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艺术硕士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495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826艺术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826艺术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河北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河北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青岛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青岛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艺术基础】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2章 艺术的起源
  第3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4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5章 实用艺术
  第6章 造型艺术
  第7章 表情艺术
  第8章 综合艺术
  第9章 语言艺术
  第10章 艺术创作
  第11章 艺术作品
  第12章 艺术接受与鉴赏
 【艺术综合】
  第1编 音乐编
  第2编 戏剧编
  第3编 戏曲编
  第4编 电影编
  第5编 广播电视艺术编
  第6编 舞蹈编
  第7编 美术编
  第8编 艺术设计编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艺术硕士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艺术硕士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
1.用直线将作者与作品连起来
嵇康《沧浪诗话》
库尔贝《悲剧的诞生》
严羽《声无哀乐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尼采《割麦的农妇》
【答案】作家与作品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查看答案

2.王羲之书法代表作是。
【答案】《兰亭序》查看答案
【解析】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其代表作《兰亭序》也称《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提出“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答案】苏珊·朗格查看答案
【解析】美国学者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她认为艺术符号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把艺术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符号是对情感的表现,从其表现性上讲,艺术被视为生命的形式;情感符号是由幻象构成,这是朗格艺术理论思想的主要逻辑脉络。
4.《格尔尼卡》是的作品。
【答案】毕加索查看答案
【解析】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20世纪30年代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画面展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它是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毕加索的作品不仅具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风格,同时也汲取了印象派、野兽派的画法,毕加索多用变形、抽象、象征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新理念。
5.《巴黎圣母院》是的作品。
【答案】维克多·雨果查看答案
【解析】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著作《巴黎圣母院》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的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与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巴黎圣母院》是第一部具有雨果自身风格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
6.电影《乱》是日本导演的作品。
【答案】黑泽明查看答案
【解析】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深受西方电影的影响,却又坚持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对日本民族性的反思和抨击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其代表作《乱》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灵感,取自日本战国时代的一段寓言故事,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一个虚构的文字家族因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故事。该影片获得了1986年第5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二、名词解释
1.丑
答:丑感,和美感相对,也是审美经验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丑感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具有否定性的审美体验要素。
丑有形式丑,主要是指引起审美上的不快感,并且没有生气灌注的、扭曲的、变形的、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不规则的、不和谐的、畸形的形式。丑也有内容丑,主要指与人所追求之理想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起逆反、阻碍作用的审美对象。罗丹的雕塑《美丽的欧米哀尔》和欧洲小说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都体现了“丑”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看,丑更是一种道德判断,它更多表现为恶。丑作为一种非合目的性的审美对象,促进和激荡了审美活动的深化。现代社会中丑存在独立性,丑从作为美的陪衬地位上升到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以丑为代表的否定性审美经验便成了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感受对象。从美感向丑感的拓展,是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2.意境
答:意境,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感与思想,又有来自客观现实中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唐代诗人刘禹锡最早提出“境生于象外”,唐代司空图提出“韵味说”,宋代严羽提出“妙悟说”,清代王士祯提出“神韵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这些都是一种令人沉吟玩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意境的特点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诗词赋,戏曲、绘画、书法、园林均重视创造意境,将意境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体现了中国艺术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传统。
3.形象思维
答: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具体而言,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中,艺术家以表象作材料,将表象升华或将表象分解、重组和联结,再经过艺术想象(以升华或重组过的表象为材料加以艺术想象),从而加工成完整的艺术意象。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它始终伴随着形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
4.人化自然
答: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该术语。人化自然表现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是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化的自然作为审美对象为艺术家所发现,即如朱光潜所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5.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但不能完全遵循;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艺术生产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三、简答
1.简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历史继承性与创新性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规律,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区别
①继承。继承是指前代对于后代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在前代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中继承和保留优秀的成果。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以及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对于艺术遗产继承是本着批判的原则,但并不能简单的抛弃和否定前代艺术带来的成果,同样更不能全盘照搬,可以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这就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②创新。对于艺术发展而言,创新也是发展之中的必然规律。艺术创作的创新表现为艺术内容的创新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对艺术作品而言,创新表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艺术家而言,创新表现为对他人和自我的超越。艺术创新根据不同的程度,有延续风格中的创新,也有转变风格的革新。
(2)联系
①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的继承。
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③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2.简述能指与所指。
答:能指与所指,出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
(1)定义
①能指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也就是艺术中的符号形式,亦即符号的形体。
②所指则是它所表达的概念,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或称“意义”。
(2)关系
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具有随意性,是约定俗成的,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
①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索绪尔所说的所指);所指不依附一种特定的能指。
②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即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即同义词。
3.为什么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象征与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蕴涵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以及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是有价值的,不同类型的遗产其价值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教育及经济等方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交际范围无限扩大和交流方式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
四、论述
1.谈谈你对“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社会制约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对艺术的影响
①社会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推动艺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政策的鼓励、经济支持、文化的传播以及先进的科技,都会促进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发展。
②社会也会制约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艺术的发展,甚至使得艺术出现倒退,比如中国秦朝的焚书坑儒,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也严重打压了艺术的发展。
(2)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艺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文化审美功能,丰富着人们的文化世界,提高人的审美情操。除此之外,艺术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社会功能。
①艺术的认知功能
艺术的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由于其形象性、修辞性等特点,往往能够比一般的记叙性的历史作品更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阐述人生真谛和反映生活广度。
历史有时候迫于政治压力,在记录的真实性上会打折扣;而艺术反倒因为其虚构的真实、叙述的隐晦,形式的审美,能够别具一格地深刻反映时代的真实状况。
②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之教化影响从而发生思想的变化。正因为艺术形象有着让人模仿的感染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都很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在参与塑造人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很大。在艺术教育功能之发挥上,需要特别注意艺术形式的问题,否则把艺术教育变得只见教育,不见艺术,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用一些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来让受众欣赏,把内含的主题思想融合在优美的形式里,则更容易让受众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所要教育的内容。
③艺术的娱乐功能
艺术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情的放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娱乐功能是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追求愉悦欢快的心情本就是人之天性。
但是,若肆无忌惮地以娱乐为终极追求,过度地追求娱乐功能,甚至走向了娱乐至死的地步,则又过而不及。
④艺术的经济功能
重视艺术的经济功能,首先需要破除旧思想、旧观点。艺术的创作、传播、欣赏等整个环节都是在社会经济体制中运行完成,离开社会环境的艺术运行体制当然不存在。艺术只有审美功能而不具经济功能在现阶段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品,其所依赖的展现艺术本体的介质并不具有垄断、唯一的特性,以摄影、音乐、电影为代表,这些艺术作品往往是依靠不断被复制、传播、欣赏来实现其经济功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艺术的复制经济由技术催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⑤艺术的政治功能
艺术的政治功能是指艺术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为政治服务。实际上,在有政治的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受政治影响的艺术。艺术总是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或明或暗地为政治服务。
在阶级斗争强烈的年代,利用艺术粉饰太平或者利用艺术来反抗压迫的活动更为频繁。在阶级斗争不那么强烈的年代,艺术的政治性一般则没那么明显,但依然要以不能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底线,即使含有政治色彩的颠覆,那也只能是一种引导发泄型的适度颠覆。艺术审美功能本质上是要求人对某种秩序的认同。
总之,艺术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发展总会在艺术的发展中得到体现,艺术的发展又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服务。在谈论艺术时,一定要将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不可片面孤立地看艺术。
2.习总书记说“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结合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现状,谈谈你的观点。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创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加、形式上的多样化,都显示了文艺创作的进步。但大量的文艺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形式,不代表中国的艺术发展的质量也具有同等水平的进步。在现代媒体的带动下,中国文艺创作出现很多“以低俗代替通俗”的现象。
(1)低俗化的原因
低俗文化借助经济繁荣即商品行销手段,在传媒、娱乐、影视、广告、网络的媒介下迅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传播,造成了低俗之风泛化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①经济利益的驱使。低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口味,这就使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简单低俗、机械复制的艺术产品在市场上横行。
②大众传媒的弊端。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与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享受文艺产品带来捷径的同时,由于自身的难以监控等弊端,成为低俗文化的聚集地。
③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扭曲。在社会的压力下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出现扭曲,人们逐渐更加喜欢简单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的艺术产品来放松自我。
④政策监控不到位。在政策上没有一个严格的可执行的文艺创作标准,导致对低俗文化的监控不到位,缺乏一个可以有效的赏罚机制,也使得低俗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⑤对传统的优良的文化艺术的忽略。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多地接触到现代社会的产物,加上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肆意改造与摒弃,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失去关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因为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感官享受,而逐渐失去优势。
(2)抵制低俗化的措施
习总书记说“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要严厉抵制低俗现象,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
①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
②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③针对已经出现的低俗文化现象,要严格进行整改,初步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可接受的文艺创作的标准与制度,以此来规范社会文艺创作。
④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这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的消费需求,在社会中逐渐扶正价值取向。
⑤积极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这就要求取其精华,吸收优秀文艺创作的优点,同时改革传统优秀艺术产品,用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来传播优秀的文艺创作。
“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伴随着社会低俗文化的猖獗,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社会与大众的观念,学会在低俗潮流中辨别真正的通俗艺术,避免把对低俗文化的欲望误当作未来文化艺术发展的希望。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495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2 03:02 , Processed in 0.09839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