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5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43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章 人类需要和贫穷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架构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演进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个案工作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小组工作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社区工作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社会政策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社会工作研究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年龄视角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社会工作:机构视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5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代码651)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代码650)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
 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复旦博学·社会工作系列《社会工作概论》(顾东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工作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专升本、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各类考试和考研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社会工作相关资料对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5套名校考研真题,包括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等近年的考研真题,并对部分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4)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提供社会学等各种考试及经典教材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顾东辉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社会工作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9432(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1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 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gwy.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公务员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人类需要和贫穷
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需要的基本内容
1.普通需要的内涵及其不同视角
(1)普通需要的内涵
①社会工作辞典认为,需要是为了生存、幸福和完善而体现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
②马可罗夫指出:“社会工作中的需要至少有五个角度,即冲动、短缺、要求、资源和问题。”由于需要的概念比较多元,判定何谓需要就较困难。如,领取低保的母亲要求另增补助,并准备花大部分收入购买新衣服。
(2)普通需要的不同视角
①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概念。其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人类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如,衣食住行属于生理需要;法制完善、社会稳定归于安全需要;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有了归属和爱;具有自尊和获得他人尊重就满足了尊重需要;获得提升就感受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其二,某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基本。上述需要组成由生理需要依次到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层次需要的金字塔。
其三,人们按特定次序满足需要,只有当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可以满足。
需要层次说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工作实务大多是围绕低层次需要展开的。但是,该理论不能说明需要满足中的某些现象。弱势人士不愿享受福利以免被贴上标签,就是尊重需要高于生理需要的具体事例;危机时安全至上也说明了安全需要在特定时刻的重要性。
可见,在某些情况下,不同需要不一定按层次高低顺序,多个层面需要也可能同时发生。整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说和现实中诸多案例,可以认为,需要层次说其实描述的是最大多数人、极大部分场景中的需要状况,特殊人物、特殊场景下可能并不遵循上述法则。
②整体需要说
佩尔曼的整体需要说认为,人类需要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组合。详而言之,人类需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角度;作为生理和生物的人,人会根据过去体验、现在状况和将来预期,借助人际联系和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模式寻求需要满足。
如,人们希望所得岗位离家不远(生理上不辛苦)、压力不大(心理上放松)和有地位(社会上有发展));由于几者往往矛盾,求职者就可能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求职和发展经验,选择离家较远、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的职位。
③阶段性需求说
托尔认为,普通需要就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的需要,如身体健康、个人发展、情感成熟、智力发展、与他人联系和精神需求等。在不同年龄段,人类的普遍需要有所不同。
如在婴儿及儿童阶段,感到安全、得到爱和关心、有学习机会是其普遍需要,需要未满足就会产生情感混乱;在青少年阶段,自我依靠、身份认同、体现多重角色是普遍需要,如对自己究竟是孩子还是成人把握不定,就会有失落感从而渴求保护;在成年阶段,工作准备和参加社会生产是普遍需要;在老年阶段,经济和情感需要特别重要。
④任务和危机说
埃里克森认为,人类需要与人生任务紧密相关,如果任务没有完成,他们就会面临危机。
根据该理论,可以将人生任务分为以下八个:
a.人生任务之一是获得基本信任,如果没有获得这种信任,人就会有一种怀疑,疑人不用和用人不疑就体现了该原理。
b.人生任务之二是自主,如果没有实现自主,人就会感到害羞和疑虑,因此,较独立自主的人士就较有自信和自尊。
c.人生任务之三是融入社会,如果没有完成该任务,人就可能犯罪,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化不佳的青少年有较多偏差行为就是该原理的体现。
d.人生任务之四是进行工作,如果没有工作或失去工作,人就可能有自卑感,不少失业人士就会悲观地看待人生和未来。
e.人生任务之五是获得身份,如果身份不明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如,青少年逐步独立但对自己是谁、是成人还是孩子、应该做什么、自己的性别角色等产生混乱,因此比较迷茫。
f.人生任务之六是发展亲密关系,如果没有要好的同性朋友或异性伴侣,人就会觉得孤独。
g.人生任务之七是生育,涉及是否结婚、何时结婚、是否要孩子等议题,如果不能生育就成为一个危机。
h.人生任务之八是自我完善,如果经努力仍不能自我实现,人就会感到绝望。
2.人际差异与特殊需要的基本内涵
(1)人际差异的基本内涵
不同个人之间存在人际差异。费德力可认为,人际差异指个人的生物、生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会影响到人类需求的表达和满足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人际差异是性别、年龄、宗教、种族、生理和心理能力、性倾向、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指标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关注的服务对象的特性。
(2)特殊需要的基本内涵
由于人际差异的存在,普遍需要在不同个体身上就表示为特殊需要。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中,婴儿的安全感来自母亲的呵护和抚摸;成人的安全感可能来自法制完善、就业保障等;强势人士的自我满足可通过不断获得重大成绩予以体现;弱势群体的自我实现也许就是基本生活的稳定。
与此同时,不同人士需求满足顺序也可能有很大差异。如,成功人士可能会暂时牺牲生理、安全等需要,因为自我实现是他的最基本需要;普通人士则首先注重基本的衣食住行、安全、归属等需要的满足。再如,在青少年前期(性成熟到l7岁)与青少年后期(18—20岁)阶段,需求也不同。
就本质而言,特殊需要是人类普遍需要和个体差异的整合结果。
3.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基本内涵及其与市场需求的差异
(1)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与市场需求的差异
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与市场需求不同。市场需求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消费者通过市场机能的运作而获取特定的服务或商品;这种需求会随着消费偏好的市场效果或外在干预的非市场效果而有所改变。社会工作视角中的人类需要具有“基本”、“必要”或“紧急”的特性。有学者指出:“人们在所处环境中,经由客观比较或者主观感受,察觉在某一方面有所匮乏而产生危机感,但又缺乏通过市场经济解决的能力,因而要求或极度期盼某些团体或组织采取特定的行动干预,提供必要的物质或者服务以解决困境,恢复或增进其福祉。”
(2)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内涵
社会工作中的人类需要旨在弥补弱势人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缺,提供经济市场中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部分。人类需求及其满足界定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主体,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研究社会行政、福利服务、计划和资源分配的基础。
4.需要测量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1)需要测量的表现形式
①规范性需要:由专业人员、专家学者或行政人员依据专业知识和现存规则,制定在特定环境下人类所需的标准。如,中国城市的最低社会保障线就是研究人员根据人类的热量要求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而提出的。由于各地物价水平不同,上海的最低社会保障线与贵州就存在差异。
②感受性需要:当个人被问到对某种特定服务是否有需求时,其反应就是感受性需要。该需要可以通过调查获得,是个人主观的感觉。需要的产生不是来自我们缺乏的,而是来自于邻居拥有的,如人们相互攀比的具体对象就是一种感受性需要。
③表达性需要:该需要可以来自个人或团体,感受性需要如通过行动或表现来明示,就成为表达性需要。如,高中生积极迎接高考,进入大学就成为其表达性需要;医院候诊室人满为患,候诊室扩大就成为医院的表达性需要。
④比较性需要:该需要是根据某种特征所作比较后发现的不足。如,当事人具有与已接受服务者的相同特征,但是没有获得同样服务,他们就有了比较性需要。这种需要通常在选择服务提供时出现。
(2)需要测量表现形式的特征
①规范性需要适用于规范共同的最低标准,可以克服潜在需求者不知如何获得福利的不足,但是该模式难以脱离父权意识,具有相对性和多变性,忽略了个性差异,从而人性化不足。
②感受性需要假定个人之间的需求因主客观原因而有所差异,可以使个人避免不知道如何申请服务及受限于规范性需要等问题,但是其所感受的可能并非是真正的和根本的需要,从而容易产生偏误,降低服务效果。
③表达性需要小于感受性需要,适合于比较差异性条件。但是,该需要可能随不同场景而有所变化,主客观差异、缺乏信息、限于心理制约等都会影响个人、团体乃至机构全面表达需要的意愿和行为,从而资源分配计划的推行效果就受影响。
④比较性需要存在于因相对剥夺而引起的个人、团体、区域之间,具体特征是其比较的基础;但是,上述特征的界定会有所困难,因为比较的基础及其价值认定具有相对性。
二、贫穷
1.贫穷的定义
(1)汤森认为,贫穷就是人们缺乏获得食物、参与活动、拥有生活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源。
(2)联合国的文件(1995)指出,贫穷包括非常少的收入和其他状况。后者如缺少获得基本服务的途径,缺少保障,被排除参与社区生活(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等。
2.贫穷的模型
(1)生存模型,指维持生活和健康必需的食物不足和没有住处,较严重的生理需求不足、饮食营养不佳、疾病,缺衣少药等。生存模型针对的是绝对贫穷状况。由于不同人士的需要水平不一,该模型也就体现出一定弹性。
(2)营养标准模型,即按照最低的热量需求计算食物的最低成本。如,人一般每天需要2400卡热量,按照该模型,如果无法满足这种热量要求,则被视为处于贫穷状态。其实,该模型仅从食物角度讨论贫穷,非食物支出(如衣服、住宿)被排除在外,关注的领域少于生存模型,对某些现象(如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无法解释。由于不同人士、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及食物组合模式存在差异,该模式的标准就存在较大变异性,从而不利于具体政策的推行。
(3)收入不公平模型,涉及个体在收入群体的相对位置,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其常用手段。洛伦茨曲线以累积人口的百分比为横坐标、收入累积的百分比为纵坐标,记录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交叉点,根据所得的曲线与对角线的关系说明收入不公平状况。曲线和对角线之间面积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曲线与对角线间面积除以对角线以下面积的结果称为基尼系数,处于0到1之间,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0.4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4)相对剥夺模型,指由于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当,某些人所享资源大大低于平均水平,被剥夺了获得福利和参与社会一般活动的机会,从而被社会一般的生活模式、习惯和活动所排斥。这些人就有了“剥夺感”,可以视为穷人。根据该模式,残疾人、失业人士可以视为一种穷人。
3.贫穷的类型
(1)相对贫穷,是指依赖于主观标准,某人是否感到贫穷或被剥夺,或是否感到他人被剥夺。生活标准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便会感到相对贫穷,而处于收入最低的几个群体会感到相对贫穷。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收入在中位数的50%以下就属于贫穷,40%以下属于严重贫穷。
(2)标准性贫穷。某些群体无论其物质状况和收入如何,都被界定为贫穷人士。失业者、老人、慈善机构居民、精神病人、残疾者、移民尤其非法移民等可以视为穷人。
(3)绝对贫穷。这主要依食物消费划分,标准最难确定。如,有些国家以每天2400卡热量为标准,有些国家则以食物支出在总支出占l/3为标准。
上述三种贫穷中,相对贫穷界定最主观,标准性贫穷界定最客观,绝对贫穷界定则居于两者之间。
4.贫困线
(1)贫困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①定义:贫困线是界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资金或资源的标准线,旨在以资产调查为基础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士或家庭可以视为贫穷。
②作用:贫困线的制定可以作为政府扶贫政策的依据,可以协助估计社会保障支出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还可以进行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比较。制订最低生活保障线以舒缓贫困是负责任政府的义务,其建立和发展是适应当时当地社会背景的产物。
(2)贫困线的常用制订方法
①市场菜篮法
该方法就是列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再计算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必需品和服务所要支付的金额。根据前述的几种贫穷划定标准,市场菜篮法是根据标准性贫穷或绝对贫穷状态而制订的,对象基本上是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市民。
该方法一般由专家或高级行政人员制订,其不足在于需要专门调查、行政费用高、人性化不足,人们只有按照专家或高级行政人员设计的食物消费标准,才能保证最低营养。与此同时,特殊需要者(如荤食者)就不能保证其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尽管如此,由于利于比较、简明易解、可保证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该方法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得到过运用。
②食费对比法(恩格尔系数法)
该方法以食物支出占整体生活消费金额的百分比为基础,计算现时受助人的基本食物开支状况,然后代入中下层群体的恩格尔系数的分子来计算整体生活的基本开支金额。其原理是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开支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食物开支比例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差。食费对比法往往与家庭的消费模式有关,因而指标弹性较大,不易操作;而且,它需要专门调查,行政费用高。因此,实际应用时需足够小心。
③生活形态法
本方法以社会大多数人的眼光确定哪些生活形态属于贫穷,再以调查方式找出哪些人处于这些形态,然后找出他们的收入边际线,而这边际线便成为当地的贫困线。由于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准确把握,而生活形态法能更好地反映民众生活水平,也较少规范受助者的生活形态,便于进行不同地区的标准比较。因此,该方法较优于以收入为基础的贫困线。
(3)国际贫困线的内容、优缺点及选取原则
①内容:于单身人士而言,贫困线相当于平均工资的l/3;于两人家庭而言,贫困线相当于平均工资;于三人家庭而言,贫困线相当于三人家庭平均工资的一半;依此模式类推。由于收入平均数易受极端数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收入中位数替代平均数作为国际贫困线的依据。
②优缺点:优点在于简单易行、节省行政费用、方便纵横比较、受助者可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又不限制其生活方式;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收入水平,而这在一个收入分配不透明、金融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中有一定难度。
③选取原则
a.是否公平。该贫困线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关,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世界银行标准2400卡/天),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用通胀率调整较消极),应该较少规范受助人的生活形态。
b.是否有效率。该贫困线不需要专门调查(可由二手资料获取数据),容易制作和操作,从而节约行政费用,基本逻辑和方法避免矛盾(即合理并被政府接受)。
c.是否让公众参与。该贫困线的定义容易让公众理解和参与,得到不同利益团体的支持,从而反映目标的共识性。莫泰基认为前述几种方法具有如表1-1所示的特性。
(4)四种常用贫困线制定方法的比较
表1-1 四种制订贫困线的方法比较
  
  
  市场菜篮法
  
  食费对比法
  
  生活形态法
  
  国际贫困线
  
  (1)公平
  与一般民众生活相关
  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较少规范市民生活形态
  (2)效率
  不需要专门调查
  容易制作和操作
  合理并被政府接受
  (3)公众参与
  浅易,能让公众理解参与
  客观,以得到利益团体支持
   
  (低)
  低
  高
  低
  低
  (中)
  低
  高
  低
  高
  高
  中
  
  (中)
  中
  低
  中
  中
  (低)
  低
  低
  低
  (中)
  低
  中
  
  (高)
  高
  中
  高
  中
  (低)
  低
  低
  中
  (中)
  低
  高
  
  (高)
  高
  低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5)贫困线的选择原则
贫困线的选择要体现几个原则:
①公平和参与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而效率原则有管理主义的意识。
②不同原则可能存在矛盾。如,要“较少规范市民生活形态”以体现公平,就可能“需要专门调查”,从而影响效率;要“合理并被政府接受”,就可能与“得到不同利益团体的支持”存在矛盾。
③贫困线选择应该是理性的,需要政府、利益团体和领取者等多个视角的整合,要注意领取者享受水平与就业者最低收入之间的合理差距,要注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可行性的平衡。在实践中,贫困线选取可能是依托某个标准或某些标准的结果,是在当时当地场景中对公平与效率的整合。
5.贫穷的理论及其理论之间的比较
(1)有关贫穷的理论
①贫穷文化论
代表人物刘易斯。该理论认为,穷人并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而成为异类;低下阶层人士往往被视为由于自身行为而沦为穷人的一部分。刘易斯根据约70项社会经济心理特征表述贫穷文化,认为贫穷并非单独由环境造成,也有其内在价值、表象和人际关系。这些特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依然不变。由于其价值观,穷人抗拒求变而只采用符合其文化的行为。
罗赛和布卢进一步认为,穷人有如下特征:在劳动参与方面,他们长期失业,公共援助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婚姻不稳定率高,以女性领导为主,非法婚姻居多;在社区特征方面,他们的居住区域志愿组织极差,低层次参与;在社会联系方面,他们对社会及社会事件无兴趣,知之甚少,受到社会排斥;在价值导向方面,他们需要帮助,自我效能感弱,独行,要求服从;在宗教倾向上,他们带有强烈的、虚幻的追求,低需求和对自我的低期望。因此,贫穷文化论认为,应该在这部分人内部对某些群体施加影响。
②社会达尔文主义
代表人物凯慈。该理论运用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原理解释贫穷现象,强调贫穷源于个人而非社会,认为贫穷与个人自身有关且多源于懒惰,贫穷人士也往往被称为依赖者。治疗贫穷就应该激励贫穷人士,使他们对自己负责。
③社会结构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整个社会或由于社会的短缺和困难而出现的需要可称为社会引发的需要,这种需要有时可视为一种剥夺,并在物质资源、精神或情感、认知、人际、机会、人权、生理等方面得以体现。如,经济转型中的行业调整使许多人失去工作,城市农村的二元体制使农村民众缺乏平等的机会。社会引发的需要与前述的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不同。
④人环两因论
“人在环境”是社会工作的专门术语。该术语认为,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人的困境可能在于个人,也可能在于环境。因此,贫穷可以从个人和环境两个视角予以剖析。
a.贫穷的个人原因:一是“不能”,由于某些特征使得人们陷入困境,从而不能自我供养或至少不能完全自我供养,如年老和技能不足;二是“不为”无参与冲动,指有能力但不参与社会生活,如懒惰而缺乏行动;三是无准备,指有能力参与但未预料到,如意外事件和失业;四是不守规矩,指有能力、有准备、也没有受到灾难但破坏社会规矩,如犯罪。
b.贫穷的环境原因:
经济原因: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的短缺,经济转型打破原有市场和社会结构等。这些都能导致失业、就业不足、低收入、无家可归等问题。
社会原因:在于社会变迁,涉及人口(如老龄化)、家庭(如独生子女)、技术(如基因技术),也可能在于偏见、歧视和剥夺、机会缺乏、遗传性贫穷等。
政治原因:在于政治变化,如不同总统的福利政策导致贫穷的增减;也可能在于不公平及不恰当的社会政策,如缺少最低工资政策。
自然或人为灾难也是贫穷的原因,前者如地震和环境污染,后者如市民骚动和失去重要人物。在诸多原因中,负面经济因素对贫穷的推动作用最大。
(2)贫穷理论之间的比较
①贫穷文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分别从个人的内在价值、表象、人际关系以及懒惰与否等视角剖析贫穷或需求不足的缘由,这在社会环境相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个人的差异,但是在诸多个人同时沦入贫穷时缺乏说服力。
②社会结构论则认为社会的短缺和困难引发了需要,而这种需要表现为社会人士普遍的需要不足或贫穷。但是,这种理论对于同处恶劣环境中的不同人士之间差异缺乏说服力。
③人环两因论似乎合上述两者之长,认为或是个人原因或是环境原因导致了贫穷。鉴于社会工作认为人环失衡是两者不当互动的结果,贫穷就是个人原因与环境原因整合的产物,它可能单独源于个人,可能单独源于社会结构,也可能是某个社会场景中个人根据自身状况积极或消极应变的产物。科学合理地剖析贫穷成因显然是舒缓和消除贫穷的前提。
三、关于需要和贫穷的社会工作思考
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其办法显然与如何界定需要不足或贫穷以及如何看待其原因有关。就人和环境平衡视角而言,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或进行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税收)改变环境,也可以协助个人或个人所在群体改变。就过程视角而言,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可以针对其原因采用治疗性对策,可以针对其后果采用舒缓性对策,也可以针对未来事件采用预防性对策。改变环境、改变个人、治疗性对策、舒缓性对策和预防性对策正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元素。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43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17:38 , Processed in 0.5981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