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美东《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381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精选以丁美东《公共管理学》或相关教材为考研参考教材的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部分真题的答案及详解。
 201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6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8公共管理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2012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4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
 2011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54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62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62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
 2012年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62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
 2011年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61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
 2010年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61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说明:我们对丁美东《公共管理学》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1章 导 论
 第2章 公共管理主体
 第3章 公共管理权力
 第4章 公共管理客体
 第5章 公共管理过程
 第6章 公共管理手段
 第7章 公共管理绩效
 第8章 公共管理体制
 第9章 公共管理创新
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
  说明:章节题库是由圣才名师精选名校考研真题,总结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参考名校的老师授课讲义、期中期末考试试题精心编写而成的。严格按照丁美东《公共管理学》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9章。每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书中的考点及重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第1章 导 论
 第2章 公共管理主体
 第3章 公共管理权力
 第4章 公共管理客体
 第5章 公共管理过程
 第6章 公共管理手段
 第7章 公共管理绩效
 第8章 公共管理体制
 第9章 公共管理创新
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
 丁美东《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丁美东《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丁美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公共管理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公共管理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丁美东主编的《公共管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丁美东《公共管理学》配套辅导系列(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丁美东《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电子书]丁美东《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本题库是丁美东《公共管理学》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本题库精选了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名校近年公共管理学基础考研真题(并在持续更新中),提供了部分真题的答案及详解,这些高校以该教材(或相关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通过该部分,考生可以熟知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度。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参考大量公共管理学相关资料对丁美东《公共管理学》的所有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严格按照丁美东《公共管理学》的章目编排,共分为9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班】、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免费下载,送手机版)、公共管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丁美东《公共管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http://gggl.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公共管理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6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8*5)
1.职能制
2.政府再造
3.IGR
4.国家公务员制度
5.公共政策主体
6.公共财政
7.第三部门
8.公共管理伦理
二、简答(7*10)
1.世界银行关于公共物品的定义
2.简述公共组织生命周期
3.简述网络治理实践模式
4.现代市场经济中ZF的一般行为模式有哪些
5.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6.简述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7.公共预算的一般过程
三、论述(2*20)
1.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论难及改进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部分答案
北京邮电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2.行政领导艺术
3.行政信息管理
4.政府公共关系
5.公共行政成本
6.社会指标体系
7.社会角色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8.为什么近现代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于美国?
答:真正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行政学(即行政管理学)的创建,发生在美国。分析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情况和原因:
(1)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因而较少受旧传统的约束和影响,不那么保守,容易发挥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优越于封建社会的创新、进取精神。在新学科的建设方面,也就较少“框框”或“包袱”,敢想、敢闯。
(2)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关于工商(企业)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马当先,那是资本主义竞争所造成的。科学管理也首先用于工商管理,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行政管理改革。
(3)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可是,在实际运作中,强总统制较为突出,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不可低估,人们通常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包括对行政管理改革的研究。
(4)美国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例如,1887年威尔逊(T.W.Wilson)著《行政研究》(The Study ofAdministration)、1900年古德诺(F.G.G0.now)著《政治与行政》(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1926年怀特(L.D.White)著《行政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1927年威劳贝(w.F.Willoughby)著《行政学原理》(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0年费夫纳(G.M.Pfiffner)著《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1936年高斯(G.M.Gaus)著《公共行政的边界》(Frontie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等的出版,都作出了历史贡献。
在上述学者中,威尔逊被公认为是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古德诺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有人称他为“行政学之父”;怀特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通常视之为行政学正式问世的标志;紧随其后的威劳贝和费夫纳所著二书,亦属与之合成三鼎足的著名教材,流行很广、很久。
9.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事行政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样,需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但两者又各具特点。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管理对象不同。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管理对象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后,人事行政将以国家公务员为主要管理对象,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将由过去的限于管理人员的管理逐步扩大到对全体员工的管理。  (2)管理权不同。人事行政管理权来自国家行政机关的授予,是国家行政权的一个方面。人事行政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行政人员实施管理。而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来源于对企业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这种产权和经营权视经济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如股份制企业的人事权掌握在由股东组成的董事会手中;如属私有企业,其人事权就掌握在私营企业主的手中。由于人事管理权不同,又衍生出:其一,人际关系不同。在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从国务院总理至乡镇政府的办事员,他们之间虽有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别,但都具有国家公务员的平等身份。而在企业中,特别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中,厂长、经理、董事长等领导层和职工之间除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外,还有雇主和雇员、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不相同的。其二,行为性质不同。人事行政中的录用、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辞退、退休、工资福利等均属政府行为,而企业中的这些人事行为则是企业行为。  (3)法律规范不同。人事行政是法制化管理。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备有关国家公务员的法规体系,为人事行政提供法律依据;人事行政必须依法管理。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和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人事行为都必须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任何领导者都无权随意更改,也不能以领导者的个人好恶为转移。但企业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规(如企业法、劳动法等)的条件下,对本单位的人事行为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人事规定和采取较为灵活的人事措施,有些人事行为还带有领导者个人的风格和色彩。  (4)宗旨不同。企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人事行政的这些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人事管理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10.简述行政权力制约的社会契约论的内容。
答:在西方,契约一开始就被人们作为一个社会的最高制度伦理看待,它制约一切具体的行为规范。虽然这种社会契约论的政治形式常被人们指责为一种虚构。但由于这一理论较多地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它为责任提供了一种即使不充分也是必要的条件。
在西方思想史上,霍布斯、斯宾诺沙、洛克、卢梭、康德和罗尔斯等都从不同层面探讨社会契约论。
各种契约理论形式有差别,但从契约价值上讲,它们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共同点:
第一,契约签订的直接动力在契约双方当事人间要达到某种目的。社会契约论中,政府权力的产生是公民与政府间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直接动力和目的都是为维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政府权力行为必须服从这个目的,为公民之公共利益负责。因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契约论对行政道德的内在规定。
第二,契约意味着双方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对称,政府掌握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同时必须负起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责任,公民有服从政府公共权力管理的义务,同时公民有被保护公共利益的权利,有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权利。因此,政府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
布坎南认为,在公共权力机构担任公职的是既有理性、又很自私的人。如何保障公权的使用有节制和理性,避免公权的滥用,除通过政治契约的监督外,还须通过价值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消除公共权力使用者的心理灰色的一面。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模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即权力主体的自律和他律:自律是在权力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中以内在道德的力量来进行自我约束,促使权力的正确使用。它的约束范围非常广,在法律难以或无法干预的领域,能发挥约束作用;他律主要是公民、社会团体等对权力主体做出肯定、批评和建议,迫使其遵守道德规范。
但由于权力主体的道德水平无法衡量,而且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缺乏刚性,因此,道德虽是对权力制约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其制约能力并不十分理想。
11.简述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
答:在制定政府部门绩效计划前,首先应考虑计划的价值取向问题,这也涉及衡量政府绩效管理成效的价值标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目标、标准应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Economic)
在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花费了多少钱?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钱”?这是经济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经济指标关心的是“投入”,以及如何使“投入”以最经济的途径使用。也就是说,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2)效率(Efficiency)
效率要回答的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时间内的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效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入与产出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
效率可以分两种类型: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满足不同偏好。也就是说,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种种项目中,如国防、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资源的配置能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3)效能(Effectiveness)
效能关心的问题是“情况是否得到改善”。因此,效能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
效能可分两种类型:
①社会效能。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目标和采用的手段是否体现国家意志,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二是政府部门实现目标的能力,即目标完成的程度和速度。
②群体效能。它着眼于集体功能的发挥是否符合组织的目的,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合理。如果行政组织内部结构不合理,或组织活动偏离组织目的,则群体效能低;反之,则群体效能高。
(4)公平(Equity)
传统行政管理学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学产生后,公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衡量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行政绩效的重要标准。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了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但公平的价值标准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较难测量。
(5)民主(Democracy)
政府绩效管理要考虑公众对政府的效率是否满意,考察政府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民主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公民参与的程度有多高,政府是否接受了民众的监督,使公众意志和利益能够及时体现在行政过程中”。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可以以社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的角色对政府绩效提出要求,协助和监督政府部门对其开支、行动和承诺负责;帮助政府机构界定重要问题议程,提出解决方案,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12.简述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
答: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样。
(1)网络社区来源与现实社区,虚拟社区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首先,虚拟社区提供的服务版块也是根据人们现实的需要而设定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回影响到虚拟社区的构建。其次,虚拟社区的所提供的服务是现实社区的服务的延伸和提高。传统的利用以纸为媒介的信件传递,发展为email传递。虽然两者介质和速度不同,但是email内容格式仍和传统的信函格式相同。脱离现实,虚拟社区是不可能存在的。
(2)网络社区对现实社区的影响和反作用。网上的公开透明,重视个体等一系列特征将深刻影响社会。我们应当看到民主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而网络社区的许多思想法正可以用来修正现实社会管理和制度中的某些缺陷。民众易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政府也可以方便地实现低廉高效的管理。网络之所以风行,在于它提供了自由天堂,在社区中不同意见相互尊重与互不排斥。通过讨论和争鸣解决问题,消除歧见。网络社区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许多政府开通了网上信箱或领导在线解答市民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总之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是互补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应该各取所长,互相弥补。网络社区使现实社区中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性。网络社区空间开拓了人的思维。从网络社员的观点来看,所谓现实性,无非是从以前的一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互补而非取代的关系。网络社区是一种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冲击,同时,它也是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发展。
目前,随着虚拟社区概念的传播,有的企业将其应用到了与传统社区管理相类似的现实管理当中,最早提出并开展"虚拟社区"建设的是淄矿集团许厂煤矿,他们将在外居住的职工划分为若干个虚拟社区,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主任、片长等工作人员,为职工提供帮助和服务。
13.简述社会交换论及其命题。
  答: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命题(由于社会交换论的基调是霍曼斯确立的,所以我们把他的所有这些命题陈述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交换学派后来的发展)。
  (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
  (5)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第一,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第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
  (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
三、材料分析题(15分)
2009年5月,铜陵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领导干部中推行制度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工作日志制度。日志记录的内容遵循写实原则,按照表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琐碎的要求,实行一日一记、一周一报,记录问题,分析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并跟踪记录办理结果。为杜绝内容弄虚作假,工作日志的内容实行内网公开“晒”、单位公开“晾”,张榜工作日志内容,以宣传栏、电子屏等为载体实行公示,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对网上特定人群公开。现在,更是逐步拓宽渠道,在更多媒体、更大范围上实行公开。
铜陵市干部网上写工作日志,不是简单地记流水账,而是要求写实。不仅要记下一天干了什么事,还要记下怎么干的、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干成。同时还要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悟。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日志在按规定上报的同时,还必须抄送市效能办和市直机关工委备案。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只要登录“协同办公系统”,就可了解各部门和各单位负责人的工作状况,并在线办公。铜陵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在老洲乡调研时发现蔬菜基地建设和防汛存在问题,写在工作日志里,市委书记看了日志后作了批示,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铜陵推行干部工作日志制度一年多来,不仅使中年干部如鞭在策,一些年轻干部也主动要求上面压任务、主动抢活干。2010年,铜陵市经济呈现增长加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增长17%;财政收入88.6亿元,增长26.5%,在全省排名中前移3个位次。
14.问题:
(1)分析“工作日志”制度的意义及作用。
答:工作日志,简言之即是每日工作的概要记录,在许多行业都有相当普遍的运用,如船运的“航海日志”、企业的“生产日志”、“管理日志”,医院的“治疗日志”等等,这些都成为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工具。作为管理工具,其实质是工作主体的履职情况、工作状况的记录,以及外部监督评估、追究责任的依据,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铜陵市推行工作日志制度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都把工作日志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镜子”和丈量勤政情况的“尺子”,全市上下呈现出“三少三多”的可喜变化:一是在办公室干杂务的少了,下基层搞调研的多了;二是工作敷衍马虎的少了,研究解决问题的多了;三是琢磨人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实践证明,推行这一制度既有效提升了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了干部日常管理,推动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也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达到了“问责、问效”的目的,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和谐。
铜陵市的工作日志制度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从应然角度观测,这项制度能够为群众知晓政府工作信息、评议政府效能、参与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外部条件;工作日志作为一个体系,其目的是促使各级干部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起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使政府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工作日志作为一种工具,促使各级干部自觉提高学习力、创新力,修炼自身素质,提升工作效率。应该说,工作日志制度蕴含的内涵切合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能的时代要求。
(2)结合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试述工作日志制度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借鉴意义。
答:(1)工作日志制度重在提升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考核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作为一种干部管理的精细化工具,工作日志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动态管理和保障。实行工作日志制度之前,对干部的考评大多是凭印象、听反映、看述职报告,没有实实在在的记录材料可以作为依据;实行工作日志制度以后,通过对干部日常工作甚至是八小时之外生活的全方位跟踪监督反馈,直观地将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实绩记载下来,从点滴、长期、动态的角度精细化考查干部,提供每个干部日常履职尽责情况,为干部管理考评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最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形成了集中与常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新方式。这样就使干部管理考核有“事”可考、有“量”可核、有“绩”可估、有“效”可评,进而使干部管理与考核监督更准确、更科学、更量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主观随意性,真正做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
(2)工作日志制度重在提升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是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干部撰写工作日志的过程,不仅是对个人工作得失、疑惑与思考的全程实录,也是个人自警、自省的过程。这种每天必做的廉政功课,有助于领导干部经常保持警惕、检查自己,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工作日志在廉政体系建设中事前防范的功能。同时,通过工作日志的审阅批示,上一级干部能有效把握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对干部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不良苗头、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工作日志制度重在提升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工作日志制度的内在要求是记所做之事,党员干部只有实实在在地蹲点办事、身体力行,将好事办实、将实事做好,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日志。因此,推行工作日志制度,能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多干实事、多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形成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5.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阐述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如何强化公共危机的管理机制?
答:(1)基本概念
 ①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
②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③危机管理涉及的是危机策略的设计、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环境监测、偶发性的规划(contingency planning)以及与特定危机有关的管理措施,目的在解决问题,使组织回复正常状态,并且修补损害。而危机传播则着眼于危机事件前后,组织与公众间的沟通过程,目的在组织形象的维护。然而,有效的危机管理应涵盖良好的危机传播过程。
④作为危机管理研究分支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领域,同样出现许多研究视角,可从管理学的角度强调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调政府建立、完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必要性;也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公共危机发生前后及公共危机发生过程中在政府、组织、媒体与公众间的信息传播问题;又或从公共关系角度出发,强调公共危机对于政府形象的影响,提倡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借用公共关系手段进行与公众间的沟通及处理相关信息。
⑤学者唐钧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其内涵被扩充为五点:“提升国家危机管理的能力;降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将痛苦和破坏降到最低点;筹备恐怖活动后的危机处理;成立国家门户网络,提供信息服务;为职员营造有创造力和挑战的环境”。
(2)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期,政府决策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民众的风险承受心理尚未成熟,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方面的原因让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近年来的“非典”、广东兴宁矿难、哈尔滨停水、禽流感等事件让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经历了严峻考验。在公共危机多发的情况下,如何恰当地应对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将损失降至最低,成为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应变能力与沟通、处理能力也成为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标准,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状态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显。
②我国正面临公共危机频发的威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社会环境中的非稳定因素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不同危机的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也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32倍多,人均达到1090美元,基本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这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既可能把国家送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也可能使国家进入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容易失范的紊乱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将进入急剧变动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也会逐渐显现。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致使公众心理失衡,在认知、情感上陷入误区,在态度和行为上出现失调,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诱发公共危机,甚至造成激烈的社会震荡和混乱局面。
b.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l/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要超过上亿元。
③从事故灾难的角度,中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繁。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种事故造成的非正常人口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者超过2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惊人。另外,建国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又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也是定时炸弹。
④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近年来中国内地食源性疾病、严重职业病危害对健康的危害呈上升趋势,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2003年年初,一场建国以来史无前例的“非典”危机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突然爆发,大规模迅速蔓延。“非典”危机使执政不到一个月的新一届中国政府第一次面临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和重大挑战。在全球化国际环境下,某些新型流行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如禽流感),将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和危害,迫使我国政府尽快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制定危机预案。
⑤从社会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危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公共危机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务院于2005年7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各级政府在常态条件下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同样要求在紧急状态下妥善地应对各类公共危机。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成了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
(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有待完善
虽然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受重视,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不过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首先,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表现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此外,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应对是以政府管理为主,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对公共危机管理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让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使公共危机得到更为高效、恰当的应对。
其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体现在一些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不高、危机应对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而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受到大规模的重视是在2003年的“非典”危机后,经验不足,应对能力尚需提高。此外,还表现在危机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与救援、信息管理与新闻发布等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危机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如有部分地方政府的官员反映,公共危机预案的实操性有所欠缺。而公共危机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境外媒体的介入报道等问题也给公共危机应对提出新的挑战。
再者,公众的危机意识同样有待提高,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与自救与互救能力都需要加强。同时,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一方面是专家人才库的建设,便于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关专家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另一方面是为专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体制上的便利,即让专家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公共危机决策。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全面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立与机制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限制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4)强化公共危机的管理机制的建议
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与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需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托危机领导体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与善后机制。
①完善预警机制
作为公共危机应对最重要的主体,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危机预警工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进行资料整合、议题监测和预测分析,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准确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从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危机防范的关键之处。
a.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能使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使紧急状态的认定、政府的紧急管理权、紧急状态的法律责任等都有法可依。这是对危机事件做出预警分析的重要前提之一。
b.制订、健全预案体系;危机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
c.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流程是: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之后一般是启动危机应急预案。
d.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e.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②完善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遇到某种紧急事件或处于某种紧急态势时.为限制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在有限的时间、信息、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下,打破常规.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在危机状态下进行决策,需要遵循一些不同于常态决策的原则,从而也要求政府需要设立特定的公共危机决策机制。
与常规决策相比,公共危机决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③完善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应对的关键是要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迅速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有些突发事件在发生初期经及时处理就可控制和避免,而更多情况下,突发事件在引起政府关注时已经大面积爆发,必须采取系统的应对措施。政府实施公共危机应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④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信息交流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应对各方协调行动的基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及时、有效地与各有关部门交流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信息,为全面协调和有效应对奠定基础,防止危机因信息不对称而激化升级。这正是建立、完善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意义。
⑤完善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公共危机的爆发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过程已完结,其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公共危机的善后管理,指公共危机的紧急情况被控制后,作为危机应对者,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致力于危机后的恢复工作,尽快消弭危机带来的损害,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正常状态。公共危机发生后,会给社会秩序带来极大的冲击,导致社会出现高度不稳定的紧张、失衡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消失。从应急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政府及其他组织。必须对公共危机的后续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以确保问题的根本解决,即进行公共危机的善后工作。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16.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谈“知识改变命运”。
答: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实际上,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但同时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的功能。教育促进社会流动表现在教育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尽管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最大的,首推其受教育程度。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可以通过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社会中层乃至高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教育和因教育而获得的技能,是现代社会主导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机制。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最伟大的工具”。
在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当下,家庭收入不平等,通过子女教育消费渗透进子女教育的不平等,借助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教育不平等便直接转化为社会不平等。长此以往,经济、教育、社会三种不平等,在家庭的代际之间相互强化、不断传递,进而导致社会分层的代际复制和自我强化。质疑“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对代际复制固化的不满。
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理想的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但是,当这种趋势被固定在一定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家庭背景”来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并实现阶层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质疑,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良性的制度和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促成社会合理分层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在公平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中,首先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即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进公平。在制定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规则框架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建立对社会低收入阶层、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实行教育补偿的机制,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并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确保公民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和权利。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教育公正的制度性因素。均衡发展是要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接受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教育。因此,政府应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原则和出发点,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扩大教育机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日益扩大的教育质量的差距,推动低水平教育向高水平教育发展,以解决“择校”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而缩小高等教育阶段的阶层差距。国家通过政策设计,在为每个人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的同时,为每个受教育者最大程度地挖掘其潜能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社会合理的流动和分层,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381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16:54 , Processed in 0.28914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