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概说下我们学校的博士培养模式,主要介绍下奖学金,培养模式及日常生活。 奖学金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公派出国的奖学金,另一类是拿这边学校的全奖。我自己比较幸运拿到的是全奖里面竞争最激烈的政府奖学金(每年仅有35个名额)。这个奖学金包含学费,生活费,学生本人及陪读人员的海外医疗保险。重要的是这个奖学金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即不需要做TA或者RA。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培养模式,学制是三年,但是听导师说很少的人能在三年内毕业。课程设置各专业有所不同,有些有必修课有些没有,我自己的方向是没有必修课的,但是可以自主选修或者旁听相关的课程。其实对于博士生,学校比较多的提供的是专题工作坊或者一对一的服务,而不是大课堂。比如有英语工作坊,也可以预约老师一对一的对自己的语言提出建议。有统计软件的培训,也可以预约统计中心的老师具体指导自己的课题。有针对文献阅读和管理的小课,也能预约一对一服务。另外博士生享受跟员工一样的借书待遇,可以免费使用馆际互借服务,也就是说你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文献和书籍,即使你的图书馆没有订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支持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校,院系和课题组都会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大家互相结实,互相交流。 毕业没有硬性的发论文要求,毕业论文(8w-10w字)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需要送到没有合作关系的同领域的三个顶级专家那里评审,依据他们的意见看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要求第一年[size=14.3999996185303px]开题。每个学生至少可获得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导师设置上也是因人而异,大部分都有两个导师。我自己有三个导师,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背景也不一样,一个psychiatrist, 一个chinical psychologist, 一个social psychologist. 在我研究课题上擅长的部分也不一样,一个擅长理论研究,一个擅长培训,一个擅长培训和实践。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学术上的自主权交给我。我现在是博士的第一年,就是在看文献,思考,选题。导师们会给我提意见,但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我做。我导师经常对我说的话是:you are the boss, it's up to you. 他们负责为我把关是否可行,是否有意义,是否创新,是否规范。他们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真心的为我的前途考虑,尽他们所能的培养我,而不期待我为他们贡献什么。他们的风格,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的意见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我的发展考虑,而不是为了我能为他们提供什么。第三个共同特点是,也许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背景,人都非常好,非常温暖。有时我导师质疑我的研究方法,但是也会马上解释自己针对的是研究课题,不是在否定我,还要安慰上几句。有时我的想法确实很幼稚,或者别人早就做过了,他就说你先看看这几篇文献,而不会直接指出来。他们会在我惹出麻烦的时候给我擦屁股,会耐心的教我当地的交往规则,会在我亲人去世的时候安慰我,真的非常感激,遇到他们是我最大的幸运。在导师组的上面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用于监督和提供帮助。
生活上觉得这边人际关系很单纯,友好。来读博的都是真心热爱学术的,很多都是妈妈了辞职来读博,说是因为兴趣。我们部门就有两个妈妈,一个原来是做社工的,一直为无家可归的人士提供服务,她说来读博就是为了让自己做更好的研究,更有话语权,来为这个群体争取权益。另一个妈妈也是辞职了全职读博,她说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事业来读博,就是因为对做研究感兴趣,她的研究对象是消防员。由于这边课题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性,往往就是博士生一个人负责自己课题的全部,比依托导师固定的项目的课题多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一不小心就延期了。但是这种自由和调整对于培养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来说却是好事。
总的来说,我挺喜欢这边的生活的。全部的时间都在做自己的课题,没有任何的杂事。虽然有时候会因为科研上的困难,语言上的挑战觉得有压力,但是总归是享受科研的乐趣。而周围留学生也是些可爱的人们,学习以外大家会去读书,健身,玩乐器,去户外享受这边的美景。而我受他们影响也大大减少了上网的时间,开始看书,规律的运动。而这边的文化也让我对中国,对生活的意义,对未来的规划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带着朋友给的勇气,我认真的写了封邮件解释了我的想法,提出了我的需求。然后今天下午的讨论终于变成我想要的样子了。第一导师建议再给我找一个做定性研究的人当导师,因为他自己没有定性研究的经验。然后说他会先问问我的第三导师是否有定性研究的经验,也会问问系里做定性研究的人看看谁能当我的第四个导师。最后讨论完了,他问我“Is this stressful",我说是。因为我都开始准备伦理申请了,你又提出来说研究设计还不够清楚,需要所有导师都同意从能进入伦理申请的阶段。他说,他会把他的想法发邮件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