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吕忠梅《环境法学》(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207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一章 导 论
 上编 环境法基本范畴
  第二章 环境法的涵义
  第三章 环境权理论
  第四章 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
  第五章 国家环境管理权
  第六章 环境法律责任
  第七章 环境权利的司法救济
 下编 环境法各论
  第八章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第九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性法律
  第十章 环境要素保护法
  第十一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第十二章 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
  第十三章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
第二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608环境法学考研真题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14环境资源法学考研真题
 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15环境资源法学考研真题
 2009年武汉大学828环境资源法考研真题
 2007年武汉大学429环境资源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613环境法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613环境法原理考研真题
 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613环境法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苏州大学8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研真题
 2011年苏州大学8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研真题
                                                                                                                                                                                                    内容简介                                                                                            


??《环境法学》(吕忠梅主编,法律出版社)是国内外各大院校广泛采用的环境法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吕忠梅主编的《环境法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吕忠梅《环境法学》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吕忠梅《环境法学》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教材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第二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精选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答案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圣才学习网│法学类(http://fl.100xuexi.com/)提供法学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吕忠梅主编的《环境法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环境法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一章 导 论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本书所使用的“环境”一词,具有特定涵义,是指环境科学和环境法上的环境。
①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般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②在环境法上,各国均以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定义为基础,根据立法的要求和可能,采取列举的方法对环境的范围作出规定。
(2)环境的分类
环境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方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常在立法和研究中被采用。
①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类。
a.天然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地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干预或只受人类轻微干预,尚能保持自然风貌的环境,如野生动植物、原始森林等。
b.人为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改造或人类创造的、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环境,如水库、道路、公园、城市等。
②依据组成人类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的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a.大气环境是指随地心引力而旋转的大气层。
b.水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以及地表以下埋藏在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等。
c.土壤环境是指地球表面能够为绿色植物提供肥力的表层。
d.生物环境是指地球表面除人类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
③依据环境的范围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a.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生活场所的环境。
b.区域环境是指占有一定特殊地域空间的环境。
c.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d.宇宙环境是指大气层以外的环境。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种类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境问题可以依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①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
a.环境问题是因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产生这类环境问题的原因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冰川运动等,人们通常将其称为自然灾害。
b.环境问题是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②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这种分类主要是对第二环境问题所进行的再分类。
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b.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原始人类时期
此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②农牧业社会时期
包括人类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至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以前。此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已有了极大的进步,铁的使用使人类大大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③工业革命时期
包括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机器劳动代替人工劳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出现并且部门越来越多,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程度。对于自然环境改造和利用的成就使人类盲目自信起来,似乎人类已经可以主宰自然。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大规模的垦殖、采矿以及森林采伐使得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3)世界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①当今人们所严重关切的现代环境问题主要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污染导致的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等。
②总体来看,世界环境问题的新发展,既有一些老的环境问题在以新形式出现,同时也有全新的环境问题。
③现代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全球性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生态破坏三类。并且现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已经超越国界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行动;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4)中国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的环境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暴露。当时的主要表现是,由于对森林和草原的滥伐滥垦,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
②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工业污染和比较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
③十年内乱,不但使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也使环境污染和破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④1973年至l978年,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但在政治动乱的形势下,环境保护的一切努力只能减缓某些地区和某些方面的污染程度,却无力阻挡污染急剧恶化的趋势。
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政府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制定和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有所控制。
3.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的涵义
环境保护是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环境保护的发展
①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与此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设立了环境机构,并为进行环境保护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新变化,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当代,环境保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与国际贸易、信贷、经济援助等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项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制约因素。
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真正成为人类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3)中国的环境保护
①中国的环境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中国奠基,从此开始了中国的环境保护道路。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制定和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环境管理机构。
③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年代,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④针对国家“十五”计划的环境保护任务没有完成的现实,国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不仅将环保与节能作为约束性指标,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并对中国的节能降耗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二、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
1.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作为环境法的观念基础,解决的是环境法存在的道德基础或者是合法性基础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如何认识环境法的道德化与环境法以环境道德为基本行为准则的问题。
(1)环境伦理的目的
环境伦理学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伦理关系的重新认识,通过对自然价值的正确理解,改变人类旧有的以增强对自然界的征服掠夺为手段、以扩大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新伦理关系,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涵
①在环境伦理学看来,形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a.不正确地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为所欲为地索取的对象;
b.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这种欲望的助长;
c.全世界极其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人们把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d.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开发自然但同时又是破坏自然的强大武器。
②环境道德是对人与人之间道德规范的扩大,它与传统道德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a.人与环境的道德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道德将道德范畴扩展到了自然界,调整的是人类和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b.环境道德要求是单向度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德要求是单向的,它只向人提出道德要求,因为在人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凡出现的于人类不利的情况主要是由人的行为所致,责任在于人。
c.环境道德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影响到了社会其他成员的生活,自然环境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任何人不能独占。
d.环境道德要求有高度的自觉性,我们面对的是自然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在不被别人知晓的情况下污染和破坏环境而不能得到环境的立刻抗议,遵守环境道德需要人们有更高的自觉性。
③当发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a.系统原则;
b.和谐原则;
c.可持续原则。
(3)环境伦理的实现
环境伦理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需要变成人们生活的具体行动。1998年1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了“98全球青少年峰会”,我国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高二学生杨燕起草了一份《全球青少年环境公约》,号召全体青少年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就是这样的一种行动。
2.人类环境观
人类环境观或称人类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1)人类环境观的发展
人类的环境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观念形态。
①第一阶段是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是人类无视自然、主宰自然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是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阶段。
(2)两种环境观的不同取向
两种环境价值观,是指支持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无视自然的环境价值观和重视自然的环境观。我们将其分别称为传统环境观和现代环境观。
①传统环境观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它以反自然为主要特征,构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②现代环境观建立在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全新认识之上,它认为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其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③人类与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同前进。
3.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涵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环境观,也将其称为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深刻、内容丰富,但是它有以下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a.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
b.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②基本要点
a.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穷当做是实现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b.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在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环境权利。
d.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e.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③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a.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协调关系;
b.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c.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2)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需要的满足。
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类的自身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
a.公平性原则,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
b.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c.共同性原则,虽然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同,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临共同挑战时,人类只有形成共识、采取共同的行动,才能实现共同的未来。
(3)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①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这个报告在对环境与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分隔现象提出严肃批评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如下主张:
a.在总体上,强调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改革国际的和各国的有关政策;
b.在核心上,强调把环境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的关键在决策层;
c.在方法上,强调了根本性政策变革的必要性。
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内涵
a.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功能:利益衡平。
b.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需求:利益主体的多元。
c.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主旨:以和谐方式处理冲突。
d.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本质:双向互动的过程。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207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9:44 , Processed in 0.10806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