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36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上 编 广播电视概述
 第一章 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史略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广播电视制度与节目规范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广播电视受众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内涵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下编1 广播新闻实务
 第七章 广播新闻的符号系统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广播新闻写作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广播新闻节目编辑与制作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下编2 电视新闻实务
 第十章 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节目总论
  11.1 复习笔记
  11.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分论
  12.1 复习笔记
  12.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三章 电视新闻实务
  13.1 复习笔记
  13.2 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广播电视新闻学》(第2版,李岩、黄匡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辅导用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典型题精练,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参考大量广播电视新闻学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对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更新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xwcb.100xuexi.com)提供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岩著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师生参考。

内容预览
上 编 广播电视概述
第一章 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
1.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系统集成把大量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压缩和传送。
(1)电子邮件、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逐渐替代传统的纸质信息传送的主导位置,也刷新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2)光缆的发展以及廉价的电缆技术极大地扩充了信道的数量,提高了效率。
(3)通信卫星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全球通信的发展。
(4)在电信技术发达的国家,住宅、办公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渠道多种多样。
(5)固定的和流动的媒体,为人们的信息传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应用自然力的魔术
(1)直到19世纪,人们对电力的探讨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主要研究它所造成的隔离与集中的效应。
(2)“莫尔斯电码”是用来转换并发送消息的,电报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是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人,电报的内容要经过他们解码后才能够被人读懂。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电力应用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电力与自然界的光(磁)导电联系起来观察。
(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广播已成为一种和电报截然不同的社会传播系统。
3.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不断提高多种信息的传播质量——加快速度、保证准确性、扩大范围、简化传输方法等。
(2)不断优化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信号逼真清晰、内容丰富、类别细致。
(3)作为娱乐工具,人们期待足不出户就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看体育比赛、参加游戏活动等。
广播电视作为技术的成果涉及无线电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这些技术之间的互动,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业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日常化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技术都难以实现的。
二、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社会与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有着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传播技术从只能用来传送特殊信息给特殊人群,发展到传送多种信息给一般公众。
从广播电视意识的产生和广播电视制度的建立,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是一种新而强有力的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形式。
2.传播技术与市场需求
媒介市场至少包含着两种需求:对技术(设备)的需求和对传播内容的需求。
信息时代,信息的消费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与工业产品的大量制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密切相关。每一次技术的提升,都蕴涵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在迎合市场的需求。
3.广播电视传播与文化
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从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向我们压来,从精华的哲学理论到大众媒介生产。
广播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以新闻为例,一个事件能够成为被报道的新闻,要经过如下程序:
(1)新闻是被选择出来报道的事件
选择事件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自己的接受重点,分门别类地选择信息,已成为人们媒介接触的一种习惯。
(2)新闻播出有前后顺序
以广播为例,新闻频道延续过去人民广播电台的内容选择理念,比较关注时政新闻;在时政报道中,重点是高阶层政治报道,聚焦在政治人物的活动上。
(3)重视说服效果
相对于报纸而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本人(新闻播报员、新闻主播、新闻主持)的关系十分密切。
(4)视觉的作用与视觉印象
对于现场报道而言,广播的现场音响和电视的现场景象扫描与音响播放,都能增加新闻传播的真实感。
(5)访谈、辩论与议程设置
广播电视通过访谈和辩论使人们对原来漠不关心的事情产生兴趣,将人们关注的热点变成议题,深入讨论。
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对观念、价值、判断标准、日常道德、外在世界的形象构成产生的影响,不只依赖于广播电视传播什么内容,更依赖于它选择了什么,以什么方式传播和将什么议题推举到公共议程中。
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
1.多媒体时代的信息传输方式
新媒体从最初的因特网、数字电视、无线互联网,到智能手机、MP3、PDA,跨越了传统媒体,集通信技术、互联网、视觉艺术等其他学科于一身,新媒体传输方式已经打破传统媒体单一的传输方式,形成传媒的新整合。
2.新闻传播泛化
新闻传播泛化是指传播者—信息发布者的非专业化、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权威性弱化和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1)非职业的传播者—信息发布者
从理论上讲,所有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它还培育了无数新的非专业的新闻采集和发布人员,传统媒介传播的职业性受到挑战,新闻传播的泛化形成了非职业传播。
(2)信息获取与发布渠道多样化
不仅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作为信息来源,当一个事件发生,当事者或者目击者都有可能抢夺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消息。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意义自己串联起来,然后给更多人分享。
(3)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在互联网上,一条信息可以连接若干与此相关的信息,事件的超文本构成将一个事件的蛛丝马迹一网打尽,不用在乎其篇幅、版面、时间、页码等。
3.互动传播冲破传—受界限
(1)信息传播同时间互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模式能够做到异地同时。除了在线对话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外,BBS、播客、博客、IM工具则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互动。
(2)无把关人的内容互动。新媒体属于电子“交互式”个性化的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在技术上它追求的是无限制互动的可能性。
(3)传者—受众的关系变成网络用户—用户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大的空间去接收或者发布信息,任意链接相关的内容,组成自己的“版面”,用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新媒体互动功能的加强改变了受众的社会活动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从而淡化了传统媒体中传者的地位。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36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30 17:00 , Processed in 0.1689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