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秋季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3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46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第1章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市场机制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4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5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6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理论
 第7章 一般均衡与效率
 第8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第9章 国民收入核算原理与结构
 第10章 IS—LM模型与AS—AD模型
 第11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12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13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第14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第三篇 金融学原理
 第15章 货币银行学
 第16章 国际金融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的过关必做习题集,基本遵循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经济学基础》(刘澜飚主编,魏华林主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章目编排,共分16章,根据最新《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考试指南》中“经济学基础”的考试内容和要求精心编写了约1000道习题,其中包括了部分历年真题、样题,所选习题基本覆盖了考试指南规定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并对全部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第1章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个人和社会的资源供需矛盾的?(  )
A.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B.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C.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D.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E.用有限(无限)的资源满足无限(有限)的需要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和需求则是无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构成了一对矛盾,而经济学正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合理地配置资源,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2.“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蕴涵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思想,这就是(  )。
A.任何选择都包含机会成本
B.经济物品是有价格的
C.盈利是经营者唯一的追求
D.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和不足够的
E.逆向选择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都是有成本的。资源的稀缺性对社会可获得的选择与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机会都加上了各种约束条件,进而导致了人们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做出选择,而选择就会产生机会成本。
3.张先生辞去月薪1000元的工作,取出自有存款100000元(月息1%),办一家独资企业,如果不考虑商业风险,则张先生自办企业按月计算的机会成本是(  )元。
A.2000
B.10000
C.1000
D.101000
E.102000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因此,本题中按月计算的机会成本为:月工资收入+月利息收入=1000+100000×1%=2000(元)。
4.机会成本的起因是(  )。
A.自私的消费者
B.眼光短浅的生产者
C.贪婪
D.稀缺性
E.经济人的假设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5.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
A.股市持续走强
B.通货膨胀
C.有用资源被发掘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E.中央银行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当有用资源被发掘或出现技术进步时,社会可能生产的物品和服务会增多,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实证分析陈述?(  )
A.1990年的海湾危机引起石油价格上升,并导致了汽油消费的下降
B.穷人应该不纳税
C.美国经济比俄罗斯经济增长得更快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拉开了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
E.20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实证分析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对有关命题的逻辑推导,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以及公平与否的判断。规范分析则往往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回答诸如经济过程或经济政策“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B项是价值判断,属于规范分析范畴,ACDE四项是对经济状况的描述,属于实证分析范畴。
7.经济均衡是指(  )。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行为或经济状态不再改变
B.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状态都将处于稳定状况
C.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并不会发生
D.规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E.实证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经济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给定某种外在条件,就会对应一种均衡结果,当外部条件变化,均衡也随之改变。
8.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的基本假设是(  )。[2014年春季真题]
A.完全信息
B.完全竞争
C.理性人
D.边际效用递减
E.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理性人”又称“经济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这一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也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基本假设。
二、多项选择题
1.从经济的观点看,资源配置问题说明的是(  )。
A.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且无止境的
B.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C.一种资源有许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
D.一种资源总有一种利用效果最好的用途
E.无形的手实现资源的完美配置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任何社会都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和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到各种不同用途,以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欲望的产品。资源配置有多种配置方式,无形的手即市场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资源配置问题并不是为了说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完美配置。
2.资源配置解决的问题是(  )。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充分就业
E.通货膨胀
【答案】ABC查看答案
【解析】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引起了人类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了大量的经济问题。其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是资源配置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3.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包括(  )。
A.食宿费用
B.学费
C.书费
D.如果从事工作可能会得到的工资
E.由于学习所失去的闲暇
【答案】BCDE查看答案
【解析】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取的最高收入。A项,食宿费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并不只是在上大学时才有的。
4.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也称经济人假定,具体包括(  )。
A.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是自私自利的
B.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个人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
D.理性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
E.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流动
【答案】BCDE查看答案
【解析】理性人假定即个人在计算了全部成本的前提下,将作出使其净收益最大化(满足最大化)的选择。经济人假定具体包括: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性和随机性的决策;③理性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5.下列关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实证分析描述经济运行,避免价值判断
B.实证分析要解决经济事实“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C.规范分析则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
D.规范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E.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重要区别之一
【答案】ACE查看答案
【解析】B项,实证分析是对有关命题的逻辑推导,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实证分析既涉及定性问题,也涉及定量问题。规范分析往往回答诸如经济过程或经济政策“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D项,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检验,但不涉及对结果好坏以及公平与否的判断。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稀缺性是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源?
答:(1)稀缺性的含义
稀缺性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的状态。这里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可以消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
(2)稀缺性是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源
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有经济行为,要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且永不停止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们都会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
(3)由稀缺性产生的经济问题
由稀缺性产生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生产什么。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②如何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技术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一种使得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组合。③为谁生产。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2.什么是理性人假设?试举两例说明微观经济学是建筑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答:“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即个人在计算了全部成本的前提下,将作出使其净收益最大化(满足最大化)的选择。这一假定可由如下三个基本命题加以解释:①当一种可选方案的个人收益增加时,决策者更愿意选择这一方案;相反,当一种可选方案的个人成本增加时,决策者更愿意放弃这一方案。②所有经济成本都是机会成本。③经济决策者的选择是有目的的,并且总是力图节约。决策者总是力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某一目的;或者反过来,他们总是在成本给定时力图实现最大的满足。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以效用论为例,每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确定达到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边际效用分析法认为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消费者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中,其所支出的最后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皆相等,即

。而序数效用论者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最佳的消费组合点,即在该点上要满足


以生产论为例,厂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结构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制订产品价格。具体表现在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因此厂商会在满足

这个条件下进行生产。
3.谈谈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由于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均衡点不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态分析方法。
(2)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3)动态分析是指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例如,蛛网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46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9 09:38 , Processed in 0.09649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