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参考辅导班录音整理的川大的文学理论笔记(未完待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aoshukaka 发表于 08-4-28 15: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以意逆志:语出《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孟子对当时文人乱取字句,隔离文章语境的混乱局面,提出的文学批评的主张。要求说诗者不要机械的拘泥于文字句法和思想,而应当根据全篇的语境去分析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孟子以“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的还原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论,语出《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品的创作者的创作语境,创作心态及心理运动机制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试图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其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和境遇等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他独有的创作风格和个性。“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的自身经历和境遇都离不开社会背景,而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多少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3 “兴观群怨”:孔子有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的理论。语出《论语 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感发意志”,及诗歌可以感发人的精神,引起人的联想。“观”指“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从中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指“群居而切磋”,指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指“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4 “神思”:《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学观点。刘勰论述了“神思”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神与物游”的重要命题,把作为创作主题的“心”(即“神”)与创作客体的“物”融合统一。提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刘勰继陆机之后,对艺术创作中这个代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作了理论概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 “兴趣”:出自宋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辩》,是关于诗才的一种术语。严羽强调诗歌特征“唯在兴趣”,强调“诗有别才”,诗人应另有一种才气。是有感于江西诗派的观点提出来的,主要指形象思维能力。认为诗歌创作需要艺术家的特殊才能,诗人要善于从自然和人生中凭自己的直观感觉提取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强调诗歌形象性和抒情性相统一的特点。 至沧浪别才别趣说,才开始认识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

6 滋味说:出自钟嶸的《诗品序》。认为“滋味”就是形象鲜明,情思深远,词彩动人。这也是五言诗的总体特征。钟嶸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所以最有“滋味”。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

7 诗言志,歌咏言:最早出自《尚书 尧典》,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文论的开山纲领,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说诗歌表达诗人的志向感情,同时也有认识社会的作用,以及诗歌具有承载思想感情和教化育人的作用。

8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出自《论语 为政》。表达了孔子对《诗经》的无上推崇和赞美,也是儒家对诗歌的看法的代表观点。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让人提高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使人归正。同时,这句话为中国后代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9 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孟子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主要强调文学创作的精神状态,相信自己的言行合适正义而产生的坚强自信,努力达到一种修为较高的修养境界,也是后人“文如其人”的先兆。后世“文气说”源于此。

10 意不可传,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老庄认为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本体是道,道是无法用形象,声音和语言来表达分析的,难以用心意,思虑加以把握领会,而意之所随不是语言能够驾驭得了的,主要强调了语言在表述道时的局限性和意的不可穷尽性。这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回味,往往要求从少总多。在魏晋以后“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注意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发愤著书说:这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遭受残酷宫刑而提出的一种自励观点。古人闻道有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遂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目标。司马迁认为古代的《周易》《春秋》《离骚》《诗经》都是发愤作出的,认为痛苦与不幸的遭遇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立言志向,坚定他们创作的决心意志和动力,这一观点对以后的不幸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laoshukaka 于 2008-4-29 17:17 编辑 ]
沙发
jiafei1943 发表于 08-4-29 06:33:09 | 只看该作者
川大的文学理论用的应该是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吧 是的话建议在标题注明
板凳
 楼主| laoshukaka 发表于 08-4-29 16:34:0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提醒。川大网上虽说是用的童版和阎嘉版,其实80%以上都是阎版的,童版可以不看。所以发的这个应该算非童版。

[ 本帖最后由 laoshukaka 于 2008-4-29 17:0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20:08 , Processed in 0.08426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