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略诗词音乐之美——略谈传统诗词的吟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ruirui69 发表于 07-2-25 19: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02-25    刘梦芙    光明日报    点击: 25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论及古典诗词的鉴赏,强调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诗词的“声”与“色”。所谓“色”,即诗词的文采与藻饰,诗人通过修辞设色,描绘生动的形象,增强言志抒情的作用,将读者引入丰富美妙的意境。而“声”,即诗词的声调和音节表现于格律之中,这不是视觉所能接触到的。要领略诗词音乐之美,必需用“吟诵”的方式,本文对此略加讨论。



“吟诵”又称“吟咏”,是我国读诗、作诗、改诗的传统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读诗、作诗都要“吟”。古代诗乐不分,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诗词逐渐脱离乐谱成为独立性的书面文学,但字词仍然保留着声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的音乐性。诗人曼声长吟,抑扬顿挫,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感发兴起的艺术效果。



吟诵不同于歌唱要字字严格依照乐谱,“吟”在行腔使调上则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节拍的快慢和字音的高低可灵活处理,且无需用乐器伴奏;也不同于一般的朗读,朗读的语言虽有节奏感,但缺乏悠扬起伏、悦耳动心的旋律。因此,吟诵是介乎诵、唱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有人加以细分,称“吟”或“吟咏”为读诗,“诵”为读古文),重点在一“吟”字,实为一种较自由适意的清唱,是集文学、语言、音乐于一体的艺术。



读诗时恬吟密咏,可以细细体味、欣赏诗中声情的佳妙,心头领会,舌底回甘;写诗、改诗时反复吟哦,是为了寻求选择与内容和音调最切合的字句。《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指出在诗文创作中吟咏的重要作用及其美感价值。古人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是构思、修改与吟诵同时进行,写成后仍要吟诵,自吟自赏,获得意境美与音乐美的双重艺术享受。因此继承和学习吟诵,十分必要。



传统诗词的体式丰富多彩,一般而言,篇幅较长、格律相对自由的古体诗适合于“诵”,诵中有吟;而五七言律诗、绝句和词格律严谨,音乐性很强,适合于“吟”,也不排除“诵”。我国幅员辽阔,方言歧异,虽然各地因方言的不同而吟咏的腔调随之千差万别,但都能以声传情,不同程度地体现诗词优美而醇厚的韵味。据吟诵专家统计,大部分人吟诗都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在语句中加一些衬字,押韵处常有悠长而婉转的拖腔。字音方面则“平低仄高”,有些地区却“平高仄低”,而具体吟诵时又在大致规律下有所变化,根据题材、情感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腔调,做到声合于情。钱仲联先生引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之言,说作诗文“必须从音节证入,不知声音,终身是门外汉”。而诗歌中的“声音”,体现在音节方面,有大小、长短、快慢、高下、刚柔、断续、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尤其是音节的关键所在,诗篇的精神往往在抑扬,特别是从顿挫中传出。何处该用顿挫,视作品中感情的波澜起伏而定,是一个内容决定形式的问题”。“讽咏还要持之以久才行。最终,要使声调与感情高度结合,音节如从肺腑中出”(《钱仲联学述》)。



吟诵律诗、绝句,要分清平声和仄声;而词的调式多达千种,格律比诗更严更细,吟诵时不仅仅是注意平上去入四声,还要讲究喉、腭、舌、齿、唇五音,辨别声音的阴阳清浊,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不同的谱调。由于词乐失传,也只能通过吟诵来领悟字词方面的音律美。无论是吟诗还是吟词,掌握音节尤为紧要,方法是确切了解语句的节奏单位(有人称“音步”)和押韵(或同韵或转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求字的四声五音。吟诵前要读懂作品的内涵,对诗词的思想情感越能深刻地理解,吟咏起来越能准确而充分地发挥语言的美妙,一唱三叹,其味无穷。



当今广播电视上朗诵古典诗词,多用普通话念读,不是“吟咏”。由于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的方言声调为基准的,没有入声,诗词中的入声都是当仄声使用的,这样普通话中读成平声的入声字,就打乱了诗词的平仄格律,部分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特别是有些全用入声押韵的古体诗和词,用普通话读更为难听。而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台湾,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所说方言都有入声,海外华人大部分亦如此,声调远比普通话丰富(皖西方言有六声,福建方言多达九声,平上去入皆分阴阳),更能表现诗词复杂微妙的情感。普通话是一种用于交际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不能以消灭方言为代价(有如弘扬京剧不等于取消地方戏曲);诗词则是一种可看可吟的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的入声不但不能废除,而且应该珍惜保护,正如当前所说的“原生态”文化。因此用普通话读诗无诗之风味;用普通话作诗填词,其中入声作平,破坏了原有的格律(包括用声、定韵),既不利于诗词艺术的传承,也难以得到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广大诗词家和爱好者的赞同。更由于近百年来效法西方、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诗词吟咏已成为一门“绝学”,绝学者,既是体现民族语言文学特色、独一无二的学问;又是面临着失传危险的学问。诗词吟咏历来师徒授受、口耳相传,今日各级学校中无此功课,随着老一辈诗人、学者的逝世,吟咏即将断代,亟须抢救。



最后要强调的是,诗词博大精深,属于“阳春白春”式的高雅艺术,学习和掌握吟咏之法有相当的难度,要求作者和吟诵者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美学修养。最好是在学校开课,由专家传授,培养人才;或通过电台宣扬、录音出版,吟咏方能广为传播,蔚为风气,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沙发
eaglewindsor 发表于 07-2-25 20:47:11 | 只看该作者
吟诗对于我来说很难的说……尤其是那个意境……
板凳
 楼主| ruirui69 发表于 07-2-26 09:02:42 | 只看该作者
偶也是只懂意会不能言谈的一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6 00:21 , Processed in 0.08400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