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教育学专业课部分真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yn598 发表于 10-4-30 20:5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辨析题。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此题观点存在偏差。     
首先,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其次,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教学中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智力和体力,还有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这种观点会忽视学生的主动学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还是走以往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此命题不够正确,有所偏差。

47.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苦丁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因此,此命题错误。

48.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错误。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高智力不等于具有高创造力,高创造力也不等于具有高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摧毁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此命题错误。

[ 本帖最后由 lyn598 于 2010-4-30 21:05 编辑 ]
沙发
282572446 发表于 10-5-2 12:19:3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可以复制的~O(∩_∩)O哈!
板凳
zxue09 发表于 10-5-3 20:06: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真有用呢
地板
 楼主| lyn598 发表于 10-4-30 20:55:13 | 只看该作者

2010教育学专业课部分真题及答案

三、简答题。
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要发挥主要作用的条件。
答: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是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二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三是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个性的作用;四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但是,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把教育看成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求学校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二是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的、社会的以及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等等。只有把握了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50.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理论”的指导目标和内容。
答:全人生的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全人生指导教育的出发点是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过革命的人生;目标是要对青年全面关心、教育、引导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作用。具体内容为①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公民生活、劳动生活和文化生活四方面;③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51.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赫尔巴特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即: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1)明了(或清晰),当表象呈现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或联想),新表象进入意识阈引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需要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由谈话。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以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52.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者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的观念。

53. 列举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以及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教育研究的假设就是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所预先赋予的答案或假定性的说明。
(1)因果式研究假设。因果式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赞可夫的“教学能够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IQ和学业成绩是正相关”等,都是因果式的研究假设。但是,在教育研究中,各种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唯一的因果性,有时候“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2)差异式研究假设。差异式表示所研究的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有无差异,有时也叫比较研究。比如,“农村和城市对学生某一学科有无差异”、“性别对某一学科的喜好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有无差异”等。
(3)函数式研究假设。函数式表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怎样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个人的教育程度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等。
假设应该用陈述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混地表达出来。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假设只能是陈述式的,而不能是发问式的,这是研究假设的表述的基本要求。这就是一般表述和科学假设表述的区别,当研究者还没有明确变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时,便可以以发问的形式向自己提问,比如“IQ和学习成绩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而当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之后,他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猜测性的认识,这时候,他就可以建立起科学的假设(陈述式),比如“IQ和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总是正相关。”

四、论述题。
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列出了以下图表,提出了人力资本原理,根据材料分析。
()
国家        1850        人均国民收入
        识字率        富裕程度        1913年        1970年
瑞典        70%        低        613        3240
挪威                低        580        3410
法国                高        940        2540
英国        50%        很高        870        2654
比利时                高        760        2641
西班牙        低于50%        低        450        2504
葡萄亚                低        536        2361
意大利                低        487        2847
(1)根据数据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特点。
(2)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特点。
答:(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各国经济增长路径和速度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的结果。识字率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就可能快;相反,识字率水平低的国家,尽管有的起初收入水平很高,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能越慢。人力资源要经历较长的培育周期,正如俗话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储备充分的国家,发展的后劲较足。例如,在1850年识字率在70%的国家,瑞典和挪威的富裕程度都为“低”,与1850年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三个国家的识字率均低于%50)的富裕程度相当,但是到了1913年,前者与后者的人均国民收入开始分化,但是并不明显。到了1970年,则1850识字率在70%的瑞典、挪威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当时识字率在50%的英国与比利时,这是人力资源储备充分国家的后来居上,同时,瑞典语挪威的人均国民收入大幅度超越了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
(2)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有如下影响和特点:第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专业和职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第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科学基础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借助人的掌握。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学技术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55. 根据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对比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答:(1)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主要采取了:第一,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第二,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4)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第三,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
中国的洋务教育采取了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清政府开办了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军事(“武备”)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第二,1872—1875年,由陈兰彬、容闳为监督,每年派遣30名幼童到美国,四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这些学生处在美国学校学习外,并须在留学监督指导下,学习《孝经》、《五经》等,遇到节日,还要宣读《圣谕广训》,早晚拜孔子神位。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在派遣幼童留美之余,又从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首批学生5人于1875年赴欧留学。留欧学生中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另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部分赴德国学习兵技。
(2)在总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第一,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在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中日两国分别出现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思想。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第二,在改革的方法内容方面,都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方法。但是同时,日本关注女子教育,但是洋务教育中对于女子的教育依旧没有提上日程。
第三,都注重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建立新式学制。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意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努力把教育与洋务运动的需求相结合起来。在日本,明治改革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提到确保国家未来前途的战略位置;接着派遣庞大的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是在危机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政府把教育改革摆到重要的位置,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使教育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在教育行政力量方面,日本有中央政府的官方学制作为指导,而中国只有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指导思想,这明显弱化与日本的改革。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在洋务派的极力张下进行的,它只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因为改革是在借助皇权的力量进行的,它没触动社会政治基础。明治维新期间,文部省在制定育政策、法规,发展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在中集权的控制下,教育行政机构通过立法和宣传工作,鼓励或强迫民众子女上学。教育行政作用使得教育改革始终保持强有力的领导。

56、必选论述题。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A、  学生上课做鬼脸,老师不理他,学生便觉得无趣,不再做鬼脸;
B、  学生违反学校规则,老师让他在教室后边独自站立,
C、  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老师给予了严厉批评
D、  两个学生吵架不止,劝阻也无用,老师就让他们俩吵,同时让其他同学不要说话,就看着他俩吵架,后来学生便自动不再吵架了
E、  学生爱讲闲话,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讲闲话时,老师便给予了表扬。
分析老师上述行为的心理学依据。
答:这是教师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塑造良好行为或者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系列措施。行为矫正,也称行为治疗,是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中推衍出来的,被用于广泛多样的行为问题上面。行为矫正是把异常行为看作是个体通过社会经验和强化历程而获得的。行为矫正的目标是引起新的学习,或是教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而过去缺少的行为,或是改变、取消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行为矫正被用来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顺应不良问题。在行为主义看来,学校教育中的学生顺应不良的行为,是可以用某种社会刺激和伴随而来的强化物控制的。为了除掉异常行为,用认可行为来替代它们,应当找出其控制作用的刺激或强化物,加以消除和改变,使得异常行为不再生效,或使得认可行为相应增强。上述行为教师的心理学依据为:
AD中的教师是利用消退来处理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是指废除可以使顺应不良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这类行为出现的频率。
BC中的教师是利用惩罚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惩罚是指当出现某一不良行为对其给予厌恶刺激,可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D中的教师利用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部相容的反应是指把不强化一个不合要求的反应与强化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合乎要求的行为结合起来,借以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

Ⅱ、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华老师带领两个班,每班有约90%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李老师在上课中逐渐发现这些子女握笔姿势不正确还有其他问题。李老师于是对部分这些子女的家长进行了家访,并询问了学校的其他老师,她发现:这些孩子英语最差,语文较差,数学一般。于是李老师决定以“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但是她咨询学校教研老师时,教研老师建议采用行为研究。李老师犯愁了,不知道应该采取哪种方法。
(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
(2) 你帮助李老师选择一种研究方法,结合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主体进行原因分析。(该部分的答题可选用2010年凯程密卷中的答案,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
答:(1)上述案例中李老师采取了观察法、调查法中的访谈等研究方法,还部分设计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研究,建议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握笔姿势的问题,从李华老师的研究目的来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亦与实际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李华老师能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结合在一起,克服了研究者与行动者分离的现象,使用行动研究更加切合其实际。此外,从研究主体来看,李华老师和务工人员子女都是学校中的真实存在,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现实性,从而使行动研究更加利于开展。
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性的探究,是有系统地进行数据收集与研究,有目的地参与实际行动以求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过程。李华老师可以拟定最初的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行动后观察、最后反思结果,对于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矫正务工人员子女的握笔姿势。李华老师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遵循基本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 本帖最后由 lyn598 于 2010-4-30 20:56 编辑 ]
5#
爱悦晨 发表于 10-5-22 20:16:25 | 只看该作者
太谢谢了,不用小号考元。
6#
爱悦晨 发表于 10-5-22 20:18:15 | 只看该作者
我都是穷鬼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13:53 , Processed in 0.08549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