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0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35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西周的法制(前11世纪—前771)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法制(前770—前221)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秦国及秦朝的法制(前356一前206)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两汉的法制(前206—220)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220—581)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隋唐五代的法制(581—960)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两宋的法制(960—1279)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辽、金、西夏、元朝的法制(916—1368)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明朝的法制(1368—1644)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清朝的法制(1644—1911)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的法制(1912—1949)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法制(1927—1949)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山大学820法律史(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南开大学872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
 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考研真题
 2009年南京大学法学院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外各大院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法制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叶孝信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叶孝信《中国法制史》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教材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材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同时参考大量中国法制史相关资料对叶孝信《中国法制史》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二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精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近年的6套考研真题,部分真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圣才学习网│法学类(fl.100xuexi.com)提供法学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叶孝信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起源时代的法律与国家
(1)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规定人们在社会中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
(2)不同法学流派对法律起源的认识
①从现当代社会法学派的观念出发,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认为法律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调整方式,人们既通过经验发现它,又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创造它。
②自然法学、历史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各家对该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③在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中,从远古时代开始,法律就与国家有紧密的联系,成为国家权力的依附。
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①中国法制中有浓重的道德主义倾向。社会舆论定于一端,并受到国家权力的支持,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混同,对中国社会的法制面貌和人们的法律意识有深刻的影响。
②刑事方面的规则受到突出的重视而率先得以体系化。调整日常社会关系的民事规则,始终没有获得充分发展,没有从早期习惯或后来刑事法的笼罩下脱离出来取得独立。
③随着成文法的发展,礼的一些内容进入法律的明文规定,但仍有大量部分停留在礼俗和礼教的层面,保持着习惯和道德性的色彩,成为价值评判的依据和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渊源。
(2)血缘纽带更加强韧
①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安土重迁的客观需要更使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②在中国国家形成和政治权力集中的过程中,祭祀活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③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血缘关系的极端强调,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筑就了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并直接塑造了后世传统法律中的家族主义特色。
(3)部族首领的地位不断强化并受到法律保障
在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因经济的因素逐步形成。有产者开始逐步攫取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力,成为国家制定法的创立者。最早的一批获得国家权力认可的法律应运而生。
然而,在中国的国家和以国家权力为背景的法律产生之初,情况却由于上述的祭祀活动以及战争和治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重大的差别。中国的早期诸部族是在不断大规模争战后才逐步走向融合的。
因此,国家权力形成主要不是循着经济发展的路径,而是通过政治性的集权方式得以实现的。
权力的拥有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为保障和加强其权力,不断以法律、特别是刑法的形式维护其统治。部族统治者的权威不断加强,国家制定法也以保障其统治安全而非平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专制主义逐渐开始成为中国此后社会中政治、法律生活的主旋律,至秦统一以后完全制度化。
(4)作为战争产物的刑罚和法官
①在中国国家制定法起源阶段,主要的内容是维护政治权威、保障社会秩序的刑法。
②在刑罚体系上,早期刑罚普遍采用肉刑。
③司法与军事的主持者当时是合而为一的。
④刑罚主义成为中国传统法制的基调之一。
从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法律初步形成的时代,一方面,调整日常社会关系、特别是民事关系的规范性内容以及宗族的血缘关系,与此前的社会相比,具有相当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的迅速集中和刑事法体系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突变性,或称革新性。这种状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刑事法文化的早熟、民事法发展的相对滞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此,中国法走上了一条与欧洲早期法律发展迥然不同的独特道路。
二、夏商时代的法制
1.夏朝的法制
(1)氏族社会信奉鬼神的观念,对夏朝法制有深刻影响,是当时论证罪、刑的基本依据。假借天意发布王命是现存夏朝法的主要形式。
(2)禹刑,被认为是夏代法律的总称。应该是禹的后代继承者们在部族习惯和战时军令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形成的习惯法,然后托名为禹的创制。
(3)《左传》中说“昏、墨、贼,杀”,意思是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贪得无厌、败坏官风,以及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行为,都要处以死刑。
(4)不孝之罪,据说在夏朝就已产生,并且是最为严重的劣行。
(5)“圜土”,据说是当时的监狱。传说夏桀曾将商汤监禁在“夏台”,这或许是夏代中央监狱的名称。
2.商朝的法制状况
(1)王权的不断巩固
商代的国家在政治上已日渐成熟,突出体现为王权的日益巩固和强大。特别是到商代中后期,商王的权力极为煊赫。以商王为核心,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中央官制和方国首领封号。
(2)商代的成文立法
根据文献记载,商代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成文立法。
(3)刑法
①商代“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残损肉体直至剥夺生命的刑罚,其中前四种又统称为“肉刑”。这五种刑罚的严重程度依次递增。
a.墨刑,又称黥刑,是在人的面部以利器刻画后涂以墨迹,留下醒目的痕迹,后代的刺字之刑就是这一刑罚的变种。
b.劓刑,即割鼻之刑,留下的伤害及其醒目程度较墨刑为重。
c.剕刑,又称刖刑、膑刑,秦汉时称为斩趾;这种刑罚或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总之是使人丧失行走的能力。
d.宫刑,又称淫刑、椓刑、腐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刑罚。
e.大辟,意思是最大的灾祸、最严厉的制裁,指死刑。
②商朝很可能还没有完整的刑罚体系,各种杂刑泛滥,随意性相当强。
③流刑和劳役刑在殷商应已存在。
④商代具有监狱性质的机构,史籍中称为“圜土”。当时似乎还普遍使用各种械具。
(4)宗族制度
①商代社会保留了浓重的氏族时代痕迹,当时人的婚姻习惯,也还停留在较原始的状态。
②一般认为当时普遍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
③在继承制度上,商代前中期由弟继兄为常制,随着父权的加强,商后期已经逐步向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过渡。
(5)法律运作
①在法律运作过程中,托名神意是最显著的特点。
②借助神意来执行法律、推行命令的办法非常普遍。在当时宣布规则的誓命中,多借神力以示威慑。
③对神权的迷信和崇拜,是商代的法律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35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02:24 , Processed in 0.12339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