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高校历史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大学
总介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长。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职教授2名。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每年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人左右。另每年接收进修生、进修教师3-5人,访问学者3-5人,并不定期招收不同方向的大专班。现共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学系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1500余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

同时,我系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50多人次,派出留学生、进修生8人。并开始同美、日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90年代以来,还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

┅┅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
黄蕴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动物考古。
·代表论著:《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4期)。《南京人化石地点·动物化石》(《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1994年》,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动物考古。

王幼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1994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早期原始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成因》(《国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

何嘉宁
讲师(北京医科大学1994年理学学士,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硕士,200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人体骨骼鉴定。
·代表论著:《金牛山人牙齿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学术特长: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

┅┅新石器商周教研室┅┅
(1)新石器考古
严文明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中国新石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农业考古。

赵朝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北边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文物研究与鉴定(玉器)。
·代表论著:
《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南方文物》1995年期)。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玉器研究。

赵 辉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日本考古、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93年)。
《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问题》(《考古》1993年7期)。
《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石链》(《国学研究》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张 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
·代表论著:
《半山式文化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良渚文化大墓试析》(《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樊 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田野考古学概论。
·代表论著: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考古与文物》1999年4期)。
《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考古学报》2000年2期)。

(2)夏商周考古
李伯谦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1年毕业)。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学、田野考古方法、边境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代表论著: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刘 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1983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考古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从墓葬陶器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岗商文化的关系》(《文物》1986年6期)。
《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中的葬日与葬月》(《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4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徐天进
副教授(西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代表论著:
《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 物出版社,1990年)。
《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孙 华
教授(四川绵阳师专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中国边区青铜文化。
·代表论著:
《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试论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南方民族考古论集》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探》(《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

雷兴山
副教授(郑州大学1990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93年历史学硕士)。
·代表论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主要执笔者之一。科学出版社,1998年)。
《试论西周燕文化中的殷遗民文化因素》(合作。《北京文博》1997年4期)。
《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类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

孙庆伟
讲师(北京大学1992年历史学学士,199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考工记·玉人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左传所见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创刊号,2002年)。
《召公爽、燕国始封及相关史事研究》(《国学研究》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古文字研究
葛英会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8年毕业,1982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文学、战国古文字、甲骨文、古代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古陶文字征》(合作。东京东方书店,1990年)。
《金文氏族徽号所反映的我国氏族制度的痕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1991年)。
《殷墟墓地的区与组》(《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古文字学。


┅┅汉唐考古教研室┅┅
宿 白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史学系1944年毕业,1948年文科研究所肄业)。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上)、中西文化交
流考古、中国佛教考古、中国古代建筑、汉文佛籍版本目录、中国美术史专题。
·代表论著:
《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
《唐宋时代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8年)。
·学术专长:历史考古学。

晁华山
教授(兰州大学1963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亚文化交流考古、印度与中亚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中亚史、中亚考古专
题、欧洲历史时期考古、汉文中亚史地文献、新疆地区石窟研究。
·代表论著:
《寻觅湮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中国文化》8期,1993年)。
《印度、中亚的佛寺与佛像》(《佛教石窟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1993年)。
《从古代遗存看贵霜王朝佛教放射状外传的四重环带——兼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西藏考古》第一辑,1995年)。
·学术专长:佛教考古、中亚考古。

高崇文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货币、楚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当阳赵家湖楚墓》(主要执笔人。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2期)。
·学术专长:战国秦汉考古。

赵化成
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1976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学、秦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甘肃东部秦河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学术专长:周秦汉考古。

林梅村
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丝绸之路考古、碑铭所见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导论、考古资料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代表论著:
《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
Kharosthi Bibliography:The Colleclion from China(1897—1993)(Central
Asiatic Journal,40(2),1996).
《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1996年12期)。
·学术专长: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古文字(犍陀罗语等)。

齐东方
教授(吉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1992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汉唐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
《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兼论吐谷浑余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中西交流考古、美术考古。

秦大树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宁辽金元考古。
·代表论著:
《成观台磁州窑址》(合作。文物出版社,1997年)。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装饰工艺的成就及其所反映的问题》(《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宋辽金元考古、中国古陶瓷。

李崇峰
副教授(辽宁师范学院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90年历史学硕士,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研究系1994年哲学博士)。
·曾授课程:印度石窟寺、犍陀罗与摩菟罗佛教艺术。
·代表论著:《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文集:石窟考古篇》,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台]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

杨哲峰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0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略谈七贤壁画与七贤名次的排列》(《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茧形壶的类型、分布与分期试探》(《文物》2000年8期)。
《两汉之际的“十斗”与“石”、“斛”》(《文物》2001年3期)。
《曲村秦汉墓葬分期》(《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邢 文
副教授(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86年经济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文学学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美术史、简帛文书专题。
·代表论著:
《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著乎竹帛: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派》([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担当生卒年及其山水》(《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1997年)。
·学术专长:简帛研究、中国美术史。

沈睿文
讲师(北京大学1996年历史学学士,1999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合开)。
·代表论著: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
《昭陵陪葬墓地研究》(《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陵陵园布局的分类及演变》(《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博物馆学教研室┅┅
马世长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毕业,1981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佛教考古、中国考古学(下)、石窟寺研究专题、汉文佛籍版本目录。
·代表论著:
《敦煌莫高窟前殿堂遗址》(合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合作。《文物》1978年12期)。
·学术专长:中国佛教考古。

王 迅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88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研究与鉴定(青铜器)。
·代表论著: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创大研究》[日本]第17号,1996年)。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与文物》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博物馆藏品研究、考古学与民俗学研究。

张 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9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一隋唐五代)、中国古代碑刻、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文物研究与鉴定(绪论、古书画碑帖、印章)、中国古代书画。中国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礼与礼器——古代礼器研究札记之一》(《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年)。
《说“左史”、“右史”》(《文献》第20辑,1984年)。
·学术专长:商周考古、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文物研究与鉴定、书画理论与鉴定。

李水城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考古学(上〕、文化人类学。
·代表论著:
《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沙井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环境考古、中西亚交流考古。


宋向光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与观众、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国外博物馆。
·代表论著:
《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6年2期)。
《陈列讲解效果谈》(忡国博物馆》1997年1期)。
《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研究。

曹 音
讲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1995年硕士)。
·曾授课程:国外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与陈列。
·代表论著:
《西方展览陈列史》(译文。《博物馆研究》1989年4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史前考古。

┉┉陶瓷研究所┉┉

权奎山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陶瓷、汉唐文献、陶瓷考古研究、陶瓷文献目录、中国陶瓷史研究。
·代表论著:
《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考古学报》1992年2期)。
《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的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隋唐考古、陶瓷考古。
38#
夕阳倦客 发表于 10-7-28 23:59:3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不过很经典
37#
清风leo 发表于 09-3-15 16:41:52 | 只看该作者
不顶都对不起你了
36#
stone3008 发表于 09-3-15 14:5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shi 的帖子

很全面,权威!
35#
读史以明智 发表于 09-3-10 21:56:5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提供的消息很丰富!!!
34#
肖朝晖 发表于 09-3-10 05:11:3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下来看看
33#
lijiabo880308 发表于 09-2-1 16:41: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好全啊 谢谢哦!!
32#
wojiushicuixin 发表于 09-1-14 10:34: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31#
ff820328 发表于 08-12-5 17:15:21 | 只看该作者
相当的权威
30#
wojiushicuixin 发表于 08-12-4 19:05:41 | 只看该作者
貌似都是高校的,有没有科研院所的,比如社科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7 13:13 , Processed in 0.09428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