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LA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LA的多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
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1.免疫应答:
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MHC限制性:
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3.迟发型超敏反应:
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要为TH1细胞。
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是指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的抗体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长(接触抗原1~2周后产生抗体);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免疫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样抗原时的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以IgG为主;抗体亲和力高。
2.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1)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从而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是指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为抗体。因为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或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故称细胞免疫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
A. 分泌型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B.非分泌型杀伤: 活化的CTL表达Fas配体(FasL),靶细胞膜表达Fas分子,FasL与Fas相互作用,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3) 高效杀伤:杀伤靶细胞的CTL本身不受损伤,可以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已形成免疫耐受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
1.免疫耐受研究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1)免疫耐受的消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不应答,导致感染发生或肿瘤形成。
(B)免疫耐受的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
(2)免疫耐受的积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 防止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控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减轻超敏反应的损伤。
(B)免疫耐受的破坏: 有利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2.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3.比较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相同点:免疫耐受对抗原刺激不应答,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对抗原刺激不应答或应答低下。
不同点:免疫耐受的不应答是针对同样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不应答或应答低下是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无抗原特异性。
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2.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转换,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γ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免疫平衡。
2.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3.简述抗体产生过程中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存在独特型决定簇,可以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或使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从分子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产生抗体Ab1,Ab1在结合抗原的同时,又以其独特型决定簇诱导Ab2(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继而产生Ab3、Ab4……Abn,Ab2可抑制Ab1,免疫反应被抑制,Ab3可抑制Ab2,有利于Ab1的产生,Ab4抑制Ab3,于是Ab2产生,从而抑制Ab1,如此反复形成独特型和抗独特型互相刺激又互相制约的调节网络。 (见图11-2)
从细胞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分泌抗体,活化的抗原反应细胞激活抗独特型组,抗独特型组抑制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同时内影像组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非特异平行组激活抗独特型组,如此这般,抗原反应细胞和内影像组促进免疫应答的产生,抗独特型组和非特异平行组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总之,针对抗原的刺激,机体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使抗体的产生处于适度水平,既能够清除相应的抗原,又不损伤机体的组织细胞,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何对免疫应答发挥调节作用。
在免疫细胞膜上或胞内存在许多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如ACTH受体、β-内啡肽受体、脑啡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相应受体,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但是免疫系统不是被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免疫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激素样物质、神经递质样物质,它们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的改变。因此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机制,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
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青霉素半抗原 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简述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发挥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作用;血脑屏障可阻挡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胎盘屏障可阻止致病菌及其有害产物自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作用清除进入体内的致病菌。
3.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配合其他抗菌因素发挥杀菌作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中和反应
毒素、病毒、酶、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导致毒性或传染性等生物活性的丧失
1. 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有何异同点?
答: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都是利用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作凝集试验。玻片法是一般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是定性试验,而试管法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是定性又定量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有何不同?
答:间接凝集反应是用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载体(红细胞、乳胶等)上,形成致敏载体来测定未知抗体,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是将待测的可溶性抗原与已知抗体预先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结合有相同抗原的致敏载体,以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来判断试验结果.前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有对应抗体,后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无对应可溶性抗原。
3.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有何异同点?
答: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的相同点是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发生沉淀反应,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两者不同点是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分析抗原成分;对流免疫电泳是在双向电泳中加入电场迫使抗原、抗体定向移动,敏感性高、快速。
4.三大免疫标记技术有何异同点?
答:三大免疫标记技术的相同点是用免疫标记物标记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敏感性高.不同点是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作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抗原或抗体,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有假阳性现象,免疫酶技术是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抗体或抗原,可肉眼观察结果,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放射免疫测定是最敏感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检测未知抗体,需用同位素检测仪,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定的危害性。
1.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
2.过继性细胞免疫
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
3.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暂。
5.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8.核酸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1.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防止超敏反应:使用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对阳性者应用脱敏疗法.大剂量应用抗血清,还要防止Ⅲ型超敏反应。
②早期和足量: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必须早期、足量,才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 自身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即产生了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免疫缺陷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 调节和代谢异常, 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临床上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
试述人类是怎样感染HIV的?
答:HIV感染可损害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1 CD4+T细胞 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功能严重受损,CD4+和CD8+ 细胞比值下降,可能与下列变化有关:
(1)HIV感染导致CD4+T细胞减少:机制为:1)HIV感染引起细胞发生病变而直接杀死感染细胞。2)gpl20或gpl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CD4+T细胞凋亡。3)识别病毒肽的CD8+CTL杀死CD4+T细胞。另外,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激活gpl20特异的CD4+CI\'L,后者的杀伤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且可通过旁邻者效应,杀伤被感染或未被感染CD4+T细胞,从而使CD4+T细胞数目大大减少。
(2) 感染早期对抗体应答的影响:感染早期产生HIV抗体而无症状者,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干扰CD4+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患者表现为对破伤风类毒素等抗原无应答。
(3)Thl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HIV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Thl细胞占优势,分泌IL—2刺激CD4+T细胞增殖,同时CD8+T细胞的特异应答表现为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l分泌IL-2,从而减弱CD8+CTL的细胞毒作用。
(4)HIVLTR的V3区同宿主细胞NF-kB结合:HIV的LTR的V3区序列可与宿主NF-~kB结合,使NF-~kB不能与相应基因调控区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
2 巨噬细胞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在胞内复制,但不杀死细胞,因此巨噬细胞成为HIV的重要庇护所并可导致病毒的扩散。
3 树突状细胞 也是HIV的重要庇护所。
4 B细胞 HIV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患者表现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免疫增生病:
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出现异常增生所表现出的免疫病理状态
1 肿瘤抗原
指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的总称。
2 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TSA是通过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
3 TA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量表达。
4 过继免疫治疗
是指向肿瘤患者传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瘤免疫效应。
一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有哪些?
答:(一) 体液免疫机制
1. CDC和ADCC:ADCC杀伤效应强于CDC,在体液免疫效应的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2. 抗体的其他效应机制:
(1)调理作用
(2)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某些肿瘤抗原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增殖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抗体与这些相应肿瘤抗原结合后,发挥阻遏作用。
(二) 细胞免疫的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
1. CD8+ CTL细胞:活化的CTL特异性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
特点为:特异性,表现为双识别;高效性;两种杀伤机制:分泌型杀伤和非分泌型杀伤。
2. CD4+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释放IL-2、IFN-γ、TNF、IL-4、IL-5、IL-6等,少数CD4+T细胞凭借TCR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 П类分子复合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3. NK细胞:(1)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2)ADCC作用。(3)细胞因子(IL-2、IFN-γ等)能够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
4. 巨噬细胞:(1)ADCC作用。(2)分泌TNF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直接吞噬和溶解肿瘤细胞。
二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答: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众多,其总以肿瘤微环境学说为众多学者接受。
下列因素可能与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有关。
(一) 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1 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细胞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相似性抗原)2 隐蔽性抗原:肿瘤抗原被多糖或纤维蛋白覆盖。3 MHC Ι类分子表达的减少或缺乏。4 抗原加工处理缺陷:如LMP和TAP丢失。5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如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ICAM和LFA-3等。
(二) 免疫增强: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因子,遮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封闭因子包括封闭性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肿瘤抗原。
(三) 信号转导缺陷。
(四)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三 简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答: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基因治疗。
(一)主动免疫疗法
1.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非特异性刺激因子:常用的非特异性刺激因子有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PV)、左旋咪唑(LMS)等,它们具有促进特异性免疫、增强被动免疫疗效、提 高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细胞因子:常用的有IL-2、IL-4、TNF、IFN-γ等。作用见285页。
2.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原理:机体接种肿瘤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效应产物发挥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2)肿瘤疫苗的组成: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抗原肽疫苗;基因工程瘤苗;DC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二) 被动免疫疗法
1. 过继性免疫疗法: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2. 抗体导向疗法:
(三) 基因治疗
1.同系移植:
两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不发生排斥反应。
2.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
移植物取自同种但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移植后移植抗原诱导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移植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上进行的移植主要属此类型。
3.异种移植(xenograft):
移植物取自另一种属个体,由于遗传背景不同,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不能存活。
4.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主要是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5.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当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抑制状态时,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熟的供者T细胞,通过识别受者抗原而产生攻击受者的免疫应答。常见于骨髓移植、小肠移植及免疫器官移植。
6.过客白细胞:
是指移植物内存在的能使受者免疫细胞致敏的一类细胞,即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主要为移植物组织间质内的树突状细胞,也包括存在的白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