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如何看媒介这面“镜子” 媒介知识是媒介素养概念内涵的核心。媒介知识主要来自大众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理论。 一、媒介 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媒介有两层含义。 其一,媒介是指人类在传递信息、延续文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中介、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麦克卢汉用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媒介的特征:媒介是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 其二,媒介也指大众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包括人们熟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当今还出现了多种新媒介,如互联网、手机。 媒介素养注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媒介的关系,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大众媒介产品的特征及其对人的复杂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特别是抵御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 二、媒介现实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后来发展为议程设置理论:新闻每天告诉我们大环境中那些我们无法直接经历的事件与变化。但是报纸与电视新闻,甚至那些编排紧凑的小报或者互联网所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传达重大事件与议题的范围。 关于媒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麦奎尔介绍了“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大众媒介以某种方式介入到‘现实’与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及认识之间。”“‘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永远是经过选择的,被建构的,永远存在着偏见。这些特别反映出现媒介接触中的不同机会,以及构建现实中的‘媒介逻辑’。”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本身的作用,认为媒介更像是一个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三、 媒介文本 一本畅销书、一篇新闻报道、一部电影、一个网络事件、一档电视节目、一则广告,这些由大众媒介及其特定符号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可以解读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文本,也是研究媒介传播传播现象的案例。 第二节 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拓展 媒介素养是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也译作媒介认知。这种能力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指从事媒介传播和研究的专业特长。 一、媒介素养的早期概念 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从“保护主义”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尼尔.波兹曼被视为美国媒介教育、媒介素养运动的奠基人。他的一个独特视角是以印刷文化作为比较和衡量其他媒介的标准,强调媒介影响教育,不同的媒介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章 书籍 在大众媒介已经形成的谱系中,“书籍是第一种大众媒介,在许多方面最能体现出个性化。书籍既能给人提供信息又能使人得到愉悦;他们蕴藏着我们的过去,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变化方面发挥着作用。” (时间有限,需要的同学加我QQ768332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