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科技大学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挑战01 发表于 08-12-6 14:2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4年10月由学校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无线电技术系。学院建立至今,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无线电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建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初期的有线电设备系,其主体是有线电、电报电话和通信三个专业。1958年在专门化基础上建立了电视、微波多路通信、电子测量技术专业。自1977年恢复高考和高校秩序正常化以来,学校对专业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无线电技术系,为人们熟知的老一系。设有无线电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测量专业。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通信产业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1995年3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由三个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系)和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通信技术、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以及各种信息的传输、存贮、变换、处理、检测与显示技术与系统等领域。
今天的通信学院,在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和科研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两个中心。现在学院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研究所(信息与系统研究所)。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树立了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发展,以国家、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为国家输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为最终目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 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最具知名度、最受学生欢迎的学院之一。同时,通信工程专业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国家重要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几十年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他们中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华为技术公司总裁孙亚芳等杰出校友,以及众多著名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近十年来,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奖若干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若干部,对于我国电子科学、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世纪的朝阳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伴随着全球通信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002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是我校规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学院,由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电路与系统系和电子实验中心组成。
学院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和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博士点,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子类)等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设有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近100人。
学院有电子科大-ADI-DSP技术实验室、电子科大-Intel(英特尔)VLSI实验室、电子科大-IntelPCA实验室、电子科大安捷伦实验室、电子科大-美国半导体公司联合实验室、电子工程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单片机开放实验室等多个教学实验室。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科研的主要领域涉及到电磁场辐射与散射技术、微波与毫米波技术、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电子侦察与干扰技术、数字视频与数字广播技术、光纤传输技术、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多个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十五”期间,学院完成科研项目150余项,总科研经费1.2亿,科研获奖22项,其中,“复杂非均匀媒质中场与波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某毫米波通信接力机”等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向工程应用的复杂目标电磁散射高效数值分析软件A-VEST”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专利46项,年均发表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年均30余篇。
最近几年,我院的科研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的科研项目数为2001年的3倍,2007年的科研经费7000万元,重要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973项目)、横向科研协作等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基本形成了“军事电子研究”、“基础研究”、和“与企业合作的应用技术研究”的三足鼎立的科研新格局。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院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对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强化“工程训练”,加强学生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学生创新设计氛围,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练和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奖。历年来,学院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赞誉。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天、电子领域,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处处都有要学院校友的风采。以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2002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原TCL移动通信公司总裁万明坚博士、“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主任席政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了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地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广泛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伊理诺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开展了‵1+1′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2007与2008年学院还获得了由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联合资助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是目前学校仅有的2项。学院与美国杜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美国Intel公司、美国ADI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俄罗斯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等开展了协作和互派人员的交流活动。
0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 2001年11月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学院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单位,拥有国家级研究基地2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研发培训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教育部隐身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4个研究平台(材料与器件制造工艺平台、微细加工平台、电磁性能测试与微结构表征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
学院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应用化学)及5个本科专业。以上学科均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在本学科所涉及的主流方向上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学院现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领衔的具有雄厚科研、教学力量的师资队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40人、副教授44人,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各类毕业生供不应求。
004物理电子学院
2001年,原应用物理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成物理电子学院。物理电子学院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真空电子技术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和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98人,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为学术带头人,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5位博士生导师、32位教授、36位副教授为核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还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占教师队伍的50%以上。
学院目前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分别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下分设有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6个二级学科点。其中“物理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电真空器件、高功率微波技术、太赫兹电子学,目前被总装备部确定为电真空器件研究的“两厂、两所、一校”中的一校。从学科设置上,学院形成了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明显特色。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设施完善优良,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建有四川华迪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四川现代高校教仪研制中心、和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广东威特真空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国家信息安全集训中心、武汉凡谷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东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光分公司等8个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学院目前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七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也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生,现有各层次在校研究生700余人;设有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800余人;还有各类继续教学学生1000余人。
学院拥有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THz研究中心、激光与毫米波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室。建成了国内高校中唯一能进行大功率微波、毫米波器件的理论研究、计算模拟、工艺研究制管到冷、热测试的完整研究基地。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国家的“拓展提高序列”。学院还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共建有“电子科技大学/美的微波管技术及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 、“电子科技大学/宇光电子器件工程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CST培训中心”三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增强,在THz研究、微波电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学、新型受激辐射器件、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固体光学和热学、空间光学等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以及对外引进等在内的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五” 期间,学院科研到校总经费近亿元,2006年到校科研经费达2300万元,2007年到校科研经费将超过3000万元。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申请和授权专利42项,发表科技论文1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0余篇。2003年,刘盛纲院士获得了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 K.J.Button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近年来,学院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达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500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相关专家来短期讲学、交流100余人次,成功举办过了4次大型国际会议。
沧桑巨变,风雨彩虹。物理电子学院将继承和发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成电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二级学院而努力奋斗。
005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是国家“985”和“211”工程我校重点建设的单位。学院目前由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以及光电工程中心构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1人(博士导师14人),副教授35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4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现拥有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室)、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信息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985”、“211”工程的建设,学院新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平台、制备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形成了光电薄膜集成器件一体化研究平台。现有科研、教学实验室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2000余台,价值5000万元。
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与器件、新型敏感材料及传感器、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光电子测量、微波声学、光纤传感与光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九五”以来承担科研任务280余项,科研经费充裕,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部(省)级科技奖励3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学院还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德国康米尼茨大学、澳大利亚伍伦共大学、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美国康宁公司、荷兰菲利普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院在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硕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同时,我们在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具有专业学位的工程硕士授予权。
光电信息学院在50年来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以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学术范围。历年来,我院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光电学院将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
0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学科的高校之一。1979年成立计算机系,1984年建立微机所,同年成立计算中心,1995年整合系、所、中心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系、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信息安全系三个系,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三个实验中心,有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现有教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名,博士生导师28人、教授40人、副教授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4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和建指委委员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40多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经历。在校全日制学生近4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0多人,硕士研究生1300多人。
几十年来,学院完成科研项目上千项。曾参加我国第一代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自行研制成功西南地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我国第三代高速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等。近年来,学院作为主研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2007年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四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离散数学》等三门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与国际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保持密切合作,我院教授多次受邀到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做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300余名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访问100余次。学院启动青年教师国际化工程、海外留学生计划。2007年以来,先后选派100余名同学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007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始创于1956年,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测量专业和1959年成立的自动控制专业。2001年9月,以自动化系为主体,与高能物理电子研究所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合,改建为自动化工程学院。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博士点,“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5个硕士点,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环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专业领域覆盖“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一级学科。其中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学院拥有一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学术造诣很深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自动化工程学院的“电子测量”、“自动测试技术”和“接口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了以李小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形成了“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复杂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智能信息控制与处理”、“自动化检测”、“电力自动化”等优势学科方向,成为我国军用电子仪器的重要研制力量和测试工业的技术源头。
学院发展的长期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自动化工程学院建设成为在测试和控制专业领域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科面宽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需求、推进学科交叉,使学院成为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的源头。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个硕士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其中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999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四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其中测控技术及仪器和自动化为四川省品牌专业。
近五年来,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通过“十五”,“211”和“985”工程以及学校“杰出人才”等项目的建设,学院建成了“多域多参数综合测试与信息处理”、“VLSI测试生成理论与技术”,“微波遥感基地”,“电力自动化实验室”和“应用超导与电工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6个学科平台,其中“985”工程建成的“微波遥感基地”为我院的学科方向—现代微波与通信测试理论及技术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李小文院士的引进为我院的微波测试方向拓展了微波遥感测试与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学院不但在已有的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领域如“可穿戴计算”,“无线传感网络”等也在我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电子测试技术和仪器,复杂电子系统综合测试,智能信息控制与处理,自动化检测系统,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等数十个相辅相成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军事电子测量与仪器、复杂系统综合测试与诊断等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我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组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目前是总装备部定点的军用测试仪器“一所(电子41所)、一厂(前锋集团)、一校(电子科大)”三大骨干承制单位之一。近十年承担军事预研和型号项目30余项,完成了“二次雷达内场综合测试系统及系列测试仪器模块”等2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成果,在我国武器装备的维护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院在国家十五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成果。如ES4521便携式逻辑分析仪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00MHz/102通道逻辑分析仪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微波泄露监测仪获国家发明专利。二次雷达综合测试系统获2005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教学工作
学院现有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本科生1200余人。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学院注重素质教育,狠抓学风、教风和院凤建设,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高新技术人才。
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创建现代化教学体系,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5本教材评为“优秀教材”;“测控技术及仪器”和“自动化”获四川省品牌专业。
一流的实验条件是学院学科发展的基础,其中“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四川省通用测试技术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是我院1998年率先引入本科教学,并已在南京邮电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6所国内高校推广应用,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学术交流
近五年,我院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 德国PTB,美国NIST等国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在大陆和港澳地区主办例如ICCCAS等具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5个;年均邀请20多名海内外学者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术骨干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约35人次。
008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八大工程学院之一,拥有“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5个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和“软件工程”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校级研究所,形成了4个科研学术团队,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总装军事预研、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企业合作项目40多项,2007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研究生导师年均科研经费近40万,并形成了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指导教师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研究生指导能力和经验。2007年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其中国外和国内一级期刊22篇,SCI、EI收录46篇。
近5年来,在学校数百万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下,学院已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拥有ANSYS、eMpower、CoventorWare、I-DEAS、Pro/E等软件系统和Dspace、动态信号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自动探针测试台、DSP运动控制实验平台等硬件,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我院研究生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际科研项目的实际锻炼和系统培养,很多同学能够涉及到当前国内外科研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毕业学生都能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同学还能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还有同学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以及软件版权登记。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
历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高达100%。90%以上的学生高薪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的著名外企、大型国企、研究所及高等院校从事产品研发、教学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如Intel、Autodesk、德尔福、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联想国际、联合汽车电子、中兴通讯、海格通信、华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各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等或到美国的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高,事业发展态势好,多数学生成为单位技术带头人和骨干。
009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0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组建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多年努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支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构筑了能够从基因及细胞水平上开展动植物研究,能够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的现代化研究平台,能够进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到多种医疗电子仪器设计的医学信息研发架构;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等重要项目,依托学校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以及二十多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积淀,深耕信息科学与生物及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形成了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方向的学科构架,先后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授权点。在国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等三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
010应用数学学院
应用数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应用数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学一级学科(含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工程硕士方面目前设有“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四川省特色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近500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近200多人。
学院同时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国家教学基地。设有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工科数学部、数学实验中心、数学建模人才培训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计算科学研究所。
学院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数值代数与科学计算及应用;矩阵与组合矩阵论及应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应用;积分方程数值解;微分方程与神经网络稳定性理论;金融数学与应用概率;模糊数学及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拓扑学及应用;图像与信息处理及其数学方法;计算机代数;函数分析;经济数学;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应用软件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7人。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一人、全国优秀教师一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一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一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两人、获首届四川省教学名师奖两人、四川省师德标兵一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一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一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一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两人。近几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部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近10项;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两门、省精品课程多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入选“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培养指导的学生2004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在多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保持优异成绩;在ACM程序设计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011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1982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学院。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个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级学科群,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殿堂。
——学科与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金融工程、新兴技术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5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金融工程、新兴技术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9个硕士点和MBA、EMBA、IMBA、项目管理4个专业学位的硕士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是四川省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是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任课教师,为研究生精品化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学院现有教师110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近60%,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研究背景的教师占41%。教师中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2项奖项。
——研究生培养
学院建立了基础厚实、专业精新、个性突出的研究性教学培养模式,秉承“国际化视野”的教育理念,与法国马赛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美国韦伯斯特大学、瑞士弗里堡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思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我校作为全国49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学校之一,每年经济与管理学院都有多名研究生去国外大学深造。学院还聘请有多名外籍学者来校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协议教授直接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学院还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一年举办百余场前沿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不同形式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全面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也非常高,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进入了IBM、GE、INTEL、毕马威、中兴、华为、联想、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012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为重点、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学院。现拥有2个博士专业、7个硕士专业,在校博士生、硕士生400余人。
学院现有博导6人,教授17人,博士32人,并拥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
学院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0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四川省精品课程2门;撰写教材、专著57部。2008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4项、横向课题17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ISTP、ISSHP双检索达到40余篇。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硕士)
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属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位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理论研究与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硕士)
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属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位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采用哲学方法、质性方法、量化方法进修研究,并能分析、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硕士)
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该学科以文理渗透为突出特点,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优势,着重研究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行政管理问题,在电子政务、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深入掌握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深刻理解电子政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社团组织、高等院校、公司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和法律实务工作。
——国际政治(硕士)
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是我国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早设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硕士点之一。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能深入掌握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外资企业、社会团体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
——传播学(硕士)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在网络传播、区域和国家形象传播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新闻与传播技能,能较系统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的专门人才。能胜任大众传媒机构、宣传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网络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
2007年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位权。
培养目标:旨在为公共部门、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适应电子政务、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所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013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由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外文系(始建于1984年)、后经2001年扩建为外语学院而成。学院现下设英文系、日文系、大学外语部等3个教学单位和语言培训中心、TOEFL考试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和对外服务机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备。学院拥有2个硕士点,招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现当代文学理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拥有英语、日本2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全校文、理、工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外语教学任务。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教授、副教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14人,博士后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人,教育部名师奖1人。学院65%的教师均有在海外名校留学、访学的经历,如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目前,拥有可容纳近800多人的电化教学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开放实验室,自主学习的数字化选听室等教学设备。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学院图书基藏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文献检索系统;拥有中、英、日等语种书刊2万多册。外语语言工具书、各类专业文献和中外文期刊齐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省部级、校级和各类横向课题30多项。
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学风,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指导相结合,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外语大赛频频获奖,连续3次获得全国外研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优胜奖、西南地区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连续3次获得“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南特等奖”、“优胜奖”,3次获得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和西南地区优胜奖。日语系还与日本知名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学院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友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常年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短期讲学或担任兼职教授;学院教师有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赴国外访问或进修。
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外国语学院已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发挥科大工科优势、注重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外语学院。
023软件学院
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联合批准的“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为全国首批基地之一。
2005年5月与IBM公司合作,由对方提供价值1200万美元的IBMeServerZ900大型计算机,建立了“IBM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学院与地方和行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个软件工程硕士异地培养基地,为地方和行业定制培养高级软件技术人才。学院成立软件学院企业合作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成立中印教育中心,加强与印度高校的软件人才联合培养。
学院还与众多国内外IT界的著名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在学院的优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卫士通、Rose、昱泉、斯普等建立了企业定制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软件人才,在校内建立了IBM技术中心,Intel开放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基地,同时学院还与Intel、Microsoft、Motorola、迈普、中兴通讯等公司在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学生企业实践基地,还与日本爱特公司在日本建立了学生工程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软件能力提供了支撑,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英国、印度等国的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由杰出的海外华人教授回国系统讲授研究生课程的“龙星计划”。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利用引智项目,先后聘请多名外国资深专家到学院讲学、开设培训课程,并多次派出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同时,学院还与国外知名企业实施教育及科研项目合作。
发展至今,学院已招收4000多名硕士生和近2000名本科生,建立了7个硕士和3个本科培养方向,组建了专职的教师队伍,建设了5个专用实验室,出版了10多本专业教材。5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高质量软件产业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逐步发展成高层次、多类型和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024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 是发展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专职科研生产单位,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工程任务、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生产和研究生培养任务。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拓展科技工作领域、开拓科研新局面和改革科研体制方面的重大创新。自2003年成立以来,通过灵活的运行机制,创新管理、用人和财务制度,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立足基本条件建设和项目任务争取,承接大型综合项目,逐步发展壮大,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到2007年末,总资产达到6000万元,科研总经费达到5000万元。在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三体”的办学理念中,电科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人才培养、学科拓展、学科汇聚、科技体制创新、增加社会影响力等使命。
电科院肩负着五项历史重任,即承担对国家目标实现、技术带动较大,具有鲜明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国家级的重大重点任务;承担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及其在其他行业应用的型号与工程项目;肩负着培养硕士研究生和高水平工程人员的人才培养任务;为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相关平台技术和总体技术,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技术总体工作,同时发挥设备和人员优势;为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工艺、制造、技术标准等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025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
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空天院”,成立于2006年7月。它是电子科大为了探索科研工作新模式、壮大学校科研规模和实力、开拓航空航天科研领域,从而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而成立的创新型实体。空天院的定位是,依托电子信息学科综合优势,面向航空航天应用,建设高技术集成研究平台和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基地,拓展建设空间科学技术新学科。空天院下设综合计划部、科技质量部、研究生科、工程应用部、学术委员会、总师办、战略专家委员会等管理部门。
空天院的科研领域涉及空天测控与通信技术,空间电子系统仿真测试、验证与评估技术,空间光通信与光电系统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微小飞行器制造技术,空间元器件技术,飞行器有效载荷技术,空间时频技术。
两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空天院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承担了 “863”计划研究项目,“十一五”预研、新品、型号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共计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两千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一百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申请发明专利若干。先后建立了(电子科大—航天504所)空间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航天七院)精确导航与制导工程中心、(电子科大-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导航通信与测控技术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INTEL)先进半导体制造与工业工程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美国微芯)智能机电控制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机器人远程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晶源电子)频率控制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联合实验室。
空天院现有教职工共近60人,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人,副高8人。为拓展学院新学科方向,我院还聘请10余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按照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依托研究院现有优势,空天院将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外引和内培并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规模,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空天院面向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路与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系统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招收优秀推免研究生及应届本科生,在导航制导与控制等方向上培养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工程开发能力,为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九州生气携风雷,春华秋实谱新篇。今后,空天院会不断开拓创新,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专家流动工作站、国内领先的培养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
026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通信抗干扰实验室)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自主创新研究,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实验室的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信抗干扰实验室是电子科技大学二级独立行政单位,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及“密码学”学科同时招收培养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扩跳频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编译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专用芯片设计。
主要研究内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超宽带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与网络、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自适应扩跳频技术、短波通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技术、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技术、高速信号处理与实现技术、卫星通信组网技术、高效编译码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技术等。
通信抗干扰实验室的培养方式将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主导,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工程开发能力,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先后进入Intel、阿尔卡特、爱立信等公司。毕业生在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声誉,为我国移动通信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027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东莞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于2007年8月17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技厅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座落于环境优美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研究院借助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全部6个重点学科的优势,致力于全面提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应用技术产品研发,择优选择成果转化与孵化,重点培养各种专业的研发和管理人才,目标是打造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性、开放型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宗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东莞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东莞市经济持续发展。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研究院现已吸引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来院工作,其中教授10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2人。同时,为满足东莞地区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院成立了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凭借电子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密切结合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开展高层次研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工程硕士、MSE、MBA、EMBA、MPA等学历教育;针对企业特定要求培训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急需的高层次研发和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应用技术领域方面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博士,多渠道解决企事业单位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
44#
笨人 发表于 12-11-28 11:30: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共享
43#
冬月花开 发表于 12-8-8 08:54:10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吾电威武,剑指成电!
42#
k2013aoyan 发表于 12-7-9 19:36:57 | 只看该作者
电子科技大学 电工院很好,希望明年能去。
41#
k2013aoyan 发表于 12-7-9 19:35: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信号与系统正在看书啊,多谢楼主的资料。
40#
ant 发表于 11-12-3 12:18:27 | 只看该作者
顶下,牛校!
39#
huisheng1989 发表于 11-6-17 23:56:0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楼主
38#
huisheng1989 发表于 11-6-17 23:55:45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啊
37#
linzhe123 发表于 11-4-5 17:57: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共享
36#
zhouzhaobinlong 发表于 11-3-28 20:48:1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4:40 , Processed in 0.12027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