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大文学史课件整理版(袁版)之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5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        (一)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    周朝“优人”伎艺    汉代“百戏”中之角抵
•        (二)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        (三)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放任自流、文章不朽。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        南北方戏剧圈:
•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        元曲四大家:
•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关于“宫调”:
•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三、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        (一)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特别是把大量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来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罕有的现。
•        (二)时代色彩鲜明强烈。元杂剧:大众的艺术
•        (三)风格流派丰富多彩。开放性、多元化

【思考题三】
•         关汉卿最擅长的写作题材是什么?关剧哪些人物形象最具特色?特色何在?
•         论者认为《窦娥冤》等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你是否同意此看法?
•         悲剧为什么备受推崇?《窦娥冤》给你带来了怎么样的接受体验?
•         关剧存目66,现存18种。这样的创作规模及其剧作题材,可以解读出哪些相关文学史信息?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        关于关汉卿的文献资料:
•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传统社会以及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        (二)以《拜月亭》、《调风月》为代表的爱情剧,抒写社会中下层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
•        (三)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        《窦娥冤》的几个要素:
•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        恶劣的的社会现实与生存环境
•        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可能与代价
•        对社会不公的怒火
•        对公平正义的梦想
•        窦娥的悲剧性格及其意义
•        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将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希图官府保护她的清白,支持她对地痞无赖的抗争。现实的无情,使窦娥发生变化:从幻想到斥责:封建官吏“明如镜,清如水” →“覆盆不照太阳辉”;从叹息到控诉:“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斥天骂地,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控诉。
•        具体表现“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严酷现实,社会的整体腐败和黑暗。
•        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
•        通过巨大转折完整表现了窦娥的形象。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妇女,随着对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        成功地创造了悲剧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成功地表现了普世价值和理想。
•        《望江亭》、《救风尘》:
•        爱情戏、喜剧
•        风月女性:肯定女性美丽的价值
•        社会风情:女性变得很强、成为爱情的守护者
•        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        《单刀会》、《西蜀梦》:
•        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呼唤英豪、英豪被害、谁救天下苍生?
•        抒写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心路历程,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一)与传统文人有巨大不同,作者开阔的视野与胸襟
•        (二)对下层女性的准确把握和表现
•        (三)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思考
•        (四)戏剧冲突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        (五)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思考题四】
•         试分析张生与崔莺莺在恋爱过程中的言行特征与性格发展逻辑。
•         试分析红娘在崔张爱情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请比较“新杂剧”“旧传奇”的优劣。

二、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
•        试分析张生与崔莺莺在恋爱过程中的言行特征与性格发展逻辑。
•        试分析红娘在崔张爱情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请比较“新杂剧”“旧传奇”的优劣。(问题)
•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        关于王实甫的文献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光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        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
•        1、最早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传奇
•        2、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
•        3、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杂剧,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与规模
•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        (一)使用浪漫抒情的笔触表现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        (二)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门第高下是否爱情标准。
•        爱情理想:“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思考“情”与“理”的矛盾。认为,自主“情”“情欲”“性爱”等,是合理的,必然的,美妙的,富有尊严的。
•        人物形象:
•        老夫人——真实的家长形象。家庭尊严、现实利益、社会声望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        莺莺——对礼教和婚姻制度对自我幸福的影响,没有更多的思考。“好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闹简,赖简。
•        张生——可爱的书生:善良、聪慧、痴情、轻狂、叛逆、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        红娘——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在剧中是最动人的形象。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        元杂剧前后分期的依据何在?后期何以不如前期繁荣?
•        其他元代杂剧作家各自有何特征?与关汉卿杂剧有何异同?(问题)
•        一、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        康进之、高文秀、石君宝
•        二、元后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郑光祖、秦简夫、
•        乔吉、宫天挺
一、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关于白朴的评论资料:才子佳人戏
•        《梧桐雨》:
•        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在。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失去权位的李隆基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着重表现他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的凄楚悲凉的心理感受。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        《墙头马上》:李千斤与裴少俊.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颂歌。
•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        关于马致远的评论资料:
•        《汉宫秋》:寄寓现实感受的历史剧
•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权力的幻灭感
•        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汉元帝不自由”: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王昭君: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        抒情感人,曲文优美。
•        从各个层面表达世俗人生的幻灭之感和解脱之路
•        从《汉宫秋》到神仙度脱剧的内在逻辑:世俗中,多种利益掣肘,纷扰不堪,事事不可为,因而幻灭感生焉
•        常人的解脱之道,在于度脱
•        全真教的盛行:
•        罗锦堂《现存元人杂剧本事考》:元人杂剧取材于宗教者,道教多于佛教。盖自太祖成吉思汗礼遇全真教道士邱处机而受其教以后,有元一代,历朝君主,皆尊崇之;至元中叶以后,佛教势力始渐兴盛。当时文士,志不得伸,内心空虚,厌恶现实,而又不能潜修佛理,安于寂灭,故所受道教影响尤甚。
•        《陈抟高卧》:一部耐人寻味的神仙道化剧.主人公陈抟身处乱世,指点赵匡胤用兵之道;而当赵匡胤得了天下,他却飘然引退。避祸意识.造语豪俊潇洒
•        《岳阳楼》《任疯子》《青衫泪》《荐福碑》
•        关于纪君祥的评论资料:
•        《赵氏孤儿》:一部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
•        屠岸贾,邪恶的化身;程婴、公孙杵臼,正义力量的代表。最后以锄奸报仇结局,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        意义:1民族意识;2、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        艺术:1、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        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一、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康进之《李逵负荆》
•        高文秀(人称“小汉卿”)《双献功》
•        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        闹山——展示李逵视梁山事业为生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同时又颇粗鲁莽撞的性格;
•        负荆——刻画李逵豁达的胸怀和勇于认错的品质。
•        成功运用喜剧手法:误会
•        石君宝《秋胡戏妻》:
•        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
•        罗梅英:勤劳、善良、具有坚贞操守和顽强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典型。
•        理想的女性品格:反抗财主李大户的逼婚,表现了坚贞不屈、视富贵如粪土的崇高品德;严词拒绝秋胡调戏,弄清真相后誓与秋胡一刀两断,又显示出其自尊自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        艺术:戏剧冲突尖锐;曲词本色泼辣。
•        杨显之《潇湘雨》李好古《张生煮海》尚仲贤《柳毅传书》
•        包公戏:《鲁斋郎》《蝴蝶梦》《陈州粜米》《灰阑记》
•        杂剧南移与衰落
•        原因:
•        (一)大德以后社会安定,科举恢复,一部分文人产生仕进幻想,剧作家中出现脱离现实倾向,作品缺乏前期那种强烈的现实精神;
•        (二)受南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南方绮丽文风的影响,剧作家偏重于辞藻形式的追求;
•        (三)杂剧本身体制上的缺陷,如一本杂剧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的形式,对反映复杂的生活内容和表演艺术,都有一定限制。
•        关于郑光祖的评论资料:
•        1、元•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平阳人,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        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郑德辉《倩女离魂》[越调•圣药王]内:“近蓼花,缆钓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过水洼,傍浅沙,遥望见,烟笼寒水月笼沙,我只见茅舍两三家。”如此等语,清丽流便,语入本色。然殊不秾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        3、明•孟称舜《柳枝集》评:酸楚哀怨,令人肠断。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兼之者其此剧乎。《牡丹亭》格调原祖此,读者当自见也。
•        《倩女离魂》:
•        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        张倩女—王文举
•        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二)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        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        艺术:富于浪漫色彩;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明代文学
明代诗文
•         有明一代,明人对于前代文化的取舍有无一致的态度与标准?
•         宋的理学与明的心学差别何在?有何内在的对立与冲突?
•         明人在文学方面救弊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         请描述明代诗文运动演变的轨迹。(问题)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  曾任元翰林院编修,后辞归著书。入明初深得朱元璋赏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刘基称 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颇具浪漫色彩。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不运用自如。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喜悦。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z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3、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梦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李东阳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三、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z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2、李梦阳: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是:
   ①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他认为     “宋人主理,作理语”,宋“无诗” (《缶音序》)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 “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序》)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3、何景明:  “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二节   明后期诗文
一、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2、李攀龙    总体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
    “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攀龙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是字摹句拟的标本,七律《寄别元美》、书札《与王元美》可以一读。
3、王世贞:号弇州山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z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z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z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同上)
z      王世贞诗歌:  早期多模拟《诗经》《乐府》以及李、杜,佳篇不多。中后期始不满于死板模拟,表现出才力雄健、学识富赡的特点。但过于贪多求博,锤炼不够,不免泥沙俱下。
z          五律《登太白楼》写得天空海阔,气势豪迈,体现出与太白精神相接的自我意识;
z       《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模拟《孔雀东南飞》之体表现严嵩专权误国,嬉笑怒骂溢于言表,拟古并非亦步亦趋,时代气息浓烈。

二、归有光和唐宋派
  1、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唐宋派成员趣味各异:王慎中、唐顺之是宗宋派、道学派。
    唐顺之:“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遵岩参政》)
      王慎中:“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佑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   
茅坤: 唐、宋并举,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但也有偏于形式之病,无形落入另一窠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秦汉之文有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自坤始”。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2、归有光  
    号震川,昆山人。家世寒儒,自幼苦读,但场屋不利,60岁始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集》。 归有光宗奉传统儒道,酷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对宋元文也不排斥。他重抒情,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也”,这“至情”即“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观点显异于唐、王。      
归有光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之情。《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三、公安派和竟陵派
z      1、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z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z      2、袁宏道 在三袁中成就最高。其文学主张:
z        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叙小修诗》称其弟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趣得之于自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序陈正甫会心集》)。稚子“叫跳反掷”,醉人“嬉笑怒骂”,因“理无所托”,所以“自然之韵出”(《寿存斋张公七十序》)。
③推崇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序小修诗》)。继承元白传统,语言平易,不用典故,多用俗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④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袁宏道认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说它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袁宏道诗文创作诗歌成就不高。游记、随笔等小品,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洒脱,清新自然,给人以活泼爽朗之感。如《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z      3、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z      4、复社和几社
z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 ,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z          张溥《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文字简洁,感染力强。
z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z         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z         夏完淳: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早熟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诗歌《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散文《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z      5、小品文  不具指某一特定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都可包括在内。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z         最著名小品文作家是张岱,其《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均脍炙人口。另外,王思任、徐弘祖小品也相当知名。

《三国演义》“四大奇书”之一/“历史演义”代表作
•         概述《三国演义》的成书历程以及作者、版本概况。
•         概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的思想表现。
•         概述《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历史演义的影响。
•         请结合实例,解释什么叫做“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         请以具体实例,解释《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类型化特征。(问题)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         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         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         二、《三国演义》作者
•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编次”
•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         3.毛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         纵向看,巨大的历史容量。《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         横向看,广泛的传统社会文化信息。《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权谋文化的参考书。
•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沙发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55:08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理念,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传统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观、人生观和宇宙观。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         曹操 ——“奸雄”代表,“奸绝”:
•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         ○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
•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2.人格上重“忠义”
“《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清·王侃《江州笔谈》)
  诸葛亮 ——“忠”的楷模,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义绝”: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3.才能上尚“智勇”         
   诸葛亮 ——“智”的符号,“智绝”:
•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
•         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         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
•         博望坡出奇制胜;智激周瑜、孙权;
•         草船借箭;筑坛祭风;
•         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空城计等。
•         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         司马懿称诸葛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心理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承载着乱世民众文化归属的愿望
•         (三)道德悲剧意识
•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         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
•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赤壁之战”。
•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 “借东风”、“华容道”。
•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
•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如“赤壁之战” 。
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         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         诸葛亮开头分析形势,即前35回的情节概括;其出山后主要故事,即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其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四、类型化的形象艺术
(一)类型化性格的特点:
     1.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3.和谐性: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二)塑造类型化性格的手法:
•         1.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         2.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         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关羽斩华雄,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官渡之战袁曹对比;三顾茅庐,层层烘托。
五、创造了历史演义体的语言规范
•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 “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六、《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水浒传》“四大奇书”  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
•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有何不同?
•         《水浒传》是否有嗜血和仇视女性的倾向?原因何在?
•         在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而言,“三国”与“水浒”孰优孰劣?
•         你是更喜欢“三国”还是“水浒”的叙述语言?(问题)
•         “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         “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         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         “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水浒传》的成书
  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
•         明代说法有四:
•         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         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
•         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         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         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3.《水浒传》的版本
  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五种。
•         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平田虎、王庆内容。
•         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传七十回》改成,有通行本。“金本”是有清300年最流行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         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         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         三(83—90回),奉命征辽。
•         四(91—100回),征田虎。
•         五(101—110回),征王庆。
•         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二、《水浒传》的思想一般说来,有这样一些看法:
•         农民起义说。或认为它歌颂农民革命,或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写农民起义。
•         市民写心说。认为它写市民阶层生活,反映市民阶层情绪和利益,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         忠奸斗争说。认为它写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         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         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         ③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
1. “忠臣义士”的悲歌?
•         “《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
•         宋江形象:地道的“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         宋江性格的发展:在“忠”、“义” 矛盾中曲折发展,直至招安被害。
•         朝廷奸臣、地方恶霸“不忠不义”:
•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         《水浒传》“忠义”内涵复杂:
•         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
•         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2.“英雄好汉”的颂歌?
     《水浒传》因歌颂英雄而受人喜爱。过去曾有人将《三国》《水浒》合刻,称为《英雄谱》。表达和满足传统社会民间对于英雄的想象。
•         “黑旋风”李逵:纯朴真诚而又鲁莽憨直
•         “花和尚” 鲁智深:疾恶如仇、锄强扶弱,粗而不蛮,勇而有智
•         打虎英雄武松: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富于传奇色彩
•         “豹子头”林冲:耿直刚正、顽强坚韧、忍狠兼具、被逼上梁山
•         “智多星”吴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3.“农民起义”的史诗?
   ①“乱自上作”是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
   ②“星火燎原”是梁山起义的历史进程?
   ③“接受招安”是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梁山义军受招安的问题:
•         A 史实依据:宋江降后又打方腊的史载?
•         B 思想基础:传统国民的皇权主义思想?
•         C 直接原因:宋江“忠义”思想的恶性膨胀?
•         D 凄惨结局:客观昭示了投靠朝廷绝无出路?
•     E 历史背景:正值宋元矛盾尖锐,有爱国思想?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一、“同而不同”的人物群像
•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明批评家叶昼说:“《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第3回评)
•         林冲、杨志和鲁达
•         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
•         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
•               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性;
•               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
•         李逵与鲁达
•         相同:粗中有细。
•         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
•               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
•         同是打虎
•         “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
•         同是杀嫂
•         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一般认为表现为“义烈”;
•         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一般认为显示出“狠毒”。
•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         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         全书结构:珠串式线性结构。
•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         四、《水浒传》的影响
•         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         (3)说杨系列:
•         明代两种最著名: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
•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  《结水浒传》

A、《西游记》 “四大奇书”之一“神魔小说”代表作
z      概述《西游记》成书历程以及作者、版本概况。
z      如何解读《西游记》的主旨?
z      《西游记》哪些艺术特色最吸引你的阅读?
z      如何看待《西游记》对于宗教的态度?(问题)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z      一、《西游记》的成书
z      《西游记》故事始于唐僧取经。
z      《旧唐书·方伎传》: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唐代贞观年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3年后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
z      唐僧弟子《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实中夹杂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
z      南宋刊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深沙神”只出现一次,但已出现猴行者形象。大致勾画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z      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在文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z      二、《西游记》的作者:
z      清刊本多题元邱处机撰,此误。
z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
z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屡试不第,30多岁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弃官。又补为“荆府纪善” ,不就。晚年放浪诗酒。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
z      三、《西游记》的版本:
z      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
z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z      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
z      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z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z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z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z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
•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z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2.书中“心猿”: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7回)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国王昏庸,道士作恶。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z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z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z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z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z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z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z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z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z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游记》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z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z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六、《西游记》的影响
z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
z      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
z      由民间传说演化的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

B、《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一,“世情小说”代表作
•         为什么说,《金瓶梅》“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         有人认为,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你对此有何看法。(问题)
第一节《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
    《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 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小说开头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简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         2.晚明社会时尚: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
•          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暴露社会矛盾、剖析扭曲人性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         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为蔡京送寿礼买来。
•         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
•         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
•         兵马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的关节。
•         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立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
•         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
•         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人情”,果然不日释放。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妻妾:
      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
    李娇儿(二房)、卓二姐(三房)、
    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
    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
•         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
•         潘金莲奴婢春梅
•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
•              惠元、王六儿
•         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         贵族林太太
•         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         直至纵欲亡身,死时仅33岁。
•         西门庆的淫滥和疯狂,既有暴发商人的以钱渔色,更具官僚恶霸的残忍暴虐:
•         为霸占潘金莲毒死武大,陷害武二;
•         为谋娶李瓶儿坑害结义兄弟花子虚;
•         为蒋竹山先娶李瓶儿,收买流氓对其毒打;
•         为奸占宋惠莲而陷害其夫来旺,逼宋上吊自杀,把拦棺论理的宋父交衙门打死;
•         为包占王六儿毒打街坊子弟、收监入狱等。
•         西门庆为色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戕害无辜。人性严重扭曲,终致耽色败家,纵欲亡身。
•         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
•         在社会的规范、封闭的家庭、单调的生活挤压下,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         潘金莲的变态:
•         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
•         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           首先,小说通过西门庆、陈经济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
   其次,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
     弄珠客《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
板凳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55: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描写重心从故事转移到生活原生态,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         六、《金瓶梅》的影响
•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         思考“书场氛围”、“市民梦想”、“市民情感”的相互关系及对文学的影响。
•         思考城市文化生态与白话小说繁荣的关系。
第一节  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z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z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z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z      二、冯梦龙与“三言”
z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z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z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z      2.“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z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z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z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z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z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z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z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 《醉醒石》等等。
z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z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z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z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z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顾客“单单做成他”的买卖 。
z      《徐老仆义愤成家》的阿寄,长途贩运艰苦发家。
4.“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文若虚,海外冒险而发家;《叠居奇程客得助》的程宰,囤积居奇而暴富。
二、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1.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z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莺莺主动追求张生。
z      《乐小舍拼生觅偶》青年男女生死相爱。
z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相悦为婚,礼从义起”。
z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贩秦重和名妓莘瑶琴成婚,强调“情”的力量。
z      《通闺闼坚心灯火》罗惜惜与张幼谦相爱、私会,肯定女性情欲。
2.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丈夫蒋兴哥原谅妻子王三巧的失贞。
z      《单符郎全州佳偶》:“不以良贱为念”,毅然娶娼女为妻。
z      《酒下酒赵尼媪迷花》:巫娘子遭人奸污后设计报仇,丈夫见她“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
z      《满少卿饥附饱飏》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z      鞭挞负心汉、薄情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富贵弃妻的莫稽,《王娇鸾百年长恨》“贪财慕色”的周廷章。
z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解剖伪君子李甲灵魂的卑劣丑恶,表现杜十娘的人格尊严,演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价值观。
z      杜十娘既死于李甲对礼教的信守,又死于李甲对金钱的贪求。小说对晚明社会相当顽固的封建势力、日渐增长的金钱势力,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z       “奇”有两类:一是幻奇,像《西游》《封神》等神魔之作;二是常奇,如《金瓶》《红楼》等世情之作。“三言”“二拍”显属后者。故抱瓮老人辑其40篇名为《今古奇观》。
z       凌蒙初《拍案惊奇序》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故多也。”其艺术追求是“耳目前怪怪奇奇”,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出传奇性,被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称为:“无奇之所以为奇” 。
1.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z      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十五贯戏言巧成祸》,以“巧”传“奇”,以“巧”寓“真”。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围绕“珍珠衫”写蒋氏夫妻离合悲欢,既巧合,又曲折 。
z      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z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兴哥得知妻子有私后内心的气恼、悔恨、矛盾、痛苦。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见莘瑶琴既惊又喜、既想追求又有担心的心理。
z      《施润泽滩阕遇友》施复拾到银子后内心矛盾。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z      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彻,权且散场”之类套话。
z      语言上,消除文言奥语、陈词滥调,代之以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 。
z                第三节    文言短篇小说
z      明代文言小说成就远不如唐、宋传奇。
z      明代文言小说为拟话本、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
z      明文言小说是唐宋传奇发展到《聊斋》的桥梁。
z      明初文言小说:
z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
z      明中叶后文言小说:
z      陶辅《桑榆漫志》、《花影集》
z      邵景瞻《觅灯因话》
z      宋懋澄《九龠别集》

•        
清代文学
小引
李玉《千忠戮·惨睹》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建文帝朱允炆唱词)
洪升《长生殿·弹词》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李龟年唱词)
孔尚任《桃花扇·余韵 》
【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张道士唱词)

清代文学
概论
(1644—1839)
•清代杰出的小说与戏曲创作有无内在的联系性和相似性?
•清诗创作中有哪些尝试和创新?与明诗相比,清诗的特色何在?
•清文的创作,有哪些主要的主张,实绩如何?
•从整体上看,清代文学有何近代化特色?

• 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像遗民诗歌忧时伤世,“学人之文”论史求实,戏曲作品趋于雅正等。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叶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响,出现严重滞化现象。如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概而言之: “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 清代诗歌概述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  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   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清代诗词文
•是不是像明代诗文一样,清代诗文总体上也是宗唐法杜?
•清词有何特色?清词的发展与繁荣有何主要的历史传承?
•清文的发展,与唐以来的古文运动是否有着文学与思想的联系?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 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  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   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 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2.“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3.查慎行、赵执信
     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
     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现实性强。

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三)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第二节  清代词
•清词中兴:
•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
•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主义杰作。

2.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首。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3.纳兰性德  
    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惠言   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  常州词派代表作家,其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

第三节  清代散文及骈文
•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一、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二、侯方域散文
      侯方域,有《壮悔堂集》。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三、魏禧散文
•    魏禧有《魏叔子文集》。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四、汪琬散文
•    汪琬著有《尧峰文钞》。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
•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
     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 :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 清代小说与戏曲
•清代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1.清代小说
• 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
     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长篇小说纷繁多样:
        《醒世姻缘传》
        《水浒后传》
        《镜花缘》
        《儒林外史》
        《红楼梦》。
2.清代戏曲
•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舞台演出实际;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这两方面的产物。

清代戏曲
•“场上之曲”与“案头之曲”有何区别?
•李渔的戏曲理论有哪些主要创见?
•“花雅之争”有何具体内容?有何戏曲史意义?

第一节  清代剧坛概况
一、清代传奇
     1、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
     苏州派戏曲创作特点:
    (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 (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苏州派剧作:多是传奇剧名作,如:
•  朱素臣《双熊梦》(《十五贯》)
•  朱佐朝《渔家乐》
•  叶时章《琥珀匙》
•  毕万侯《三报恩》
•  丘园《虎囊弹》等
• 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2、方成培的《雷峰塔》
     《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压迫。这是一个以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3、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代传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位剧作家被誉为“南洪北孔”。

4、吴伟业、尤侗的抒情剧
     吴伟业、尤侗等都是著名诗人,写戏不是为演出,只是为抒情。
     吴伟业传奇《秣陵春》:写南唐徐适和黄展娘的婚姻故事(又叫《双影记》),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语言典丽,头绪纷繁,不便演出,开传奇“案头戏”之先风。
   尤侗传奇剧《钧天乐》:以书生沈白、杨云在人间、天界截然不同遭遇,表现对科举黑暗、文人受困的强烈不满。此剧也曲辞典雅,宾白艰深,抒情性有余而戏剧性不够,只能作为案头读物。

二、清代杂剧
   较有影响的是蒋士铨和杨潮观的作品。
    1、蒋士铨,著有戏曲30余种,现存杂剧8种。其中《四弦秋》是其压卷之作。
    2、杨潮观,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写短剧32种,结集为《吟风阁杂剧》,多有现实批判精神。构思新颖,富有诗意。但往往可供阅读而不便演出。《寇莱公思亲罢宴》是代表作。
    3、吴伟业、王夫之、孔广林等人都有杂剧作品,多是案头之曲。

三、清中叶各种地方戏
      清中叶后,各种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腔等,被士大夫称之为“花部”、“乱弹”,不仅遍布农村,而且还涌进北京和杭州,终于取代传奇,统治了戏曲舞台。
  四、戏曲理论和戏曲批评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影响大。
   李渔《闲情偶寄》是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者。
   焦循《花部农谭》是早期地方剧目重要著作。

第二节  李玉与《清忠谱》
一、李玉生平和创作
      李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入清后有《千钟禄》《万安民》和代表作《清忠谱》。
     《千钟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同洪昇《长生殿弹词》中【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广为传诵,时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俗谚。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建文帝朱允炆)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za)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李龟年)

《桃花扇》哀江南套曲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二、《清忠谱》
l、思想内容 : 据明末苏州市民暴动史实写成,歌颂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反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深刻反映明末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主人公周顺昌:清廉、耿介、忠贞、刚直、嫉恶如仇,是理想的清官和忠臣形象。
     颜佩韦等“五义士”是市民英雄的典型。标志着我国市民阶层的政治觉醒。
2、艺术成就:
      一是成功地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舞台,堪称是一部“事俱按实”(吴伟业《序》)的历史剧,填补了古代戏曲史的空白。写群众斗争场面注意虚实结合,主次分明,场面纷沓,热而不乱,并善在斗争场面中突出人物性格。
      二是结构采取一主一副双线,主线是周顺昌与魏党之间的生死斗争,副线是颜佩韦等五人为拯救周顺昌而发动的市民暴动。结构严谨而不单调,纷繁而不杂乱。
     三是曲词流利畅达,宾白通俗易懂。

第三节  李渔与《风筝误》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风筝误》艺术特点:构思精巧,情节新奇;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宾白既通俗又机趣,既生动活泼,又符合人物身份。

三、李渔的戏曲理论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1、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和舞台性。
    2、创作强调“结构第一”。“立主脑”,“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等。
    3、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人物语言个性化。
    4、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
    5、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
    6、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
(一)地方戏兴起与繁荣
     清中叶后,随着传奇与杂剧衰微,地方戏逐渐占据剧坛主位。这一变化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一场论争”。
  1.两个时期:指兴起和繁荣时期
     兴起时期:指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各种地方戏开始以小戏形式流行农村,逐渐发展为大戏流入到城市。
     繁荣时期:指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地方戏形成为几个主要的声腔系统和大型剧种,压制了专擅剧坛的昆曲。

2、一场论争:“花、雅之争”
      乾隆年间,地方戏深受群众欢迎,但封建士大夫却视昆曲为“雅乐”,把地方戏斥为“花部”、  “乱弹”加以禁止,因而出现了长期的“花雅之争”
      乾隆初昆、弋之争: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大有压倒昆曲之势,乾隆44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昆曲不能与敌。由于清政府干涉,魏长生被迫南下。乾隆55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各种声腔剧种艺术得到交流,产生了京剧的前身——北京皮簧戏。

(二)清代地方戏的体制特点:
     1、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式,突破了昆山腔、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结构形式。
     2、唱词以七言句、十言句为基本格式,不象昆曲的曲牌唱词——长短句。
     3、剧本组织结构主要依据冲突发展安排场次,不受杂剧、传奇那种完全按音乐套曲来分折、分出的局限。

(三)清代地方戏的内容和艺术
     题材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也有改编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现实性和生活气息强,有浓厚乡土色彩。
     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多用喜剧和闹剧手法,为大众喜闻乐见。
     优秀剧目有《打面缸》《借靴》《张古董借妻》等。

洪昇的《长生殿》
《长生殿》在表现什么?
……回味与重现盛世辉煌……
……惋惜一去不回的文化胜景……
……探究历史的逻辑……
……抒发弥漫恒久的感伤情绪……
……自我追问与自我疗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名门望族,遭难家境败落。科场失志,做二十余年国子监生。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在佟皇后丧期上演,洪昇被削职还乡。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表现什么?
……回味与重现盛世辉煌……
……惋惜一去不回的文化胜景……
……探究历史的逻辑……
……抒发弥漫恒久的感伤情绪……
……自我追问与自我疗治……

•孔尚任出仕之前,从族兄孔方训那里听到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点染成桃花的故事,引发创作冲动,但因“见闻本广,有乖信史”,未敢贸然动笔。
•康熙二十五年(1681),他奉命随工部传郎孙在丰督修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在淮扬一代生活了三年,结识了一批明朝遗老,凭吊了不少南明历史遗迹,搜集了大量有关的历史资料,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在经过十几年酝酿和准备之后,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桃花扇》的创作。

•史载,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这说明作品引发了当下某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也。¡±¡a¡a(《桃花扇》小引)
•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一种智慧的方式,重现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从而也展现出明清易代时的社会生活画卷和众生相。
•作者识见深刻,对政权集团内部的政治走向看得分明,诸如权臣掣肘、将领骄悍、清流疏空有客观认知;对矢志报国而无力挽狂澜的史可法等民族英雄也放入具体历史中予以还原。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桃花扇》小识
•此剧出,“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观剧后故臣遗老“啼嘘而散”,良有以也!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余韵》【离亭宴带歇指煞】
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里这样表达他的阅读体会: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扇》在构造剧情、安排场景、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以及在文学语言上,都达到极高水平。
•虽以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却明显并不在此。
•沉浸在整个剧本中的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桃花扇凡例》:“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复社文人,一方是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地板
victory2017 发表于 17-5-5 12:31: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2 06:21 , Processed in 0.09989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