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世界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5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7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
 1.1 考点归纳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2.1 考点归纳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近代的亚非拉
 3.1 考点归纳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4.1 考点归纳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5.1 考点归纳
 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1 考点归纳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两战之间的世界
 7.1 考点归纳
 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8.1 考点归纳
 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9.1 考点归纳
 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10.1 考点归纳
 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1.1 考点归纳
 1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严格遵循最新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关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要求,共11章,每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点归纳;第二部分为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1)考点归纳部分:按照考纲要求,以权威教材为依据,梳理并归纳核心考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部分:精选了近年来考研历史学统考的部分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对考生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大有裨益;另外还精选了大量典型例题,并给出了解析,对知识点的巩固,对未来考试方向的预测,都颇具针对性。

内容预览
第1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
1.1 考点归纳
一、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与实质
1.文艺复兴的背景
(1)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思想文化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2)14、15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需要为其服务的新文化,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人才;于是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文化运动。
(3)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成为反封建教会文化和构筑新文化的天然素材;
(4)新兴资产阶级暂时还没有新的理论体系,所以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开道锣鼓。
2.文艺复兴实质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实际上这场运动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运动中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3.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
(1)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
(2)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3)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等级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
(4)人文主义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用知识造福于人类。
(5)人文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希望在强大王权的保护下求得自身发展。
4.精神实质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研究与人有关的世俗学问。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资产阶级“人性论”是理论基础。
(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1)意大利虽四分五裂,战争频仍,但是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经济呈现一种特有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2)大量博学多识的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
(3)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罗马文化;拜占庭帝国东学西渐,促进了意大利学者对古典希腊文化的研究与鉴赏。
2.分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为前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
3.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1)文学
意大利前期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①彼特拉克(1304~1374年)
“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有抒情诗集《歌集》。创立了十四行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②薄伽丘(1313~1375年)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③但丁(1265~1321年)
恩格斯评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名作《神曲》。
(2)艺术
①乔托(1266~1337年)
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成就主要是壁画,以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的阿累那教堂壁画最为有名。
②马萨乔(1401~1428年)
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4.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
(1)艺术
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①达芬奇(1452~1519年)
其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有名的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②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
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代表作有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③拉斐尔(1483~1520年)
有“画圣”之称,擅长画圣母像。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像》。
④提香(1477~1576年)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宗教画《圣母升天》最有名。
(2)思想
①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
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
②康帕内拉(1568~1639年)
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5世纪中叶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德意志、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
1.文学
(1)伊拉斯谟(约1466~1536年)
伊拉斯莫把圣经、早期教父的作品以及许多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并对原文作了人文主义解释,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代表作是《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
(2)拉伯雷(约1494~1553年)
继薄伽丘之后享誉欧洲的杰出人文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巨人传》。该作在一定意义上表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原则。
(3)塞万提斯(1547~1616年)
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堂吉诃德》。
(4)乔叟(1340~1400年)
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主要作品为《坎特伯雷故事集》。
(5)莎士比亚(1564~1616年)
莎士比亚的作品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被称为四大悲剧。
2.思想
(1)博丹(1530~1596年)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著有《国家论》(6卷)。
(2)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
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代表作为《乌托邦》(1515年)。
(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恢复了人的地位和尊严,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以及文学著作。
3.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近代自然科学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4.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了经院哲学的一统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1.经济动因
(1)对黄金的追求;
(2)原有商路不通。
2.精神动因
传播基督教思想。
3.物质条件
(1)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2)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
(3)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
4.政府支持
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走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这是因为: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近海。
(2)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大力扶持,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
(3)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1487年,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实际打通了往东方新航路的门户。
2.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渡过印度洋,于1498年到达印度。
3.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
4.1519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发“商业革命”
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
2.促动“价格革命”
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称为“价格革命”。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加剧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阶级分化的过程,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3.掀起殖民浪潮
新航线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体系。继葡、西而起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国家。
4.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四)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1.《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亚、非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冲突不断,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来调停, 1494年6月,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等于3英里)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归西班牙,该线以东归葡萄牙。这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
2.《萨拉哥撤条约》
1529年两国又签订了《萨拉哥撤条约》,规定以摩鹿加群岛以东的17度线为界,划分两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根据两个条约,西班牙几乎独占整个美洲,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瓜分殖民地。
(五)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西班牙
(1)第一个殖民统治中心
西班牙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主要在美洲。1496年,西班牙人在海地岛上建立第一个殖民统治中心——圣多明各城。
(2)灭亡阿兹特克文明
1519~1521年,西班牙贵族科泰斯率领殖民者侵入墨西哥内地,先后两次攻陷阿兹特克人的都城铁诺第兰,彻底征服阿兹特克人国家。
(3)灭亡印加文明
1531~1533年,西班牙贵族皮萨罗率远征军从巴拿马侵入秘鲁的印加人国家,并攻陷印加人首都库斯科城。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侵占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
(4)对美洲殖民地的管理
16世纪初,西班牙成立直接对国王负责的印度事务委员会,主管美洲殖民地事务,还成立贸易专署,负责西班牙与美洲的贸易。西班牙在美洲推行“监护制”(又称“监护征赋制”、“大授地制”),将大量土地和印第安人分给西班牙贵族、宠臣、冒险家和天主教会(称“监护人”)世袭占有,他们有权迫使印第安人劳役和缴纳赋税,有权使印第安人成为基督教徒。
2.葡萄牙
(1)最初的据点
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为了控制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葡萄牙夺取了作为红海和波斯湾锁钥的索科特拉岛和霍尔木兹岛。
(2)殖民亚非拉
①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西北的第乌港打败阿拉伯、土耳其和印度的联合舰队,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霸主地位,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②在远东,葡萄牙殖民者在1543年到达日本,1553年窃据澳门。
③在美洲,葡萄牙人于1500年到达巴西,巴西成为葡萄牙的领地。
3.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1)荷兰的海外殖民
早在17世纪前期,西班牙就失去霸权,代之而兴起的荷兰成为头等贸易及殖民强国。荷兰商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
(2)法国的殖民活动
17世纪,法国在美洲建立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两个殖民地,并且开始征服印度,占领一些贸易站和岛屿,在非洲侵略马达加斯加,占领戈雷及塞内加尔河口。
(3)英国的殖民活动
①17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开始建立殖民地,到1733年已经建立了13个殖民地。
②侵入印度,到1688年为止,在印度已经占领了3个重要据点。
③在非洲占有冈比亚及黄金海岸。
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
(一)欧洲君主专制的特征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是国王个人专权,他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行政、司法权集于一身,并且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统治。
(二)英国的专制统治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大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日益减弱,新贵族控制下的国会对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1.亨利七世时期
(1)1486年,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结婚,从而解决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
(2)1487年和1504年,先后颁布法令,解散大贵族的家臣私兵,平毁贵族堡垒,特设“星室法庭”,可不受一般法律程序的束缚,专门惩治叛乱贵族。
(3)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七世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
(4)亨利七世在地方各郡任命新贵族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
2.亨利八世时期
(1)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至尊”领袖地位,从此,英国教会成为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
(2)同时又进行行政改革,亨利八世首先将原先的国王秘书提高为首席国务大臣,担任首席国务大臣的人都出身低微,忠于国王,是国王的重要辅佐;其次是正式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
(二)法国的专制统治
1.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15世纪中叶,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奠定了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
(2)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打败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消灭了勃艮第公国,进一步扫除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3)到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年)统治时,王权比较强大,三级会议长期停止召开。法兰西斯一世设立的御前会议掌握着行政管理大权,重大问题由他本人和近臣决策。
2.摆脱教廷控制
从15世纪起,法国教会开始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教会民族化。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又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
3.胡格诺战争与《南特赦令》
(1)胡格诺战争起因
加尔文教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教。早在16世纪20年代,加尔文教便开始在法国传播。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并且与专制君主对抗,北方大封建贵族则仍信天主教,他们与王室关系密切,因此打着“保护王权,保护天主教信仰”的旗号,反对南方的胡格诺教贵族。南北两个封建集团的矛盾由教派冲突酿成争夺王权的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62~1598年)。
(2)混战
在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节(8月23日)晚上,天主教徒在王太后的策划下,在巴黎一地就屠杀了2000多名胡格诺教徒,史称“圣巴托罗缪之夜”。
胡格诺派在南方建立了胡格诺联邦,天主教贵族则在北方建立了“天主教神圣同盟”。
1589年,胡格诺集团首领波旁·亨利即王位,称亨利四世(1589~1610年),开始了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1593年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次年加冕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战争遂告结束。
(3)《南特赦令》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同时规定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4.法国专制统治的确立
(1)恢复生产的政策
胡格诺问题初步解决以后,亨利四世一方面清除决策机构里的大贵族反对派,加强王权;另一方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首相黎塞留
1624年,路易十三(1610~1643年)任命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年)为首席大臣。黎塞留执行“国家利益至上”的政策,把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成欧洲最强国视为两项基本国策。
(3)《阿莱斯恩典赦令》
1629年6月,路易十三颁布《阿莱斯恩典赦令》,将政治与宗教分开,大大巩固了法国的统一和君主专制制度。
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九十五条纲论》
针对教皇利奥十世的特使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的行为,1517年万圣节前夕(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他的反对意见《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论纲发布后很快传遍西欧、南欧各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展开。
2.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德意志西部的沃尔姆斯召集首次帝国会议,会上听取了马丁·路德的陈述,此前,教皇利奥十世革除了路德教籍。路德在陈述中坚持自己的立场,声称只承认上帝的话为最高权威。5月25日查理五世签署《沃尔姆斯敕令》,宣布路德不受法律保护,查禁其著作。
3.德国农民战争
1524年德国农民战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袖是闵采尔,他直接领导了图林根和萨克森地区的起义。另外还有两个地区爆发了起义。三个地区的起义在1525年先后失败,但这次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制度。
4.路德教派的确立
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和约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二)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慈温利和加尔文领导了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
1.慈温利
慈温利(1484~1531年),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他的改革被镇压,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2.加尔文
(1)《基督教原理》
在日内瓦,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于1536年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影响重大。
(2)预定论
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以路德的“因信称义”为基础,又吸收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的内容而形成的。加尔文认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上帝事先确定了的。按照上帝的旨意,某些人可以得到永恒的幸福,是为上帝的选民;另一些人则受到永罚,是为上帝的弃民。
(3)仪式与组织
加尔文教的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教会神职人员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英国的亨利八世对宗教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533年亨利八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成了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1536~1539年,又通过了解散修道院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法令。约有2/3的教会土地被转到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结果既充实了国库,又使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得利,他们更加拥护王权。
2.《三十九条信纲》
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年)期间,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规定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称英国国教会,又称“安立甘教会”或英国圣公会。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至此,教会成为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工具。
随着英国国教(安立甘教会)的建立,世俗的英国国王取代罗马教皇成为本国的最高首脑,英国教会实现了与罗马教廷的完全决裂,这极大地加速了英国民族国家发展的步伐。
(四)罗马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的让天主教会如临大敌,罗马教廷成立耶稣会和召开特兰托会议以挽回败局。
1.耶稣会
以反对宗教改革、保卫教皇和传播天主教为目的的耶稣会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于1534年创立。他着手编写的《精神训练》(又译《神操》)奠定了耶稣会的思想基础。耶稣会的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的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在组织方式上,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
耶稣会开展的活动有:
(1)修建教堂、创建学校,与俗人交往,深入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上层社会中进行活动,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施加思想影响。
(2)有时甚至采取暗杀手段对付欧洲新教的君主,如1594年在法国阴谋暗杀亨利四世。
(3)少数耶稣会会员到东亚、非洲及美洲传教。其中包括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2.特兰托会议
在1545年到1565年间,天主教会代表在特兰托召开多次会议,这些会议是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形势所迫使的,目的在于革除天主教内部的弊端: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等。
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会宣布:所有的新教都是异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教皇拥有最高权威,只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靠教会神父施行“圣礼”才能得救。同时,异端裁判所对异教徒实行恐怖政策,并执行书刊检查的任务。
五、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
(一)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的定义
重商主义流行于16~17世纪,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是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国家狂热追求金银货币的要求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
重商主义主张:
(1)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
(2)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3)利润只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
(4)对外贸易的原则应是“少买多卖”;
(5)国家还应干预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
2.“货币差额论”与“贸易差额论”
(1)早期重商主义
着眼于货币,又称“货币差额论”,代表作是《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2)晚期重商主义
着眼于对外贸易,亦称“贸易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和法国的柯尔培尔。
3.重商主义的意义
重商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促进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已变成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体系逐步瓦解。
(二)商业战争
15~18世纪,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以取得军事上和商业上的霸权地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五个殖民强国,在世界各地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1.《航海条例》与英荷战争
为了削弱荷兰在殖民活动中的垄断地位,1650~1663年间,英国连续颁布了3个《航海条例》,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往和输出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船载运。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三次对荷战争,最终迫使其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英国从此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英法争雄
(1)英法争霸的过程
英法争霸一共经过四次重要战争:
①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
为了阻止法国不断增长的扩张野心,1686年,荷兰联合奥地利组成奥格斯堡联盟,参加者还有西班牙、瑞典等国。英国也站到奥格斯堡联盟一边反对法国。这次大战从陆地到海洋几条战线同时进行,法国在陆战中多次获得胜利,但在海上却受到英国舰队的重创,1697年签订了《莱斯威克和约》,英国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同法国签订有利于英国的商约。
②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根据亲属关系,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堡王朝都有继承权。因此法奥两国展开激烈争夺。法王路易十四宣布立其孙为西班牙国王,称菲利普五世,同时侵犯西班牙领地尼德兰。法奥之间最终爆发战争。英国和荷兰加入奥地利方面对法作战。
英国一时难以打败法国军队。于是,英国率先与法国秘密谈判,并于1713年签订《乌得勒支和约》。奥、法也于1714年签订《拉斯塔德和约》。在这次战争中,英国扩大了殖民地、确保了海上优势地位,而法国的势力却大大削弱。
③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
1740年,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后没有男嗣,遵照先皇旨意,长女玛丽亚·特丽萨继位,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拒绝承认玛利亚·特丽莎的王位继承权,并出兵占领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地区,双方发生战争。
法国、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国都站在普鲁士一边。英国为了对抗法国,与俄国、荷兰等国支持奥地利。这场战争从欧洲大陆发展到美洲及南亚次大陆,形成一场欧洲规模的大战。
1745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与之签订《德累斯顿和约》,夺得上西里西亚。依据1748年的《亚琛和约》,玛丽亚·特蕾西亚获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却丧失了大片领土。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后,成为欧洲强国。
④七年战争(1756~1763)
七年战争是英法争霸中一次决定性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玛丽亚·特丽萨与普鲁士争夺西里西亚。战争发生以后,法国、俄国、瑞典和萨克森支持奥地利,英国则支持普鲁士。交战双方在大陆、北美洲和印度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英国利用普鲁士在陆上牵制法军,自己则在海上给法国舰队以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以法国失败告终。1763年两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几乎丧失在印度的所有领地,仅保留南印度本地治里等5个沿海的不设防城市。通过七年战争,法国失去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英国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2)英国战胜法国的原因
①英国自17世纪以来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而法国却对此重视不够。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直到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
②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有30万英国移民聚居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只有两万人散居在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英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③英国的工业发达且以纺织品及金属制品为主,矿产业也有很大进步,而法国工业倾向于奢侈品的生产。英国工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也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
④英国向来重视海军的建设,到18世纪英国海军之强在欧洲首屈一指。英国海军在英法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切断了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使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六、科学革命
(一)天文学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是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控制独立发展的标志。
1.哥白尼(1473~1543年)
近代早期波兰天文学家。他在观察天象的过程中形成“日心说”体系,并出版代表作《天体运行论》。这不仅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自然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
2.布鲁诺(1548~1600年)
近代早期意大利唯物论和无神论者,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他阐述和捍卫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的新理论,强调物质和形式不可分割以及物质的不可创造性。他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到处宣扬唯物主义世界观。1593年被宗教裁判所逮捕,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3.伽利略(1564~1642年)
近代早期意大利科学家。他接受了太阳中心体系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推论,在天文学和动力学方面完成了重要的发现。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把它用于天体测试,从而为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创了认识手段上的新纪元。
4.开普勒(1571~1630年)
近代早期德国天文学家。他曾做过天文学家第谷的助手,并运用第谷留下的数据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定量化和精确化,正确描述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过程和规律,为日心说的最后确立和天体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生命科学
1.比利时医生维萨里(1514~1564年)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于1543年发表了解剖学专著《人体结构论》。书中纠正了古希腊学者盖伦解剖学中的许多错误,对于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英国心理学家哈维(1578~1657年),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一书。他在书中论证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一发现使生理学发展为科学,哈维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
3.雷文·胡克(1632~1723年)发现精细胞,又发现原生动物,即单细胞有机体,甚至发现了细菌。
(三)新哲学的兴起
新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法国的笛卡尔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
培根的重要著作有《崇学论》和《新工具》。他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重视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他的名言。又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科学)和启示真理(宗教),主张两者互不干扰。他还提出了归纳法。
2.笛卡尔(1596~1650年)
(1)“二元论”
笛卡尔主张用“怀疑”的方法审查过去的一切。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提出“二元论”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有两个,即物质和心灵。二者互不依赖,独立存在,两者皆受上帝支配。他的哲学体系可划分为“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两部分。
(2)“二元论”思想的影响
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唯心主义观点被法国神学家发展为僧侣主义,而唯物主义观点则为18世纪百科全书派奠定了基础。
3斯宾诺莎(1632~1677年)
荷兰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主要著作有《神学政治学论》《伦理学》和《知性改进论》等。斯宾诺莎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把他的二元论改为一元论。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出发,他提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唯一的、永恒的实体。他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学宇宙观,对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7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02:27 , Processed in 0.10192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