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874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导 论
 第一编 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 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夏商法制与天法、神判、天罚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西周法制与中国法律传统的肇端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编 争鸣时期的中国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运动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法制的主要内容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编 整合时期的中国法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
  第六章 秦代法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确立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汉代法制与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法制与法律儒家化的加深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笫四编 定型时期的中国法制(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第九章 隋唐代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形成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宋代法制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发展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辽夏金元法制与游牧民族法制汉化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明代法制与君主专制集权政体的加强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清代法制与中华法系的衰微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编 变革时期的中国法制(清末、民国法制)
  第十四章 清末法制变革运动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五章 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运动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六章 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运动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3理论法学(法制史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山大学627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南京大学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南京大学924法律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史》(范忠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国内外各大院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法制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范忠信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范忠信《中国法制史》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范忠信《中国法制史》教材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材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同时参考大量中国法制史相关资料对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二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精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近年的5套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答案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圣才学习网│法学类(fl.100xuexi.com)提供法学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范忠信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导 论
1.中华法律传统与中国法制史
(1)中华法律传统
中华法律传统就是我们民族过去数千年来形成的显性及隐性的法制的传承及其规律。要认识法律传统,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①法律传统是民族的秩序个性,犹如自然人的身心个性。
②法律传统虽非一成不变,但变化规律本身也是传统的构成部分。
③在强烈外力撞击下的一个民族的法制会发生剧烈变化,但是这种剧烈变化仍有规律可循,这种规律也构成传统的一部分。
(2)中国法制史
法制史就是一个特定民族或特定文化政治共同体中法律制度的演进历史。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认识:
①法制史就是这个文化政治共同体中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历史。
②法制史是这个文化政治共同体生活样式形成发展的历史。
③法制史是这个文化政治共同体寻求自身解放途径的历史。
(3)表面上的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表面上看,就是作为地缘文化政治共同体的“中国”历代法律制度演进的历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国法制史,是中国过去数千年法律制度进化的历史。
②中国传统社会有自己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有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框架,有自己的构成原理。
③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的灵魂,就是“圣贤教化愚民”。一切法制都是本于这一精神而形成的。一切礼乐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建成温良恭俭让的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本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历代法制整体中实际上包含以下几个分支体系:
a.关于巩固天子权威的制度体系;
b.关于选任优秀官吏的制度体系;
c.关于监督官吏廉政的制度体系;
d.关于国家财富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
e.关于国家公益工程建设问题的制度体系;
f.关于人民身份管理控制的制度体系;
g.关于教化人民及治安控制的制度体系;
h.关于处理国家与四夷关系的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体系的内容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交叉的。这样一个体系,正是一个“明君、清官、良民和谐共处构成礼乐文明社会”的秩序体系。
(4)深层次的法制史
从深层次看,不能不认识到中国法制史同时也是以下三者的历史:
①中国法制史是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中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历史。是不同阶级或政治力量之间斗争的体现之一。
②中国法制史是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生活样式形成发展的历史。
③中国法制史是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寻求自身解放途径的历史。
2.中国法制史学及其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中国法制史学的概念
法制史是历史上法律制度及其实践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对这一过程及结果认知的总和。对这种意义上的法制史进行研究的学问,就是法制史学。中国法制史学,就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问,是中国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法学基础学科之一。
(2)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简称“法制”应作最为广义的理解。包括成文法制和不成文法制,包括有形法制和无形法制,包括人为法制和(人群认识到的)自然法制,包括法正义、法理性、法价值和各种具体法制度,包括国家法制和社会法制。
中国法制史所要认识或探究的,就是中国历代这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法制。这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法制,其实就是法文化。因此,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对象可归纳为:
①不仅要研究“成文法制”,还要研究“不成文法制”。成文法制,就是国家正式制定成法典来体现的法律制度。不成文法制,就是习惯法或以法典形式以外的文字方式来表达的法律制度。
②不仅要研究“有形法制”,还要研究“无形法制”。有形法制,就是我们大家都看到的有正式表达方式的法制,这种方式是大家通常都认其为表达法制的正常方式。无形法制,就是指那些根本没有这些体现方式的法制。
③不仅要研究“人为法制”,还要研究“自然法制”。“人为法制”,就是人类国家有意识地制定或长期社会生活中集体无意识地形成的法制。“自然法制”,是经过人类的观察揣摩而得以认识的大自然的法则。
④不仅要研究“法制度”,还要研究“法正义”。就中国法制史的具体情形而言,中国世世代代的人们公认的应当无条件强制体现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礼义”、“天理”、“天道”、“天宪”、“天则”、“道理”、“人情”,往往是更为根本的法制,往往更加起作用。
⑤不仅要研究“国家法制”,还要研究“社会法制”。“社会法制”就是社会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带有公共强制性的法制。
(3)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任务
尽可能清晰地还原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法制的主要特征,总结贯穿历史各个时期的关于特定领域或事务的中国法制的主要特征,总结中国法制的时代演变或者历史进化规律,总结数千年中国法制文明发展历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未来法制建设提供资源或借鉴。
具体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研究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方面:
①法律史实考证。这一研究就是对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细节、创立或变化、演进过程等进行发掘、考据、还原。这样的考证,是我们一切法律史学研究的基础。
②法律制度整理重述。这一研究就是对历史上的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全貌作出整理或梳理,以现代法学成就为基础加以学术性重述。制度是指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事宜,国家(包括显性和隐性法制)对它加以规制或调整的全部规则。
③法律史的文化解释。法律史的文化解释,实际上就是对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及其演进规律作出文化解释。就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法律遗物遗迹进行解释,或对法律遗物遗迹的文化含义进行阐释,或者说是从文化的遗物遗迹去破译一个族群的文化模式或文化构型。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a.对一个民族的成员们后天习得并以集体的行为习惯方式传承的与强制性行为规范相关的一切东西进行研究,对一个民族世代累积下来的一切与法律现象相关的人为创造物(包括无形之“物”)进行研究。
b.对一个民族与法律最密切关联的生活或行为的样式或模式进行研究。要研究具有持久性的为一个民族的多数成员或一部分特定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共享的法律生活或行动(含思维行动)特有模式。
c.对法律文化的核心即传统法律思想和体现在其中的民族法律价值理念进行研究。
(4)法律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科、法学学科曾经使用过的所有方法都是法律史学应当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应当为法律史学所汲取。
3.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1)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法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历史上法制的成功与失误,认识当代中国显性和隐性法制的本土渊源,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认识在西方法制冲击下中国法制近现代化的得失利弊,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今法制建设的正负作用和意义。
(2)中国法制史教学的主要任务
①全面介绍中国历代各个主要领域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当今显性和隐性法制的中国本土渊源。
②勾画中国法制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教学应该基本解决的。
③总结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和精神。
④总结清末以来中国法制变革的成败得失。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87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20:55 , Processed in 0.1062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