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笔记(精)(之二)

[复制链接]
suiyuewuyuan 发表于 08-9-26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五)    第五章 文学创作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1、创作主体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
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创作题材、主题意蕴、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并不是作家被动接受而是能动选择接受的结果。
2、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
作家创作源于一定的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深层动机是指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集体无意识)。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充分自信和良好感觉;二是指邻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确切、深刻的理解和生动、丰富、真切、入木三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种理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3、创作主体应具有的素养和能力
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创作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1、规定性         创作主体同样具有规定性。首先,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存在;其次,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
2、创作客体有着丰富的内容    创作客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
1、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
作为创作客体的山川风物、社会生活、意识心理只有先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灵并同作家的审美心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对象;作家也只有动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消化、升华客观的对象,才能使自己的审美心理附着在客观对象上。
2、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作家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寄寓于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身上,使之与艺术形象形成一种完美的融合。
四、创作和艺术积累的关系      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即艺术积累阶段。所谓艺术积累是指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眼光能动地观察、吸取、掌握和占有创作素材。作家在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支配下,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需要,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需要、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东西,使自己产生创作冲动并使之活跃起来。
既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包括生活经验和相应艺术技巧的积累
五、文学创作的实施阶段
1、艺术触发   指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或创作愿望而开始进入创作过程
艺术触发的两个条件:一是外界事物的刺激,一是作者内心的孕育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的主体部分是作家的头脑,客体部分是作家通过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生活材料,其特点在于“凝神结想”,其目标是主客体统一的、将要一挥而就的那个未来的作品。
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①主题意蕴的提炼    ②艺术形象的孕育   对抒情性作品而言,是要孕育出由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和某些生活片断共同构成的艺术形象。叙事性作品中,形象的孕育主要是使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起来、丰满起来、活跃起来    ③结构的安排(艺术构思的定型) ④艺术形式的探寻
作者要根据已初步确立的内容去选择、比较,创造内容需要的形式,并与内容一道融入文学作品。
3、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既要模仿虚拟的真实,又要表现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情志。一方面需要对审美意识进行审视和再创造,另一方面是言语活动与意象活动的相互转换。
六、原型、母题等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有自己的传统,有文学活动不能不遵守的模式和成规,他们对文学创作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主体对来自生活实践的素材的理解和处理。
原型的作用体现为:
①原型中蕴含着文学创作活动的主题根源;  ②原型为艺术构思提供基本的主题;
③原型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原型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现象。
原型、母题生成于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人生经验,在这些历史经验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后世文学受原型和母题的影响,实质上反映了历史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对现实意识的渗透,反映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制约着文学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七、艺术构思中思维形式和心理机制的作用
1、逻辑思维 ①指导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思想、艺术素养等确立适合自己的创作目标、创作意图(创作之前)
②指导作家选材,规定构思的性质和方向(构思过程中)
③审视艺术构思得当与否,看艺术构思是否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和意图(构思完成后)
④检验艺术传达的成败得失(艺术传达之后)   ⑤对整个作品进行检验的认识和批评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作家在对其进行选择、加工、虚拟、假设、延伸、发展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其中,构思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①形象思维与感性材料接触并使二者结合在一起    ②形象思维属于辐射性的创造思维
③形象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得到一个新的能够把作家所观察积累到的所有事物、人物的本质特征都概括进去的新的形象    ④形象思维过程中也有分析和判断,看感性材料能否进一步完善、丰富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
3、灵感思维
灵感是指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
灵感思维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的特点。灵感思维的出现等于智力的总爆发,富于创造性是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
4、在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中,作家的情感、想象、潜意识等心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在艺术构思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直接促使艺术触发,驱动艺术感受和体验,催发艺术想象,将生活素材个性化,提高把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能力,规定艺术构思的性质和方向,而作为艺术构思结晶的艺术形象则更是充满情感。
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有重要的意义:①艺术想象是作品形象的设计师   ②艺术想象是作者在观念中与未来作品的读者见面、了解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进一步激起创作热情
③艺术想象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从更广阔的领域去分解、改造、延伸、虚拟和综合、排列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是艺术想象的本质特征。艺术虚构既可以使作家突破生活经验的局限,又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还可以使作品超越自然时空的限制而使时空更加广阔。
八、创作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出现是人类和文明民族成熟的产物和标志。对作家个人来说,创作个性的形成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从而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九、创作个性的形成和表现
1、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既要有相当时间的创作实践,又要有一定的主观条件。作家的主体因素是创作个性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生理因素、经历以及文化承袭艺术素养等。作家从童年、少年直至青年时期的经历,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又一重要条件。
2、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①表现在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他以创作个性为指导去处理创作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
②表现在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上。创作个性一旦形成,它就制约着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反过来说,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    ③表现在作家的遣词造句的用语特点上。
十、文学风格的凝固和发展
1、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作家的精神个体性。文学风格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2、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一个作家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才能在文学创作和作品里展现自己的风格。风格正是作家人格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3、作家的人格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并不是一回事
文学风格本身有严格的质的规定性,即独特性、稳定性、主导性。作家生活经历的变化引起创作个性甚至风格的变化,但其基本的风格特征还是比较稳定地存在,这种基本的风格特征即为作家的主导风格。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个性显现,它具体表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就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的一贯性以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上。(鲁迅:简练朴素的白描;茅盾:精雕细刻的写实手法)
一个形成了自己创作个性的作家,其风格既有因成熟而凝固的一面,又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前者使作家的风格具有一以贯之的稳定的统一性,后者使作家的风格具有开放的动态的多样性,而且同一性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多样性统一在同一性之中。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六)    第六章 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
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2、文学思潮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①文学思潮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③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
④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3、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      ①(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②(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
4、文学思潮出现的意义
文学思潮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一种努力。它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含义    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彼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产生,以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依存文学流派的。(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促成了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等文学流派,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影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3、文学流派形成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首先使思想倾向的一致,其次是文学观念的相近,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等有共同之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风格。一方面,各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各个作家合起来又从各自的侧面显示了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风格。
4、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大量作家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才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外国文学理论、美学观念的影响也可以促成文学流派的形成。
5、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的文学流派,除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之外,还可以促进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政治主张的文学流派的发展,催生新的文学的产生,如“文学研究会”与“新月派”的论争。
以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宽文学的视野,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多种风格的竞争共存,让各个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局面,满足读者多样的审美需求。
(丹纳: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
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指渗透在作品中的作家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的思想态度,是力求通过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把握现实的一种文学见解、审美主张。这种文学精神具体表现为作家按照自己观察到、感受到、把握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恩格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高尔基: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地、不加粉饰的描写,谓之现实主义)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
与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生活相适应,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具有真实感、真实性,只不过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表面真实,而是一种比生活表面更高的真实,是表现和揭示了隐藏在生活表面现象之内的底蕴的真实,这就需要作家对生活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并不抹杀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认为“真”有三层含义:第一,“真”的科学含义,即指称和象征着指称的派生性的表述是真实的;第二,“真”最常见的另一层含义是可接受性;第三,“真”可以等同于真诚,即艺术家这一方面不抱任何明显的企图而想用自己不起作用的效果对读者产生效果。
3、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又一个特征。
它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来组织框架结构,其摹仿的虚拟真实尽可能地保持与生活的一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写实白描,强调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再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可信。(巴尔扎克: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乔治.桑:我们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细节的科学)
四、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在不同场合指的意义并不相同,或者指一种创作倾向,或者指一种文学思潮,或者指一种文学流派,或者指一种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左拉: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析、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自然主义是真实描写客观外在的现实与人性、人的机体并以这些为突出特征的文学类型。
1、真实是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前提,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品格。它比现实主义要求有更大范围与程度更为彻底的真实,追求无所不包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严酷的真实、不带任何粉饰的真实。
2、自然主义以自然和人为对象,写人要求首先从人生的真源来认识人。(遗传学、生理学规律)
3、自然主义以科学试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五、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在于向往理想的文学精神        浪漫主义并不是追求生活的真实、细节的真实,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特别执著于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主观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竭尽全力表现人应有的生活图景。 浪漫主义执著于主体的理想,着重传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个人的主观心灵,抒发个人的主观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朱光潜: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
2、着力歌颂大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
浪漫主义崇尚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把大自然当作主要的表现对象,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的美,这些自然美与现实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照。
3、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是浪漫主义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为突出理想和表现主观感情,往往运用大胆的幻想、异常的夸张等艺术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浓郁的色彩、华丽的语言,编织出非同寻常的理想世界。
六、现代主义文学    严格说来,现代主义文学并不是一种文学类型,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文学流派,指的是西方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点。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庞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①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现代主义文学否定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上都注重标新立异。
②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俄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现代主义将自己的任务定为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并用“心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抗衡。现代主义文学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显著标志。
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非英雄、反英雄、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卑微、孤独、无所作为的弱者。
④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古怪的、时空是颠倒的、错乱的,情节是离奇的,结构是复杂的,语言是艰涩的。
1.象征主义文学     ①取材上着重写诗人自我的虚无缥缈的梦幻和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抒发主观感受,赋予内心世界的情感或观念以感性形式。
②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有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象征,表现诗人内心所感到的世界,并力求把人们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
2.意识流小说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①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②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③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
④意识流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
3.荒诞派戏剧 ①荒诞派戏剧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的戏剧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荒诞的情节
②荒诞派戏剧背离了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形象或是破碎的或是极端夸张的物体形象
③荒诞派戏剧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代之以语无伦次的对白或哑剧表演
4.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开始指的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即“自动写作法”,虽然它无视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并未超出文学的范畴。后来“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成立,其成员从达达主义分化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想用超现实的追求解放人性,成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意识的控制并开发直觉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力量源泉。
5.魔幻现实主义
既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又有非现实主义的特征,甚至还有反现实主义的特征
①创作中追求现实与幻象的结合,把现实放在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详细地加以描写,努力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但自始至终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
②结构方面打破主观和客观的自然时序,使时空错置,混淆神话与现实、实感与虚幻、人与“鬼”之间的界限,大量运用象征、暗示、比喻、借代等艺术手法,以便在朦胧、魔幻、神秘的色彩中包孕更多的内容。
七、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各自不同类型的属性
1、对表现世界的态度   高雅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忠实于“世界”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探索文学对“世界”也是忠实的,忠实于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是一种富于理想的关系,对现实持“超越”的关系。    2、对接受者能力素质的要求   高雅文学由于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世界,阅读起来需有一定的洞察能力、领悟能力和判断能力,探索文学更不必说。通俗文学则不同,它宁愿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尽可能满足读者想象、梦魇的需要,满足读者愉悦耳目、实现愿望、宣泄感情的要求,它往往以人造的虚拟的“世界”来取悦读者。
八、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1、通俗性。通俗文学的内容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2、传奇性。通俗文学为适应读者审美要求,努力提高故事的传奇性,使情节的发展以奇制胜,以奇取胜。
3、娱乐性。满足读者的“娱心”需要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七)   第七章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1、两者的关系是:一方面,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另一方面,文学接受也制约着文学创作
2、所谓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第二,文学创作为文学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即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3、文学接受也不是纯然消极被动的行为,它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作家精神劳动的产品,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真正称为文学作品;第二,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推动作用。
二、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
作品的性质和构成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基础,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得以产生的前提。读者的接受活动又是联结文学作品和社会环境的纽带,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介。
1、认识功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
2、教育功能:文学作品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性情,增强人们克服人生苦难的信心和力量,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3、娱乐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调节人的生活,使人消除紧张、放松身心、忘却劳累、得到愉快和休息
4、补偿功能: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神游于广阔无垠、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帮助读者实现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和追求,从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5、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将人带入自由的审美境界,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在文学的诸功能中,审美功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学的主导功能就是审美,其一,审美是各种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和中介;其二,审美功能是文学各功能有机统一的中心和粘合剂。
三、文学接受的两种基本形态(文学鉴赏、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使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文学批评以对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并上升到理论、科学层面;文学鉴赏主要还是感性活动,运用的思维形式也主要是形象思维。文学批评从对作品的鉴赏开始,总把文学鉴赏包括在自身的过程之内。
四、文学鉴赏的主要特点 (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
文学鉴赏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在创造。文本的意义正是鉴赏者在对文学的接受中按自己的方式积极创造才产生的。
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表现为:
1、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
读者不仅要通过语言符号把作者已经描述出来的部分在头脑中复现出来,还要根据作者的诱导和暗示,由此及彼,由显到隐去补充和扩展未被作者描述出来的部分。
2、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        
文学的意义隐含在文学形象中,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这一表意性特点决定了文学鉴赏活动中,意义必需靠读者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于是,作品的意义便是作品本身与读者参与双方力量形成的,读者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
审美享受是人在对审美客体的感性直观的把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状态。
五、文学鉴赏的条件   
“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决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的最基本的条件。
“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简言之,所谓的“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
六、文学批评的作用
1. 文学批评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
②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赏作品
2. 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批评可以向作家反馈社会的接受信息
②文学批评可以帮助作家总结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
3. 文学批评对于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七、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
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和准绳。
一般可用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者结合起来则更为全面准确。思想标准就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的正误深浅的尺度,艺术标准就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由艺术标准所产生的具体的批评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点:语言的表现力、形象的生动性、文体的完善性、构思的新颖性、情感的真挚性、意蕴的深广性。
所谓文学批评方法,就是人们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研究文学现象的各种途径、方式、工具和手段的总和。
文学批评的方法不应是单一的、孤立的、封闭的,它除了要受高层级的哲学方法的指导、要运用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外,还需要从一些相关的具体学科中有选择地进行移植和借鉴。但是,所有方法的吸收和移用,有利于探寻和揭示文学活动的特殊规律。
文学批评还应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造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不应过分依赖于借用别学科的现成方法。
八、批评方法与文学观念的关系
1、文学观念对批评方法具有制约性
所谓文学观念,就是人们对文学的本体性质,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各种重要的内外关系的认识。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有与之对应的批评方法。评论家怎样运用这种或那种方法,都必然会受到他所掌握和仍同的文学观念的支配。
2、批评方法具有相应的独立性,方法不能代替观念,观念也不能代替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八)     第八章 作为活动的文学
一、文学与不同社会意识的关系
1、文学与道德       文学的发展与道德意识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不同的善恶观念时时制约着审美意识,影响着文学价值取向的变更。人性的显示往往体现在道德选择上,人生的价值也常常需要用道德来衡量,以人和人生为对象的文学也就和道德结下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道德为文学审视人生和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视角,使道德成为文学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的基本尺度之一。它不仅为文学塑造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激发了作家们探索生活和人性的激情。
2、文学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文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但社会心理对文学的需求又包含着多种动机,其要求与选择中有许多未必与文学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因素。社会心理不仅影响着创作,也影响着文学价值的实现。
3、文学与哲学     追寻、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奥妙是文学与哲学的相通之处。哲学为文学理解人性和感悟人生提供了思路、思想和方法。哲学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面貌,对文学思潮、文学观念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4、文学与宗教     在人类渴望认识自身、寻找精神家园这点上,文学艺术与宗教有相似之处。宗教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文学的审美活动也有着相似之处。(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5、文学与政治      作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带有强制性,它直接干预文学活动。对文学产生直接作用。虽有好有坏,但毕竟以文化环境的创造为文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给文学发展以切实的影响。
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即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它既可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观点出现,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或情感态度上。
6、文学与经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文学的时代面貌,经济基础决定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艺术所表现的一切,都不可能超越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的对象和范围。
二、非文学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及关系
1、文学活动并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运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和各种社会意识发生关系,接受它们的影响,这些联系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多大的 影响,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取决于某种社会意识在生活中的地位,其二取决于文学本身对这种社会意识形式消化的程度
2、前者是指,只有当一种社会意识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一定支配地位时,它才可能给文学以较为深刻的影响,在文学活动中留下自己的身影(中世纪欧洲的宗教)
3、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会给文学极大影响,但并不一定都能促进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文学对各种社会意识的接受程度,最终还得取决于文学本身是否有这种需要,以及它能否消化吸收这些影响。文学只有把某种文化内容融化在审美之中,使之成为自己从审美关系上把握人生所必需的视角时,才能使这种影响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因素。
4、文学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文学,是指文学艺术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所表现的一切,都不可能超越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的对象和范围;文学又具有独立性(历史继承性),社会分工造成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离,由此产生了文学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三、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在其系统内部发展演化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环节,彼此对立又相互关联。继承联系着文学的过去,革新显示着文学的现在。
2、历史的继承性指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代代相承的关系,是文学得以存在、延续的一个基本前提。每一时代的文学,都要以当代文学所留下的丰富遗产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中国古典小说:上古神话-历史散文-先秦寓言、史传-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3、继承既要继承传统,又需要不断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生命的活力。文学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必须表现人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必须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审美需求。革新的基本功能表现为对传统的审美规范的改造和突破,力求使文学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
4、继承的稳定机制要求文学保持传统、循规蹈矩,其目的在于保持文学的相对独立性;革新的创新机制则要求文学突破陈规、追求开放,其目的在于使文学适应现实需要。
四、文学发展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是怎样生成的
一方面,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文学的内容的开放性和易变性;文学内容的变化始终是文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属性所企求的完美形式,却只能在内容相对稳定或静止的范围内,经过创作实践的反复探索和精雕细琢才能形成,文学形式的生成与完善又是文学活动中发展得最为缓慢的因素。文学活动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由此产生。
这说明,文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实质上是文学审美本性在现实运动中的展开形态,这一矛盾的运动过程,即内容与形式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也因此成为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五、文学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波浪式的运动?
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造成了文学发展的波浪式运动。
1.每当文学向新的审美领域拓展,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时,它的最初形态往往是内容由于形式,即新的生活内容与不成熟的艺术形式不协调地结合在一起。
2.继而,文学开始探索能够显现新内容的完美形式,在此过程中内容与形式逐渐趋于协调统一,新的生活内容由此获得了可能充分显示自身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文学还在向新的生活领域开拓,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新的内容。
3.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成熟的文学形式逐渐凝固化和程式化,一方面限制了文学对新内容的开拓和表现,另一方面又以它的精致和完美引诱着人们对形式的盲目崇拜和执著追求。于是,完美显现就内容的艺术形式开始成为束缚新内容表现的桎梏,文学活动中出现了形式优于内容的现象。这时候,新内容在文学审美规律的支配下又开始了对新形式的探索。旧过程结束了,新过程开始了,因此形成了在文学内在矛盾支配下的又一个波浪式的运动。


附表:重要理论著作(重新整理,按A-Z排列)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阿多诺《艺术与社会》
阿诺.理德《艺术作品》
阿莱霍.长彭铁尔《小说是一种需要》
爱伦堡《谈作家的工作》
艾略特《诗的社会功能》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艾兹拉.庞德《回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关于批评的讲话》
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
布封《论风格》
白居易《与元九书》
曹丕《典论.论文》
丹纳《艺术哲学》
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佛斯特《小说面面观》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范晰文《对床夜话》
高晓声《生活.思考.创作》
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论文学》
冈察洛夫《迟到总比不做好》
歌德《文学风格论》
黑格尔《美学》《小逻辑》
贺拉斯《诗艺》
赫士列特《泛论诗歌》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
韩愈《答崔立之书》
金圣叹《贯华堂批第六才子书》
蒋孔阳《形象与典型》
加缪《西绪福斯神话》
吉比恩.比尔《传奇》
康德《实用人类学》《判断力批判》
卡西尔《人论》
卡冈《作为系统的艺术文化》《美学与系统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论艺术》
罗大经《鹤林玉露》
刘熙载《艺概》
刘勰《文心雕龙》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吕本中《夏均义集序》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品文的危机》《文艺的大众化》
鲁利亚《语言与思维》
陆机《文赋》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马.肖勒《技巧的探讨》
马.埃斯林《荒诞派之荒诞性》
莫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
茅盾《欣赏与创作》
庞德《回顾》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希金《论批评》
普列汉诺夫《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编》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乔治.普林斯顿《海明威访问记》
秦兆阳《学习与思考》
让.保尔《美学入门》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情感与形式》
苏契科夫《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司空图《与极浦书》《与李生论诗书》
斯特恩《文学与意识形态》
桑塔耶纳《美感》
汤用彤《言意之辨》
谭献《复堂词话》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合著)
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
闻一多《冬夜评论》《神话与诗》
王夫之《薑斋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蒙《漫话小说创作》
王估良《英国散文的流变》
伍尔夫《论现代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
瓦莱里《诗与抽象思维》《纯诗》
吴岳添《超现实主义简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心灵论》
雪莱《诗辨》
休姆《语言及风格笔记》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叶燮《原诗》
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
伊丽莎白.鲍温《小说的技巧》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在的读者》
尤斯《自立标准的艺术品》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雨果《论文学》
严羽《沧浪诗话》
朱光潜《诗论》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指诞生》《美学散步》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冰宇 发表于 08-9-26 2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s:9] [s:9]
lisn20 发表于 09-4-24 09: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太好了!!!!!!!!1
两盎司 发表于 09-4-28 10: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不辞辛劳的说,赞……
豆芽的等待 发表于 09-5-12 21: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楼主!!鞠躬~~
yinyun194 发表于 09-6-3 17: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
yydydw 发表于 09-7-12 0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子博亦乐 发表于 09-11-1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好好的东东
cierchong 发表于 09-12-11 21: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资料,有很多书上没提到的~~
李颜兮 发表于 10-6-19 2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07:09 , Processed in 0.09536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