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归纳、习题详解、考研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0: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716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知识结构导图
 12.2 考点难点归纳
 12.3 课后习题详解
 12.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3.1 知识结构导图
 13.2 考点难点归纳
 13.3 课后习题详解
 13.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4.1 知识结构导图
 14.2 考点难点归纳
 14.3 课后习题详解
 14.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5.1 知识结构导图
 15.2 考点难点归纳
 15.3 课后习题详解
 15.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1 知识结构导图
 16.2 考点难点归纳
 16.3 课后习题详解
 16.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
 17.1 知识结构导图
 17.2 考点难点归纳
 17.3 课后习题详解
 17.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18.1 知识结构导图
 18.2 考点难点归纳
 18.3 课后习题详解
 18.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经济增长
 19.1 知识结构导图
 19.2 考点难点归纳
 19.3 课后习题详解
 19.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0.1 知识结构导图
 20.2 考点难点归纳
 20.3 课后习题详解
 20.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1.1 知识结构导图
 21.2 考点难点归纳
 21.3 课后习题详解
 21.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2.1 知识结构导图
 21.2 考点难点归纳
 22.3 课后习题详解
 22.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知识结构导图

12.2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比较合适的速度增长。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如表12-1所示。
表12-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比较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相同点    经济理论    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经济政策    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  
  不同点    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单位    整个经济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国民收入(产出)理论  
  解决问题    资源配置    资源利用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主要目标    个体效益最大化    社会福利最大化  

(3)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如图12-1所示。

图12-1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
【名师点读】
本考点为基础考点,考生需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整个理论框架,熟记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这些都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必要准备。此外,考生应学会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异同点,这将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考点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①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

表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

表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

表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公债利息;



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就是净出口。
②收入法(或成本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基本公式为: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其中,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名师点读】
本考点比较基础,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应加以重视,牢记GDP、GNP的区别以及GDP的核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有名义和实际之分,其差别可以用来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本考点主要以概念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相关考研真题如下:
1.【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GDP)[厦门大学2014研]
2.【概念题】国民生产总值(GNP)[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武汉理工大学2013研]
3.【概念题】转移支付[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考点3: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国民收入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实际上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2-2所示。

图12-2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师点读】
本考点为非重点知识,但考生不应掉以轻心,如201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中,就针对不同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考查:
【计算题】某经济体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显示(单位:亿美元):净出口150、净投资1250、储蓄1600、资本折旧500、政府转移支付1000、企业间接税750、政府购买支出2000、社会保险金1500、个人消费支出50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0、公司所得税为500、个人所得税为800。请计算:GDP、NDP、NI、PI和DPI。[武汉大学2014研]
考点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
(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内涵
①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是一种定义的恒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②该等式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
③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投资;
④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户进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储蓄动机和企业投资动机也不相同。这就会形成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
(2)不同经济社会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①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经济的恒等式:


②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的恒等式:

,或


③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的恒等式:

。其中,

表示居民私人储蓄,(

)表示政府储蓄,而(

)则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名师点读】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贯穿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知识点,是重要考查内容,应重点掌握。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时记住十个字:定义的恒等、事后的恒等。说定义的恒等,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说事后的恒等,是因为强调的是事后的分析,这个跟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两回事,那个强调的是事前的相等。
考点5:失业的衡量
(1)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2)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4)失业率计算的局限性
①凡是得到支付报酬的工人都被统计在就业者之中,但不能明确地区分是全日制工作还是打短工。这种忽略了实际工作时间少于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的情况会导致失业率的低估。
②存在劳动者未能充分利用其技能的问题,即失业率被低估。
③劳动者可能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而虚报、谎报就业状况以谋取好处、骗取失业救济金等,导致计算的不准确。
【名师点读】
本考点是基础知识考点,应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需要注意的是,失业率的计算并不是失业人数和总人口的比率,而是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率。失业率计算的局限性也可能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考题中,考生应引起重视。
考点6:物价水平的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者说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这个加权平均值就是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
(1)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计算公式为:

(2)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3)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4)CPI和GDP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的区别
①GDP折算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②GDP折算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出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CPI则包括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
③二者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不同,CPI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即CPI使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而GDP折算指数允许一篮子物品随GDP组成部分的变动而一直变动。
【名师点读】
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大重要指标,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有多种,考生应重点掌握不同指标的含义。相关考研真题如下:
1.【概念题】名义GDP和实际GDP[国际关系学院2014研;中央民族大学2014研]
2.【概念题】潜在产出(潜在GDP)[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南京财经大学2015研;浙江大学2013研]
3.【概念题】GDP平减指数[山东财经大学2013研]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716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0 08:57 , Processed in 0.12178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