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96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12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2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2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1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1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0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0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1999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1999年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2003年及之前年份,北京交通大学使用校名为“北方交通大学”,2003年9月,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0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共30分)
1.说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7分)
答:微观经济学既关注实证问题,也关注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是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是怎样的判断性问题。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经济学重要的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含义
①实证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②规范分析也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不仅涉及不同的政策选择,而且还包括特定政策选择的设计。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而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则以规范分析为指导。规范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实证分析的结论往往又是规范分析的出发点。
2.说明什么是买方垄断势力及其来源。(8分)
答:买方垄断势力是市场势力的一种形式。
(1)买方垄断势力的概念
买方垄断势力是指买方具有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能力。买方垄断势力使买方能够以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买到货物。只有一个或少量几个购买者时,一些购买者可能就具有买方垄断势力。买方垄断势力使买方能够以低于边际价值的价格买到货物。由于买方垄断势力的存在,市场的均衡结果是较低的价格和较小的购买量,可以预计它会使买方受益而使卖方受损。
(2)买方垄断势力的来源
买方垄断势力取决于买方面临的供给弹性,而买方面临的供给弹性取决于三个因素:市场供给弹性、市场中买方的数目和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买方垄断势力也取决于这三个因素。
①市场供给弹性。买方垄断之所以能得利是因为它面临一条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其边际支出超过平均支出。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小,边际支出与平均支出之间的差别就越大,从而买方就有更大的买方垄断势力。
②买方的数目。当买方的数目很大时,没有单独哪个买方对价格能有很大影响,因而各买方都面临特别有弹性的供给曲线,而市场则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即买方数目越多,各个买方所面临的供给曲线就越富有弹性,买方垄断势力也就越小。潜在的买方垄断势力只有当买方的数目很有限时才会产生。
③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设市场中有三四个买方,如果这些买方之间竞争很激烈,他们会将价格抬到接近于产品的边际价值,从而他们只有很小的买方垄断势力。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买方之间竞争不那么激烈,或者甚至串通,则价格就不会抬高很多,而这些买方的买方垄断势力就可能差不多像只有一个买方时那么大。
单个厂商买方垄断势力的大小即价格低于边际价值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买方面临的供给弹性。如果市场中只有一个买方——一个纯粹的垄断者——那么它的垄断势力完全由市场供给的弹性决定。如果供给是高度弹性的,买方垄断势力就很小,作为惟一的买方也只有很小的好处;相反,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小,该厂商的买方垄断势力越大。
3.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什么决定了总产出水平?(7分)
答: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之和,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
(1)短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通常认为劳动要素的数量在短期是可变的,资本要素的数量在短期不变。在短期,价格、工资缺乏伸缩性,往往在某一预先决定了的水平上保持不变。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平展的,该曲线固定价格水平于供给曲线触及纵轴之点,形成对照的是产量可取任何值。所以在短期中,产量只取决于总需求,而价格不受产量水平的影响。
(2)中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中期介于长期和短期之间,指总供给曲线处于从水平位置翘起到垂直位置这一过程所处的时期。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介于水平的与垂直的中间。在中期,产量受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双重影响。
(3)长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价格、工资被认为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并且能够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水平只取决于供给方面的因素。产出基本上取决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对于经济所能提供的产量,价格水平则取决于需求水平。
总之,宏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短期,产出由需求决定;在中期,产出由技术水平、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决定;在长期,产出由教育、研究、储蓄和政策等因素决定。
4.简述工资指数化的含义及其作用。(8分)
答:(1)工资指数化的含义
①含义
工资指数化是指按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的一种制度安排。即工人的货币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按照价格指数自动调节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是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并把具体挂钩的办法、挂钩指标的计算等通过法定形式或法规确定下来,以期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不受价格上涨的影响。
②优缺点
工资指数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合同规定的条款时,不会引起实际工资的提高,同时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率预测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
但是,工资指数化也存在问题。假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或其他类似石油危机供给方面的冲击,产出下降,这就要求国民收入中工资份额下降,但是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工资,结果引起价格水平的螺旋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
(2)工资指数化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在于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致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抵消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的不利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工资合同的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这些对经济和社会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
工资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用局部补偿的做法,使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而且,货币工资的调整一般总落后于通货膨胀,再加上有一些非工会会员工人和中小企业工人往往得不到保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享受工资指数化的好处。此外,工资指数化还有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这就说明了,对工资指数化要持谨慎的态度。
二、画图分析(每题10分,共30分)
1.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10分)
答:吉芬商品是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即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越多,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关系。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原因分析如下:
图1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仍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品。
(1)替代效应
如图1,作补偿预算线FG,与商品价格降低前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切于c点,则X12X13为替代效应,为正值。
(2)收入效应
商品价格降低,使得消费者的预算线绕A点旋转至A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b点,此时X11X13是收入效应,为负值。
(3)总效应
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1X12,这就是总效应。这是因为负的收入效应X11X13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2X13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1X12为负值。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图2表示向右上方倾斜的吉芬物品需求曲线。

图1 吉芬商品的总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 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
2.企业有两组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且其边际成本为常数的两部收费。(10分)
答:(1)两部收费的含义
两部收费与价格歧视相关并提供了剥夺消费者剩余的另一种方法。两部收费制是指根据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将价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反映基础设施投入的固定费用,另一部分反映单位价格,就是每提供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边际费用。两部收费制要求消费者为购买一种产品预先支付一定费用,然后消费者再为他们希望消费的每单位产品支付一个额外的费用。
(2)厂商在定价上采取两部收费制的理由
①厂商所经营的行业具有垄断性
如果厂商所经营的行业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厂商有自己的定价权利,则可以制定定价策略,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实行两部收费制的前提条件。
②采取两部收费制能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
消费者在交易中一般总能得到一定的消费者剩余。两部价格中的固定费用就是企图从消费者那里索取这一剩余,把它转变为企业利润。
③与其他定价策略相比,两部收费制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边际成本总是低于总平均成本,因此,垄断行业面临定价困难。如果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其价格等于或低于总平均成本,企业没有盈利或出现亏损;如果价格高于总平均成本,企业虽然有盈利,但是消费者剩余减少。减少的消费者剩余一部分被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一部分成为社会福利净损失。因此,在规制自然垄断价格时,政府规制部门要寻求一个合适的价格,使厂商能够提供足够的产量,又能补偿其成本。
(3)厂商确定最优的两部收费的方法
如果厂商只有一个消费者,则会将使用费P*定为等于边际成本,入门费T*定为等于全部消费者剩余,使利润最大化。设有两个不同的消费者而厂商只能定一个入门价和一个使用价,厂商就不再愿意把使用费定为等于边际成本了。如果它这么做,它只能让入门费小于或等于较小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剩余(要不然它会失去那个消费者),但这样并不能实现最大利润。厂商应该将使用费定得高于边际成本,并将入门费定在等于需求较小的消费者仍然有消费者剩余的某一点。
图3表示这种情况。有了大于MC的最优使用价P*,厂商的利润为2T*+(P*-MC)×(Ql+Q2)。可以证明该利润比三角形ABC面积(即P=MC时需求较小的消费者剩余)的两倍要大。为了确定P*和T*的确切数值,如果厂商了解需求曲线D1和D2,则可将他的利润写成P和T的函数,并选择使这个函数最大的两个价格。

图3 最优的两部收费
3.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自然产出的影响。(10分)
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资本和单位劳动所得到的产出增加,而技术进步就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种方法,这里将A视作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法,即A增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产出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为:Y=F(K,N,A)
投资等于私人储蓄,私人储蓄率是常量,即I=S=sY。
两边同时除以有效工人数AN,得到:

用I=S=sY代替Y/AN,得到

现在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A随时间增长),所以有效工人数(AN)随时间而增加。这样,保持资本与有效工人的同样比率(K/AN)就要求资本存量(K)与有效工人数(AN)同比例增长。令δ为资本折旧率,再假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gA,假定人口的年增长率为 gN。如果就业率恒定不变,则工人数也以gN的年增长率增长。这两个假定意味着有效工人(AN)的增长率为gA+gN。故维持一个给定的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量所需要的投资水平为(δ+gA+gN)K
δK的量可以恰好保持资本存量不变。另外,额外的(gA+gN)K用来确保资本存量与有效劳动以同样的比率增长。前面的等式被有效工人数除,就得到为保持不变的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所需要的单位有效工人投资:

(2)画图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自然产出的影响
图4表述了单位工人的产出和资本的动态化特点,为保持给定的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所需要的单位有效工人投资水平由向上倾斜的直线“要求投资量”表示。直线的斜率等于δ+gA+gN。
在图4中,考虑给定一个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K/AN),在该水平下,单位有效工人产出用距离AB表示,单位有效工人投资用AC表示。为保持给定的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投资量为AD。因为实际投资超过了为维持现有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投资水平,K/AN增长。因此,从(K/AN)开始,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随时间增加,直到投资刚好足以维持现有的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水平,直到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到达(K/AN)*。从长期来看,经济的稳定状态就是单位有效工人占有资本和单位有效工人产出都保持不变,分别等于(K/AN)*和(y/AN)*。这意味着在稳态下,产出(y)和有效劳动(AN)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从而二者的比率实际上保持不变)。因为有效劳动以速率gA+gN增长,所以,稳态下的产出的增长率也一定等于gA+gN。故在稳态下,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gN)加上技术进步率(gA),即自然产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且自然产出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图4 单位有效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动态化
三、计算(共50分,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
1.联合塑料制品公司生产两种不同颜色的塑料碗,他们可以生产白色的碗以便宜的价格在超市出售,也可以生产印有文字和设计图案的创意彩色碗。创意碗的生产成本更高,但售价也更高。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该公司不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生产每种产品的收益取决于经济形势。在经济萧条期,白色碗更赚钱;在正常经济条件下,创意碗赚取的利润更高。在经济萧条期,生产白色碗可赚取10万元的利润,生产创意碗可赚4万元;在正常经济条件下,生产白色碗可赚12万元,生产创意碗可赚20万元。该公司目前并没有采取经济预测手段,简单地假设经济萧条和正常的概率各占50%。
(1)利用该公司假设的概率,它生产两种产品的期望利润分别为多少?
(2)企业应该生产哪种产品?请说明理由。
(3)计算和说明公司获取完全信息的价值。
解:(1)由题意知,企业生产白碗的期望利润EB和创意碗的期望利润EC分别是:

(万)

(万)
(2)由(1)的结果可知,

,即企业生产白碗的带给它的预期利润要小于生产创意碗所带给它预期利润。因此,企业会选择生产创意碗,即获得12万的期望利润。
(3)完全信息的价值是信息完全时进行选择的期望收益与信息不完全时进行选择的期望收益的差额。当信息完全时,如果公司确认经济处于萧条期,则其收益为10万,如果公司确认经济处于正常情况下,则收益为20万,故在信息完全条件下,公司的期望收益为:
E=0.5×10+0.5×20=15(万)
所以,该企业获得完全信息的价值是15-12=13万。
2.某地区的生产工人市场是高度竞争的。生产工人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曲线分别为:

,

,其中L是全职生产工人的数量,W是每小时工资。大华轴承厂在该市场雇佣生产工人生产滑板上的轴承。该厂的生产函数为Q=80.8-0.5L2,其中Q是每小时生产的轴承的产量,L是每小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目前轴承的价格为每单位10元。请问:
(1)生产工人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均衡雇佣量是多少?(4分)
(2)市场均衡时所有被雇佣的工人获得的经济租是多少?(5分)
(3)大华厂将雇佣多少工人?其产量为多少?(6分)
解:(1)生产工人市场的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当工人市场达到均衡时,有:

解得,工人市场均衡时的均衡工资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2)对于要素市场,经济租是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使用该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与劳动就业相关的经济租是超过雇用工人所需最低数量的那部分支付的工资。如图5所示,均衡工资由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曲线相交的A点给出。由于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此有些工人会愿意以低于w*的工资接受工作。阴影区域ABw*是所有工人得到的经济租。该区域的面积为:1/2×(8-2.5)×5500=15125。

图5 经济租
(3)略。
3.某开放经济的汇率固定且等于1。其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下:
C=10+0.8(Y-T),I=10,G=10,T=10,进口和出口函数分别为:LM=0.3Y,X=0.3Y*,其中Y*是外国的产出。
(1)给定Y*,求本国的均衡产出。这个经济体的政府支出乘数是多少?若其经济是封闭的,政府支出乘数又是多少?两者相等吗?为什么?(4分)
(2)假设外国经济与国内经济完全相同,求出两个经济体的均衡产出,现在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支出乘数为多少?为什么这与(1)中开放经济的乘数不同?(4分)
(3)假设本国政府想通过改变G达到目标产出水平125。假设外国政府不改变G*,G增加多少才能实现本国的经济目标?求出两个国家的净出口和预算赤字。(6分)
(4)假设国内外政府的目标产出都是125,国内外政府等额增加政府支出,G和G*共同增加多少才能使这两个经济实现目标产出?求出两个国家的净出口和预算赤字。(4分)
(5)为什么在现实经济中像第(4)问那样共同增加G和G*这样的财政协调很难达到?(2分)
解:(1)当本国产出均衡时,有:
Y=C+I+G+X-LM=10+0.8(Y-10)+10+10+0.3Y*-0.3Y
Y=44+0.6Y*
由于Y=10+0.8(Y-10)+10+G+0.3Y*-0.3Y,故0.5Y=12+G+0.3Y*
则该经济体的政府支出乘数为:

若经济是封闭的,则Y=10+0.8(Y-10)+10+G,故0.2Y=﹣12+G
则该经济体的政府支出乘数为:

两者并不相等,因为在汇率固定的开放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增加会有一部分用于增加对国外商品或服务需求的增加,故会使得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支出乘数小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支出乘数。
(2)假设外国经济与国内经济完全相同,即Y=Y*,故:
Y=44+0.6Y
Y=Y*=110
0.5Y=12+G+0.3Y
故现在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支出乘数为:

因为两个国家经济完全相同,净出口0.3Y*-0.3Y等于零,故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不会对进出口造成影响,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受到进出口的影响。
(3)由于本国政府想通过改变G达到目标产出水平125,故
ΔY=125-110=15
假设外国政府不改变G*,即Y*给定。则kG=2,故
ΔG=15/2=7.5
此时Y=125,Y=44+0.6Y*
Y*=135
X-LM=0.3Y*-0.3Y=3
因此本国净出口为3,外国净出口为-3。
本国预算赤字=10+7.5-10=7.5
外国预算赤字=10-10=0
(4)假设国内外政府的目标产出都是125,国内外政府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则有:
ΔG=15/5=3
G和G*共同增加3才能使这两个经济实现目标产出。
此时,X-LM=0.3Y*-0.3Y=0
本国净出口为0,外国净出口为0。
本国预算赤字=10+3-10=3
外国预算赤字=10+3-10=3
(5)现实经济中每个国家代表各自的利益,在国际合作中难以达到一致的对两个国家一致的结论,故在调整政府支出方面更难达到协调一致。
四、分析论述及材料分析(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效率工资?为什么说当工人对其生产率比厂商有更多的信息时支付效率工资对厂商是有利?
答:(1)效率工资的含义
效率工资是指雇主为了提高生产或经营的效率而支付给员工的较高的工资(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效率工资的两个决定因素:①工作的性质,如果企业认为雇员的士气和责任感是他们工作质量的关键保证,那么该企业支付的工资就会比那些常规行业中的企业要高;②劳动力市场环境,更低的失业率使得就业工人请辞变得更具吸引力,将会导致高工资。
(2)效率工资的特点
①效率工资是一种礼物交换行为
效率工资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假定:企业的效率工资是用来交换员工加倍工作的,而员工的加倍工作也是用来获取企业的高工资。社会关系中的互惠原则是效率工资起作用的基本条件。
②一旦发现偷懒行为立即严惩偷懒者是企业理想的做法
效率工资理论中,效率工资要起激励、约束作用,必须按照游戏规则,严惩偷懒者。这是保证效率工资起作用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努力工作。因此,能否保证凡被发现有违纪者一律严惩,是效率工资能否奏效的重要因素。
③效率工资水平的确定具有主观性
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如何,员工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对外部失业情况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判断都影响效率工资水平以及效率工资的实际效用。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是否主动支付员工工资,是否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名声,尤其是在劳动关系上的名声如何及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都会影响员工对效率工资的判断,进而影响效率工资的有效性。
(3)当工人拥有更多的关于个人劳动生产率信息时给予效率工资对厂商有利的原因
由于监督成本很高,厂商对于工人的生产率具有不完全的信息,因此厂商不能有效地监督工人的生产效率,从而工人就可能偷懒,这样就会影响到厂商的产出和利润。如果厂商向工人提供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工人就可能因偷懒而被解雇,再次就业的工人会面临市场出清这样一个较低的工资。因此支付效率工资会降低工人偷懒的动机,对厂商是有利的。
所有厂商都面临偷懒问题,这意味着所有厂商都提供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因而对劳动的需求就小于市场出清的数量,从而就存在失业。这就是说,被一家企业解雇的工人就面临一段时间的失业,工人被解雇的成本较高,偷懒所冒的风险越大。为了避免失业,工人将会进行有效率的工作。所以,支付效率工资对厂商是有利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则效率较低;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除非不得已,雇主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2.张斌和刘莉是一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张斌认为,现在他们刚刚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时必须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故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在外企工作的刘莉认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像样的服装,再好好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张斌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请从风险偏好、货币需求、消费与储蓄等方面说明两个人产生差别的原因。
答:导致两人消费投资观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险偏好
西方经济学家将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厌恶、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这三类风险态度的判断标准如下。
①以消费者面临一张彩票L=[p ,(1-p);W1,W2]为例来分析。假定消费者在无风险条件下(即不购买彩票的条件下)可以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等于彩票的期望值即pW1+(1-p)W2。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厌恶。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风险偏好。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性者。
②与以上的分析相对应,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的特征来判断。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U(W),其中,W为货币财富量,且效用函数U=U(W)为增函数。厌恶风险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的;喜欢风险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凸的;风险中性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
③根据题意可知,财富越多,张斌的效用就越高,张斌对于财富的效用函数是凹的,因此张斌属于风险厌恶者,所以他会把大部分工资收入存到风险很小的银行。刘莉正好相反,新衣服和美味的食物相比财富对于李莉的效用更高,可见刘莉的对于财富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因此刘莉属于风险爱好者,她会把工资用于购买新衣服和食物,以及投资于风险较大的股市。
(2)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故货币需求函数为:
L=L1(py)+L2(r)
式中,L表示货币总需求,L1表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r表示债券利率。
张斌认为生活应该节俭,故其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较小;另外,张斌对风险的容忍度很小,这导致其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较小;预防动机指为应付各种意外发生的事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张斌平时的生活节俭,较为单调,预防动机所需的货币需求也较小。与之相反,刘莉喜欢购买新衣服和美食,其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较大;另外刘莉属于风险偏好者,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也较大,因此她把自己的剩余工资投资于股市。
(3)消费与储蓄
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决策主要是一种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取舍的决策。消费者可以在当期放弃消费,进行储蓄,来换取资产,以便未来消费更多;消费者也可以在当期借债超支,以获得更多的当期消费,这样一来,当偿还借债时,未来消费就减少了。因此,借债(或超支)是一种负储蓄。
在两时期模型中,当期发行1单位债券就必须承诺未来支付1+r单位的消费品,每单位债券的实际利率是r。由于这意味着在信贷市场上,1单位的当期消费品可以交换1+r单位的未来消费品,因此以当期消费品来衡量,未来消费品的相对价格是1/(1+ r)。设当期消费为C0,未来消费为C1。
则有:C0+C1/(1+r)=Y0+Y1/(1+r),
即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现值应等于当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如图6所示。

图6 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
给定当期和未来收入,通过在信贷市场上借款和贷款,一生预算约束确定了消费者能够获得的当期和未来消费数量。消费者会选择当期消费或未来消费,使其境况尽可能改善。因此,消费者可以在当期放弃消费,进行储蓄,来换取资产,以便未来消费更多;消费者也可以在当期借债超支,以获得更多的当期消费。
张斌更偏向于未来消费,因此把工资的大部分都储蓄起来;而刘莉更偏好当期消费,因此愿意拿出工资来购买新衣服和美食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96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7 23:38 , Processed in 0.1163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