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导师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aoyanbnu 发表于 13-5-25 14: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秦史导师宋镇豪
  宋镇豪,194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文献学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评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宋镇豪主要从事甲骨学、古文字学及中国上古史研究。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现正主持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A类项目《商代史》(全10卷)的著述,以重建商代史为目标,定位为全方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断代专著,涵盖商代史的主要方面。            
  专著《夏商社会生活史》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重点科研课题,1996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合著参编有《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古代国家民主与共和制度》、《甲骨学一百年》等著作。
               
  其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为国家哲学社会学“九五”重点课题。该书是一部长达256万多字的鸿篇巨著,是“甲骨学100年成果之一”,共收入甲骨学论著1094条,被评为“极具学术价值的工具书”。主编世纪性大型学术资料文库《甲骨文献集成》,该书共40册,集中了甲骨学大部分资料。2001年6月21日李铁映院长特致信祝贺该书的首发,赞扬“这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一大盛事,是继十三巨册《甲骨文合集》之后,又一四十大帙巨著,对甲骨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姜广辉   
  男,1948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县。1978年全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修中国思想史,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工作。现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主编;《朱子学刊》主编。           
  姜广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工作。早期研究的方向是宋明理学史,以后研究方向转入清代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中国经学思想史》。他曾参编《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此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和全国大专院校优秀图书一等奖。他先后出版的专著有:《颜李学派》;《理学与中国文化》,此书获华东地区第九届优秀理论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优秀著作奖;《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合作撰写的著作有:《中国文化传统简论》;《中国儒家文化大观》等。发表的论文有:《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载于《国际儒学研究》第6卷);《“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载于《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郭店楚简与道统攸系--儒学传统重新诠释论纲》(载于《中国哲学》第21 辑》);《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载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 期);《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载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3 期);《孟子在中国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载于日本《中国史学》第7 卷,1997年12月20日发行);《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载于《中国哲学》第22辑);《理学与人文精神的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等七十余篇。曾于1994 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谢保成           
  谢保成,男,汉族。籍贯北京,1943年9月7日出生甘肃省兰州市。196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            
  谢保成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和隋唐史研究,撰写了具有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论著10余部、论文上百篇。其中,许多著作都在学术界受到好评并产生影响,尤其是贯穿在这些论著中的新思维、新尝试,为当今学术研究拓宽了领域,开出了新途。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隋唐五代史学研究。
  代表作《隋唐五代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通过宏观考察与微观研究,探索前所未见的史学演变,窥见其后史学发展的趋势;从思想领域的变异,深入到史学思想的转变。在研究范围的拓展方面,说清不少前人未涉及的问题,提出笔记小说、文集别集与史学关系的问题。            
     该书在史学史和隋唐五代史两个学科领域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被称作“第一部系统论述隋唐五代史学发展的专著”,“集隋唐史学研究之大成”,“是一部扎扎实实推进史学史建设的学术力作”。国内一些高校列为史学史博士生必备书,海外受到韩国、日本、英国相关学科同行的好评,被经常称引,目前正在准备修订再版。   
(二)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理论的探讨。
  代表作《史学与文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第六章,重庆出版社1991年。文章认为,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是反映中华文明的物质宝库,二者互为表里,拓印下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艰难步履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辉煌足迹。第一部分《史学传统与传统史学》,归纳传统史学四大基本特点——史学功用政治化、史学思想伦理化、官修史书制度化、史籍形式多样化;提出史学传统存在四对基本矛盾——“实录”理论与修史实践的矛盾、“经世”“通变”与“鉴戒”“垂训”的差异、“史德”与“史才”的关系、考据之学的成就与局限。第二部分《古代文献与历史典籍》,分别评述经、史、子、集四部,着重考察四大史书系列——“正史”与“国史”、典章制度沿革、编年史与编年史的改写、地理方志。
    (三)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
  代表作《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20世纪学者传记丛书”之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通过探索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心理历程,分析郭沫若的学术成就、贡献与得失,考察郭沫若的学术交往,研究郭沫若如何“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从而认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趋势。先期出版的《郭沫若评传》(“国学大师丛书”之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为新闻出版署“八五”规划重点图书,获1997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这是唯一从学术研究角度撰写的评传,被认为“总体构思用心良苦”,对郭沫若学术风格和特点的考察“不多见”,是作者近年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代表郭沫若研究的最新水平”。
(四)隋唐五代史思想、政治研究,主要著作:
              1.《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2.《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治乱警鉴》第2卷(隋唐五代),北京出版社1996年。
            (五)重要编著(以出版先后为序):
    1.《建国以来中国古代史问题讨论简介》,《中国历史学年鉴》1986年。
    2.《建国以来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问题讨论简介》,《中国历史学年鉴》1987年。
    3.Great Historians from Antiquity to 180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Greenwood  Press 1989.
     4.《中国史书目提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5.《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副主编),北京出版社1994年。
     6.《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10卷本,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
     7.《二十世纪中华学案》(综合卷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8.《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史学卷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9.《资政要鉴》(文化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
            (六)重要论文(以发表先后为序):
    1.《史学概论的体系及其同史学史的联系与区别》,《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史剧与史学关系的探索》,《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唐宋以来的史学通俗化趋势》,《光明日报》1994年11月21日。
    4.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6.《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郭沫若与陈寅恪:“龙虎斗”与“马牛风”》,《文坛史林风雨路——郭沫若交往的文化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如何认识和了解古代官制》,《<官制史话>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10:02 , Processed in 0.0822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