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3: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775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详解
上篇 诊 法
 第1章 望 诊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闻 诊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问 诊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切 诊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八纲辨证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病性辨证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病位辨证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详解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
 第8章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灿东主编的《中医诊断学》(第9版)是我国高校医学类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李灿东主编的《中医诊断学》(第9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考研医学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是李灿东主编的《中医诊断学》(第9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详析了近年来“中医综合”的相关考研真题,这些真题的命题点均和我们归纳的教材笔记相对应,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3)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医学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医学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灿东主编的《中医诊断学》(第9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与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宋以前)
表1-1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宋以前)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
  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
  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其所提出的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
  
  创立“诊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
  
  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南齐
  
  龚庆宣
  
  《刘涓子鬼遗方》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宋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南宋
  
  崔紫虚《崔氏脉决》
  
  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施发《察病指南》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崔紫虚的《崔氏脉诀》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金元时期)
表1-2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金元时期)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元
  
  敖氏者《点点金》及《金镜录》
  
  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金元之世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刘昉《幼幼新书》
  
  论述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清时期)
表1-3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明清时期)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
  
  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李中梓的《诊家正眼》
  
   
  清代
  
  李延昰《脉诀汇辨》
  
   
  周学霆《三指禅》
  
  论脉诊的著作
  
  徐灵胎《洄溪脉学》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张臀《伤寒舌鉴》
  
  载有120图
  
  梁玉瑜《舌鉴辨证》
  
  载图149幅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
  
  林之翰《四诊抉微》
  
  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望诊遵经》
  
  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喻嘉言《寓意草》
  
  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温热病)
表1-4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
      朝代
  
  医家与著作
  
  成书特点
  
  温
  热
  类
  疾
  病
  
  明
  
  吴又可《温疫论》
  
  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
  
  薛生白《湿热条辨》
  
  余师愚《疫疹一得》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
  
  王孟英《温热经纬》
  
  传
  染
  病
  诊
  疗
  
  明
  
  卢之颐《痎疟论疏》
  
  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清
  
  《时疫白喉提要》
  《白喉全牛集》
  《白喉条辨》
  
  专论白喉的著作
  
  《麻科活人全书》
  《郁谢麻科合璧》
  《麻证新书》
  《麻症集成》
  
  论述麻疹的专著
  
  王孟英《霍乱论》
  罗芝园《鼠疫约编》
  
  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均有较详论述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近百年来)
表1-5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近百年来)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更为系统、完整、准确
  
  陈泽霖《舌诊研究》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教材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诊法
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1)“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2)“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3)“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4)“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2.诊病
诊病又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1)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每一种疾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
(2)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总结与抽象。如感冒、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
3.辨证
(1)“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①证名:是指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
②证型:是指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
③证候:是指证的外候,又称“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严格地说,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④证素:是指证的要素,包括病位和病性,即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要素组成的。
(2)“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病历
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详实记录。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衡变。
4.因发知受。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含义:(1)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征象。不仅要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还要了解病史,以及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机体以外可能对疾病产生影响的因素。
(2)另一方面是指在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时,要求注重整体性,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只关注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时、地、人、病的特殊关系。
2.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3.病证结合
(1)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3)病注重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纵向把脉病情;证着眼于疾病某一阶段机体反应状态的病理变化,即从横向认识病情。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4.动静统一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1.注意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2.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3.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775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0:10 , Processed in 0.08547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