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学习] 彭聃龄谈学位论文评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笔为剑 发表于 13-6-10 12: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转载自彭聃龄的博客,2013年6月9日发表。原标题为《“支援三夏”有感》。


学校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在过去20天中,我应邀评审了10多篇博士和硕士论文,参加了他们的论文答辩会。记得在上大学时,每到5-6月份,我们都要到北京市附近的区县参加夏收,夏耕和夏种,先是收割麦子,然后是翻地、耙地,参加夏耕,最后是播种秋季的作物,叫做“支援三夏”。这段时间是农村最繁忙的时节,也是大家最高兴的时节。由于节气的关系,从收到种,时间短暂,为了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麦收,保证颗粒归仓,大家通常都起五更,打夜战,劳动强度非常大。但是,看到麦地里、麦场上一片丰收的景象,心里也特别高兴。辛勤耕耘了一年的农民自不用说,我们这些“支援”者的心情也同样是乐滋滋的。我现在不带学生了,没有亲自进行耕耘,但仍在参加紧张的“收获”,因此和往年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支援三夏”的感觉。

今年的“收成”如何呢?
一、从内容看,在我看过的10多篇论文中,研究涉及到语言认知的4个重要方面:1)汉语阅读与产生研究,包括成人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中文阅读中的眼动落点选择策略,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语法编码的计划单元,核心名词的动物性对汉语主宾关系从句加工难度的影响;2)双语研究,包括英汉二语者汉语动词的表征和加工,汉英双语者英语曲折词素知识的内化整合,中英文神经表征的对比研究;3)交往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同步性;4)情绪调节和语言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包括东西方人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情绪调节的效果及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情绪韵律的动态加工机制,话题结构对语篇情绪理解的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情绪调节与和谐心理。这里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而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二、从论文特点看,主要有:1)选题有新意。语言和情绪的双向调节是近年来国际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在语言对情绪调节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更多关心不同调节策略的作用,如标识、再评、表情抑制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结构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今年我看到的一篇论文却另辟蹊径,选择了语言中的话语结构,探讨了它对语篇情绪理解的影响。文章通过话语的延续和改变,发现了话题结构对语篇中的情绪更新和情绪累加都有即时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内隐阅读任务中。我喜欢这个研究,一是因为它选择了语篇为研究对象,这比研究词汇更加接近于自然阅读情景,二是它直接考察了语言自身结构的影响,因而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根据上述发现,作者还提出了基于话题的语篇情绪理解认知模型。尽管模型还不成熟,但作者敢于对自己的结果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是值得称道的。在另一篇论文中,作者研究了“交流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的人际关系(leader-follower和follower-follower)在交流中,左侧颞顶联合区神经活动的同步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交流时间的延长,leader-follower间神经活动的同步性也逐渐提高。神经活动的同步性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种研究能在今年的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及时的反应,也值得庆贺。2)敢于质疑前人的一些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敢不敢质疑前人的研究,挑战前人的理论,是研究工作是否具有原始创新的前提。前面我提到的那个研究,提出了基于话题的语篇情绪理解认知模型,就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采用图片命名、图词干扰和区组命名范式,通过对比汉语的CNP句(如凳子和大衣都是红色的)和PP句(凳子下面的大衣是红色的),系统检验了有关语法编码基本计划单元的“功能短语”假设,结果发现:与“功能短语”假设的预期不同,词汇才是语法编码的基本计划单元;在口语句子产生中,内容词的提取是一个序列渐进的过程;词序在词汇的提取顺序和加工深度上有重要作用。3)工作系统和深入。眼动是了解和揭示阅读过程的一种手段,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这个领域内,可研究的问题已经不多,研究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不大了。但是,在我最近评审的一篇论文中,作者从汉语阅读的特点出发,从眼动落点选择切入,通过不断递进的7个实验,系统考察了汉语阅读的眼动落点选择问题。研究发现,无论在单词阅读还是在句子加工中,落点位置对词汇识别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中文阅读中,空格而不是词边界对眼跳落点选择可能有更大意义;中文阅读的落点选择受到旁视野内信息的影响。系统性是对博士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好一项系统的研究,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作者对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并理解它们的内在关系。系统和深入是直接关联的,系统了,就可能逐渐深入下去。4)显示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在今年看到的博士论文中,有些是由语言专业的学生完成的,这些学生具有很好的语言学基础,并能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手段进行研究,这样他们充分发挥了语言学方面的优势,因而使工作显得有特色。例如,在一篇关于英汉双语者(母语为英语)汉语动词及其相关信息的表征和加工研究的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词汇联想任务、语义启动任务等行为实验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了汉语动词的表征和加工。在词汇联想实验中,作者按照论元结构选择了5类汉语动词(N1+V,N1+V+N2,N1+P+N2+V,N1+V+N2+N3,N1+P+N2+V+N3)为实验材料,基于实验结果将词汇联想分成情景系统和语言系统两个系统,并比较了英汉双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在动词表征上的差异。这些发现直接和作者有很好的语言学背景有关。对于一个不熟悉语言学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想到使用这样的实验材料。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对做好这个领域的研究都非常重要。正因为这样,我曾在许多场合多次呼吁,在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要多学一点语言学,同样在这个领域的语言学家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心理学。近年来,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体现了两个学科的密切结合,让我很高兴。5)综合使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如行为实验、眼动记录、脑电技术、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等。这样我们才可能“汇聚一致”的回答我们想回答的科学问题。

三、从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成果看,读研期间,一些研究生就有不错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刊物上。不少博士生都有1-3篇文章发表在国际SCI刊物上,如Vision Research、Plos O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个别硕士生的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这说明,我们研究生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他们对学科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在欢庆收获的同时,也看到和想到了“耕耘”中的一些问题:
1)科学问题不明确,高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强。我在评审论文时,首先关心作者对科学问题的表述,这是因为“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做研究一定要有新意,能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问题要表述得清楚、明确,这不仅能决定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能直接影响研究的水平。可是在我看到的论文中,有些论文从头到尾都是在“验证”前人的研究,不知道自己要探索和解决的新问题是什么。有些论文提出的问题,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既没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些论文在问题提出时,只提到“以往的研究用拼音文字进行得很多,而用汉语进行的研究很少”,没有明确提出用汉语进行研究希望解决什么重要科学问题。答辩时我问“文章的创新在哪里?”作者列出的都是方法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在理论上却说不出新的贡献。要研究的问题不清楚,不重要,整个研究的意义也就不明确了。
2)论文的研究逻辑不够清楚,根据不足,说理不充分。在论文评审和答辩时,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问题是,研究的逻辑不清楚,要求作者解释。这个问题在今年的研究生论文中也同样存在。什么是研究逻辑不清楚?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a,问题的提出缺乏充分论证;b,实验设计(包括研究方法和实验材料的选择)的依据不足;c,论文中前后几个实验的关系不清楚,结构不严谨;d,对结果的讨论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等。我们都知道,形式逻辑中有一条基本定律,叫“充足理由”律,它要求“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做研究讲究“根据充分”,有根有据,从问题提出到结果讨论,每一步都要把道理讲够、讲透,这是研究逻辑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做好研究,写好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
3)在基础知识上还存在缺陷。像历年的论文那样,在今年的研究生论文中,也还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按照少数国外学者过去的说法,把汉字错误地说成是象形文字等等。现在研究心理语言学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知识背景,这是好事,有利于学科交叉,但他们中有的人原来就缺少语言学的系统训练,对语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在写作论文时,又没有花时间弥补自己的缺陷,才会累累出现这些“不应有”的问题。
4)论文存在写作规范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前后使用的概念不统一; b,在附录中没有放实验材料;c,数据不标明单位;d,用百分数表示的数据,总分不是100%,而是97%或101%;e,研究没有结论,或结论太长,有的结论超过1000字,和讨论差不多。
5)不注意文字表达,文章的可读性不够好。写论文受拼音输入法的影响,文章中同音字替代的现象比较多;错别字时有发现;病句不少,语句不通顺、不流畅的问题则更为常见。这些问题除了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还有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态度还不够认真和仔细。由于论文完成的时间仓促,付印前又不细心检查,才出现了这些问题。有人可能认为,只要自己的研究做得好,文字问题不重要,这是不对的。做研究要提倡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应该表现在研究的内容上,也应该表现在论文的形式和文字表达上。

“三夏”过去了,明年再来“支援”,希望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沙发
南国的雄鹰 发表于 15-10-29 19:08: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的话接地气又有见地,非常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2 16:10 , Processed in 0.08470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