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语词汇学习之误区及对策(节选)(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ysy 发表于 07-8-10 13:4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语果真如此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吗?学好英语、获得高分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根据我十年的教学经验,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征服英语并不难,关键要过词汇关。
  对于词汇,不能说考生们不知其重要性,更不能说考生们对它不重视。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上学路上,有人拿着词汇书边走边看;上楼梯时,有人抱着词汇书若有所思;课间休息,很多人争分夺秒记单词……我很佩服同学们的学习精神,但我同时不禁在想:大家如此勤奋努力,为什么学习中还有那么多障碍、考试时还有那么多麻烦呢?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发现同学们背单词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们一般只记一个单词的一个词义和一种用法,而高考英语作为一种较高程度的水平考试,它要求的是全面了解这个词的词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由于有些同学在思想上还没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背单词时还停留在一词一义,一词一用的阶段,尽管背了不少单词,做起题来仍然捉襟见肘、处处被动。如考regard 和company的一词多义,考further的一词多用,不了解"regard" 除“看作”之外还表示“尊敬”,不明白"company"除“公司”之外还表示“伙伴”,不知道"further"除作形容词、副词外还可作动词表示“增进、促进”,做起题来当然会有困难。
  第二个问题是只知大概,不知具体。由于英语考试多数题型采用多项选项(multiple choice)形式,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养成“只知大概,不知具体”的毛病。如raise, rise, arise三个词在考试前就应该弄明白,有的考生遇到他们却仍是模棱两可,又是一笔糊涂帐;考生们丢分不一定是单词背得少,而往往可能是记得不够细致、不够精确。
  第三个问题是只知认词,不知辨词。认词是掌握词汇最基本的要求,光是知道一个词的词义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知道这个词与其他词,尤其是其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在写作课上,我曾看到同学写下这样的句子:With our own car, we don't have to cost a lot of time waiting for a bus. "cost"一词应该换成"spend",出错原因显然是没有弄清这两个词的区别:虽然都表示“花费”,cost常用sth.做主语,而spend常用sb.作主语,句中主语是we,所以要用动词spend。另一个典型的例子:carry和shoulder都可表示“承担”,而且都与名词responsibility搭配使用,由于shoulder是人体的一个部位,作动词用应该是表示人发出“承担”的动作,如果句中主语是post(职位),那选shoulder就不合适,正确答案应该是carry。对于词的辨析,同学们只有通过背例句、观察这个词的使用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只背词义,恐怕很难辨得清楚、用的正确。
   第四个问题是只知词义,不知使用。如果说认词和辨词是掌握词汇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那么用词便是掌握词汇的高级阶段。“高考英语难”的咏叹调之所以常挂考生嘴边,不是因为它要求的词汇量特别大,而是因为它逼着我们往深处发展。写作只需100个词,考生写的往往是些Chinglish(中式英语)。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对词的用法掌握不够,一个句子、一篇文章不是词的简单组合,它要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一种协调,这就说明背单词重要,背单词的用法更重要。
   第五个问题是只能固定,不能变化。同学们往往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词稍有变化马上就不识庐山真面目。practice是“实践”,形容词practical的意思是“实际的,实用的”,而副词practically却是“几乎,简直”。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中国人比喻“很容易”时就说“小菜一碟”,英国人却说"a piece of cake",背单词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把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作为背记的重点,光背基本词汇和基本用法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只能机械,不能灵活。词典上的解释是死的,语言的运用是活的,如果只是机械的背单词、用单词,势必与考试的要求相去甚远。有鉴于此,我在课堂上不得不经常提醒同学们说:“词典的词义不可靠,语境重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凡是真正认真做过翻译题的同学都会对词汇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英 语 学 习 六 大 策 略
  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方法不对,往往事倍功半。许多同学都希望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我认为学生英语学习者应具备的六大策略是:树立自信、思维差异、文化概念、对照对比、文体意识和词伙关系,希望通过下文的讲解能给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有所启迪。
  首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自信。为什么要把“树立自信”作为第一个策略呢?因为我发现许多中国学生从初一到大学学了那么多年英语,但是实际上却根本不敢开口讲英语。这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一些接触过中国留学生的英国专家指出,中国留学生的语音、语调可以说是"perfect",只是表达能力很糟糕。事实上,中国的高中毕业生所具备的词汇量就足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了。有这样两个数据,相信可以令同学们增强信心:英国的BBC曾经公布过这样一个数字,说一个英国农民一辈子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和一个感情丰富的伟大诗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服力还不够,就再给你一个数据:美国之音有一个特别英语节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这个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基本上 仅用1,500基本词汇来表达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非常准确、及时。而我们普通的中国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就已经达到1,800个左右了,所以说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问题。我在2000年10月的《大学生》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你开口,就成功》,是讲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重要性的。我由此联想到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实往往就是如此:“你开口,就成功”。因此,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对自己充满自信。
  第二个和第二个策略是“思维差异”和“文化概念”。所谓“思维差异”,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比如说,许多同学在读《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21世纪报》(The 21st Century)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而在看外刊的时候,即使是对中文报刊里也有的同一件事的报道,读起来都会觉得很吃力,这是由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浅入深,到最后再说重点。有一位美国汉学家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画龙点睛”。而外国尤其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这就是中国学生在读《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时感到很轻松的原因:尽管它们也是用英文写的,但是阅读时经常能让人感觉到思维方式是中国式的,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血和肉是英语,但是骨架子是中文。”这种“思维差异”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体会,积累英语中对各类事件的描绘和阐述方式,才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自如。
  那么什么是“文化概念”呢?中国学生一般认为,学英语就要学好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所以有很多同学曾经问我:“老师,我的语音、语调perfect(完美的),我的语法accurate(精确的),我的词汇量huge(巨大的)。我的英语可以算是优秀了吗?”事实上,即使是词汇量非常大,语音、语调、语法都没有问题,也并不能表明这个人的英语水平高。英语学习还要加上一个元素一一文化。所以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但是到了真和老外沟通的时候,却"quite at a loss"(不知所措),这是由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半小时的课,就会有同学说:“老师,您辛苦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会认为这个学生很懂事,很体贴人。而作为老师也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自己的付出有来自学生的问候和关心作为回报。但是,如果讲课的是一位美国教授,下课后有学生对他说:“老师,您辛苦了!”他会认为这是对他智商的一种侮辱(an insult of his intelligence)。他会想:“难道我一个堂堂的教授连两个半小时的课都讲不了吗?”他会觉得你是在怀疑他的能力.是在讽刺他、侮辱他、打击他。那么在英语中这种问候应该怎么表达呢?应该说"Did you enjoy your class?""Did you have a good time?"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businessman",你的老板对客人说:“您一路上辛苦了!”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翻译,你就应该说"Did you have a 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这样,中文与英文从“文化概念”上来讲才是对等的。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你一定辛苦了;你一定精疲力尽了),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差、很虚弱,人家才这样问自己,这会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说,这种文化上的错误比语言上的错误还要厉害,语言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下面我再以到朋友家拜访的全过程为例,给大家讲一下“文化概念”这个英语学习中应注意的策略。首先,你来到朋友家里。假如你是第一次去或是和这个朋友不太熟悉的话,中国的主人就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笑一笑,点点头。如果把这个过程翻译成英语,那些认为学英语只需要学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的同学就会翻译成"Welcome! Welcome!";假如这个朋友和你很熟悉,一进门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主人就会说:"So! You have come."(啊!你来了。)客人回答:"Yes, I have."(是的,我来了。)无论是说"Welcome!"还是说"So! You have come.""或"Yes, I have."都是典型的中国场景中的说法,在英语中是不合适的。英国人决不会在自己家里对客人说"Welcome! Welcome!"他们说的是"Come right in!" "Come on in!",或"Come in ,please!,",而客人只需要说"Thank you!"就可以了。
  进门以后,主人会说:"Let me have your coat."(让我帮你把衣服挂起来吧。)中国客人多半会客气地说:"No,no.I will hang it up myself."(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吧。)这样说在英语中也是不合适的。你只需说"Thank you!"就可以了。
  在向客厅走的过程中,主人一般会说"We are so happy to have you with us here today."(我们非常高兴你今天到这里来。)中国人就会说:"Thank you! Thank you!"(谢谢,谢谢!)然后主人又说:"Do make yourself at home, please."(请随意,请随便一点,不要客气),中国人就会说"No.No.No.(没关系的,没关系的。)这又是典型的中文场景。在英语中不能这样说。当主人说"We are so happy to have you with us here today"时,客人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 for asking me over."(谢谢你邀请我过来。)主人说"Do make yourself at home, please"(请一定随意),你应该说"Yes, I will"(我会的。)或"All right.I feel quite at home"(好的,我已经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了。)
  进入客厅后,主人会说:“请坐!”(Sit down, please.)把你让到沙发上去,但是中国人一般不会去坐,而是说:"No,no.I win sit here."(不用客气,不用客气。我坐这里。)然后找一个比较糟糕的地方,一把比较破、比较矮的椅子坐下去。当主人说"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请一定坐过来,坐到沙发上去)的时候,中国人会说:"No,I will sit here. 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不了,我坐这儿吧。这把椅子挺好的。)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合适的。如果主人指定要你坐在哪儿,你就应该坐过去。如果没有指定,那么你就看哪儿舒服就坐哪儿,可以随意,否则是很不礼貌的。
  聊完天以后,你发现时间很晚了,但却不知道如何告别,很着急。最后才鼓起勇气说:"I must be going now!"这会使老外感到很奇怪,他会说:"can you stay a bit longer?"(你能不能再呆一会儿?)然后你说:"No,I must be going now, really."(真的,我得走了。)这时外国人就没办法了,他会说:"If you must,then you must."(如果你真的要走的话,你就走吧。)这是中国人的说法。正确的做法是你在走之前发出一个信号,比如说一句这样的话: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everything."只要这样说,主人就知道你准备离开了,这是一种非常间接的意思表示。千万不要一下子站起来就说:"I must be off now.Bye!"这会让人家觉得莫名其妙。到了要走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种失落感。在中国,你去作客,主客之间的相互道别通常都像拉锯一样。一个说:“你不要客气了,你不要再送我了。”另一个说:“我再送你几步路吧!没关系,我再送你一下。”如果直接把它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你会说:"There's no need to see me off." "Don't walk my further with me."这两句话语音、语调、语法都没有问题,用的词汇也不错,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失误。外国人送客的时候不会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只会站在门口说:"Bye,drop in again."对此中国人不习惯,所以会有失落感。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你们的话题还没有聊完,可能他还真的要送你,送到你停车的地方或是你要坐车的地方。这时候他会说:"Thanks for coming to see me.,,(谢谢你来看我。)你应该回答:"I have wanted to for a long time."(我一直就想来。)或"I have had a very wonderful evening." "We have had a very wonderful talk."或"I enjoyed our talk very much."你这样说,主人就会说:"Bye! Drop in again whenever you can."(只要有可能,你什么时候再过来吧。)然后你说"Bye!"就可以了。
  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语音、语调和语法外,文化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即使把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翻译了过去,但是文化上不对等,也是不行的。所以说,要学习一种语言,首先意味着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前面从学生自己的心态和对思维、文化的整体把握上谈了学习英语的策略,那么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具体策略呢?当然有。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几点:“对照对比”、“文体意识”和“词伙关系”。首先谈一下“对照对比"。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和小孩子学习英语有本质的不同。小孩子学习语言靠模仿,有什么就学什么,接触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能够进行逻辑思辨,能够进行对照和对比。能够在对照和对比中学习一种外语,是我们成年人最大的优势。我们本身已经有了汉语基础,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可以在对照对比中进行:英语中跟我们汉语相同的地方,停下来思考一下;跟我们汉语不同的地方,更要停下来仔细琢磨一下。
  很多同学学英语只停留在理解的阶段,到了表达的时候一一说和写的时候就不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四级作文要求100个单词,六级作文要求120个单词,而考研作文也是2001年刚增加到200个单词的。那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却显得那么艰难呢?按理说,如果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正确的话,即便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完成四、六级和考研作文应该都不成问题。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浓咖啡”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可能有的中国学生会说成"powerful coffee,"或是"strong coffee",但英语中说的是"black coffee";再比方说“强硬政策”的等值英文说法应该是"tough policy",但有许多中国学生会说成"strong policy":要翻译“在校园里”这个词组,许多同学都会用介词"in",但是英语中说的却是"on campus"……实际上这些正确的表达法中国学生都是见过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错误呢?就是因为在看的时候没有停留,没有进行对照和对比,没有思考和强化记忆。再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的时候说他“吹牛”。那么“吹牛”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是"talk horse"(吹马)。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当看到这个短语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首先,它用的是“马”,而不是“牛”;其次,在"horse"这个可数名词前面,既没有定冠词,也没有不定冠词,这是英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仔细思考了,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再举个例子,我们把亚洲最发达的四个国家和地区称为“亚洲四小龙”,那么“亚洲四小龙”在英语中怎么说呢?有的同学把它翻译成"the four dragons of Asia"。假如在20年前西方人看到这个词,会"frightened"(感到很害怕)。这是由我们前面说过的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东西,甚至是带有消极意义的东西。虽然最近十几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西方社会逐渐了解了中国的“龙”文化,开始知道中国人是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的,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仍然不能接受"dragon"的这种"positive"(正面的)形象。在英语里,“亚洲四小龙”的正确说法是"the four tigers of Asia",(亚洲的四只老虎)。其实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在读《中国日报》、《21世纪报》的时候一定都见过,而且当时也看懂了。之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出现错误,问题还是出在读的时候没有思考,没有进行对照和对比。
  刚才讲的是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方面的对比,那么从句子和语法的角度来讲,这两种语言应该怎样进行对照、对比呢?从句子和语法方面来讲,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各个概念之间是靠意义连接起来的;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每一句话都强调语言形式的标志和标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依靠“对照对比”来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举个例子: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文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逗号来连接两个句子。比方说:“他经常不打招呼就用我的东西,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两个句子是用逗号连接的,有的同学把它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就写成了"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 It is very impolite."用逗号连接两个英文句子显然是错误的。把逗号改为句号是一种纠正方法,但是如果想保留这个句子中的逗号应该怎么说呢? "She always borrows my things without asking me, which I consider is very impolite.",即把后面那个句子变成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which"来指代前面的现象,这时,这个逗号就用对了。而在中文里是可以一个逗号逗到底的,有时甚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句号,中间都是逗号。所以说,英语是非常重视语言的形式的。另外,中文在表达时讲究通过重复词汇来加强意义、增强表达效果,比如说“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这个句子在中文里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如果翻译成英语"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 and she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m",就绝对是一种失败的表达方式。英语在这种句法结构中是讲究省略的,应该说"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 and she with me"。中文里常见的意义重复在英语里是不允许的。所以,如果能够始终在对照对比中学习,英语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那么“文体意识”和“词伙关系”这两种策略,它们分别是指什么呢?我在前面说过,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你学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是为了能使用它,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所以学语言不能只学语言规则,还要学交际的规则,说话的规则,也就是"speaking rules",还要有“文体意识”。什么是“文体意识”?用我们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自己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我对于学生来说是老师,对于妻子来说是丈夫,对于孩子来说是父亲,对于父母来说是儿子,而对于学校里的老师们来说又是同事。在这些不同的人面前,我有不同的身份,也就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交流。我们在说汉语时为了适应不同的说话对象都会自然地调整自己,学习英语也要注意这种“文体意识",否则,即使你说话没有语言上的错误,人家也会觉得你的话不得体。比如说,我到别人家里去作客,屋子里很热,如果我和主人不很熟悉,我就不会说"Please open the window"! (嘿!把窗户打开),因为这样会让人觉得我没有修养。我会说:"It's very hot m here",主人听了就会把窗户或门打开。使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目的和功能是一样的。我在英国的时候,经常有意识地到公共场合去"overhear others"。因为外国人不会没事天天来陪你练英语的,只有自己制造环境才行。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我发现英国的夫妻吵架比较注意"manners",比较讲绅士风度。如果是中国的夫妻吵架一定是"very noisy",而英国夫妻吵架则调子很低沉,不会影响到别人。再比如说大人让小孩穿上鞋子该怎么说?可能中国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Please put on your shoes",但是英国人只说"shoes on",很简单。而英国人说谢谢时也不像我们总是用"Thank you",他们经常说的是"Cheers"。在餐馆里面吃饭,伙计端了东西给你,会对你说"Cheers",在英国就是"Thank you"。英语的句子是永远掌握不完的.只有自己不断地去观察和体会,看看自己所接触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中,人物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场合中,他是怎样说话的,并且把它记住。这样,你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得体。
  那么,“词伙关系”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词伙关系”(word partnership),是指一种记忆词汇的技巧。很多同学背单词时只是背词汇表,背的时候很熟练,往往看了上一个就知道下一个是什么了。但是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这些词汇却往往用不上,写出来的文章词汇贫乏,缺乏感染力。那么“词伙关系”就是教你如何记住并学会使用单词的技巧。在背单词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背一个词,而是要把它放在句子中,看它与其他词之间的“伙伴关系”。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形容词和名词相搭配,哪些动词和副词相搭配,哪些动词和介词相搭配。有些中国学生背了无数个形容词,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就只会用"important"、"great"、"good"和"bad"这么几个,在强调的时候也只会用"very"。像 "extremely"、 "completely"、 "totally"、 "dramatically" 这些词,却不会用。原因就是在学英语的时候没有细心观察这些词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激烈的竞争”,可以说"intense competition 、fierce competition 、growing competition",但是有些中国学生在说和写的时候却只会用"great competition"。再比如说,“巨大的变化”,有些中国学生一定会写成"great change",而英语中的说法是"dramatic change"、"change dramatically"。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词伙关系”,也就是一个词和食周围的词的关系,就好像观察周围哪个人和哪个人经常在一起一样,只有这样你的文章写出来才会漂亮。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说过一句话:你说的英语必须是听人家这样说过的东西,你写的英语必须是自己读到过的东西。这样,你的英语才是地道的。否则你的英语始终是中国味很浓。
  刚才我们谈到了英语学习中的六大策略:树立自信、思维差异、文化概念、对照对比、文体意识和词伙关系。把这六大策略有效地运用到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无论学习什么,只有策略和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刻苦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最后,祝愿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求索的同学们终有所成。
沙发
sinpe 发表于 07-8-13 01: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nysy 的帖子

值得我学习…………谢谢你的榜样!!!
板凳
mrushui 发表于 07-11-24 21:33:46 | 只看该作者
有具体点的方法吗?
地板
liyaq05 发表于 07-12-2 19:51:4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谢谢:)
5#
fancy8856 发表于 08-1-25 15:10:33 | 只看该作者
说句实话,太长了。。。。。。。。
6#
060501 发表于 08-4-21 14:35: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7#
lanlanshu 发表于 08-12-2 15:05:22 | 只看该作者
排版改下比较好啦~~~~
8#
Amdra 发表于 08-12-4 22:53:3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拍下版吧~实在太长了~~看着混乱~
9#
fhzqlsb 发表于 08-12-5 06:05:0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俺们灰常喜欢,还有没有更多的?
10#
amanda_j 发表于 09-5-21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好累哦,眼晕~~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9 09:36 , Processed in 0.14910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