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年北大第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的考研经历(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8-17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题记:本文是应一位准备2007年考研的同学的要求而写的。他是想从中获得某些启发,与我当初想从别人那儿获得启发是一样的。不过,需要说清楚的是,每一个人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因而也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我说的东西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这里面没有一个所谓的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故事可能有点冗长,从2003年延伸到2006年,所以不一定需要全读,有一些记述跳过去也是可以的。



我的考研经历




本科阶段我就想过要考研的。那时我的专业是教育学,爱好的是文学,但准备考的却是历史。不过,与后来不同,那时之所以想考历史是为了给文学打基础,没打算专门做历史研究。但是我终于没考,一是想尽快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二是我后来认为,如果我喜欢的是文学,要打历史基础看看相关的书就可以了,没必要费心去读研究生。



毕业后我去了一个中学当老师,心里还充满着我的文学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什么作品都没写出来,想象力非常有限,似乎不是当作家写小说的材料,于是便开始寻找其它的出路。——我总是不安于现状的,虽然对父母们来说,当个中学老师已经很不错了。



正好在那所中学里,我教的是历史课。我们学教育学的,到了中学里工作往往不做本行,即使做本行也会兼上些历史课、政治课之类的。教历史课是我自告奋勇申请的,我估计自己能胜任。后来,到决定考研时,也自然而然选择了考历史专业。通过教学,我发现了历史本身的魅力。



一开始想到的是考中国近现代史,因为当时上的课也是这门,但后来又觉得它对我来说太熟悉了,没意思,就决定改为世界史。当初也没准备考北大,总认为自己实力不够,但是我姐姐(在本博客中《我的爱情故事》里提到的那个姐姐)鼓励我考好一点的学校,于是我生出一股豪气,决心考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



做决定时已是2003年冬,所以来不及参加2004年元月份的考试,就把日程定在2005年。时间只有一年,要学的科目却很多,英语、政治、世界通史、世界近现代史,没有一门我当时有把握。我在大学时英语没学好,大二时刚好过了四级,后面两年就几乎没学它,忘得干净了。有一次连Hello这么简单的词也忘记怎么拼了,毕业论文摘要的翻译是用网上翻译工具翻译的,当时以为还行,后来才发现,全是错误,基本不通。政治,也是没用心学的,但我倒不担心它。两门专业课,特别是里面的古代史部分,基本就没多大印象。但是凭着大学以来存留的一丝傲气,我当时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过,老实说,2004年上半年我虽然做了决定,也买了一些相关的教材,但却没有太认真地准备。一是长期以来积下的惰性一时去除不了,二是当时没有感到考研的紧迫性。有一份工作在手头,总以为考不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就有很多借口。不过尽管如此,我平时还是读了一些书的,学英语的兴趣也开始培养起来了。暑假里还读起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英文版的,居然给看进去了。当时几乎看了一半,另一部分第二年春天看完的。



2004年下学期发生了一件事,坚定了我考研的决心。我本是学教育学的,学校当时同意我教历史,是因为历史老师紧缺,但这学期添了生力军,不缺了,于是领导就叫我去搞心理咨询,不教历史了。我有点郁闷,一是学校根本不重视教育心理这一块,即使做了些工作也只会拿去摆摆门面、应付检查;二是我对这些其实没什么兴趣,也没有信心做好它。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我其实既不上课,也没做心理咨询,只搞过一次讲座,讲砸了,很尴尬。但正是这一时期,我下定决心要考研,并且要在2005年就考上。当时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我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并有史以来长时间地坚持了它。



一个半月后,因为一个女历史老师怀孕,要求减轻教学负担,于是我又被叫去上历史课。一共三个班,一周9节课另加3节自习课。当时,我还是教务处的干事,学校文学社的负责人,三者加起来,工作量已经很大了。但是,我的勤奋习惯已经在那一个半月培养了起来,之后也坚持了下去。忙里偷闲,我总是能挤出时间看书的。不过,我从来不是死读书、苦读书的人。我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很有弹性,虽然分秒必争,但是中午午休、下午散步的时间还是留下了的,周末也抽时间骑车到郊外去散心,偶尔也看看电影、打打乒乓球、篮球。记得那年十一,我还和同事们去划过船,玩得很开心。我读书也找到了很多乐趣。我常说自己勤奋,但不“刻苦”。如果把读书当成一门苦事,我就犯不着考什么研究生了,当个中学老师,对我的物质和地位要求已经能满足了。只是想继续读书的冲动才促使我如此勤奋的。



所以我的心态,可以说一直是比较好的。我的信心,经常是到了自恋的地步。比如,我总爱在一个好朋友面前提起我明年进京的计划(当时我还想在被录取后骑着自行车到北京的,如果实现,那必是一大壮举),考虑这边的东西怎么处理,书那么多,怎么运过去等问题,她笑着说:“哇,好像你现在就被北大录取了一样!”后来,她又严肃地替我担心起来:“你这么信心百倍,但如果万一失败了,怎么承受得了?”我告诉她,没事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时常被焦虑缠绕,但是每次我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发泄郁结,驱除焦虑,使自己回复到好的心态。



有了这样的心态,再加上踏踏实实的努力,我的进步很大很快。参加考试的那几天,我心情很放松,自我感觉良好,虽然有很多题目回答不出来。后来成绩出来了,虽然这成绩使我与当年的北大复试无缘,但是后来想想,都是我进步的体现。我两门专业都是100分以上,英语68,政治70,总分也过了北大历史系340分的分数线。只是那年世界史专业上线的人特别多,我的排名靠后,所以被淘汰了。



当时的确郁闷了一阵子,想过调剂其他学校,又准备继续工作,边工作边考,但这两个方案后来都被自己否决了。我做了一个自认为最具挑战性、最能体现勇气的决定:辞职考研。原先我还跑到北大历史系论坛发过一通牢骚,说保送生比例太大了,后来老实了一些,渐渐认识到,是自己学得还不够扎实。比如,专业课我虽然买了好几套教材,参考着看,但是教材之外的书籍,却很少接触到,知识面很狭窄。我工作的地方有点偏,当然看不到多少资料,于是我就做了辞职上北京准备考试的决定。



2005年上半年还是坚持上班的,其实我还一直坚守到八月份,直到将我负责的文学社的文集编印完毕才正式离开。我可以说基本上对工作是负责的,我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并不比别的班差,文学社的工作、教研室干事的工作我都尽力了。所以我对这个学校问心无愧。离开的前一天,我还代表学校下乡去抗旱了。虽然那一天实际下着雨,没什么可抗的。(在抗旱的帐篷里,我还读完了一本缩写的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



我是8月20日正式在北京安顿下来的,住在北大南门附近。是那种学生宿舍式的房子,有四人间的,有六人间的,我住六人间,一个床位每月300元。对门是四人间的。当时两间房子都住满了。庆幸的是室友们基本上都是来这边学习的,而考研的又居多,十个里面占了七个,所以学习气氛非常好。虽然各自学习不同专业,但仍然经常讨论各种问题,后来一起学习政治,都是很美好充实的经历。



我的积蓄不多,来北京时就不足9000元,运书、买用品和书、交房租,七七八八一折腾,就用去了两三千,只剩下六千块左右了。所以必须节省点用。不过基本生活是可以保障的,北大食堂是一流的,如果你善于选择食堂和妙于配菜,可以既吃得好又吃得省。我先到农园吃,后来经室友介绍,到一食堂去了,直到现在,仍主要在一食堂吃。我们对一食堂的评价是:“饭又足,菜又香,还实惠。”今年春天我还养成了喝玉米粥、吃窝头的习惯,都只要三毛钱,又是健康食品,每次都供不应求,所以要吃得赶早。



还是主要谈谈我的学习和日程安排吧。现在是全日制学习了,与工作时大不一样,要重新安排。我基本上早上去未名湖边读书,上午学英语,下午和晚上学专业。政治只是到最后一个月才提上日程的。我素来提倡效率,不喜死拼,所以该休息时就休息,该娱乐时就娱乐。中午还是保证了一个小时的午休,有时回宿舍,有时就在教室趴在桌上睡。下午吃了饭,还会到未名湖畔散步,看晚霞落在湖面上,一展胸怀。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中午是听完一段广播评书后才午休的,讲的是李寻欢,但后来觉得故事单调没意思,就没听了。有好电影,也会看看的。不过在北大百周年讲堂看电影是其次,看中国传统戏剧才是主要的,什么京剧、黄梅戏、粤剧、昆曲,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现在到现场一看,才知道那是怎么的美。黄梅戏版的《雷雨》美得震撼,京剧《袁崇焕》美得壮观,粤剧《花月影》美得惊人。我每次都买10元的票,本是最后面的座位,但由于贵票很少人买,前面的座位空着,所以基本上每次都可以在开场前一两分钟挪到前面去。“超女”那么火,这样好的戏看得人不多,我每次看完后都会感叹一番。



还有一项娱乐得提一提,就是每周要去上网打游戏。我玩的是星际争霸,虽然技术不高,但这是很多年的兴趣了,想要戒掉不玩,似乎做不到。不过我还是保持了节制,适可而止。



北大教室基本上是对外开放的。每天7:30开门,晚上10:30关门,快考试时,还会延长到11:30。只要教室不上课,你尽可以自习。北大课堂也基本上是开放的,只要老师不反对,座位够,你就可以旁听。不过我听课很少,先前还四处找课听,后来连上得较好的古代史课也不去听了。



这里还要提一下我的专业改变。上一年准备世界史,结果世界史竞争异常激烈,于是就准备改考专门史。2005年专门史有五个名额,结果没一人上线,让我事后很惋惜。我当时准备考里面的台湾史方向。要考的科目是中国通史和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但我还是去听了台湾史的课。遗憾的是台湾史老师不欢迎旁听,这让我很沮丧。沮丧之余便换了念头,不考专门史了,改考中国近现代史。这时换专业对我没什么影响,中国通史都是要考的,中外关系史,我当时还没开始准备,所以没关系。



关于专业课,我的策略是,先把教材熟悉,然后花大部分时间做扩展阅读。文科与理科不同,不是说把教材弄熟就可以了的,即使你能将它们倒背如流,到考试时也不一定有用,也并不能提升你的总体理论水平。所以要有广泛的阅读,以给自己打造深厚的基础。北大老师上课,第一节课就会发给大家一份阅读和参考的书目,这一点在我原来的大学是没有的,而这其实很关键。我读完教材之后,就去泡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办临时卡也要一天两块钱,所以我从来就没进去过。我去的是国家图书馆,在中关村南大街,民族大学旁边,从北大南门到那儿,我骑自行车半小时内能到,如果交通畅通,20分钟内也是可以骑到的。每天早上骑过去,中午和下午去民族大学食堂吃饭,晚上九点再回去。办个读者证很方便,虽然能从图书馆外借的书并不多,外借库差不多都被借空了,但如果在图书馆阅览,绝大部分书都是能看到的。基藏库的书最多,几乎收藏了所有公开出版的书籍。我发现这点之后,便把国家图书馆当成一个大宝藏,每天去挖挖。即使天气冷了也不例外,有一次,当我骑车回去,发现篮子里水杯中的水被冻住了。



有关历史的课程,认真听过的就一门,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古代史》。阎老师是历史系的名牌老师,听他课的人很多,去迟了就没座位了。但即使他的课,到后半期我都没去听了。我那阵子是很功利的,希望所学的都对考试有实质作用。我的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比重只占四分之一,我看这方面的书已经花去了很多时间,不想多花时间去听课。后来发现,听听课是有好处的。叶炜老师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是针对全校学生的通选课,我去听过几次,结果听到他讲的关于唐代的以礼入法的问题,后来在中国通史考试中第一大题(关于儒法之争)中排上了用场。这是我的运气。当然,不是每个老师讲课都很生动、都有启发性的,有的老师做的学术好,但讲的课,我听了半节就逃掉了。或许这也怪我个人没有认真听课的诚意,总是很挑剔。



关于英语,我曾花过一个月的时间记单词(每天两小时),后来发现这样并没有什么效果。倒是每日读《中国日报》增长了不少词汇。另外,我报名参加过一次考研英语培训班,是杜子华、孙伟老师主讲的。孙伟老师在宣传课上的幽默风趣打动了我,于是交了580元报了一整套课程。但是没几天我就不去上课了,把课时低价转给了别人。当然,不是老师们的课上得不好,他们绝对是一流的老师。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不谦虚的脾气。长期以来我学英语都是靠自学的,感觉从课程中所获不多,而且自己把重点放在专业上,不想在英语上多花时间。前次考试就是68分,所以想靠自己的努力也会有进步。



但是,不像前一年,这次一直没怎么感觉到英语的进步,有时甚至以为退步了。工作时经常用英语写电子邮件,现在由于上网需要到网吧,而一到网吧又只想着玩游戏,所以很少写。最后关头才逼自己写了几封信给上海一个朋友,她也用英语回复,配合着我。这件事我还得感谢她。当然我更得感谢一直与我通信的美国朋友和老师Mike,我上一年的进步,他功不可没。那时他帮我修改了很多作文和英语信件。



关于政治,用力最少,但并不是没有用心。用力少是说对它花的时间少,而且几乎完全没有死记硬背的成分,都是用心去理解的。死记硬背的人很傻。真正理解透了,才发现马哲、马经这些理论性很强的部分是很有意思的,可以从中找到一种思想的乐趣。我记得有一次将马经里面的那几个关于资本运行的公式弄懂之后,感觉是多么惬意啊。而像邓论及时政,关涉当代中国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一直关注的,所以看起来也不费力。我们寝室几个考研的经常聚起来开“茶话会”,讨论政治课里面的问题,疏通各自的思维,其乐融融。12月中旬,我们相邀了去海淀体育馆听政治串讲课,一进去吓了一跳。这是哪门子课堂?从来没见过有这气势的课堂。整个体育馆都坐满了,还临时搭建了一些座位,估计全场人数超过5000。这两天共15小时的课程,收费是260元/人,合计一下,主办方的毛收入就是一百多万,真是一本万利啊。想想我们这些考研的,每年让多少人发了横财啊。听这些串讲课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老师们讲讲重点热点问题,通通思维脉络。也有老师压题的,但我们并不相信这一套。真正融会贯通之后,出怎样的题也是考不倒我们的。



后来,天气冷了,早上起不来,早起了也没处去,未明湖也结了冰,教室开门要到7:30,于是就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早上多睡会儿,晚上多学些。教室10:30就关了,回宿舍是看不进书的,于是就去一个地方:“城隍庙”。原先听室友说起,还以为真是一座庙呢,纳闷庙里还提供自习的地方,真是不简单。后来才搞清楚,那是上海城隍庙小吃连锁店。北大南门斜对面就有一个,24小时营业,每到晚上10点以后,那里就爆满,多数都是来这自习的学生,有考研的,也有北大里面读本科的夜猫子。很多人会在这儿呆到凌晨一两点,也有一小部分会坚持到天亮。一般来说,来这里自习的人都不好意思白占别人的座位,总会消费点什么。所以老板是有赚头的。后来这事还见了报,老板公开宣布,只要一晚上消费十元钱,他就欢迎。如此,我基本不在欢迎之列,一般只会用一元钱买杯豆浆,算是混过去了。心里想到以后发达了一定要来这儿好好消费几顿,偿还这一收留之情。



离考试越近,我的压力就越大。这次与上次不同,是辞了工作考研,有破釜沉舟之慨,基本上没给自己留后路,所以心理压力就大,有一阵老是生活在预期失败的阴影里。不过,我也尽可能想办法化解,给自己多想几条出路,把最坏的打算摆出来,并且也多想想自己的“实力”,留一点自恋的空间。于是,这些心理压力虽没最终去除,但基本还是没有影响我的学习进程。



元月14日,终于进了考场。政治是感觉最顺畅的,以为能打个八十多分。英语前面还好,但是到写作文时,感觉就像挤牙膏。写大作文时还忘记了要求,第二段就作了结论,第三段没办法,只好重复结论,没话找话。出来后,听到其他同学讲起前面的题目很难,占了很大部分时间,结果作文都没时间写完。有了这点比较优势,才稍稍安心了些。第二天的专业考试才是重头戏。中国通史题目看起来并不难,名词解释只有一两个没把握,于是吃了定心丸,可没想到因为名词解释个数太多,一开始又回答太详细,到后面才感到时间很紧迫,致使后面的大题回答得不太充分。下午是中国近现代史,形势更严峻,一共12个名词解释,比上午还多出两个。于是吸取上午的教训,每个解释都点到为止,不再展开。但有好几个名词我是稀里糊涂回答的,其实都答错了。更糟糕的有一道简答题,15分,要介绍日本对华细菌战的情况。如果没有看过专门的书或听过相关讲座,是讲不出什么东西的,我也是糊弄过去的。好在剩下的几个题目还比较熟悉,只是最后的题目仍感时间不足。打铃的那刻写下最后一个字,被惊得手一颤,还在纸上划了好长一道弧线。



如果说考前心里没底,考完后心里就更没底了。全国这么多人参加考试,凭什么肯定自己就比别人考得好?但尽管没底,我仍然认真准备复试。复试笔试科目是世界近现代史,前一年学过的,但又被我忘记了(记性差、写字慢都是我的弱点),只好从头老实看书。考完后一直到大年初二,我仍然呆在北京自习,只休息了几天。本不准备回家的,但妹妹结婚不得不回。初二回去,因为火车票的原因,二十才回来。照样很快又投入了复习。



初试成绩是三月四号下午出来的,我晚上才去看。刚刚看完一场电影,心情本来很轻松,但一看到网上已经贴出了成绩,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来了。双手合十祈祷了几次,才颤抖地将网页打开。直到将自己的号码对准了,才慢慢向右移看成绩。成绩一栏栏出来了,政治78,英语82,中国通史109,中国近现代史118,总分387,越看越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看到名次栏时,就更不相信这是真的了,居然是第一名。回头又看了好几次,还掐了自己几下,才确认无误,心里的石头才落下去。(我感觉不好的两门:英语和近现代史,居然都考得好些,这是我没有预期到的,看来自己有时候的感觉不能相信。)



将好消息告诉亲人和朋友之后,我仍没有放松,因为复试迫在眉睫,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要准备,还得借考前最后时机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以在面试时有满意的表现。我以前写过一些论文,这一段时间又加写了一些历史方面的杂感,将它们合编为一册,作为学术代表作交上去,算是有一点份量了。需要的推荐信,也是我火速联系大学时的两位老师帮我写的,然后由好朋友用快递寄了过来。准备研究计划书颇费了一些心思,因为里面包括了自己已读的书籍、对自己准备研究方向的前沿状况的了解、对未来研究的规划等等。为此我又整整泡了一周图书馆,做了很多笔记,最后才浓缩成三页的计划书。另外,还浏览了一些有关史学理论和中外史学史的书籍,主要是为了应付面试。老师有可能问到的问题,我都在脑袋里过了一遍。



3月26日上午考英语听力,我听力不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之后紧接着是世界近现代史笔试,试卷发下来,才知道前些天准备的名词解释排不上用场了。只有四道大题目,都是很宏观的。第一道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有点让人犯难。我是凭感觉糊写的。后面三道题还较着边,没费多少周折就回答了,当然,我的字速还是那么慢,所以到交卷时仍感意犹未尽。



我们专业下午一点左右开始复试。我大概是第一个被叫到的,有点紧张。但进去后见到老师们都很随和,就稍稍放松了些。老师们为使我不紧张,先是问了我的一些基本情况,连我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问题也问了。之后,才转入正题。第一个程序是抽题答问。我抽的是:“请论述一战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我一看就懵了:一战不是1914到1918年吗?此时哪有共产国际,更何况中国共产党?看到我的困惑,一个老师才解释说:“一战”指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我才回过神来。老师们给了我几分钟思考,我才开始回答。总之是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说,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反正此时是不能冷场的。这个问题完后,老师们自由提问,其实主要就我的研究计划书来问的。我的方向是共和国史,计划书里写了两个准备重点研究的问题,一是关于**前后的社会思潮的变迁,一是关于中国农村的变革。老师们就问:你准备用怎样的方法研究这些问题?怎么处理研究历史与关注现实问题的关系?等等。我都按自己的理解回答了,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我还没有怎么失望,或者说是基本满意的。这个面试就结束了。最终结果是十多天后出来的,悬念已经不是很大了。
沙发
miaoseng 发表于 06-8-17 21:17:36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考的倍儿轻松似的,英语大二才4级,考研竟然考了82,
政治好象也没怎么看,也78
天才。。。
没有可比性。。。。
板凳
zxcasdiioo 发表于 06-8-21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跨专业原来不是很难哦!我想我是学政治的,努点力应该可以考上吧.不过我真佩服你,选北大考!
地板
4477778 发表于 06-8-24 01:58:2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人也能进北大历史系吗

怪不得 历史系现在都没人考了,这样的人也能近北大,这不仅是北大的耻辱更是历史系的世纪之悲!!!!!!!!!!!!!!!!!!!!!!!!!!!!!
5#
yf1986 发表于 06-9-4 17:37:35 | 只看该作者
字太多了,看不完
6#
tl5233 发表于 06-10-7 17:32:1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你说的有些太随便了,不真实
7#
jeanshijie 发表于 06-10-9 17:37:35 | 只看该作者
虚假乱造  考研那么好考 都去拉
8#
leonhl 发表于 06-10-9 22:30:46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毕竟是北大啊,还是挺羡慕的^_^!~~~~~~~
9#
ranjipeng 发表于 07-9-7 09:56: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一切尽在不言中
支持
10#
ranjipeng 发表于 07-9-7 09:57: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一切尽在不言中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6:45 , Processed in 0.09543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