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 大题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 河 -丁村系”, 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 河、三 门峡、丁村等石器文化,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 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 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在“ 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 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 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 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 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 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 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 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 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 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 保持着强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 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 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 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 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 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 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 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 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 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 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 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 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达 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 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 。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 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 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 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 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 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 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 ,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 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 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 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 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 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 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 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 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 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 簋,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墓地 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 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 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 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 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 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 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 当为夫妻无疑。 另外请参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见前年考题) 2002年考题 名词解释 1三棱大尖状器:一种大型石片石器,为旧石器时代“ 河 -丁村系”文化的典型器物。山 西芮城西侯度、 河、襄汾丁村、陕西蓝田公王岭等遗址都有发现。 2城背溪文化: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4500年之间。城背 溪文化于八十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于枝城市红花套吴家岗村城背溪,故名。据目前发现,城 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围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已发现的较早的原始文化遗 存,已出土较原始的石器和陶器。 3蒙特留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蒙特柳斯研究的重点是 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他的主要 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 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 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 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4周原:中国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周人自古公 亶父由邠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 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 已发 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 2处。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 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 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起。 5滇王之印: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 早期滇国王之金印。证实了《史记 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6印纹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 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成型方法主要采用 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 间比白陶为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与白陶并存。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距今四千 年左右的遗址里,只发现有少量造型简单的器物,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 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 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7新考古学: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L .R.宾福德和英国D.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 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 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 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 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 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改变传统的归纳推理法,先建立理论或假 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它注重环境考古 学的研究,运用民族学的成果。认为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不是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 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8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 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 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 寺的全盛时期, 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 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 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 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 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 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9大明宫含元殿: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 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 、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 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 ,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 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 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 10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 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 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 简述 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 参见《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这篇文章在介绍各种起源说、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现等方 面是比较系统的一篇文章。 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 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 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 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 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①各层(或各墓) 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 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 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 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 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就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