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28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出版管理体制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书业企业战略管理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书业企业组织管理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书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书业企业质量管理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书业企业资源计划(ERP)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朱静雯主编的《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朱静雯《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出版学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出版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4)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视频讲解和真题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内容预览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书业企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书业企业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是从书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书业企业管理学一方面探讨如何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效地应用于书业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则研究书业企业管理实践的特殊性,以充实管理学的理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一、管理的内涵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便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管理是一种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动态过程;
(2)管理是有目的的,这一目的与管理者欲达成的目标有关;
(3)实现组织目标是需要资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达成组织目标需要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
2.管理的特性
(1)管理活动的内容
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不能或缺的,但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管理活动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③管理活动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
④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管理的特性
①动态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源于两个方面:
a.管理活动运行的环境与组织是变化的;
b.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
②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活动分为两大类:
a.程序性活动,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就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
b.非程序性活动,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
③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
a.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的;
b.管理的经济性体现在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其所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
c.管理是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而选择不同资源以及整合的方式,也存在成本问题。
④创造性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源条件等状况下,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创造性和技巧的发挥密切相关,成功的管理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风格的选择也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
3.管理的目标
(1)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连接在一起的,具体管理活动必定有一个欲实现的目标,它使这一具体的管理活动成为必要。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规定了它行进的方向,而这一方向又必须符合组织总体目标的规定。组织既定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目标而逐步实现的。组织既定目标可按层级纵向分解或按不同领域横向分解,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具体管理活动的目标,又可以通过集合构成组织既定目标。
(2)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功利性是指组织既定目标设定的核心特性。非功利性则是指在组织既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
(3)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根据组织的终极目标,可以将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保值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市场这一绩效指标来衡量;而非营利性组织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定性的和相对主观的指标加以衡量。
(4)投入与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进行运转,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组织获得这些资源的过程构成了组织的“投入”,对所获资源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果,统称为组织的“产出”。大部分产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①产量与期限。产量是从生产多少产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项目来反映产出水平的。产品的数量可以用实物指标或货币指标(产值、销售额)来衡量。
②品种与质量。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项目,都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质量和品种是对产出更内在、更本质的规定。
③成本。将产出控制在一定成本之内,这种控制通常是建立在单位产品或服务预算的基础上的。
(5)效率与效果
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可以用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efficiency)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它可以用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来衡量,这些是对组织效率性的衡量。由于组织获取资源是有代价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关心这些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同样的投入能获得更多的产出,就体现了高效率;同样,如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同样的产出,也体现了高效率。高效率必须建立在组织目标正确的基础上,这个正确目标就是效果(effectiveness)。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利润率等。
4.管理的职能
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管理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即为管理过程。
(1)管理过程中包含着巨大不确定性的原因
①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这是指确定客体的条件是不确定的。
②管理运行时空的不确定性,管理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的,这种时空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时空本身也在随着管理过程的展开而不断运动。
③管理效果的不确定性。管理主体必须寻找一些方法和手段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这些方法和手段就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它们被称作管理的职能。
(2)管理的具体过程
①计划
计划(plan)是确定组织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的过程。从计划的定义可以看出,计划既涉及目标的制定(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a.计划的作用
第一,计划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方向。当所有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时,他们才能协调行动,互相合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计划通过督促管理者来预见变化以及变化的冲击,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
第三,计划可以减少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能够预见行动的结果。
第四,计划还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行为。
第五,计划通过设立目标和标准对管理过程实施控制。
b.计划的分类
计划可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具体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一,战略计划(strategic plans)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作业计划(operational plans)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
第二,短期计划(short-term plans)指一年以内的计划;长期计划(long-term plans)指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划。
第三,具体计划(specific plans)是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也不会引起误解的计划;指导性计划(directional plans)是指规定一些一般方针的计划,它指出重点但不把管理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是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②组织
组织(organize)职能决定了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层级上制定。
③指挥
指挥(command)是指领导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地去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指挥包含四个方面的功能:
a.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指导组织内全体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b.调动组织内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c.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降低内耗;
d.督促组织内成员尽自己最大努力,按照组织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④协调
协调(coordinate)是指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的一种活动,也是将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各自工作主体的行为进行有序统一的活动。专业化分工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也导致了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配合问题的出现,如果配合不好,则可能使组织总体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负效应。为了防范不同工作主体之间配合不好这种状况的出现,就需要对不同工作主体进行协调,以消除由于专业分工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⑤控制
控制(control)是监督各项活动的实施,以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项行动的方向与组织的既定目标保持一致。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越容易。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分别对生产作业活动的管理、组织的一般管理、行政性组织的设计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1)科学管理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这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理论,其核心是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科学管理的核心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四原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定额,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其劳动技能,使其能够按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操作。
③真诚地与工人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④管理者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2)一般管理理论
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书,在书中他提出了各类组织管理的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法约尔将工业企业中的活动分为六大类,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生产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本身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他认为成功的管理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够在管理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他所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是:
①工作分工。工作分工的专业化可以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②权责对等。管理者必须拥有命令下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又必须与责
任相匹配
③纪律。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管理组织的规则,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对组织规章有清楚的认识,明智地运用惩罚,以对付违反规则能行为。
④统一指挥。每一个雇员应当只接收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
⑤统一领导。每一组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雇员或雇员群体利益不应当置于组织利益之上。
⑦报酬。对雇员的劳动必须付给公平的报酬。
⑧集中。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是集中还是分散,只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每种情况下最适合的集中程度。
⑨等级链。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代表了一个等级链,信息应当按等级链传递。但是,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延误,则允许横向交流,条件是所有当事人同意并通知各自的上级。
⑩秩序。人员和物品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公平。管理者应当友善地和公平地对待下级。
?人员稳定。雇员的高流动性是低效率的,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务的空缺。
?首创精神。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他们的计划,这将会调动他们的热情。
?团结精神。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与团结。
(3)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他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一种权威结构理论,并依据权威管理来描述组织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种被他称为官僚行政组织(bureaucracy)的理想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有着明确的等级关系、详尽的规章制度以及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人员的正规选拔及职业定向等特征的组织系统。对于这种组织的管理,他提出以下6条原则:
①劳动分工。工作应当分解为简单的、例行的和明确定义的任务。
②职权等级。公职和职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③正式的选拔。所有组织成员都是依据培训、教育或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
④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为了确保全体雇员活动的一贯性,管理者必须制定正式的组织规则。
⑤非人格性。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应避免掺杂个性和雇员的个人偏好。
⑥职业定向。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就。
以上三种管理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把组织中的人看做“机器”,忽视了它们作为“人”的需要和行为;二是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只关注组织内部的问题。
2.行为管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中期,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管理理论,这些学说和理论开始注意到“人”具有不同于“物”的特殊性,需要管理者采取不同于物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中,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人际关系学说”和道格拉斯?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最具代表性。
(1)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ies)开始于1924年,是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设在伊利诺州的霍桑工厂中实施的,也称霍桑试验。实验是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工作环境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假设,进行照明度与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试图通过对照明强弱变化产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合理设定工作条件提供依据。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其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和心理方面去努力。
②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的制约,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③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团体外,职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该像霍桑试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上的沟通。
(2)人性假设理论
1957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克雷戈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一文,提出了人性假设理论。麦克雷戈认为,管理者对员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相应地,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他将这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为“X理论”和“Y理论”。
①X理论的内容
a.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b.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c.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d.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基于这种对人做出的“性本恶”的判断,管理者必然会在管理中对员工采取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迫使他们工作。
②Y理论的内容
a.一般人天性并不好逸恶劳,工作中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理解。
b.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以说它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
c.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能主动承担责任,不负责任、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d.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e.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上会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式的管理方式,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条件。
3.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又称为运筹学或定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1)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①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②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
③依靠数学模型,即以数学形式来表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建立合适的模型就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条件;
④依靠计算机运算,从而得出量的结论。
(2)科学管理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
这可以分为两大类: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其中又可各自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两种。目前,管理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数学摸型有:
①决策理论模型;
②盈亏平衡点模型;
③库存模型;
④资源配置模型;
⑤网络模型;
⑥排队模型;
⑦模拟模型。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28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10:58 , Processed in 0.08256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