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古专业田野发掘实习的改革与实践——张宏彦 钱耀鹏 陈洪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akiyolin 发表于 08-1-12 03:2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古专业田野发掘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张宏彦 钱耀鹏 陈洪海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不但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一般说来,大部分考古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半左右的课堂教学,都能基本掌握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但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作为考古学研究主要对象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特征及内涵,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田野工作的实践。而考古发掘的基本规程、技能和方法,更必须经过严格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才能真正掌握。因此 , 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就成为考古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重要教学环节。而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考古学,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是田野考古发掘教学实习的主要任务。
    近十年来,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在校、院各级领导和教务处、科研处等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如何搞好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考古发掘实习是提高考古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实习点的选择是实习成功与否的基础
    我校所在的陕西省,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地下、地上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向以文物大省著称。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物资源营造的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无疑为考古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就考古发掘实习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操作规程与技能,辨认各种古代的遗迹、遗物,学会取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科学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等)。由于种种原因等,不同时期遗址的堆积、保存和内涵不同,并非所有的文物点或遗址均适合于实习之用。时代较晚、地层堆积较薄、遗迹种类单一、遗物较少、保存状况较差的遗址或墓葬的发掘,往往难达到全面训练的目的。而年代较早、地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保存状况较好的史前或先秦遗址发掘与研究,最能体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就最适合于考古发掘实习。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考古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选择了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商县紫荆遗址、华县梓里遗址、西安老牛坡遗址、城固宝山遗址,河南新安县盐东遗址、重庆市万州区中坝子遗址作为教学实习点。上述遗址均有时代早(多为史前时期的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遗迹种类多的特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指导教师的合理配备是实习成功的保证
    考古实习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一项野外作业。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考古发掘实习的成功与否,带队的指导教师的合理配备非常重要。这种配备,既要考虑到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领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组织指导能力,又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搭配和年龄的组合。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区渑池县班村遗址和新安县盐东遗址的发掘开始,我们就选择有丰富考古发掘教学和研究经验、具有国家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教师担任领队,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 1 ~ 3 名教学和研究方向不同的青年教师作助手;在整个实习活动中,每个指导教师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配合与协作。如 1998 年 95 级考古班在长江三峡水库区中坝子遗址的发掘实习时,我们配备了4名教师,其中有 40 岁数以上 1 名, 27 ~ 35 岁数的教师 3 名;在研究时段上包括了史前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等的考古;在研究的方向上包括了陶瓷器、石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等方面。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包括了考古学研究的各个主要时段和领域。这样 , 发掘中遇到的各个时期的遗迹、遗物都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发现的各时代、各专题的资料都有人进行研究,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都有人解答。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的工作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理解与支持,大家团结一心,保证了历次教学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实践表明,这种配备和组合既可保证实习的质量,又有利于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一举数得的良好效果。
3 .结合实际的现场讲座与实验是实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多能基本掌握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但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很难全面兼顾考古学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如“田野考古技术”,多在实习前讲授的,但这种远离遗迹、遗物的“纸上谈兵”,学生们很难理解。故而在实习过程中,结合所发现的遗迹、遗物进行现场讲课,不仅是实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实习中较多关注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和考古资料的收集,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讲课很少,以致有些学生直到实习结束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种缺陷,近年来我们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休息日或阴雨天,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题讲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94 年以来的实习中,我们根据发掘实习的进程,先后安排了“田野考古调查方法”、“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程序”、“考古地层学及其应用”、“类型学与考古资料的整理方法”、“发掘报告编写应注意的问题”等现埸讲座。还根据各遗址出土遗物的特点,安排了“打制石器的制作及特征”、“人骨鉴定的基本知识”、“中坝子遗址陶器的特征”、“南方六朝时期瓷器的特征”等专题讲座。实践表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
法,学生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效果十分显著。例如 , 考古地层学的原理虽然在课堂上讲过 , 但初次参加发掘的同学,遇到复杂的地层堆积时仍难以区分和处理。针对这种情况 , 我们利用发掘揭露出的典型地层堆积现象 , 开设了“考古地层学及其应用”专题讲座,向同学们讲解了自然层和文化层的区别,文化堆积的成因,如何划分地层及判断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等问题。又如 , 在重庆市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的发掘中 , 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打制石器。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难以辨别自然碎片与人工打制石片。我们根据遗址周围石料丰富的有利条件,特意安排了“打制石器专题讲座”。不仅依据发掘出土的石器讲述人工石制品的特点,而且进行了现场的实验考古教学。每位同学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寻找合适的石料,到亲自制作石器的全过程。最终,通过同出土标本进行对比,所有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并辨识石器的方法与知识,而且对遗址出土物及其反映的古代社会情况有了较多的理解。在考古发掘实习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 , 现场教学的方式虽然辛苦 , 但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同学们加深了对考古学的理解,提高了他们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兴趣。
    此外,充分利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工地参观或指导工作的机会,请他们给师生们讲课。由于种种原因,在平时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很难有机会见到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们。而考古发掘习实中,往往有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莅临工地参观或检查工作。我们十分重视这种难得的机会,请他们给学生讲课或指导教学实习工作。如 1997 年春季在黄河小浪底库区新安县盐东遗址的发掘实习中,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端琚、韩榕、叶晓燕、周永珍、陈志达先生和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笑梅先生等先后来工地参观,我们抓住机会,请他们给学生讲课和指导工作。这些中国考古学界的著名专家们的现埸讲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 效果,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从事考古研究的热情与兴趣。有的同学说,我们太幸运了,如果没有这次实习,我们很难再有这种的机会见到这样多的专家并受到他们的教诲。
4 .精心组织实习全过程是实习成功的关键
    理想的实习遗址,指导教师的合理配备,是考古实习的成功的基础和保证。但要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还必须从日常工作的每一具体环节抓起。因此,精心组织实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是考古实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考古发掘的地下遗迹或遗物,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任何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考古发掘规程》实施发掘,抓好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布方、发掘、记录、遗物的收集保管、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等一系列环节的实践与训练。每一次实习 , 我们都首先向学生介绍遗址的地貌环境和文化堆积的情况、遗址发掘的意义、过去调查和发掘研究的历史、,本次发掘的目的等。然后组织学生对遗址范围及周边地域进行地面踏查,写出调查报告;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测量和发掘区的规划、发掘探方的布置。正式发掘开始,先向学生讲明工地的管理制度和发掘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和要求。在发掘过程中,对探方发掘、地层划分、遗迹清理、遗物收集、发掘记录、资料整理的每一个环节 , 都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规定 , 并进行严格地检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 中,每一环节均先由指导教师亲自示范,然后学生动手实践。遇到典型问题,随时集中全体师生进行讨论和讲解。如 1997 年新安县盐东遗址的发掘,由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织,西北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参加。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曾组织了全体师生,利用整整 1 天的时间,对遗址的典型剖面的地层堆积进行了现场观察、分析和讨论,场面之热烈甚至吸引其他院校的学生和地方文物干部参加,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这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学形式受到在现埸指导工作的许多知名专家的一致好评,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考古发掘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是发掘实习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过去实习,较多地关注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上,对最终体现发掘成果的发掘报告编写训练则重视不够。使得有些学生毕业工作几年了还不会写发掘报告。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要求每一个参加发掘实习的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正式考古发掘报告的体例,对发掘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编写出发掘实习报告,并作为考核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的要求,虽然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但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从事考古研究的能力。
二、考古发掘实习是进行“教书育人”的有利机会
  
    考古学的特点决定了考古工作者必须长期从事艰苦的野外工作,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具备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考古发掘是集体的行为,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在我国目前普遍的应试教育情况
下,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埋头于书堆题海之中,很少有真正接触、参与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因此,高分低能、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协作互助和吃苦精神的现象较为普遍。由此而引起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专业思想不稳固是历届考古专业学生的常见现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然而在平日里,除课堂外,学生少有机会能同教师接触和倾心交谈,“教书育人”工作难以落在实处。而实习时的 3 个多月时间里,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接触的机会超过了 4 年大学期间的总和。并且一但师生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思想工作也就容易做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识到考古实习期间是开展“教书育人”最为有利的时机;考古实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业务能力的培养,还应关心学生综合素质锻炼;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做学问”,还要指导学生“做
人”。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实习中,我们注意把专业教育与素质增长率结合起来,把考古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把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田野考古发掘实习一般均较艰苦,实习地点多在远离城市、吃住条件都比较差的偏僻农村;考古发掘不仅是脑力劳动,而且也要付出艰辛的体力;考古发掘均是多人集体协作下完成的,而这正是锻炼人的团结互助精神的极好机会。在每一次发掘实习前,我们都要召开有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领导参加的动员会,反复强调应该认真地对待考古实习,因为实习不仅教我们怎样学做学问,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锻炼。
    当然,简单的说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实习期间,所有的带队教师都与学生们同甘共苦,生活上不搞特殊化;在发掘期过程中的每环节,教师都要首先做出示范;在较为艰苦的作业项目中,教师首先做出表率。如用手铲刮探方壁和平面遗迹现象,是考古发掘的基本功,也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1998 年,在三峡中坝子遗址清理一座硬如岩石的混合土房基时,烈日下用手铲刮半小时就全身流汗、腰酸腿困手腕痛,而钱耀鹏老师一干就是 2 个多小时不休息,连当地的民工也感叹不已。张宏彦老师等在湿热天气里连续三个月没有离开过发掘现场,没有进城洗过一次澡。又如为了保证工作的按时完成,发掘时除了下雨天一般不休息。 1994 年,美国留学生吉姆•雷利刚开始参加河南省渑池县班村遗址的发掘时,对没有公休日不休息很不满意,但看到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无怨的吃苦精神,他被感动了,在以后的发掘中再也不提特殊的要求了。黄河小浪底和长江三峡的发掘实习过程中,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业务精、能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的指导教师队伍,才保证了考古发掘实习的成功。
  在教师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同学们不但适应了艰苦的生活,而且逐渐培养出勇于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紧张时,有的学生手上打起血泡,但仍不声张,坚持完成分配的任务。农忙劳动力紧张时,就自己动手挖方出土,丝毫没有怨言。雨季时,发掘探方内经常灌满了雨水。为了保证发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常常主动拿出脸盆、水桶等各种用具,争先恐后跳入泥水之中排出积水。搬运文物时,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也常常自己动手,有时一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数次;生活用水紧张时,也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轮流为厨房挑水。整理工作紧张时,同学们经常主动加班,有时一直到深夜。自己的任务完成后,主动帮助别的同学。有人生病或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像兄弟姐妹的一样去关心和帮助。经过艰苦的实习生活磨砺,许多学生的私心和娇气少了,团结友爱的精神加强了。 94 级考古班共有 28 位学生,实习前被认为是一个“ 22 个姓、 22 条心”、纪律松懈的班级,经常受到批评。 1997 年在小浪底盐东遗址的发掘中,在老师的教育和带动下,集体观念和吃苦精神显著增强。他们的工作态度、吃苦精神、纪律性、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好评,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特别能吃苦也成为国内考古学界的普遍评价。该班从此由后进变先进,1997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 95 级考古班经过实习,全班同学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仅受到当地村民和文化主管部门的赞扬, 1998 年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
    经过一个时期的共同生活,师生间的关系密切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好做了。发掘实习的成功,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专业思想也无形得到了加强。 94 级考古班中有4位同学考上了本校和外校的硕士研究生,许多同学被国家和省市级考古和文博单位录用。其中,马明志同学,入学时因所学专业与报考志愿不符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入学第一学期的“考古通论”课程就不及格,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通过 3 个多月的实习,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考古发掘工作。1998年又主动要求参加长江三峡的考古发掘,业务进步很快,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毕业后被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录用并表现出色。 95 级考古的 15 位同学中,大多数对考古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今年面临毕业,有 13 名同学愿意到考古研究机构工作,还有不少同学把考古队发掘队或研究所作为首选单位,而博物馆则放在次要地位。在今年学生就业较为困难情况下,已有省内外多家考古研究单位主动联系要我们的毕业生。许多已毕业后分配到考古研究单位工作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得到了普遍好评。
2 、把考古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古实习地点多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师生们也吃住在当地农民家中,所用的民工也均为本地村民。这对于平日里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极好机会。每次发掘实习,我们都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和生活纪律,要示同学们了解农村、尊重房东,搞好群众关系。在三峡地区发掘实习时,工地周边和住地附近成熟的柑橘挂满了树,但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没有一个学生去摘。这件事在当地一时间传为佳
话,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一致好评。我们住地的村民小组长曾动情地说,“近年来,随着三峡地区的开发,到我们村工作、考察的人很多,但很少见这样遵守纪律、尊重农民的大学老师和学生们”。 1998 年 4 月,余华青副校长和科研处朱克孝处长亲临三峡考古实习工地视察慰问师生时,也对学生们的表现感到满意,并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近年来,三峡地区文物盗掘和走私活动十分猖狂。连我们的发掘工地也不时有一些来路不明的人窥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文物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发动学生向村民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同学们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向村民们介绍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讲解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最终促使一些村民主动上交采集或偶然情况下挖掘出的文物。这些事迹被《三峡都市报》( 1998.3.18) 报道后,并受到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赞扬。通过这次结合专业的社会实践,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增加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在发掘实习中,我们在组织同学们进行考古调查的同时,还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在发掘现场附近的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1997年在黄河小浪底库区的渑池县班村遗址发掘实习时,我们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对班村遗址所在的南村乡的几个行政村进行了考古、民俗和社会调查。每到一个村子后,首先对周围进行考古调查,摸清遗迹遗物的分布状况和文化性质。然后对本村十分之一以上的住户登门拜访,向群众了解当地的民俗和社
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当地农村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际承包
责任制和种植技术、品种的改良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当地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还较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超生的现象严重。通过这样的调查,同学们了解了农村的社会现状,了解了农民要求和希望,对我们的国情和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92 级考古班李岗同学依据调查资料写的《河南渑池县班村社会调查报告》,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三、考古发掘实习是促进科研的有效途径
    考古发掘实习是一项需要较多经费支持的教学活动,但学校每年所能提供的经费数量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发掘实习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与有关方面联系,争取将考古发掘实习与国家基本建设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但使实习经费得到了保证,而且通过实习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从 1994 春季到 1997 年春季,我们先后带领学生参加了黄河小浪底库区的渑池县班村遗址和新安县盐东遗址的发掘。其中班村遗址的发掘是国家文物局资助的考古学、人类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这样的发掘,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实习,也提高了教师们综合研究的能力。盐东遗址是近年来参加的考古人员最多、揭露的面积最大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这种发掘不仅为我们以后组织和实施大规模考古发掘积累了宝贵和经验,也为进一深入研究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奠定了基础。
    1997 年秋季以来,我们独立承担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与发掘”项目,承担了重庆万州区中坝子、小中坝等遗址的发掘,获得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特别是 1998 年中坝子遗址的发掘,不仅清理了一批重要的先秦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层位关系明确的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遗物,还发现有迄今为止三峡地区最早的水田遗迹。为进一步探索早期巴蜀文化和水田农业史等重要学术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上述发掘成果,先后被《中国文物报》、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考古发掘工作的带动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逐步形成了“农业考古”、“环境考古”、“聚落考古”等研究方向。 1994 年以来,我们5位教师先后在《考古》、《文物》、《季刊考古学》(日本)等国内外核心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和基础研究报告数十篇。出版了《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城固宝山》等大型考古发掘报告。此外,钱耀鹏老师还总结了多年的发掘实习经验,撰写了题为《关于考古专业的田野考古实习问题》 ( 《西北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8 卷增刊 ) 的论文。
    近十年来,我们教学实践中,对考古专业的发掘实习进行了改革,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我们深深地体会
到,发掘实习是考古专业教学法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考古发掘实习教学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整个教学工作的成败。努力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育人,把教学实习与科研及国家基本建设结合起来等作
法,符合我国现今的实际和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较好地完成大学考古专业的教育过程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田野考古发掘实习的成功,可带动了科研的发展,科研的发展可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成长,而师资队伍的成长又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考古专业才能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健康发展。今后,我们有信心把我校考古专业的发掘教学实习搞得更好,使考古专业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沙发
leonhl 发表于 08-1-14 08:19:12 | 只看该作者
帮你往上顶一下
板凳
janansun 发表于 08-4-16 16:05:48 | 只看该作者
好详尽哦,慢慢看
地板
Avriel 发表于 08-4-30 15:29:44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考古这个专业很感兴趣,所以希望有一天也能从事考古工作.我大学本科专业是英语,我想将来能和国外的考古专家进行很好的交流.虽然我现在起步有点晚,但我会坚持下去.
5#
nonzi126 发表于 08-4-30 15:48:07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可佳,顶下帮忙!希望三楼努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6#
wujiepeng9 发表于 08-8-23 18:44:38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可佳,顶下帮忙!希望三楼努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7#
水梦兰 发表于 08-8-27 20:44:58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是学考古的
8#
小蚂蚁1 发表于 09-5-17 10:29:14 | 只看该作者
想考考古的,为了梦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8 16:25 , Processed in 0.10467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