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王若平长难句电子书

  [复制链接]
1201#
chaoqun1616 发表于 07-4-11 16:34:1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顶!!!!
1202#
sdutlp 发表于 07-4-11 16:39: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1203#
heli123 发表于 07-4-11 16:4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依真] 的帖子

马哲 不看后悔死!经典的重的


转载自: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90406
张俊芳要求必背知识点归纳: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选择 原理)
(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所有唯物主义)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而不是物质本身)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唯物史观点)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辩证法)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用矛盾同一性作用分析和谐社会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场所。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第二,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既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条件下肯定就是否定。任何事物在其肯定中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第三方面,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的理解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作必然灭亡的理解(马克思)。

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对待中外文化)
(1)性质: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原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作用: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实质: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恩格斯)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6)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1)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2)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认识主体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①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当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②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接受。③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的加工、整理和重构。④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反映与信息、选择以及重构的关系。(一致性)(电脑信息和人的大脑)
(1)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2)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3)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原理)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单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选择);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①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②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原理)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人们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该是历史的,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原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①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了某种合理的联系。②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③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④保证人的思维正确进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社会存在觉得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障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③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产生性质、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单选)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原理)   ,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能出大题)(原理)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单选)
(3)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渗透到各个生产要素中发挥作用)
(4)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科学发展观)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原理 选择)(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
(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3)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于人的活动之中,但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是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5)割裂二者的关系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唯意志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宿命论”则夸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唯心史观两种理论形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党群关系)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原理)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就是从社会关系即社会性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1204#
hslb666 发表于 07-4-11 16:47:29 | 只看该作者
看一看,谢谢拉。
1205#
hslb666 发表于 07-4-11 16:48:15 | 只看该作者

王若平长难句电子书

看一看,谢谢楼主拉。
1206#
meizhu 发表于 07-4-11 16:52: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诶~!!!!!!!!!111
1207#
nianbing0729 发表于 07-4-11 17:21:36 | 只看该作者
kankan
1208#
wjf1987 发表于 07-4-11 17:32:14 | 只看该作者
[s:9] [s:9] [s:9] [s:9] [s:9]
1209#
carlos818800 发表于 07-4-11 17:46:44 | 只看该作者

111111

1111111111111
1210#
wsjshx 发表于 07-4-11 18:00:0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9 19:26 , Processed in 1.0459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