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信息] 09年实验心理学新增考点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ueeryuan 发表于 08-8-26 16:1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第四专题 实验研究的效度

新增知识点

1.构想效度

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对所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想的全面性。构想效度不仅涉及因果关系的构想,也包括所有有关变量的构想。变量理论上的定义无法十分全面,只能以多数人可接受的定义对之进行构造和界定。

影响构想效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构想之代表性不充足,二是构想之代表性过宽,以致包括了无关事物。下面具体讨论研究问题的概念与构想间的一致性,而对构想与构想之间的推广问题则较少涉及。

(1)操作化前对构想的分析不够完整,这样便造成对概念具体操作选择上的片面。例如态度系指对某事物较长期的反应,但一般量表往往只能测量一短时间内的反应,由此种量表所获取的资料是否能代表真正态度,其构想是值得考虑的。为避免这一问题,最好先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概念的确切含义,确定其定义,然后将量表的效度或所选择的操作作比较。

(2)单一操作的偏差。如只选单一的操作或量表,代表自变量或因变量,往往不能完整的代表该变量的全貌。如果仅代表自变量的操作还情有可原,因实验设计包含较多的自变量操作,会不经济。但代表因变量的操作应能尽量包括各种不同的量表.这样才能包括构想的全貌。

(3)单一方法的偏差,是指测量同一个特质所使用的不同搜集资料工具或方法,例如是用问卷法、仪器测量法、文献法、访问法等不同方法,以及呈现同一种刺激、记录同一种反应的不同方式,而引起构想效度改变的问题。所谓记录方式不同,指应用访问法时是用纸笔记录还是录音记录,问卷或量表的答案方式是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还是用答案纸答,是纸笔测试还是用计算机测试,问卷法的问题形式(正问或反问)等等。总之,是方法实质内容以外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与研究问题无关,却是随内容并存。被试者可能因对这些额外问题的变化,而导致对内容的反应不同。

(4)被试在执行实验时对假设的猜测,称作“要求待征”。即被试在接受实验处理时,常主动和其他被试进行比较,对所接受的实验处理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常产生不自然的反应,使结果无法单纯。有时,对所接受实验处理的目的也加以猜测,并朝实验者所期望的行为方面去反应,这时很难获得被试的真实反应。控制这一因素的适当办法是尽量使假设难以猜测,或掺杂其他无关活动,或用双盲实验法。

(5)被试对被评价的不安感。凡人总是不喜欢被他人评头评脚,尤其是在接受人格方面的测量时,被试往往对社会称许性较大的题目,用讨好的方式表达,因此,这种反应不是真正构想的一部分,而是对真正构想的一种混淆。最好能使被试在不知道的情景下充当被试,或用不记名的方式,或使具有相同社会称许性的问题配对,采用迫选法,使其只能选一个,或降低社会称许性的表面效度,才能控制此因素。

(6)实验者的期望效应。此因素易导致被试者对实验处理产生一种不自然的反应,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控制的方法之一是使实验者不知实验目的,因而无所期待,即双盲实验法;二是实验设计时加入假的目的,使实验者有假的期待;三是将不同程度的期待加入实验设计,以便分析期待的影响。

(7)混淆的构想和构想层次。有些自变量的层次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有些可能没有影响,特别是当间断性的层次来自连续性的自变量。例如,学校可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两个间断性层次,而年级则是连续变量。若研究者只依一类学校得出年级与教学方法的效果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将结论推广到线上的其他点或其他层次,显然会导致构想不确切。控制此因素的方法是在实验中包括很多自变量层次,并测定各自不同的反应变量效果,了解两者关系之间的真正构想。

(8)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被试如不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时各种反应效果往往混在一起很难分辨,控制的方法是让被试只参加实验中的同一种处理,或将不同实验处理加以控制,以便做个别分析。

(9)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此因素包括前测或再测影响实验处理的效果。有的被试对测试已司空见惯,因而影响不大。但测试方式特别新奇或怪异,研究者应设法防止此因素产生。控制前测的作用,在实验设计中可加入无前测组。控制再测的影响,可以在每一再测中,加入一个独立组,便于分析每一次再测试的影响。

(10)构想与构想间有限制的推广力。为使研究结果有用,研究者应设法搜集多个因变量的资料,因为每一个实验处理往往能有多个因变量,就是同一因变量也会有多种测试方式。因此,甲乙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能应用在甲丙两变量之间的关系上,无论乙丙两项如何类似,为避免此因素的限制,研究者应对研究题目仔细分析,寻求所有有关变量,并将重要变量加入实验中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各变量构想关系的全貌。



2.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内在效度是总体参数(真值)与有系统偏差的实验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若没有系统误差,两个总体参数之间应该无差异。而统计结论效度所指的统计量,是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所计算的统计量,二者是不同的。这不同的统计量是否能代表其总体参数,例如一个按几何级数变化的数据,若用几何平均数计算统计量,就可能较好地反映总体参数的情况,若选算术平均数作为代表值,就不适切,就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参数,据此而得出的统计结论,其效度当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Power of Statical tests)。决定统计检定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有:

    ①样本大小,样本小,统计检定力低。

    ②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α越小,β错误就越大,统计检定力降低。因此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要合适,一般为0.05,但有些研究其统计推论错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或教育方面的研究,允许显著性水平α为0.10。

    ③因变量的误差变异(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也大,达到显著水平时,β错误增大。

    以上因素会影响统计检验能力,使之偏低,易犯第二类型错误。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例如一般统计方法建立在随机变量的基础上,若数据本身不是随机变量,此时所用统计方法的依据不能满足,因而其统计结论效度自然降低或没有效度。再如T检验,μ检验,方差分析等都要求数据为随机的等距或等比的变量。总体分布为正态,其抽样分布亦为正态分布或T分布,或方差齐性,才可应用。若不满足此假设,当然统计结论效度大成问题。而这一点很多人在选用统计方法时考虑的不够,往往被忽视,从而降低了结论效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如果实验误差太大,标准误也大,实验处理的层次增加,摒弃虚无假设的可能性增加,α错误也增加。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 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上述后四种因素,皆影响误差变异的大小。如果误差变异增大,使β错误(П型错误)增大,如果误差变异太小,又易犯第I类型(α)错误,因此,选择好样本,严密研究设计,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利用可靠的测量工具等会增加统计结论效度。





第五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第五专题 记忆实验

新增知识点

错误记忆的实验

在近期记忆研究领域中,区别与以往在Ebbinghaus(1895)研究范式指导下的侧重对记忆数量取向的研究,关于记忆评价的另一方面即记忆的准确取向(是否是对过去经验真实的表征与重构等)研究成为新的趋势。

所谓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Bartlett(1932)的“幽灵之战”实验是错误记忆研究的起点。Bartlett首先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之战”, 然后让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做出多次回忆。利用这种方法,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减及变化的情形。Bartlett 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故事中的内容往往被忽略掉一部分,一些玄妙的内容被舍弃了,故事也会变得越来越短,更有趣的是,被试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有时甚至渗入一些伦理内容。被试在错误记忆中所做的许多转换和曲解是为了使故事更规范、合理化,这些错误记忆大多和被试生活的文化环境所认同的思维逻辑与习惯相对应。

从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来看,错误记忆既可以通过语义上存在关联的字词引发,也可能产生于误导信息的干扰。我们把前一种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记忆称为关联性错误记忆,由于研究者通常采用单词作为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实验室研究材料,这类错误记忆也称为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后者则属于误导性错误记忆,实验中通常以事件作为该类错误记忆的研究材料,因此也称为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其中对词表的错误记忆主要有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对事件的错误记忆主要是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研究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均能够较成功地在实验室情境中引发出错误记忆,使科学地研究错误记忆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可能。

(1)关联效应(relatedness effects)

关联效应指某个单词若与先前学习的单词在意义上相近,则人们会错认它曾呈现过。关联效应的实验研究一般采用这样的方式:被试先学习词表,然后进行再认测验。再认测验中包含一部分与所学单词有各种语义联系的诱词(lure)。要求被试确定每个呈现单词是否在先前的学习词表里出现过。

Deese最先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错误记忆。后来Rodiger和McDermott在Deese的学习—自由回忆基础上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完善,建立了学习-回忆-再认研究范式,从而形成了经典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DRM范式。该范式的经典实验分成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关联词,这些词与一个关键字相关联,关键字在学习阶段不出现。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被试表现出对关键字的回忆。研究者认为这种错误记忆的发生是被试对学习专案的加工启动了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诱饵,并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专案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这种启动过程是自动的,是无意识的。

(2)干扰和误导信息效应(effects of interference and misleading information)

Loftus等(1974)采用误信息干扰范式对记忆错觉进行了研究。他们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然后向被试发放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两辆汽车_____时,汽车时速约是多少?”对于不同测试组,下划线处的动词不同,当动词为“碰撞”(hit)时,被试估计时速为34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smashed into)时,被试对时速的估计升为41英里,更为 有趣的是,当被试后来被问及是否看到现场打碎的玻璃时,动词为“碰撞”组的被试有14%作了肯定回答;动词为“撞毁”组的被试则有32%作了肯定回答。事实上录像中现场根本没有碎玻璃。Loftus认为,动词“撞毁”的效价使被试对撞车事故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改变,结果使他们在以后更可能“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

此后人们用误信息干扰范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随初始事件之后的特殊信息如何组织和改变对事件的记忆。研究重点包括被试对初始事件的遗忘,以及被试将暗示的事件误记为真实事件等。结果表明,误信息的重复作用,使被试更不可能准确地回忆初始事件。

研究事件错误记忆的另一范式——KK范式是由Kassin和Kieche提出的。他们在实验中让被试在电脑上键入听到的字母,并告知被试千万不能碰ALT键。一旦碰到,电脑程式就会崩溃。被试进行键入字母任务一段时间后,电脑发出剧烈的碰撞声。接着主试指责其中的一半被试,说因为他们按了ALT键而使资料丟失。实验结果表明,被指责的被试更有可能供认自己的确按下了ALT键,并回忆出自己按键的细节。

目前对错误记忆的重要研究还有词语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s)、源检测的错觉(illusions of source monitoring)、流畅错觉(fluency illusions)、记忆中的错误联接(illusory  conjunction  in  memory)等。

错误记忆的研究不单只局限在实验室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应用空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使用错误记忆让患者觉得自己曾经遭受过某种伤害进而戒掉某种不良行为,在判案中更加准确判断证人证词是否有效,双语现象,更如为什么社会和文化群体可能系统地错误记忆他们过去的历史等问题。
沙发
hanjing2008 发表于 08-8-26 19:13:3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谢谢楼主分享。
板凳
mini0112 发表于 08-8-26 23:22:48 | 只看该作者
哇~~以解燃眉之急啊~~非常感谢楼主!!![s:5]
地板
happy精灵 发表于 08-8-27 10:05: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共享[s:9]
5#
开心yy 发表于 08-8-27 21:19:37 | 只看该作者
很细心的版主,谢谢了[s:4]
6#
cherry9234 发表于 08-9-1 08:54:01 | 只看该作者
很需要,呵呵,谢谢!
7#
ymwh 发表于 08-9-1 09:33: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8#
yanshouzong 发表于 08-9-1 23:06:52 | 只看该作者
很及时啊,谢谢
9#
carrie_angel 发表于 08-9-2 00:43: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真的非常谢谢~~效度那是看的孟建华版的实心吧??那错误记忆哪有?
10#
ygdx1981 发表于 08-9-2 10:53:26 | 只看该作者
记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6:59 , Processed in 0.08712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