表明白血病是一种基因变异型疾病。

    现代医学的教育背景,并没有妨碍陈竺从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他把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与维甲酸结合治疗APL,诱导恶性白血病细胞消亡或好转。“现在,国际上所有的癌症研究中心治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时,都把此药作为首选药。”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医学遵循“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实验性的生物医学模式和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医学研究模式,形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主流。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以及慢性肝病等复杂疾病的认识逐步加深,还原法的局限性日益显露,现代医学面临着复杂疾病模式的严峻挑战。这也让身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有了更多的思考。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中医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有较好疗效,治疗感染病、急症等却有明显局限;西医能够在中国扎根证明其生命力的旺盛,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西医对许多疾病的疗效并不理想,如高发性肿瘤,采用化疗的方法已然无效,而所用药物的毒性已达到人体耐受的极限。”在陈竺看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在今天并不“显老”,因为它本身也在不断创新;而唯一的出路,是将中西医的优势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同效应。

    近年来,系统生物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研究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学提供了可能的新思路和新的方法论。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从整体论出发,以复杂系统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探索解决中医药学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同时从中医药学研究的实践以及疾病的复杂现象和复杂性特点出发,提出复杂系统研究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

    进入21世纪,医学研究何去何从?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支持者,陈竺认为,中医的基本概念事实上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医所强调的“整体平衡”与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与现代医学的环境基因组学十分相似。西方治疗学现在也越来越强调各种治疗方法的集合使用。比如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医复方的启示。系统生物医学为中西两大医学的汇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整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陈竺说:“系统生物学以及基于此的系统医学,其特征应该是整体、全面、定量、多学科、综合的医学,这个综合学科不仅包括医学内部、生物学内部的学科交叉,也意味着医学要与化学、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纳米科学进行更大程度上的整合……如果中国生命医学界能看到这个趋势,就可能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以认识人体机制为基础的预防科学体系。最好的医师,将能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治疗’。这对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减轻社会负担都非常重要。”

    仁者陈竺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虽然它在癌症死亡率的排位表上列第六位,但对青少年癌症患者来说却高居各类癌症之首,也是世界医学临床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陈竺刻苦钻研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血液病的机理和疗法,源自他济苦救世的一片丹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价说:“陈竺对科学有一颗敏锐与执著的心。”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始终在科学前沿探索。

    1994年以来,陈竺参与了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基因组研究工作体系,领导展开了人类基因组DNA和cDNA的大规模测序,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Nature、Science等刊物曾多次报道。

    2000年11月11日,陈竺参加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基因时代真的来了吗”,谈到中国生物产业的瓶颈时,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我很难想象他在科学技术上能真正产生重大的突破,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连好奇心都没有了。民族的灵魂是创新,这是最紧要的……如果人类基因研究真的发展到了可以任意移植的地步,我真心希望为我们这个民族多移植一些创造性、个性化的基因,杀死一些压抑、懦弱的基因。”

    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后,陈竺更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创新规划和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明确提出:中国的基因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层面,而应在农业、医学等层面上取得突破,为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作出努力。

    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引进了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容量最大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基因库(YAC),并在国家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向全国及东亚地区开放的中法合作YAC筛选中心。这项关系到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跨世纪工程,将有力推动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从单基因疾病到复杂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中国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正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自行克隆了该病染色体异位所形成的融合基因,这也是我国学者在国内自行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疾病相关基因。而中国学者在治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这是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人类白血病。治疗这种疾病,全世界做了上万例,中国已做了上千例。

    陈竺说,我国有12.7亿人口,有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科学造福人类,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领跑的时代,国际上生物医学、基因研究、组织工程等前沿科学浪潮已扑面而来。”要抓住历史机遇,为中国生命科学实现“第二次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此前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陈竺更加关注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后我国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他从基因组计划中得到启示,提出:“能否实施植物化学组计划,把1000~2000种常用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用大规模系统化方法一网打尽,在短期内获取一大批有用的先导化合物,抢占专利;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高通道药物筛选体系法,争取短期内使我们的药物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医者仁心,仁者无敌!
沙发
 楼主| gubenguo 发表于 07-7-12 10:16:55 | 只看该作者
大熊觉得读了很受鼓舞
大家也来看看
真的,大熊觉得现在的我们少了老一辈的那种学习的严谨,对知识的渴求,对困难的客服。
而更多时候看到的是钱,学位,老师的人品。

还是那句话吧,仁者无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3 06:12 , Processed in 0.27232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