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29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绪论 微生物与人类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绪论 微生物与人类
0.1 复习笔记
一、微生物与人类
1.微生物
(1)定义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分类
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3)特点
①个体微小;
②构造简单;
③进化地位低。
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①微生物难以认识的原因
a.个体微小;
b.外貌不显;
c.杂居混生;
d.因果难联。
②克服障碍的方法
a.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b.科赫学派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c.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d.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
(2)微生物学发展史
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
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
第一,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
第二,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
列文虎克。
b.特点
第一,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
第二,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和细菌学奠基人科赫。
b.特点
第一,微生物学开始建立;
第二,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
第四,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c.巴斯德的贡献
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免疫学——预防种痘;发酵的研究;其他贡献。
d.科赫的贡献
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科赫准则。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E.Büchner。
b.特点
第一,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
第二,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
第三,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
第四,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
J.Watson和F.Crick。
b.特点
第一,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第二,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
第三,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
第四,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
第五,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①微生物与医疗保健;
②微生物与工业生产;
③微生物与农业生产;
④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⑤微生物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
③生长旺,繁殖快;
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
二、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1.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
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2.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
总学科称应用微生物学,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
3.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
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生菌生物学和厌氧菌生物学等。
4.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分
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等。
5.按学科间交叉、融合分
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0.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
答:(1)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微生物包括的类群
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④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一般称为大型真菌。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3.为什么说“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的不竭动力?试举一列加以说明。
答:(1)“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取得创新的不竭动力原因如下:
微生物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从诸多表面现象中判断其原始动因是否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研究,这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正因为“因果难联”的存在,令无数学者煞费苦心。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才有极少数幸运者取得成功,使得微生物学取得不断创新。
(2)举例说明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因因果问题的解决而做出重大创新进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很多。例如,澳大利亚学者B.Marshall和R.Warren因探索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原因而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
4.举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因对致病微生物的无知而遭传染病大流行之事。
答:人类历史上因对致病微生物的无知而遭传染病大流行之事相关例子如下:
(1)6世纪、14世纪和20世纪的鼠疫流行共殃及近2亿人口。
(2)发生于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曾导致5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
(3)被称为“黄色妖魔”的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发生后,迅速向全世界各处蔓延,至今已导致约4000万人的死亡(2008年)。
5.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
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我国人民主要在微生物学的史前期中占有很大作用,先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微生物来进行生产,从酿酒到制酱,技术不断成熟。但西方开始进行微观研究,更深层次往微生物具体实质考察时,我国的微生物研究还停留在基础水平,没有透过现象继续探究本质。
6.微生物学的发展为何始终紧紧围绕着医、药、保健这个主题?其中经历过的“六大战役”指什么?
答:(1)微生物的发展始终紧紧围绕着医、药、保健这个主题的原因
①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人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要素,紧紧围绕微生物与医疗保健具有重大意义;
②微生物学与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有巨大关系,微生物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治疗,使人类平均寿命有了大幅度提高;
③微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④现代社会以追求绿色高科技,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随着能源日益稀缺传统医药发展瓶颈日趋严重,微生物制药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2)微生物学发展中经历过的“六大战役”
①外科消毒术的建立;
②寻找人畜传染病的病原菌;
③免疫防治法的应用;
④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⑤抗生素治疗的兴起;
⑥用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使微生物生产各种重要的生化药物。
7.简述微生物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几个主要发展轨迹。
答:微生物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几个主要发展轨迹如下:
(1)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酒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酒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技术;
(2)在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进一步发生质的飞跃,发展成为发酵工程,并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一起,共同组成当代的一个高技术学科:生物工程学。
8.简述微生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答: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9.简述微生物在当代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微生物在当代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下:
(1)微生物是地球上重要元素循环中的主要推动者;
(2)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
(3)微生物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和有机废物处理中的关键角色;
(4)微生物是生态农业中重要的一环,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10.举例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贡献,并分析其中原因。
答:(1)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历史贡献
①微生物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利用它提出了很多的学说和理论,揭示了很多的机制,如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等等。
②微生物代表了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促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
③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外源基因,是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是大规模表达外源基因优良性状的极佳受体菌,且基因工程操作中各种工具酶的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
④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还使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学实验室使用的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2)微生物能发挥这些作用的原因
微生物能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
①体积小,面积大。
②吸收多,转化快。
③生长旺,繁殖快。
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
11.为什么说微生物“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4个共性的关键?
答:微生物“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4个共性的关键的原因如下:
微生物大小以m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由于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从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因此,这也是微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12.试讨论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种的多样性
迄今为止,人类已描述过的生物总数约200万种。据估计,微生物的总数约在50万至600万之间,其中已记载过的仅约20万种(1995年)包括原核生物3500种,病毒4000种,真菌9万种,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种,且这些数字还在急剧增长。
(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有着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
(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种类多,仅大肠杆菌一种细菌就能产生2000~3000种不同的蛋白质。天然抗生素中,2/3(超过4000种)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
(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与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表现的更为突出,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物质和基因表达具有很大的差异。全球性的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已经展开。
(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对于那些嗜极菌而言,更易生活在即热、极冷、极酸、极碱、极盐、极压和极旱的极端环境中。此外,微生物与微生物或育其他生物间还存在着众多的相互依存关系,如互生、共生、寄生、抗生和猎食等,众多的生态系统类型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生态型的微生物。
13.为什么可以认为“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第一个有一系列自己独特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答:认为“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第一个有一系列自己独特方法和技术的学科”的原因如下:
(1)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大多数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首先被阐明的。例如,利用酵母菌的无细胞制剂进行酒精发酵的研究,阐明了生物体内糖酵解的途径。
(2)微生物学为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且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工具。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遗传密码的揭露,中心法则的建立,RNA逆转录酶的发现,以及基因工程的诞生,都是用微生物做实验材料的,其实验方法和指导思想也都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如今,微生物学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支柱(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之一。
(3)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发挥载着重要角色。基因工程实质上是体外切割和重组DNA片段的过程,而其中所需的供体、受体、载体及工具酶,大都要由微生物来承担和完成。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四大工程,要使生物工程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生物是主角。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不仅可以在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具有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优越性。
(4)微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依据。微生物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基因的多样性,其为研究生命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通过比较研究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线粒体DNA,人们意外发现它们的遗传密码不同,从而对生物进化的共生学说提出了挑战。通过对16S rRNA的研究,人们发现了古细菌,并提出了生命起源的三原界系统,即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和真核生物原界。这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的界级分类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5)微生物学是整个生物学科中第一门具有自己独特实验技术的学科,如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纯种分离和克隆化技术、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及深层液体培养技术等。这些技术已逐步扩散到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必要手段,从而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14.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现有的大量微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对它进行科学分类?
答:(1)微生物学的任务
①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及生命活动规律。
②利用有益微生物。
③防治有害微生物。
(2)现有的大量微生物学分支学科对微生物学进行的科学分类如下:
①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②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称应用微生物学,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
③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如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生菌生物学和厌氧菌生物学等。
④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等。
⑤按学科间交叉、融合分,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15.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
答: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的原因如下:
(1)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倍数约为200倍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并且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首次克服了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难关——个体微小,使人类初步踏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因此称为“微生物学先驱者”。
(2)以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为标志,一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微生物学建立,同时一项具有微生物学特色、应用广泛的消毒灭菌技术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奠基人”。
(3)科赫在对“杂居混生”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可轻易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菌落。由此解决了阻碍研究微生物的杂居混生难题,开创了一个发现大批病原细菌的“黄金时期”。因此,科赫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
16.试举两例,说明自己在接触微生物学知识前,确曾是一个“身在菌中不知菌”者。
答:在接触微生物学知识前,自己确曾是一个“身在菌中不知菌”者的相关例子如下:
(1)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占全身微生态菌总数80%左右。包含有100万亿种微生物,涉及1000类菌种,其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人体大部分的生理功能是人与微生物群共同进化过种中形成的共生生活的结果,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人体发挥着各种生理作用。肠道菌群80%以上对人体有益。特别是双歧杆菌。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双歧杆菌便可在肠道中定植。它可以防治便秘、腹泻和胃肠障碍等,维护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对维护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肠道菌群也有少数是有害的。
(2)发酵食物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等,甚至还可包括臭豆腐和臭冬瓜。常见的发酵食品主要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和乳类发酵制品。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29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06:11 , Processed in 0.09751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