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94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2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2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1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0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08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07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06年西南大学450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说明:2006年西南大学“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试科目的代码为450,自2007年起改为628。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2006~2012年的7套考研真题,并提供2010~2012年真题的详尽答案。历年真题是考研复习备考最好的资料,通过研习历年考研真题,可以了解到考题难度、风格等,为考生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考研真题如有更新或对历年真题予以详细作答,会在第一时间内上传,学员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内容预览
2012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2年西南大学628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现代汉语试题(含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共50分)
一、填空。(10分,每空1分)
1.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 ),该书曾由中国学者高名凯译成中文。
【答案】索绪尔。查看答案
2.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Speech(《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的作者是(  )。
【答案】布龙菲尔德。查看答案
3.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 )。
【答案】乔姆斯基。查看答案
4.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 )。
【答案】组合关系。查看答案
5.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 )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
【答案】1886。查看答案
6.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差异是由语音四要素中的(  )决定的。
【答案】音高。查看答案
7.如果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音素能够认定为同一个音位,那么这两个音素(  )。
【答案】互补。查看答案
8.汉语是孤立语的代表,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 )。
【答案】形态。查看答案
9.语言发展的(  )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
【答案】不平衡。查看答案
10.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 )。
【答案】谱系分类。查看答案
二、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5分)
1.隐喻
答:隐喻是词义引申的方式之一。隐喻引申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
2.历史比较法
答:历史比较法是指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即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
三、问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答:对立和互补是归纳音位的两个重要的标准。
(1)对立
两个音素在周围的音都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独立承担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则两个音素就处于对立关系中。而在一语言中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不同的音位,所以,语音的对立原则是音位归纳的重要原则之一。例如,在汉语里,[ p ]和[ ph ]在汉语里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如“标”[ piau ]和“飘”[ phiau ]语音上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不送气的[ p ],后者是送气的[ ph],汉语母语者就可以听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词。因此,处于对立原则中的两个音则可以划入不同的音位中。
(2)互补
互补分布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标准,要求处于同一音位中的音素必须处在互补关系中,其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状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称作“互补分布”。例如,/a/的音位变体[a、ɑ、A、?]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分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
2.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会不会影响交际?
答:(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3.语言融合需要哪些条件?
答:语言融合是指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而带来的一种语言接触类型,又称“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代替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
语言融合的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原因
两个或几个民族密切地接触,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社会,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为了自己的发展,就会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2)客观条件
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女真、满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
现代汉语试题(共100分)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塞音
答: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如b、p、d、t、g、k。
2.义素
答:现代语义学术语,指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又称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同组中的共同特征称为共同义素,区别特征称为区别义素。现代语言学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对词义做微观层次的探索,它把本来认为是最小意义单位的义位做进一步的分解,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成分和结构。
3.复句
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4.修辞
答: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着力探讨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文字分析。(10分)

答:略。
2.举例说明形声字声符的部位,每个部位至少列举2例。(4分)
答: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下列六类。
①左形右声,这类最多:河、梧、锡、堆等。
②右形左声:都、切、劲、攻、战等。
③上形下声:芳、竿、宇、露、翠等。
④下形上声:勇、型、贷、岱、袋、姿等。
⑤外形内声:囤、阁、匣、裹等。
⑥内形外声,这类最少:问、闻、瓣、辩等。
另外有些字比较特殊。有的左上形,右下声,如厅、府、病、屠。有的左下形,右上声,如进、越、飓。有的右上形,左下声,如翅、匙。有的形或声在一个角上,如荆,从艹(艸),刑声;徒,从辵(chuò),土声。
有时,同样的形旁和声旁由于部位不同,能形成不同的字,例如,架枷、帛帕、含吟等。
三、语音分析。(8分)
用国际音标标写下列汉字的普通话音节,并指出声母的发音部分、方法和韵母的舌位前后、高低、圆展。
例:逼b[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i舌面前、高、不圆 唇元音
1.爬
答:P[P h]双唇、送气、清、塞音。a[?]舌面、央、低、不圆 唇元音。
2.佛
答:f[f]唇齿、清、擦音。o[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3.客
答:k[k h]舌面后、送气、清、塞音。e[?]舌面、后、半高、不圆 唇元音。
4.鲁
答:l[1]舌尖中、浊、边音。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5.辞
答:c[ t s h]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6.曲
答:q[t?h]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ü[y]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7.逆
答:n[n]舌尖中、浊、鼻音。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8.支
答:z h[t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i[?]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四、语法分析。(26分)
1.指出合成词的结构。(6分)
(1)落实、(2)主席、(3)笔直、(4)牵头、(5)特区、(6)含蓄
答:(1)中补;(2)动宾;(3)状中;(4)动宾;(5)定中;(6)含蓄。
2.用由大到小的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6分)
(1)鲁迅的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看了好几本
(2)首先要迅速推出人来拟电文向上级报告情況
答:(1)

(2)


3.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6分)
符号:主=谓 宾  定(  )状[ ]补兼语~
(1)那悠扬婉转,使人心灵平静的笛声让我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之香的夜气里了。
答:


(2)最后,他兴沖沖地爬上葫芦山选中了靠近鹰嘴石的那颗最大最高的美人松作为自己练习飞镖的目标。
答:


4.分析下列复句的层次和关系。(8分)
例: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②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⑧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①|②‖③
因果 假设
(1).我很爱我的祖父,他也特别爱我,一为因为我不常在家,二来因为我虽然常去看书,却从来没有翻乱他的书籍,看完了也完整地放回原处。
答:我很爱我的祖父,‖(并列)他也特别爱我,|(解说)一来因为我不常在家,‖(并列)二来因为我虽然常去看书,|||(转折)却从来没有翻乱他的书籍,‖‖(顺承)看完了也完整地放回原处。
(2).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就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人。
答: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因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就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并列)只有死板板几条筋,|||(递进)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人。
五、指出语句所用修辞格,要指出具体语句。(5分)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住,
扎得稳,站得高!九万王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答:(1)夸张:九万王雷霆,八千里风暴。
(2)比拟: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住,扎得稳,站得高!
六、简答题。(15分,每小题5分)
1.简述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有别于印欧系语言的特点。
答: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这些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单音词和双音词。
②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语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如“目——眼睛”。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③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汉语合成词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情况最多,用附加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特别少。由于汉语中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比较多,词缀语素较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合成词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情况最多,如“江河”“山峰”等。用附加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特别少,如“袜子”“石头”等。印欧语系语言则相反。
2.简述语音的物理属性。
答: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①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快慢即指振动次数的多少,这叫做“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也就高,反之则低。物体发音之所以有高低的区别,一般地说,和它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反之则高。汉语里有几种声调、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
②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例如,同一根胡琴的弦,长度不变,如果用力拉,声音就比较强,轻拉时声音就比较弱。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③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语音也不例外。有的语言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
④音质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发音体不同。例如,甲乙两人说同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听出不同,这是由于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一样。
第二,发音方法不同。例如,语音中塞音g和擦音h的音色不同是由于前者用爆发方法发音,后者用摩擦方法发音。
第三,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例如,语音中元音α和元音i的音色不同,主要是由于发α时口腔共鸣器形状跟发i时不一样的缘故。
3.简述成语的基本特征和来源。
答:(1)成语的特征
①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②结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
③风格典雅性
成语大都来自古代文献,其语体风格至今仍保留着原书面语庄重、典雅的特色。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古语词、历史语词和古代语法结构。这与惯用语、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同。
(2)成语的来源
①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
②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
③诗文语句:如发号施令
④口头俗语:如狼子野心
七、论述题。(20分,每小题10分)
1.举例说明语义场的种类。
答:语义场由于各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是几种主要的语义场。
(1)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桌子——椅子——板凳”同属家具类。在汉语中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桌椅板凳”实际可以代表一切家具。另一方面,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很多分类都只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思想、习惯,例如“家禽——野禽”“害虫——益虫”都是根据它们同人的关系进行的分类。
(2)顺序义场
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例如,“大学——中学——小学”。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做“循环义场”,如“春——夏——秋——冬”。
(3)关系义场
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例如,“老师——学生”便是因教育关系形成的语义场。
(4)同义义场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包括等义义场和同义义场。
(5)反义义场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反义义场可以分为两类:
①互补反义义场
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同时,否定 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两者中间不容许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例如,生——死。
②极性反义义场
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白”和“黑”相反,是“白”就不是“黑”,是“黑”就不是“白”,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可以有中间状态存在,例如,“灰”。
2.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答:(1)抽象性
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例如,汉语里有“看看、讨论讨论”这些词的重叠现象,反映出词的变化规律:有些动词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示动作的某一语义类型,即表示少量或者短时。由此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
(2)稳固性
任何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语法也不例外。但是,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如果废弃旧的规则而马上换一套新的,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很多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经历千百年而不变,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做重要的语法手段,古今如此。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也是古今如此。语法虽然也有变化,但很缓慢。一些旧规则的衰亡是逐渐实现的,例如,古汉语里,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可以直接做谓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后来逐渐变为加“是”字的句型,如“陈涉是阳城人”。但是直到现代,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保留名词性短语直接做谓语这种格式,如“鲁迅,绍兴人”。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例如,“我,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有责任促进汉语规范化。”这种用法在“五四”以前的白话文里是没有的,后来才慢慢在书面语中运用开来。因此语法又具有时代特征,研究语法要分清古今语法,不能混同。
(3)民族性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之所在。例如,俄语用词形变化(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而汉语里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变化,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同是重语序的语言,其表达形式也可能不同,汉语说“我写字”,藏语说成“我字写”。词的组合手段,各种语言也有差异。现代汉语的“两本书”是名词和数词组合,其间要用相应的量词。而英语的“two books”没有加量词这条规则,但数词在前、名词在后这个语序,两种语言又是共同的。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94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07:28 , Processed in 0.08996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