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0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75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2章 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3章 鲁 迅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4章 郭沫若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5章 茅 盾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文学研究会及创造社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7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8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9章 巴 金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老 舍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沈从文与“京派”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5章 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6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7章 解放区的创作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8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第19章 结语 从现代到当代:30年文学的承载与余响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刘勇、邹红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语言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
1.第一个10年
第一个10年是从1917年到1927年,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且深远,因此通常称这10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10年
第二个10年是从1928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10年
第三个10年是从1938年到1949年,一般称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三)意义
现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
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10年
中国现代文学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沉重思索与探寻。
(一)三个十年
1.第一个10年
(1)地位
第一个10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2)进程
①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②发展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③高潮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高潮。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3)实绩
①小说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①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
②在描写农民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整个封建旧制度,具有更为强大的批判力量。
③知识分子的生活、探索和思考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5)成果
①文学社团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文学界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a.表现
重要的社团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风格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
b.意义
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风格流派,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②风格流派
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③文学格局
这一时期新文学作家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译介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而扩大了新文学的艺术视野,开通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联系的格局。
(6)局限
①一些作家生活视野还较狭窄,不太熟悉自己以外的天地,小知识分子自我表现的情绪成为一时的风尚。有些作品还不同程度地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
②在译介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有些译者未能很好地区分精华和糟粕,缺乏应有的分析批判能力。
③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某些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而这又影响了文学创作更好地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
2.第二个10年
第二个10年(1928~1937)的文学,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1)特征
这一时期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①左翼文学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②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③众多的社团流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2)活动
①1928年前后,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创造社和太阳社作家,开始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并得到了广大进步作家的积极响应。
②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把革命运动推向高潮,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3)成就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显著增强。
①很多作家注重正面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经济、文化侵略的罪恶,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革命者的形象和底层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形象的塑造,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很多作品开始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4)代表
①左翼文学
a.茅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子夜》
b.蒋光慈、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作家的创作
②非左翼文学
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现实主义、民主主义作家也创作出了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和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作品。
a.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曹禺的《雷雨》《日出》。
b.沈从文的《边城》以及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大河小说”。
c.以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
d.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等。
(5)局限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普遍超过了上一时期,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①有些作品生活实感较弱,革命者和劳动群众的形象塑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化的弊病,有些人物形象血肉不够丰满,甚至单薄苍白。
②一些作品虽反映现实较为及时,但缺乏精细的艺术磨炼,显得较为粗糙,以致影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3.第三个10年
第三个10年(1938~1949)的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前期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此时,广大作家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
①特征
围绕抗日救亡运动,文艺界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和一系列历史剧。
②代表
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2)后期
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等区域。
①解放区
a.文艺思想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b.代表
在文学创作中,新文学以来前所未有的新主题、新题材、新形式纷纷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显示了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②国统区和沦陷区
a.特征
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作家的创作主要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展开,出现了大量具有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
b.代表
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影响较大。
c.意义
第一,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第二,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风格独特的作家作品,也显示了现代文学的多向度发展。
第三,国统区很多作家在艺术风格上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总特征
1.文艺思想斗争
除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是在激烈和复杂的思想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1)表现
①20世纪20年代有与“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现代评论派”等文学思潮的斗争。
②30年代有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以及“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思潮的斗争。
③40年代有与“战国策派”“戡乱文学”等文学思潮的斗争。
(2)意义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正是在同形形色色的文学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发展、成熟、壮大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也是一部文艺思想斗争的历史。
2.古今中外的交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五四以来的现实生活为土壤,但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和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在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相交融的过程中建立民族新文学的历史。
(1)与中国民族文学遗产保持承继的关系。现代文学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且直接以近代文学为其先导。广大现代作家身上厚实的古典文学根基,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新文学创作。
(2)汲取世界文学潮流中有益的成分。现代作家又广泛译介了世界各国文学,打通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道路。这种介绍在思想倾向、艺术观念及创作技法上,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革命现实主义
(1)时代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30年,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
(2)表现
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虽然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但总的说来,是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流,为人生、为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渗透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各个层面。
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王瑶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一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线索。
1.《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末一节,曾经“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这可能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形成进行历史考察的最初尝试。
2.《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朱自清1929年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对以后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富有启示意义。
(1)研究对象
《纲要》首先以作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着眼点
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3)体例
《纲要》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文学史体例。
3.《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出版,蔡元培、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等,分别为全书和各卷写了长篇导言,对五四和第一个10年间的新文学分门别类地作了系统分析和历史评价。
4.现代文学史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以高等院校教材形式出版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如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专业队伍,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5.文化批判运动与文革危机
1957至1958年的“文艺战线的一场大辩论”、“再批判”,以所谓“文艺上的无产阶级路线和资产阶级路线斗争”作为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在文革中,在“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影响下,30年的现代文学史只能研究鲁迅一人。政治斗争的需要代替了科学研究,滋长了与马克思主义根本不相容的实用主义学风,讲假话、隐瞒历史真相,以致造成了现代文学史这门历史学科的极大危机。
6.一些重要的问题
(1)80年代初期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变化问题
王瑶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与变化给予了及时的概括,认为“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可以说有两个方面。
①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的逐渐深化,并由之带来研究格局的突破与研究方法的变革。
②对‘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和变化,并由之带来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变革”。
(2)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问题
对现代文学的历史考察,目光只囿于30年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者必须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把目光只限于30年的范围。
(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于1979年创刊。它所刊出的文章,是衡量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现代文学研究近20年的发展轮廓。
1.作家作品
以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前一个10年有600多篇,占全部篇目的2/3,有专文或者专节论述的作家达到140人。
2.社团流派
以文学社团、流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在前一个10年共有80篇
3.文学体裁
从所研究的文学体裁来看,前一个10年的小说研究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249篇,诗歌研究102篇,戏剧研究64篇,散文研究52篇。
4.历史时期
从论文涉及的历史时期来看,前一个10年,研究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的论文最多,研究现代文学第一个10年的次之,研究现代文学第三个10年的最少。
四、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看待学术研究的姿态问题
学术研究的姿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什么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学术研究。
1.前提
文学史写作到底是以“文学”为前提还是以“史”为前提。事实上,无论人们怎样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史写作当然应该坚持以文学为前提,以文学本身的价值为前提,否则无以区分“重要作家”和“次要作家”。
2.背景
即对文学史写作背景的质疑。关于文学史写作的理论预设,历来有两种倾向。
(1)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倾向追求“纯文学”的境界,但这种追求到达一定程度就明显表现出缺乏时代历史底蕴的局促。它在消解某些“非文学”因素的同时,也往往把文学自身的意义消解掉了。
(2)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倾向把文学完全当成民族或国家的附庸,民族或国家借助文化包括文学来加强和巩固自身的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于强调民族主义,就有可能导致对文学自身的粗暴干涉和删改。
(二)如何评判文学本身的学术价值
应该对文本的外延和内涵做一些界定,文本不一定就仅仅局限于作品和研究论著本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本的开放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文字这种表现形式。在语言艺术被大量转换为视觉艺术的情形下,死守着文字文本显然是十分被动的。
(三)如何真正回到文学自身
回到纯文学中来,是学术界长期追求的方式和目标之一。这对于净化文学史研究的纯度,切实注重文学本身价值和意义的开掘,而不是过多地使文学史纠缠甚至陷入到诸如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等里面去,的确非常重要。
(四)对所谓“文学现代性”的提法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清醒
“文学史写作——现代性文学”的提法并不一定是准确的和正确的,特别是对于将文学的“现代性”当作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的理论导向,则更应该保持冷静而理智的头脑。
(五)如何真正有效地打通近、现、当代中国文学史
虽然将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开阔的视角,但如何真正将近、现、当代三段文学史有机勾连在一起,并真正开掘现代文学的历史蕴藏,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将三段文学史焊接在一起就能够完成的。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明显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因而这一段文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新旧文学的冲突与承传
1.原因
(1)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体现出全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崭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
(2)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与它几千年的文学母体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2.表现
(1)开创者
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们,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他们不但是新文学的举旗人,而且也是国学大师,极大地推进了国学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
(2)现代小说
①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中国现代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展示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
②现代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有所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
(3)现代诗歌
①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对传统旧诗的反叛中出现的。
②现代新诗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诗歌的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感时忧民、愤世嫉俗的传统精神,更是在深层次上对现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
(二)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
五四前后,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表现
自晚清以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逐渐进入繁荣阶段。
(1)从1896年至1916年的20年间,共翻译外国小说800种左右,特别是林纾等人的翻译大大提高了外国小说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外国诗歌、散文、戏剧作品的翻译成就也很大。
(2)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更有大量外国文学被介绍进来。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
2.影响
(1)积极
总的来说,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介绍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①晚清翻译文学的繁荣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而且也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新文学的作家作品甚至是在外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
②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帮助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
(2)消极
①许多人当时还分不清外国文学中的精华与糟粕、积极部分与消极部分,因此在译介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推荐了不少平庸的作品。
②有些新文学拥护者盲目鼓吹“全盘西化”,提倡所谓“欧化的白话文”“欧化国语文学”,给新文学的发展带来过消极影响。
(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有自己的根本特质: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这种特质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四)对个性与人性的追求及对自身的剖析与批判
以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最犀利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又最无私地解剖自身的弱点,最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75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13:55 , Processed in 0.11261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