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整理的中国通史试题答案4(绝对有用——心血之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忽必烈 发表于 06-4-8 11:2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ianbian_song

6、洋务派是如何形成的? 有什么历史作用?
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官僚在外国入侵与国内农民起义双重打击下采取西方
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一种自救运动。
7、 辛亥革命对民初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

8、评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官督商办企业:特点1、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然具有明显封建性。2、洋务派民用企业大多具有垄断性起到压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3、
经营管理极端腐败,是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少数人发了横财而企业亏损严重。4、它是作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对立物出现的受到外国资本主义者的排挤和打击。但是又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10、简论“九品中正制”

。曹丕建魏后,改变了这一用人方针,为了取得豪强地主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由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他们当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郡士人,根据门第、德、才三项标准分为九品,写出评状,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这种用人政策与唯才是用相比,无疑是有所倒退。

11、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民族革命纲领及其重大意义?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 宣言在正确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宣言同时指出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 “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党的最低纲领。也是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特别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12、简述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分析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悉达多•乔答摩创立的宗教,公元前六世纪形成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地跨今印度尼泊尔之间)。东汉初年,上流社会的一些达官贵人对佛教产生兴趣,开始学习佛教。67年(永平十年)汉时帝夜梦金人,派郎中蔡愔等使于天竺,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经像而还,中国始有“少门及跑拜之法”。此后,西域沙门安世高等先后来到洛阳翻译佛经,佛教在中国有了部分忠实的信徒。所有这些,都说明佛教在东汉时期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达到泛滥的程度。如萧梁时僧尼之数几乎占人口的一半,北周北齐的僧尼也达到400余万。原因一是南北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许多人希望得到寺院的庇护;二是南北朝的一些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如北魏、萧梁和北齐的统治者就是如此;三是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来到中国,加速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泛滥,但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国教。究其原因,一是当时儒道与佛争论激烈;二是范缜撰写了《神灭论》一书,从理论上对佛教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三是佛教经济与地主经济发生了冲突。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至唐朝达到了最盛阶段。但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时,尊道抑佛,先道后佛。但因其有利统治,太宗后亦倡之,净士宗流行。武则天为“改唐为周”,掀起第一个崇佛高潮。禅宗大盛,神安被奉为国师,慧能亦深受敬重。睿宗和玄宗父子迷信道教,道教势力逐渐恢复,佛教势力则受到很大限制,玄宗下令僧尼一万二千余人还俗,禁止创建佛寺……。肃宗、代宗时,兴起第二个崇佛高潮。密宗(密教)煊赫亦一时。武宗即位后,以“佛国”威胁朝廷,乃于会昌元年(841)下诏废佛,拆毁佛寺4600多所,僧舍四万多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懿宗李漼以为佛有益于国,兴起第三次崇佛高潮。873年(咸通十三年),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顶礼膜拜丑态百出,而佛教的势力便随之大长了。
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和宣扬佛教。隋唐时期除唐武宗进行过一度灭佛活动以外,其余诸帝均大都佞佛。不但促进了寺院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佛教在王公贵族和下层百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二是佛教宗派竞相出现。隋唐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计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后来,以南宗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由于教义简便易行,终于压倒了其它各宗,垄断了佛坛。三是译经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由于玄奘精通汉文、梵文,译文既忠于经意,又语言流畅,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趁火打劫鲸吞中国大片领土。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和英法联合攻陷大沽炮台,以对华作战相威胁。1858年5月28日《暧晖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
(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领土,由中俄共管。
1860年11月14日,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一)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二)规定中俄西段疆界“尚在未定之交界”,并强行规定边界走向。据此1864年10月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67—499)

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485年,北魏政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有五点,均田制巩固了各少数民族的农耕生活,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接着又颁布了与均田制相联系的三长制与新租调制。三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建立以后就代替了魏初的宗法督护制,新的租调制度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
2、迁都和汉化政策 495年迁都洛阳。接着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人旧官的措施。以汉服代替了鲜卑旧服,朝廷禁止用鲜卑语。规定迁洛阳的鲜卑以洛阳为籍贯。沟通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婚姻关系。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文化促进了北方各族同汉族的融合。

15、
16、清代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情况及其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修于清朝乾隆年间。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原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下谕开馆修书,至五十八年全部完成。全书按照西汉以来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纂,每大部又分若干类,类下细别为属。全书除收录中国历代各种典籍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际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述。全书共抄录7部,分别贮于北京内廷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鉴于全书卷帙繁多、翻阅不便,当时曾选录其中一部分,计463种,编为《四库全书荟要》。 后又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其编简本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20卷。在修书过程中,清廷还查禁了一批书籍,禁毁的书籍,总数十分可观,但历来无准确统计。浙江省编《禁书总目》、河南省编《违碍书目》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7部全书中,文源、文宗和文汇3部藏书,连同原翰林院副本,已全部毁于战火。现存4部中,文渊阁本贮于台湾,余均在大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32开本,已全部出齐。

17、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通称科举制。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
  考试内容 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未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乡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帖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重要项目,各科均须帖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帖盖3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北宋神宗以后,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首先须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作用 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较之以地位、权势任命官职是一个进步。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

18、宋代编纂的“四大部书”及其价值。

19、试论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政治运动  。发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因以干支计为戊戌年,故名。又称戊戌维新。
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康有为1898年1月29日上《应诏统筹全局折》,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9月21日,发布诏书 ,宣布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幽囚光绪帝于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变法失败。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时称戊戌六君子。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20、试评“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闻业蓬勃发展,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运动提倡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旧伦理道德,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运动提倡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随着运动的开展,“科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和“民主”一样,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提倡民主的同时,必须提倡科学。
  兴起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还涉及到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倡导“文学革命”。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沙发
cczh 发表于 11-10-12 19:08:13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学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7 13:46 , Processed in 0.47619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