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所吸收并存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作家的记忆机制。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有意和无意两种。无意获取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 有意获取,指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一个创作任务,有意去观察或者采访。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渠道来分的。实践指作家主动投身某一生活领域去感受刺激。书本获取指依据前人传递下来的思想材料进行创作,所以又叫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心理特征:第一,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发现就是寻求事物或现象间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即外在刺激物。如红与黑起源于案件。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不是机械重现,而是在理性思维的参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并加工,改造,浸润情感。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东西。如苏轼写亡妻的悼亡词隔了十年。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 一种: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这叫做再现想象。如回忆。 二种:可能是对某种抽象东西进行形象化,叫比拟想象,如想做成某事又做不成的苦恼,想象成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 三种:凭空将此物想象成彼物。如将一阵风想象成一个妖精留下的痕迹。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想象的区别是更强调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在习惯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接近联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接近而被联想主体连结起来。 类似联想是经由某一类似点而把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对比联想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不是不要推理过程,而是已经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直觉的作用: 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直觉与灵感的区别: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四)理智与感情 理智是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先有感情,然后用理智说出来。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信息在大脑里,所蕴含的感情也留存在里面。当说到母亲时,同时唤醒的还有感情。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意识和无意识有主从之分,指意识与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作用。还有相互补充,指意识所提出的某些任务、目标等,往往要靠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并促使其积极活动、碰撞、组合来完成。 意识对无意识的制约作用: 其一,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其二,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无意识加工材料成某一种样子,是由意识指引。 无意识的活动程度来源于意识。无意识中材料的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引。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综合绝对不是拼凑单词碎片,而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综合有定向和选择性、刷新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突出的实现途径: 一、浓涂重抹。 二、淡化背景 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对于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他知道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写什么。”——托尔斯泰。 简化的目的是突出,点出特征而留出大量的虚空,或者将这个特征镶嵌在不和谐的场景里,突现出来。 (三)变形与陌生化 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 1、扩大和缩小 如安徒生豆蔻姑娘。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 2、粘合 把某一形象用半人半怪的方式粘合,如孙悟空。 3、漫画 如鲁迅笔下“狂人”。 4、夸张 如阿Q。 5、幻事 使常人在奇世旅行。 陌生化与变形有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 要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别的感觉,创造它的视觉,而不是它的识别——什克洛夫斯基。 如红楼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见的大钟。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这是一个黑箱。 常见问题: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后,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走,而不是迁就作家本来的意图。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有时写到一半,作家会产生新动机。使作者懊恼,但往往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既能准确、鲜明、生动地物化形象和意念,也包含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贴和风格的和谐。 技巧指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方法。 技巧的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或意念)的内在物理服务,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劝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推敲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