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008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8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8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87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6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科目配套的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本题库精选了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5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
  第二部分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高教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近百所名校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本书提供了该教材2015年修订版所有课后习题的答案详解。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参考众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典教材的体系,共分为12章,按照概念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精选典型试题(含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详尽的参考答案。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十八大对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5.为什么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论述题
1.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问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要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
参考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人民迫切要求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靠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不能照抄别国经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才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状况、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结合。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最初产生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要求用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①统一战线
a.必要性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一,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b.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a.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b.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c.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③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a.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b.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c.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d.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2)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原因有:
(1)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贡献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①扩大劳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为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
农村的私营企业80%以上都是从事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私营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商品化水平。
③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创汇创收。
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提供大量的税收,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④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民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了,支有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企业家和数以千万计的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宝贵的社会财富。
⑤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个体、私营经济是具有市场行为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很强的竞争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并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2)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①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中还存在着某些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②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党的十八大对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要包括: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为什么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是因为:
(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2)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使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3)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面对挑战,没有一国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同舟共济。这是提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时代背景。“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应该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些中华文明理念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懂得,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
(4)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必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1.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问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①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②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③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
a.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
b.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
d.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①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②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③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
①加快推进政企分工、政资分工、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②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③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④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⑤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⑥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⑦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①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②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
③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
④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
⑤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
⑥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
⑦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⑧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⑨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读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5)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
①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②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
③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
④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6)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继承人类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③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2.要如何认识、适应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
答: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概括
①认识新常态,以新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前,全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②适应新常态,以新路径助推发展升级,就要把“五大发展理念”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与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新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③引领新常态,以新姿态实现发展作为,就要持之以恒、驰而不惜推进作风建设,培养好干部,营造好环境,锤炼好作风,以新姿态实现发展作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最终都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落到每个干部头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创新观念,强化担当,改进作风,通过抓落实体现作为、体现担当、体现效率,以全新的姿态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2)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措施
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008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08:06 , Processed in 0.09781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