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0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702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
 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9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2008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土木之变
答:土木之变是指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击败、英宗被俘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掠大同。英宗在宦官王振鼓动下领兵五十万亲征。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军屡败,因而惧不敢战,立即折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结果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
2.三三制政权建设
答: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七千人大会
答: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4.滑铁卢战役
答:滑铁卢战役是指1815年拿破仑与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重登帝位。英俄普奥等国君主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进攻法国。6月双方在滑铁卢决战,拿破仑最后遭到失败。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的统治。
5.俄国边区殖民地
答:俄国边区殖民地是由自18世纪起,沙皇政府先后吞并的黑海沿岸、高加索、中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所构成的。俄国的“边区殖民地”对于俄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俄国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无力打入西欧国际市场,而农奴制又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因此,“边区殖民地”的开拓,为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边区殖民地”自然资源丰富,为俄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原料,扩大了俄国商人的财源,从而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二、简答题
1.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答:1979年元旦,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尊重解决台湾现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将这一方针科学地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内涵
“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体现为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和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刷了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民族耻辱,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
(2)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②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③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④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⑤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
答:英法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领土争执和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法王从12世纪开始以封君的身份力图夺取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国王则企图恢复亨利二世时“安茹帝国”的版图。
(2)英法争夺法国北部的工商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
(3)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瓦罗亚家族的腓力六世即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承法国的王位,王位继承问题终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3.20世纪亚洲觉醒的性质和意义。
答:20世纪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性质
20世纪亚洲觉醒是一次新型的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
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②它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③它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⑤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三、论述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杰出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
(1)改革背景
①北魏统一之初,为维护拓跋部特权,并取得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不利于社会发展。
②北魏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深化,由于承认了豪强地主的宗主地位,他们大量兼并土地、荫庇人口,直接影响政府赋税收入。
③北魏政府不重视农业,听任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经济萧条。
④北魏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的局面,人心思治,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的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2)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①吏治改革,以“治绩”好坏为准确定地方官的任期,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
②实行均田制以保证赋税征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建立三长制,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
③迁都洛阳,摆脱了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干扰。
④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朝廷上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改繁复的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3)历史意义
①孝文帝改革是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②整顿吏治等措施,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也有助于招揽人口,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经济。
2.新文化运动内容并论其意义。
答: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内容和意义如下:
(1)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主要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重要代表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
④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2)意义
①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3.概述苏联工业革命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问题。
答:苏联工业革命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大重任,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1)主要成就
①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使苏联在30年代获得了极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实现了国家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
②这一模式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战后苏联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基础。
③30年代苏联人民迅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又以创造性的劳动,在短期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
④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
⑤“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⑥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存在的问题
①苏联工业革命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⑤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702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8:23 , Processed in 0.12125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