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树瑰花 于 2012-8-17 18:28 编辑
因为考研,我在看大量的文学作品。我虽然有文学史的教材,但是我觉得光看教材不足以应对考试。而且我本来也喜欢文本。文学理论只有那么两本书,其他的都是文学史了。在这里把我看过的小说写一些评论出来与大家分享。有的评得好,有的评得不好,但都是原创。大家看了我的评论,有兴趣一读原文的,也可以找来看看。
红与黑
为了写红与黑的评论,我看了中国期刊网上的很多关于《红与黑》的学术评论。大部分也都是些很浅显的评论,不过,在这里,一起谈一谈。
第一篇叫做《论于连_索黑尔_对_红与黑_的几点新认识》。作者何新。这篇文章基本观点是对的,就是文学写人性,于连的性格表现了深刻的人性。用我自己的话说,于连的性格挑战了道德观念。红与黑一书没有道德这个东西。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人人活着为自己,我们不做恶,是因为恶的事不美,而不是因为它不道德。所以,要想社会看上去好一点,应该增加人的美感教育,而不是对人们强调道德。关于里面的爱情,恩格斯在论述近代爱情道德观的进步时说: “现在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对于性交关系的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恩格斯还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于道德”79页)。《马恩选集》4卷
恩格斯说这番话摆明了就是说:只要有爱情,通奸也是合法的。这话听起来吓人,但是你们想一下,两个人没有爱情因为利益而结合,比有爱情但是是通奸,哪个高尚哪个卑贱?
再来谈谈第二篇,叫做《红与黑_的心理学阐释》。作者周晓薇。这篇完全是胡言乱语。它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讨论《红与黑》。司汤达是1783年的,弗洛伊德是1856年的。如果作者说红与黑里能印证弗洛伊德的什么观点,我还可以接受。可是作者说红代表意识,黑代表潜意识。这是乱讲。但是里面有一段文献,说梅里美评价司汤达时说,断定司汤达的性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由此而产生了矫揉造作的冷漠无情,对一切慷慨行为的卑劣动机的过火分析,以及对心灵的最初冲动的勉强抑制。
这段话可说得太好了,到底是大作家理解大作家,我自己评不成这样。这段话我原话放上来,大家自行分析学习。
里面还有一些:
勃兰兑斯把司汤达的热情归结成:喜欢战争和喜欢女人。
瓦西列夫在《爱的哲学》中评价:司汤达描写的爱情,是摆脱了纠缠生活琐事的庸俗感情的高级激情的结晶,证明了激情是人比动物高尚的唯一力量。
还有一句,是谈幸福的,也不错:
什么才是幸福,用勃兰兑斯的话说就是: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传入灵魂深处的战粟。
再来看第三篇,叫做《红与黑的剖析》,作者诸燮清。第三篇分析当时江青为什么推崇《红与黑》。说是江青的个人野心和于连很相似,都是反动的。它说江青推崇红与黑我相信,但是说于连反动我就莫明其妙了。这篇文章是以政治的观点谈于连的,说于连是资产阶级的走狗。说于连是卖身求荣,最后被主子搞掉的家臣走狗。我不想说什么。文学是写人性的本质的,又不是政治宣传册。怎么能这样比呢。
第四篇,叫做《红与黑的“红”与“黑”》。作者李柯。谈的主要是于连的两段爱情。人们谈起这两段爱情的时候,总要想起那个经典的评论:心灵的爱情和头脑的爱情。这篇文章说,于连两段爱情都是野心的产物。其实也不尽然。是有野心,但是,还是有爱情的。于连最开始喜欢德•雷纳尔夫人是有野心的成份。后来喜欢玛格丽特的时候,书中明明写着,于连非常地爱玛格丽特,而且,当初喜欢德•雷纳尔夫人的时候是不投入的,喜欢玛格丽特是投入的。只是后来临死前,于连还是发现德•雷纳尔夫人对他更珍贵。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雷纳尔夫人是个单纯的女人,玛格丽特是个才女。男人嘛,看不起单纯的女人,觉得她们很傻,喜欢才女很正常。但是死前才发现,才女的才华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确实。很多男人都不喜欢才女。拜伦在长诗《唐璜》里,写女人的机智让男人泄气。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才女难道就让人不舒服吗?从红与黑里的情节来看,玛格丽特确实让于连不舒服。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才女应该也拥有单纯的热情。才女就一定不温柔吗?这点,我觉得是司汤达没写好。
第四篇叫:论《红与黑》的心理动力学建构,作者陈全黎。又是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分析《红与黑》。我怀疑这么多人把司汤达和弗洛伊德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因为红与黑里面的心理描写是出了名的好。此文不评,因为我不懂弗洛伊德。
到此为止,中国知网上的评论有千把条,我就看了排在前面的这四个,不可能都看完。再谈一点我自己的想法:
我和于连性格很像,我也崇尚个人奋斗。但是这本书比<简爱>可好看多了。<简爱>里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文学写人性,男人都是爱美女的,一个丑女获得爱情是很感人但不符合基本人性。另外我想谈谈里面的玛蒂尔德。我非常喜欢她,因为我自认有点小才,我在婚姻上也面临着,我想嫁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和普通人在一起我只会腻烦。而我上哪里找一个于连呢。这本书中,德•雷纳尔夫人更受于连的喜爱。有评论说这是因为雷纳尔夫人是心灵的爱情,而玛蒂尔德是头脑的爱情。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才女就只有头脑没有心灵吗?面对一个才女真的欣赏的男人,才女就没有热情吗?当然,如果玛蒂尔德有热情,那雷纳尔夫人就逊色了。所以我只能说我认同作者的写法,但是我觉得玛蒂尔德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