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ongli 于 15-1-8 15:30 编辑
南开大学2003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 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其中10题。) 1、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 2、评述西汉时期的匈奴政策及其影响。 3、评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简述唐长安城城市布局的基本特征。 5、概述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6、简述清朝前期(嘉庆以前)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7、简述太平天国内政外交政策。 8、评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军民反割台斗争。 9、评述东南互保及其章程。 10、简述晚清白话文运动。 11、简评民初议会政治的变异。 12、简评陈独秀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略述抗战时期中美关系。 14、试评抗战结束后国共谈判与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2003年中国近代史试题 简答下列各题:(每题30分,任选5题) 1、概述晚清禁烟运动及其意义。 2、简述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3、评述甲午战前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特点。 4、概述门户开放政策及其作用。 5、评述二十世纪初==革命思潮的兴起。 6、简述晚清婚丧习俗的主要变化。 7、简评皖系军阀。 南开大学2004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古代文献 一、标点(40分,请在下面原题中加标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二、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0分,标点在原题中加,翻译另纸书写)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踰次行瑯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瑯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三、试述班固《汉书》和范晔,《后汉书》的编写、价值与影响。倘读过两本书中的某一部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60分,请另纸书写) 南开大学2004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 1、“余一人” 2、武庚 3、相地衰征 4、白起伐楚 5、巫盅之祸 6、政事堂 7、唐代禅宗 8、均工夫役 9、票拟 10、《名儒学案》 二、问答题(共计90分) 1、从吴楚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看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0分) 2、试析晋宋之际的社会变化及刘裕的功业。(20分) 3、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谓: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然而“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请解释这一论述反映的历史情形,并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20分) 4、比较元、清两朝统治的特色。(20分) 5、漫谈生态环境史。(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