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倾心力作==全国高校历史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绝世伶仃
北京大学
总介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长。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职教授2名。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每年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人左右。另每年接收进修生、进修教师3-5人,访问学者3-5人,并不定期招收不同方向的大专班。现共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学系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1500余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

同时,我系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50多人次,派出留学生、进修生8人。并开始同美、日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90年代以来,还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

┅┅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
黄蕴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动物考古。
·代表论著:《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4期)。《南京人化石地点·动物化石》(《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1994年》,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动物考古。

王幼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1994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早期原始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成因》(《国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

何嘉宁
讲师(北京医科大学1994年理学学士,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硕士,200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人体骨骼鉴定。
·代表论著:《金牛山人牙齿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学术特长: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

┅┅新石器商周教研室┅┅
(1)新石器考古
严文明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中国新石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农业考古。

赵朝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北边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文物研究与鉴定(玉器)。
·代表论著:
《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南方文物》1995年期)。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玉器研究。

赵 辉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日本考古、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93年)。
《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问题》(《考古》1993年7期)。
《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石链》(《国学研究》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张 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
·代表论著:
《半山式文化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良渚文化大墓试析》(《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樊 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田野考古学概论。
·代表论著: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考古与文物》1999年4期)。
《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考古学报》2000年2期)。

(2)夏商周考古
李伯谦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1年毕业)。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学、田野考古方法、边境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代表论著: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刘 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1983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考古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从墓葬陶器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岗商文化的关系》(《文物》1986年6期)。
《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中的葬日与葬月》(《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4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徐天进
副教授(西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代表论著:
《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 物出版社,1990年)。
《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孙 华
教授(四川绵阳师专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中国边区青铜文化。
·代表论著:
《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试论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南方民族考古论集》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探》(《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

雷兴山
副教授(郑州大学1990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93年历史学硕士)。
·代表论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主要执笔者之一。科学出版社,1998年)。
《试论西周燕文化中的殷遗民文化因素》(合作。《北京文博》1997年4期)。
《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类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

孙庆伟
讲师(北京大学1992年历史学学士,199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考工记·玉人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左传所见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创刊号,2002年)。
《召公爽、燕国始封及相关史事研究》(《国学研究》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古文字研究
葛英会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8年毕业,1982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文学、战国古文字、甲骨文、古代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古陶文字征》(合作。东京东方书店,1990年)。
《金文氏族徽号所反映的我国氏族制度的痕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1991年)。
《殷墟墓地的区与组》(《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古文字学。


┅┅汉唐考古教研室┅┅
宿 白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史学系1944年毕业,1948年文科研究所肄业)。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上)、中西文化交
流考古、中国佛教考古、中国古代建筑、汉文佛籍版本目录、中国美术史专题。
·代表论著:
《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
《唐宋时代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8年)。
·学术专长:历史考古学。

晁华山
教授(兰州大学1963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亚文化交流考古、印度与中亚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中亚史、中亚考古专
题、欧洲历史时期考古、汉文中亚史地文献、新疆地区石窟研究。
·代表论著:
《寻觅湮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中国文化》8期,1993年)。
《印度、中亚的佛寺与佛像》(《佛教石窟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1993年)。
《从古代遗存看贵霜王朝佛教放射状外传的四重环带——兼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西藏考古》第一辑,1995年)。
·学术专长:佛教考古、中亚考古。

高崇文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货币、楚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当阳赵家湖楚墓》(主要执笔人。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2期)。
·学术专长:战国秦汉考古。

赵化成
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1976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学、秦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甘肃东部秦河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学术专长:周秦汉考古。

林梅村
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丝绸之路考古、碑铭所见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导论、考古资料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代表论著:
《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
Kharosthi Bibliography:The Colleclion from China(1897—1993)(Central
Asiatic Journal,40(2),1996).
《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1996年12期)。
·学术专长: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古文字(犍陀罗语等)。

齐东方
教授(吉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1992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汉唐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
《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兼论吐谷浑余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中西交流考古、美术考古。

秦大树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宁辽金元考古。
·代表论著:
《成观台磁州窑址》(合作。文物出版社,1997年)。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装饰工艺的成就及其所反映的问题》(《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宋辽金元考古、中国古陶瓷。

李崇峰
副教授(辽宁师范学院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90年历史学硕士,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研究系1994年哲学博士)。
·曾授课程:印度石窟寺、犍陀罗与摩菟罗佛教艺术。
·代表论著:《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文集:石窟考古篇》,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台]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

杨哲峰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0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略谈七贤壁画与七贤名次的排列》(《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茧形壶的类型、分布与分期试探》(《文物》2000年8期)。
《两汉之际的“十斗”与“石”、“斛”》(《文物》2001年3期)。
《曲村秦汉墓葬分期》(《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邢 文
副教授(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86年经济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文学学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美术史、简帛文书专题。
·代表论著:
《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著乎竹帛: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派》([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担当生卒年及其山水》(《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1997年)。
·学术专长:简帛研究、中国美术史。

沈睿文
讲师(北京大学1996年历史学学士,1999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合开)。
·代表论著: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
《昭陵陪葬墓地研究》(《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陵陵园布局的分类及演变》(《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博物馆学教研室┅┅
马世长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毕业,1981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佛教考古、中国考古学(下)、石窟寺研究专题、汉文佛籍版本目录。
·代表论著:
《敦煌莫高窟前殿堂遗址》(合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合作。《文物》1978年12期)。
·学术专长:中国佛教考古。

王 迅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88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研究与鉴定(青铜器)。
·代表论著: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创大研究》[日本]第17号,1996年)。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与文物》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博物馆藏品研究、考古学与民俗学研究。

张 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9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一隋唐五代)、中国古代碑刻、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文物研究与鉴定(绪论、古书画碑帖、印章)、中国古代书画。中国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礼与礼器——古代礼器研究札记之一》(《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年)。
《说“左史”、“右史”》(《文献》第20辑,1984年)。
·学术专长:商周考古、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文物研究与鉴定、书画理论与鉴定。

李水城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考古学(上〕、文化人类学。
·代表论著:
《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沙井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环境考古、中西亚交流考古。


宋向光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与观众、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国外博物馆。
·代表论著:
《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6年2期)。
《陈列讲解效果谈》(忡国博物馆》1997年1期)。
《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研究。

曹 音
讲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1995年硕士)。
·曾授课程:国外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与陈列。
·代表论著:
《西方展览陈列史》(译文。《博物馆研究》1989年4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史前考古。

┉┉陶瓷研究所┉┉

权奎山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陶瓷、汉唐文献、陶瓷考古研究、陶瓷文献目录、中国陶瓷史研究。
·代表论著:
《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考古学报》1992年2期)。
《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的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隋唐考古、陶瓷考古。

李民举
讲师(北京大学1988年历史学学士,1991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文物鉴定与研究(古陶瓷)。
·代表论著:
《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8期)。
《陈设类钧窑瓷器年代考辨——兼论钧台窑的年代问题》(《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元代汝官窑问题之我见》(鸿禧文物》[台],1996年)。
·学术专长:中国古陶瓷。

路 菁
讲师(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学士,2000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陶瓷。
·代表论著:《中国民间青花瓷》(辽宁画报出版社,1999年)。
·学术专长:陶瓷考古。

  ┅┅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

吴小红
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理学学士,1988年理学硕士,北京大学1996年理学博士)。
·曾授课程:科技考古、陶瓷工艺学基础。
·代表论著:
Xiaohong Wu ect.Chronological Research of Mausoleums of Jin Seigneurs in
China By 14C-AMS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B,VOI 172,P732-5,2000.
X.H.Wu,ect.Histone Adduction with Nicotine:A Bio-AMS Study RADIOCARBON 39(3):293-297,1997.
Wu Xiaohong ect.The Conformation Alternation of Mouse Hepatic Histones after Reacting with Nicotine In vitr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9):825-829,200O.
·学术专长:科技考古。

胡东波
副教授(清华大学1987年工程学学士,波兰格白尼大学人文学博士)。
·曾授课程:文物保护材料学、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
·代表论著:
《出土饱水糟朽木器干缩和翘曲的研究》(《文物》2001年12期)。
《出土中国古代漆膜干缩翘曲分析及在修复粘接中问题的讨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2期)。
·学术专长:文物保护。

张晓梅
讲师(西北大学1987年理学学士,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硕士,2001年历史学博士)。
·代表论著:《周原遗址青铜器锈蚀研究》(《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文物保护。
17#
随笔书写 发表于 11-4-27 21:57:16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好!
16#
pantianshu 发表于 07-7-21 17:58:14 | 只看该作者
中科学院,强烈支持
15#
miaoseng 发表于 06-8-15 13:25:42 | 只看该作者
人大的排第几???
14#
BOBOTIAN 发表于 06-8-4 20:15:30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真的很详细也
13#
liujielong 发表于 06-3-30 19:34: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12#
yami 发表于 06-3-23 20:38:4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就是有的资料旧了些
11#
lhzrwn 发表于 06-3-22 10:55:14 | 只看该作者

人民大学的 有没有介绍 ??

人民大学的 有没有介绍 ??
10#
jinyu8585 发表于 06-3-19 22:21:21 | 只看该作者

顶~

顶~
9#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川大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的历史学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直接前身则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长期以来,学术大师辈出,学术成就显著,学术地位辉煌,一时之盛,饮誉华夏。在新时期,古老的历史学科明确历史使命,正视时代现实,求新求变,努力把握时代节奏,意气奋发开创新辉煌。

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在长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倍受海内外学术界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200多人。



学院
党委
书  记
孙锦泉
028-85415310
书记信箱:scu85415310@163.com

副书记
鲍成志

办公室
李志勇
028-85412314

黄  茂  
王晓辉  
学院
行政
院  长
王挺之
028-85412804
院长信箱:scu85412804@163.com

副院长
霍 巍
028-85417157

舒大刚
028-85412426

石应平
028-85412804

李德英  028-85412804  
办公室
杨  民
028-85412312

028-85417695



成功伟  
教务办公室
刘利容  028-85412312  
学生工作
办公室
  
邹  卫
028-85412761

028-85412955
  
胡晓梅  
卢天玲  
邓  丽  
康芮果  
成教自考
办公室
(文科楼401)

  
028-85412315

028-85417079



学院传真

  
028-85412804

教授
  

  蔡崇榜  陈廷湘  方述鑫  郭  齐  何  平  何一民  
何  崝  黄奇逸  霍  巍  蓝  勇  李  涛  李文泽  
刘复生  刘世龙  吕一飞  罗二虎  罗志田  彭邦本  
彭裕商  冉光荣  石  硕  石应平  舒大刚  孙锦泉  
王挺之  杨世文  杨天宏  杨振之  张  箭  


副教授


  白  彬  黄  鹂  黄  伟  李柏槐  李德英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缪元朗  邱国盛  粟品孝  
王东杰  王  蕾  吴开婉  吴铭能  徐  波  徐  君  
杨兴梅  杨秀春  曾瑞炎  周 毅   
      


讲师


  鲍成志  陈  波  程  励  范  瑛  甘  露  何元洪  
黄  茂  李志勇  廖  峰  廖  培  刘红艳  刘利容  
刘利容  刘禄山  谯  珊  王俊鸿  王晓辉  肖  葱  
杨  民  辛  旭  徐  跃  余  丹  于孟洲  张长虹  
张新宇  赵德云  周  静   



助教

  成功伟  陈 谨  邓 丽  康芮果  胡晓梅  李 慧  
卢天玲  杨 锋      




硕士导师


  白 彬 刁忠民 方述鑫 黄锦君 黄  鹂 黄  伟  
何  崝 蓝  勇  李柏槐 李德英 李  涛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刘世龙  吕一飞  缪元朗
彭邦本  石应平  粟品孝 孙锦泉  王东杰 王智勇
吴洪泽 向以鲜 吴开婉 徐  波 徐  君 徐亮工
杨兴梅  杨世文  杨振之  曾瑞炎  周 毅  


  
四川大学的历史学科是恢复以来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两个博士点,后又于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个专门史博士授权点。1995年,建立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初,学院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底,历史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8个,2002年初,“专门史”专业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批准, 同年,学院获准设立了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学院已在一级学科所覆盖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宋史研究方向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是全国不可多见的资料库,尤以晚宋史、西夏史、学术文化史和全宋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拥有优势而著称。考古学博士点不仅是国家首批博士点, 也是中国西南唯一的考古学博士点。目前在对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巴蜀文化研究、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主的三峡考古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主的早期蜀文化研究及西藏考古研究方面均已取得具有全国影响的或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本方向还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西藏地区长期开展考古工作并与西藏考古学界建立密切关系的学科点。近年来, 西藏佛教考古研究亦开始取得进展。历史文献学学科点的古文字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同行中有显著特色。中国专门史博士点的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其中区域城市史方向, 是学术界公认的国内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据点。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弥补了国内外对中国区域社会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研究相对薄弱的遗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对西南民族的研究有长期的传统, 基础雄厚, 具有学科优势。区域文化研究方向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有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和港台地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卢剑波等史学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博士培养基地,目前已被国内同行公认为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项 目
2004年

硕士点
8

博士点
10

国家重点学科
1

博士后流动站
1

省级重点学科
4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1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一级学科授予


“211”重点建设项目
1

硕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各专业介绍

博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藏族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重点学科
专门史
2000年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区域历史与宗教文化
2002年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
1996年  
专门史
1999年  
世界史
2004年  
历史文献学
2004年  

35.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2)
研究方向:
1.西南考古                   2.新石器时代考古                      3.商周考古
4.汉唐考古                  5.博物馆学                           6. 美术考古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54 3 考试
考古研究方法论 1、2 54 3 考试
考古文献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西南民族考古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1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2
商周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3
汉唐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4
博物馆学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5
美术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6
必修课 田野调查与发掘 4 72 4 考试
博物馆陈列设计 4 72 4 考试
电子计算机运用 4 72 4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西南民族史 3、4 36 2 考查
中国佛教史(道教史) 3、4 36 2 考查
文化人类学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6.历史地理学(060103)
研究方向:
1.历史环境地理                   2.历史经济地理                      3.历史政治地理
4.历史文化地理                   5.区域历史地理                       6.区域历史地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历史地理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历史文献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历史环境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历史经济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政治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文化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历史地理文献导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城市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民族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人口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地图学与地名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绘图 3、4 36 2 考查
西南地方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以蜀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宁辽金元历史与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7.历史文献学(060104)
研究方向:
1.古文字学        2.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究      3.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5.计算机与历史文献处理研究     6.档案管理              6.版本目录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中国历史文献学 1 72 4 考试
中国目录学 1 72 4 考试
《说文解字》研究 1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甲骨文研读 1、2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1门
两周铜器铭方文研究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读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整理 2、3 72 4 考试
宁辽金元史科学 2、3 72 4 考试
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 2、3 72 4 考试
经学历史 2、3 72 4 考试
儒家要籍研读 2、3 72 4 考试
计算机与历史文献研究 2、3 72 4 考试
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研究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版本目录学 2、3 72 4 考试
中国文献学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儒学文献导读 3、4 54 3 考试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3、4 54 3 考试
档案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4 54 3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4 54 3 考查
基本史籍导读 4 36 2 考查
群经概论 4 36 2 考查
宋辽金元学术史 4 36 2 考查
中国儒家思想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现代文明 4 36 2 考查
专门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比较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中外档案学著作选读 4 36 2 考查
计算机数据文献标准与文献编目 4 36 2 考查
目录基本资料导读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8.专门史(060105)
研究方向:
1.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2.藏族史                 3.民族社会研究
4.中国文化史                               5.中国学术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料导读(含藏文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城市学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区域城市研究 3、4 54 3 考试
社会调查 3、4 54 3 考试
中国社会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思想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3、4 54 3 考试
藏学概论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城市社会学 3、4 36 2 考查
城市管理学 3、4 36 2 考查
民族地区考古发现研究 3、4 36 2 考查
中国民族与宗教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文化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学术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理论及应用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9.中国古代史(060106)
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先秦史                      3.魏晋南北朝史
4.隋唐史                    5.宋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72 4 考试
中国古代史料学 2、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基本史籍导读 2、3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古代史专题 1、2 72 4 考试
断代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盅民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1.世界史(060108)
研究方向: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      2.欧洲文化与欧洲现代化研究                 3.国际关系史
4.世界中世纪史              5.世界近代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世界文明史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欧洲文化与现代化专题 2、3 72 4 考试
西方文化史 2、3 72 4 考试
国际关系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史料选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英国史 3或4 36 2 考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3或4 36 2 考查
意大利史 3或4 36 2 考查
俄苏史 3或4 36 2 考查
欧洲艺术史 3或4 36 2 考查
当代国际政治 3或4 36 2 考查
世界科技史 3或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0.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史籍导读 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1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2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适用方向3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史料研读 3 54 3 考试 适用方向3
必修课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54 3 考试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外近代比较研究 4 36 2 考查
城市学与城市研究 4 36 2 考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0-21 03:08 , Processed in 0.12350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