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0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74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7.1 复习笔记
 7.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8.1 复习笔记
 8.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9章 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
 9.1 复习笔记
 9.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0.1 复习笔记
 1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11.1 复习笔记
 1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12.1 复习笔记
 1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13.1 复习笔记
 1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14.1 复习笔记
 1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15.1 复习笔记
 1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16.1 复习笔记
 1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17.1 复习笔记
 17.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18.1 复习笔记
 18.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19.1 复习笔记
 19.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20.1 复习笔记
 2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1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21.1 复习笔记
 2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2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22.1 复习笔记
 2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23.1 复习笔记
 2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现当代文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现当代文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传统与抗战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之间的关系。
1.“五四”文化传统中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特征
(1)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长期蒙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
2.民族解放战争下知识分子的处境
(1)关注历史地表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要求的民间文化形态;
(2)原来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胡风和毛泽东对革命文学运动的认识
1.内涵
(1)胡风:“新文学”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创作实践、从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以及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
(2)毛泽东:“五四”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革命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1)胡风的观点: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是进展而不是否定了“五四”的传统。不是“否定”,指迄今为止的大众化运动依然是仍然没有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任务中突变出去; “进展”,指“五四”新文学由“市民阶级”把它的领导权交给了它的继承者;
(2)毛泽东的观点:“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3.胡风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
(1)胡风:强调了文学运动必须带了“新文艺底传统”走进“战争所显示的生活密林”,如果没有了这个传统,“文艺运动对战争的服务就弄到手无寸铁”。
(2)毛泽东:强调的是如何把文学运动改造成文化军队的现实需要;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时间: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特点:
①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 “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
②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战争文化心理
(1)内容
①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
②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
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
④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⑤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斥。
(2)表现
①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文艺。
②在文学内部,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作家创作的复杂性
①当时大多数的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积极投合战争文化心理,自觉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②同时,“五四”新文学传统仍影响着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这体现为“启蒙”的责任和“文人”的意识两大方面。
③作家们对中国民间文化形态的表现相当娴熟,通过“民间隐形结构”,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同时,曲折地反映社会真实。
3.对战争文化心理的调整与抗争
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并不协调,为此,国家决策者和作者均作出了努力。
(1)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调整和平时期的文化建设。此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级官员针对文艺工作发表过一系列讲话。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产生太大的积极效果。
(2)“文革”前后,被剥夺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通过“潜在创作”表达内心的理想和感情,保持了连贯的知识分子精神,如穆旦的诗歌、丰子恺的散文、傅雷的家书等。
(二)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1.新文化规范的形成
(1)文化政策的调整
①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战争文化规范,以及思想解放路线的提出,文艺创作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肯定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②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取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③1984年,胡启立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没有真正地贯彻。
总而言之,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
(2)“五四”传统的复归
“五四”传统,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重建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其中,“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在“五四”精神里并不是有机合一的整体,而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从古代士大夫阶级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①“启蒙责任”反映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来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鲁迅正是启蒙文化的最伟大的代表。这一时期,老作家巴金的《随想录》鼓舞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发展和捍卫这一传统。
②“文人意识”体现为确定作家的专业价值标准,重视和探求文学艺术的本体规律特征。这一时期,老作家孙犁的读书随笔、汪曾祺的小说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文风格,对当代作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传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最强大的精神武器。
(3)战争文化形态的心理遗留
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惯性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
①对“文革”后文学发展的整体成就作出消极的估价;
②对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依然保留“小资产阶级”的偏见;
③对西方文化思想依然采取恐惧和拒绝的态度;
④依然希望通过“搞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文艺思想的问题。
(4)总特点
80年代的文学历史充满了过渡时期的特点:
①新的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规范正在经历文化蜕变和自我斗争;
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探索和创新十分活跃,生机勃勃。
2.两代作家的创作
(1)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这一代作家中的大部分人曾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渡过了苦难的岁月,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2)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这一代作家在青少年时代过早地经受了被虚伪的理想主义所欺骗和愚弄的惨痛体验,并受到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其创作往往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3)文学理论界的探讨
文学理论重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这体现在关于“文学主体性”、“小说形式探索”、“现代主义技巧”等问题的讨论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感情意识的艺术空间,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表现。
(三)第三阶段:90年代
9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阶段的特征尚不完备,许多重要成果还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但它具有许多前瞻性的特征,预示了未来有更大程度的发展可能性。
1.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
(1)商品经济意识向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渗透;
(2)知识分子面临严峻考验,他们难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缺陷。
2.基本文化特征
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1)时代“无名”的状态
“共名”状态,即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作家在这种文化状态下创作,虽然其作品容易被接受,但其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很可能会被掩盖。
与“共名”对立的概念是“无名”。“无名”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指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无名”的文化状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 90年代的文学的“无名”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8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
②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
③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
(2)碎片化的表达
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写作的立场千差万别:
①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
②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
③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
④表现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
3.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成熟
由于处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里,作家逐渐成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相继诞生,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都是中国20世纪最后十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74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3 22:50 , Processed in 0.0953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